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肖群忠·〖“仁义内外之辨”的现代伦理意义〗
[内容提要] 战国时期仁义内外之辨,告子主张仁内义外,孟子主张仁义皆内,自楚简发现后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又重新进行了较多研究。在我看来,仁义之“内外”含义,人心内外、门内门外、人我内外三种意思均有,仁义皆为内在的观点虽彰显了人的道德主体性,但忽视了道德的客观伦理精神,坚持仁内义外的观点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道德的人性主体基础和......
-
〓 大学之道:以“三纲八目”为核心
[内容提要] 《大学》统篇旨在阐释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大学》把“修身”视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词] 修身 三纲领 ......
-
〓 有关“儒学三期说”之辨正 ——就教于李泽厚先生
李泽厚先生近着〈说儒学四期〉一文,蒙贵刊登载。诵读再三,对其为未来中国别辟新路之宏愿,是耶非耶,有待论辩增益,笔者在此未敢置喙;然个中对“儒学三期说”多有针砭,或有失实偏颇之处。谨奉上两点商榷意见,供李先生参考修正。 一 “儒学第三期”不等于“现代新儒学” 首先是“儒学第三期”的定义。覆按原文,李先生是将之界定为“现代......
-
〓 吴宓对孔子学说的现代阐释
【摘要】吴宓对孔子及其学说进行了现代阐释,认为:孔教为中华文明的支柱,建设现代新文化必须融汇东西文明的精华。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中国道德理想和人格标准的寄托,他以执两用中为宇宙及人生之正道,以孝为诸德行之本,以克己复礼、行忠恕和守中庸为实行道德的方法。吴宓反对批孔,认为“批林批孔”运动是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无知、误解和歪......
-
〓 孟子行年表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孟子约生于此时周显王12年 魏惠王13年 韩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周显王17年 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周显王37年 己丑(公元前332年)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 庚寅(公元前331年)孟子居平陆周显王3......
-
〓 中国儒学经典著作《易经》的诞生地
《易经》的诞生地位于河南省汤阴县城北郊的有里城。公元前十一世纪初叶,商代最后一个国君殷纣王囚禁西伯(即后来的周文王)于有里城。西伯在被囚禁期间愤而写下《易经》,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富......
-
〓 汤显祖与晚明社会思潮
晚明社会,人才辈出,思潮迭涌。汤显祖就是产生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巨匠。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今抚州)人。他一生“性气乖时,游宦不达”(1),并无多少事功可以称道,但他汲取了广博的学术营养,“《五经》而外,读诸史百家,汲冢、连山诸书”,兼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渠、墨......
-
〓 宋志明 ·〖从唯物史观看孔学〗
――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合论[内容提要]陈独秀认为,孔子之道包含着封建专制主义的适合毒素,因而同民主观念格格不入,这是他坚决地选择批孔立场的最主要的理由。在李大钊所理解的唯物史观里,特别突出平民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这同孔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郭沫若肯定孔学的正面价值,并不赞成“复兴孔学”,因而与所谓“新儒家”有原则区别。他......
-
〓 学儒,而不是儒学
采访对象:蔡礼旭,生于台湾,现任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训导长、中国地质大学外聘高级讲师、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高级讲师。毕业于师范教育和信息专业,曾任小学教师,课余从事儿童经典教学。在教学中,有感于圣贤教育为人生首要教育,遂辞去公职,赴澳大利亚在净空法师主持的传统文化学习班进修。其间,认识了台湾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传统文化推......
-
〓 程朱的“格君心之非”思想
内容提要:孟子提出“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董仲舒则“屈君而伸天”,以“阴阳灾异”来格(正)“君心之非”。程朱理学在哲学上比汉唐儒学有重大的发展,但在政治哲学上却鲜有突破,大致是伸张孟子的政治思想,甚至可以说未离董仲舒“阴阳灾异”思想的窠臼。儒家虽然肯定君主制度,但其与君权之间亦有着一种内在的紧张。从民本进至民主,符合......
