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先秦儒家身体观中的两个功能性概念
内容提要:儒家主张认知活动有其身体之基础,身体深受社会文化价值所渗透,而且功能性概念正是构成儒家身体哲学的重要支柱。儒家强调“自我”是意志之方向的决定者,肯定“自我”是自由的主体,而且肯定规范源于主体之意志。“化”和“养”是儒家身体哲学中最常用的两个概念,先秦儒家常在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政治社会平治的语境中,使用“化......
-
〓 邓析子
邓析子无厚篇天于人,无厚也。君于民,无厚也。父于子,无厚也。兄 于弟,无厚也。何以言之?天不能屏勃厉之气,全夭折之人, 使为善之民必寿,此于民无厚也。凡民有穿窬为盗者,有诈伪 相迷者,此皆生于不足,起于贫穷,而君必执法诛之,此于民 无厚也。尧舜位为天子,而丹朱商均为布衣,此于子无厚也。 周公诛管蔡,此于弟无厚也。推此言......
-
〓 吴宓对孔子学说的现代阐释
【摘要】吴宓对孔子及其学说进行了现代阐释,认为:孔教为中华文明的支柱,建设现代新文化必须融汇东西文明的精华。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中国道德理想和人格标准的寄托,他以执两用中为宇宙及人生之正道,以孝为诸德行之本,以克己复礼、行忠恕和守中庸为实行道德的方法。吴宓反对批孔,认为“批林批孔”运动是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无知、误解和歪......
-
〓 評“新儒學”的學術民族主義(下)
“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略谈中华文明的物质西化方向(《中国论坛》Nr.19,1992,本期适为此刊发行最后一期)中国大陆一直有一个防止“全盘西化”的任务,中国台湾一直有一个宏扬国粹的任务。如今双方在意识形态上找到了一个共同点:高倡孔子哲学。一年前新加坡的国际儒学大会使这面中华文明大旗高举于亚洲世界,欧美儒学家亦纷......
-
〓 百年《荀子》散文艺术研究述略
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其哲学政治思想集百家之大成;《荀子》之文,据题抒论,辞义宣畅,诸子之文,至荀子可谓一大变。然而相对于荀子哲学思想的研究而言,《荀子》散文艺术研究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前后很少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如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和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对《荀子》不过简略提及,且基本未及其散文艺术。......
-
〓 从中西人欲观的比较与融通看儒学与21世纪
”人欲”(Desire)一词,在宋明理学中与”天理”相对,是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它指人们为满足物欲而产生的追求。在理学中,”人欲”被视为恶之内容,带有贬义。本文借用这一理学概念,泛指哲学史上所说的人的欲望,并且不预先作出与善恶相关的价值判断。人欲观(Ideaofdesire)则是人们对于人的欲望的各种......
-
〓 谈现代新儒家视野中的“鹅湖之会”
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相会于江西铅山鹅湖寺。“鹅湖之会”作为理学与心学宗师的当面交锋,不仅成为宋明理学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而且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世关于“鹅湖之会”的诠释集中于“朱陆异同”的问题。对此,儒者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大体可以分为“立异派”与“求同派”。“立异派”强调两者学术立场的根本对立,沿......
-
〓 孔子的学术情怀与早期儒学的形成
说诸子同源而殊流,并非毫无根据的猜测。而且由此继续延伸,既可明了早期儒学成立的文化背景与学术资源,也可对中国早期学术史的基本线索有一个通盘的说明与分析。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学术派别之间的尖锐对立以及疑古思潮的兴盛,因此,在包括儒学在内的诸子学的起源问题上迄今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故而,欲探明儒学以及其他学说的起源与流变,......
-
〓 所谓儒家八派与先秦儒学的终结
欲明白杨朱、墨子学说对儒学挑战的意义,除了探讨孔门后学的状况外,还要清楚儒学在战国初年的发展状况,此即韩非所谓的儒家八派。儒家八派的区分,只是韩非个人的学术观念。它的主要依据与其说是学术史的客观过程,不如说是韩非的主观感受。故而他既在八派中剔除子夏,使后人费解,又将孔子及门弟子与再传、三传弟子并列,使学者不知所从。事实......
-
〓 孟子行年表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孟子约生于此时周显王12年 魏惠王13年 韩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周显王17年 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周显王37年 己丑(公元前332年)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 庚寅(公元前331年)孟子居平陆周显王3......
