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孟子行年表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孟子约生于此时周显王12年 魏惠王13年 韩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周显王17年 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周显王37年 己丑(公元前332年)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 庚寅(公元前331年)孟子居平陆周显王3......
-
〓 儒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性的儒学
“世界”一词源于汉译佛经,本义同于“宇宙”。唐代转译的天竺《楞严经》第四卷说:“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先秦《尸子》佚文以及汉代蒙书《三苍》佚文皆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文子·自然》谓“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齐俗训》谓“古往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唐代成玄英疏《庄......
-
〓 泰山:秦汉的文化制高点
编者的话泰山,有“天下第一名山”之称。几千年来,泰山以它固有的雄伟壮丽和特殊的政治、历史、文化地位成为齐鲁文化的中心、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1月5日至7日,由泰安市委与本报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泰山论坛”在泰安举行,全国文化历史等领域专家学者、产业代表和大中城市的宣传部长等200余人聚集一堂,就泰山文化、中华......
-
〓 孟子行年考(一)(前372年—328年)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〇孟子约生于此时 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文献】《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东汉赵歧《孟子题辞》:“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邹本春秋邾子之国,至孟子时,改曰邹矣。国近鲁,后为鲁所并。又言邾为楚所并,非鲁......
-
〓 《孔子思想研究》第一章 历史背景分析
“知人论世”乃是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论原则,就孔子而论,即我们只有在搞清楚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之后,才可能了解孔子思想的意蕴所指及其价值所在。然而,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孔子所处的时代即春秋之际的社会性质到底怎样,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便是徒劳的,毋宁说这......
-
〓 略论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
礼,是“周人为政之精髓”,“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1]。在“以礼治国”思想的指导下,西周王朝对夏商礼制加以损益,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被孔子赞为“郁郁乎文哉”[2],是我国奴隶社会礼制史上的鼎盛时期。西周灭亡后,其礼仪制度的主体和精神被儒家学者所继承,并随着儒家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学说的广泛传播而备受重视,影响极为......
-
〓 东西方2500年的斗争
东西方2500年的斗争纽约时报书评:种种冲突的核心其实是对人类应该如何生存的不同理解■威廉·格莱姆斯(William Grimes)文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佩登在《交战的世界》中追述了两者之间似乎永无止境的误解和武装冲突。在“同样变幻无常的东西方”之间的斗争可以追溯到海伦跟随帕力斯私奔,点燃......
-
〓 “中和”之思:历史脉络与现实考量
一 “中”、“和”是中国哲学一对古老的范畴。《尚书·舜典》有如下记载:“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亦有言:“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不过,相较于上......
-
〓 《性自命出》篇的心性观念初探
一般以为,严格的心性论体系至孟子而始见大成。虽孟子言“尽心知性知天”仍以遮诠的方式加以表达,然而儒家心性论之架构却正由孟子而撑开。象山云:“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缝罅,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此之谓也。 然而,心性论所由牵涉的基本概念很多,如天、道、性、命、心、情等等,我们所要问的是,在心性论之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尚......
-
〓 南怀瑾 · 〖论语别裁〗
论语别裁·前言回首十五年的岁月,不算太多,但也不少。可是我对于时间,生性善忘,悠悠忽忽,真不知老之将至,现在为了出版这本《论语》讲录,翻检以前的记录,才发觉在这短短的十五年历程中,已经讲过三四次《论语》。起初,完全是兴之所至,由于个人对读书的见解而发,并没有一点基于卫道的用心,更没有标新立异的用意。讲过以后,看到同学的......
-
〓 从道统政统概念理解历史上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关系的尝试
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在经验中表现为特定个体或群体与某种文化系统以及特定时空条件中某一行政权力系统的关系。文化认同指特定个体或群体认为某种文化系统(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内在于自己的心理和人格结构之中,并愿意循此以评价事物,支配行为。政治认同指特定个体或群体认为某一行政权力系统对其所属的生活区域及其自身所拥有的某些权力(立法......