-
〓 “力图还原真实的孔子” ——台湾学者傅佩荣做客“新杏坛”讲孔子
傅佩荣先生近影8月7日,在山东电视台400平方米演播室里,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先生做客“新杏坛”栏目,以“孔子的为官之道”开讲“孔子九讲”。谈到孔子,傅教授就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从知之、好之到乐之,长期教学和写作,我研究孔子的书加起来超过10本”。这次傅教授作为“新杏坛”首任主讲人,主讲“孔子九讲”中的六讲,从孔子的为......
-
〓 贞观时期儒家文学观重建刍议
由先秦儒家发轫的诗教说,经过汉儒从时代政治角度胶着考释诗意的发展,产生了风雅正变的政治文学观。这样在使文学保持对社会生活的热忱的同时,也使作为人类心理——情感表现的审美创造被扭成了国家治乱兴衰的“晴雨表”。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和思想体系的稳定性,这种政治与文学敏感对应的“审音知政”文学观就成了考察文学的恒久不变的视角......
-
〓 论儒家哲学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
(汤一介) 一个民族的哲学有它的源起,就像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它的源起一样。但是,一个民族的哲学的源起又和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源起不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从有这个民族就有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然而并不是有了这个民族就有了这个民族的哲学。有些民族很可能一直处于没有创造出它自身的哲学体系的阶段,甚至可以在这个民族还没有自己的民族哲学时就完......
-
〓 中国“大一统”的“三时一贯”论
【提要】中国“大一统”的观念并不仅仅是自秦至清的帝国时代所特有的意识形态,而是中国政治文明中的一个源远流长的根本传统,它“一以贯之”地存在、而又显现为“三时”即三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形态——王权时代的大一统、皇权时代的大一统和民权时代的大一统。【关键词】中国;大一统;三时一贯;王权时代;皇权时代;民权时代;民族国家中国“大......
-
〓 邓红《王充新八论续编》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大32开 23元人民币 240千字 目录 郭齐勇序自序王充的客观天命论王充论“龙”王充符瑞考辨-以“凤”为中心王充论汉高祖论“自然”的涵义-以王充为中心王充论“自然”观王充是“合理主义者”吗日本的王充研究之一-综述篇日本的王充研究之二-框架篇后记 邓红简历邓红:1958年生,四川合川(......
-
〓 评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引 言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是鲁迅用日文于1935年4月29日发表在日本《改造月刊》,同年7月,译成中文,刊载于东京的《杂文月刊》,题为《孔夫子在现代中国》。后由作者收入《且介亭杂文二集》。发表文章前,在致友人的信中指出“正在为日本杂志做一篇文章骂孔子的,因为他们正在尊孔。”骂孔,只是因为他看不惯别人尊孔,好奇怪的理......
-
〓 从道德本体到存在本体
内容摘要:王阳明的心学本体论思想在晚年“良知说”中发生了重要变化,即从心本体的道德性到存在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心本体从“至善”的道德本体发展到“无善无恶”的存在本体。王阳明晚年特别关注宇宙论问题,将心之本体扩展为宇宙本体,确立了新的天人关系论,不仅在根本上颠覆了朱子学的理本论大厦,而且标志着心学本体论的最后完成。关键词......
-
〓 宋学与《宋论》
学术界一般所谓“宋学”,乃宋代儒学之简称。钱穆先生曾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而始竭。”(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页)此所谓“宋学”,显然即指宋代儒学;而......
-
〓 《孔子诗论》与孔子《诗》学思想的新阐释
摘要:孔子的《诗》学思想,前人有详备的论述,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发现为我们重新批评孔子《诗》学思想提供了契机。就《孔子诗论》看,“情”在孔子《诗》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孔子解诗的主要切入点。关键词:《孔子诗论》 《诗》学思想 情 阐释关于孔子与《诗》的关系,前人及时贤论述可谓夥矣。概括起来说,大体上都是从文学入手,......
-
〓 浅论陆贾的政治法律思想
西汉初年的思想家中,影响较大的当数陆贾、贾谊、韩婴和董仲舒。这些思想家是不同阶段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展现了思想演变进程中的时代特点。从秦的法家专政到汉武帝以后儒家经学地位的确立,思想家们的贡献就是从根本上转变“治”的指导思想问题。“治术”对于思想体系的基本要求是有效地进行实用操作和实现制度化,汉代中期形成的新儒学达到了这......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