-
〓 郭齐勇·〖近五年来中国大陆儒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1993年至1997年间,中国大陆地区的儒学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研究机构、人员不断地增加,研究者的心态更加健康,视域更加宽广,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方法与成果更加多样。尤其令人高兴的是,新生代正在成长。作为生力军的中青年学人和博士研究生们的学术成果令人刮目相看。 总的说来,在海内外、东亚诸国、中国两岸三地儒学研究互动的背......
-
〓 意欲外向开展之儒学新进路 ——以《荀子》礼、法思想为中心
荀子乃先秦最后之儒学大师,其学上承孔孟,下启秦汉,杂糅诸家思想之精华,传经论学,立异创言,着意在“外王”一系下功夫,终创宏大之思想学术体系,奠定其在儒学思想史和学术史之赫赫地位,《荀子》一书乃其表征也。晚近新儒冯氏友兰先生尝言:“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中国哲学史·子学时代·荀子及儒家......
-
〓 略论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
礼,是“周人为政之精髓”,“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1]。在“以礼治国”思想的指导下,西周王朝对夏商礼制加以损益,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被孔子赞为“郁郁乎文哉”[2],是我国奴隶社会礼制史上的鼎盛时期。西周灭亡后,其礼仪制度的主体和精神被儒家学者所继承,并随着儒家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学说的广泛传播而备受重视,影响极为......
-
〓 乐以忘忧的坦荡胸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两种人:一种是心地宽广,胸襟豁达,真诚直爽,泰然自得;一种是计较得失,忧愁郁悒,心胸狭窄,优柔寡断。前者被称为“大丈夫”气概;后者如通常所说的“小心眼”,即《红楼梦》之所谓“小心眼说刻薄话”的“小心眼”。孔子把前者称为“君子”,将后者看作“小人”。他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
〓 程朱的“格君心之非”思想
内容提要:孟子提出“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董仲舒则“屈君而伸天”,以“阴阳灾异”来格(正)“君心之非”。程朱理学在哲学上比汉唐儒学有重大的发展,但在政治哲学上却鲜有突破,大致是伸张孟子的政治思想,甚至可以说未离董仲舒“阴阳灾异”思想的窠臼。儒家虽然肯定君主制度,但其与君权之间亦有着一种内在的紧张。从民本进至民主,符合......
-
〓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一代学术宗师,但很少有人把他当做一位教育家来研究。从戊戌变法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先后发表了《变法通议》、《倡设女学堂启》、《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与政治》等十几篇教育论文,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许多方面均有论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主张。......
-
〓 李二曲的真儒论和儒学适用论
关学是儒学中的重要一派,具有明显的独尊儒术特征。对此,笔者已在《关学的独尊儒术特征》一文中详论过,兹不赘述。李二曲是关学晚期的主要学者,其思想有代表性。简要来说,他的思想突出两方面内容:真儒论和儒学适用论。李二曲对儒学可以说是条分缕析,层层剥离,最后强调做儒要做真儒。在他看来,儒家绝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可分的。从大处来看......
-
〓 汤显祖与晚明社会思潮
晚明社会,人才辈出,思潮迭涌。汤显祖就是产生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巨匠。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今抚州)人。他一生“性气乖时,游宦不达”(1),并无多少事功可以称道,但他汲取了广博的学术营养,“《五经》而外,读诸史百家,汲冢、连山诸书”,兼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渠、墨......
-
〓 晚明清初的名节思潮
晚明,朝政昏暗,并进而引起社会风气的败坏。不仅吏胥凶残如虎狼,而且世风日下,斯文扫地,所谓“上下否隔,体统颓驰,威严日陵替,几不复知有朝廷之尊”,[1]“士习日下,奔竞成风”,[2]“民不聊生,大乱将作矣。”[3]刘宗周揭露士习败坏情形道:自科举之学兴, 士习日坏,明经取青紫,读《易》规利禄,自古而然矣。父兄之教,子弟......
-
〓 二程人性论的道家思想渊源
内容摘要 二程人性论中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理论建构,并非原始儒学的自然延伸,而是受到了当时的道教学者陈景元、张伯端老学思想的影响。可以说,老学为二程理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关键词 二程 天命之性气质之性 老学理学作为有宋一代典型的学术形态,虽然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内部革新的理论成果,但它是在充分吸收、融化了佛......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