-
〓 意欲外向开展之儒学新进路 ——以《荀子》礼、法思想为中心
荀子乃先秦最后之儒学大师,其学上承孔孟,下启秦汉,杂糅诸家思想之精华,传经论学,立异创言,着意在“外王”一系下功夫,终创宏大之思想学术体系,奠定其在儒学思想史和学术史之赫赫地位,《荀子》一书乃其表征也。晚近新儒冯氏友兰先生尝言:“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中国哲学史·子学时代·荀子及儒家......
-
〓 克隆羊·地球村·孔夫子
——从文化建设的方针与环境保护的理由谈起(张丰乾)-----“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
-
〓 程朱的“格君心之非”思想
内容提要:孟子提出“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董仲舒则“屈君而伸天”,以“阴阳灾异”来格(正)“君心之非”。程朱理学在哲学上比汉唐儒学有重大的发展,但在政治哲学上却鲜有突破,大致是伸张孟子的政治思想,甚至可以说未离董仲舒“阴阳灾异”思想的窠臼。儒家虽然肯定君主制度,但其与君权之间亦有着一种内在的紧张。从民本进至民主,符合......
-
〓 有关“儒学三期说”之辨正 ——就教于李泽厚先生
李泽厚先生近着〈说儒学四期〉一文,蒙贵刊登载。诵读再三,对其为未来中国别辟新路之宏愿,是耶非耶,有待论辩增益,笔者在此未敢置喙;然个中对“儒学三期说”多有针砭,或有失实偏颇之处。谨奉上两点商榷意见,供李先生参考修正。 一 “儒学第三期”不等于“现代新儒学” 首先是“儒学第三期”的定义。覆按原文,李先生是将之界定为“现代......
-
〓 论辛亥革命前刘师培的新史学
就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趋势和路向而言,经学研究一直处在中心的地位,史学研究则 相对次之。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学术研究的重心发生转移,出现了经 学边缘化与史学中心化的趋势(注:参见罗志田:《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 向中心》,《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页30......
-
〓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 103·子曰:“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诚心用形象表现出来,形象表现出来便很显著,显著的表现便很明晰,明晰的表现便见诸行动,见诸行动后不断地变,变了以后便能达到高的境界,只有天下最大的诚心能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高境界。......
-
〓 《中庸》“性”论解:结构及其张力
《中庸》“性”论,或可谓《中庸》性格论。“性”在南宋五峰学中固最重要,然斯范畴即在先秦时之《中庸》的地位已然突出,其对照“心”在《大学》里乃是教法[1]中的一个环节,形成别趣。盖以是为一大依据,《中庸》在近世,被视作儒学神秘主义之先声妙啼。冯友兰与陈荣捷,皆做此观①。胡五峰:“大哉性乎,万理具焉,天地由此而立矣。世儒之......
-
〓 略论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
礼,是“周人为政之精髓”,“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1]。在“以礼治国”思想的指导下,西周王朝对夏商礼制加以损益,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被孔子赞为“郁郁乎文哉”[2],是我国奴隶社会礼制史上的鼎盛时期。西周灭亡后,其礼仪制度的主体和精神被儒家学者所继承,并随着儒家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学说的广泛传播而备受重视,影响极为......
-
〓 东西方2500年的斗争
东西方2500年的斗争纽约时报书评:种种冲突的核心其实是对人类应该如何生存的不同理解■威廉·格莱姆斯(William Grimes)文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佩登在《交战的世界》中追述了两者之间似乎永无止境的误解和武装冲突。在“同样变幻无常的东西方”之间的斗争可以追溯到海伦跟随帕力斯私奔,点燃......
-
〓 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金荣昌马镜泉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儒家学说是与教育密不可分的。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又是伟大的儒学教育家。马一浮自语直接孔孟,一生笃信和深研儒学,并以讲学、刻书为手段弘扬儒家绝学,成为近现代的儒学大师、儒学教育家。纵观马一浮一生的儒学教育实践,其教育思想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 一、马一浮的教育宗旨是“复性”。 “复......