-
〓 从中西人欲观的比较与融通看儒学与21世纪
”人欲”(Desire)一词,在宋明理学中与”天理”相对,是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它指人们为满足物欲而产生的追求。在理学中,”人欲”被视为恶之内容,带有贬义。本文借用这一理学概念,泛指哲学史上所说的人的欲望,并且不预先作出与善恶相关的价值判断。人欲观(Ideaofdesire)则是人们对于人的欲望的各种......
-
〓 郭店儒简的儒法融通
摘要:郭店儒简主要是孔门七十子及其后学的作品,其思想内容和学术倾向与孔门后学的分化有密切关系。目前学术界对儒简兼融法家的情况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试析了儒简儒法融通的主要内容:礼乐与刑法并举,劝赏与刑杀并用,德治为主和刑罚为辅。儒简的儒法融通对于我们认识先秦思想史上早期儒法关系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郭店儒简;儒法;融通一......
-
〓 程朱的“格君心之非”思想
内容提要:孟子提出“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董仲舒则“屈君而伸天”,以“阴阳灾异”来格(正)“君心之非”。程朱理学在哲学上比汉唐儒学有重大的发展,但在政治哲学上却鲜有突破,大致是伸张孟子的政治思想,甚至可以说未离董仲舒“阴阳灾异”思想的窠臼。儒家虽然肯定君主制度,但其与君权之间亦有着一种内在的紧张。从民本进至民主,符合......
-
〓 評“新儒學”的學術民族主義(下)
“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略谈中华文明的物质西化方向(《中国论坛》Nr.19,1992,本期适为此刊发行最后一期)中国大陆一直有一个防止“全盘西化”的任务,中国台湾一直有一个宏扬国粹的任务。如今双方在意识形态上找到了一个共同点:高倡孔子哲学。一年前新加坡的国际儒学大会使这面中华文明大旗高举于亚洲世界,欧美儒学家亦纷......
-
〓 郭齐勇·〖近五年来中国大陆儒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1993年至1997年间,中国大陆地区的儒学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研究机构、人员不断地增加,研究者的心态更加健康,视域更加宽广,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方法与成果更加多样。尤其令人高兴的是,新生代正在成长。作为生力军的中青年学人和博士研究生们的学术成果令人刮目相看。 总的说来,在海内外、东亚诸国、中国两岸三地儒学研究互动的背......
-
〓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渊源与特点
蔡元培是一位以文化教育为职志的民主革命家,他一生致力于在中国建立近代意义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在多方面的、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的涉及面十分广泛,包括大学教育、基础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儿童教育等,并且具有很深的理论深度,其基本的......
-
〓 《孔子诗论》与孔子《诗》学思想的新阐释
摘要:孔子的《诗》学思想,前人有详备的论述,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发现为我们重新批评孔子《诗》学思想提供了契机。就《孔子诗论》看,“情”在孔子《诗》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孔子解诗的主要切入点。关键词:《孔子诗论》 《诗》学思想 情 阐释关于孔子与《诗》的关系,前人及时贤论述可谓夥矣。概括起来说,大体上都是从文学入手,......
-
〓 陈启智 ·〖论《易传》的学派属性〗
摘要:关于古书学派属性的判定,首先应辨析其最高范畴与核心理念,其次应观其学术方向,看其学其术到底要把社会引向何方?最后还要考察其与历史文献之关系。由是观之,《易传》为儒家的典籍,殆无疑义。陈鼓应先生所说《易传》与黄老、稷下道家之同,只是表明了《易传》对此两派道家之影响,而不是相反。 关键词:易传; 学派属性; 儒家;......
-
〓 邓析子
邓析子无厚篇天于人,无厚也。君于民,无厚也。父于子,无厚也。兄 于弟,无厚也。何以言之?天不能屏勃厉之气,全夭折之人, 使为善之民必寿,此于民无厚也。凡民有穿窬为盗者,有诈伪 相迷者,此皆生于不足,起于贫穷,而君必执法诛之,此于民 无厚也。尧舜位为天子,而丹朱商均为布衣,此于子无厚也。 周公诛管蔡,此于弟无厚也。推此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