-
〓 《性自命出》篇的心性观念初探
一般以为,严格的心性论体系至孟子而始见大成。虽孟子言“尽心知性知天”仍以遮诠的方式加以表达,然而儒家心性论之架构却正由孟子而撑开。象山云:“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缝罅,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此之谓也。 然而,心性论所由牵涉的基本概念很多,如天、道、性、命、心、情等等,我们所要问的是,在心性论之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尚......
-
〓 郭店儒简的儒法融通
摘要:郭店儒简主要是孔门七十子及其后学的作品,其思想内容和学术倾向与孔门后学的分化有密切关系。目前学术界对儒简兼融法家的情况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试析了儒简儒法融通的主要内容:礼乐与刑法并举,劝赏与刑杀并用,德治为主和刑罚为辅。儒简的儒法融通对于我们认识先秦思想史上早期儒法关系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郭店儒简;儒法;融通一......
-
〓 孟子行年表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孟子约生于此时周显王12年 魏惠王13年 韩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周显王17年 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周显王37年 己丑(公元前332年)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 庚寅(公元前331年)孟子居平陆周显王3......
-
〓 邓红《王充新八论续编》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大32开 23元人民币 240千字 目录 郭齐勇序自序王充的客观天命论王充论“龙”王充符瑞考辨-以“凤”为中心王充论汉高祖论“自然”的涵义-以王充为中心王充论“自然”观王充是“合理主义者”吗日本的王充研究之一-综述篇日本的王充研究之二-框架篇后记 邓红简历邓红:1958年生,四川合川(......
-
〓 孔子学说的现实价值
(陈德述) 孔子学说博大精深,它曾经对人类文明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今天仍然在为人类文明进步继续作贡献,面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它将会对人类文明作出更重大的贡献。 孔子学说是给人以智慧的学问,他教导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教导人“学而时习之”,教导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教人如何“知人识人”......
-
〓 李二曲的真儒论和儒学适用论
关学是儒学中的重要一派,具有明显的独尊儒术特征。对此,笔者已在《关学的独尊儒术特征》一文中详论过,兹不赘述。李二曲是关学晚期的主要学者,其思想有代表性。简要来说,他的思想突出两方面内容:真儒论和儒学适用论。李二曲对儒学可以说是条分缕析,层层剥离,最后强调做儒要做真儒。在他看来,儒家绝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可分的。从大处来看......
-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的荀子
荀卿,赵人。①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②过髡。”③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④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⑤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⑥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
-
〓 乐以忘忧的坦荡胸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两种人:一种是心地宽广,胸襟豁达,真诚直爽,泰然自得;一种是计较得失,忧愁郁悒,心胸狭窄,优柔寡断。前者被称为“大丈夫”气概;后者如通常所说的“小心眼”,即《红楼梦》之所谓“小心眼说刻薄话”的“小心眼”。孔子把前者称为“君子”,将后者看作“小人”。他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
〓 邓析子
邓析子无厚篇天于人,无厚也。君于民,无厚也。父于子,无厚也。兄 于弟,无厚也。何以言之?天不能屏勃厉之气,全夭折之人, 使为善之民必寿,此于民无厚也。凡民有穿窬为盗者,有诈伪 相迷者,此皆生于不足,起于贫穷,而君必执法诛之,此于民 无厚也。尧舜位为天子,而丹朱商均为布衣,此于子无厚也。 周公诛管蔡,此于弟无厚也。推此言......
-
〓 从中西人欲观的比较与融通看儒学与21世纪
”人欲”(Desire)一词,在宋明理学中与”天理”相对,是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它指人们为满足物欲而产生的追求。在理学中,”人欲”被视为恶之内容,带有贬义。本文借用这一理学概念,泛指哲学史上所说的人的欲望,并且不预先作出与善恶相关的价值判断。人欲观(Ideaofdesire)则是人们对于人的欲望的各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