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宁:魏建功先生与20世纪上半叶的汉字研究
魏建功先生一生对中国的语文现代化作出的贡献十分辉煌,最值得称道的两件事:第一是1945年担任当时的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带领一批由大陆过去的语言学家同心同德,艰苦奋战,把日本人殖民统治50年强制推行的日文日语的影响从台湾语言中从弱化到铲除,实现了中华民族国语的规范;第二是1950-1953年,牵头组建新华辞书社,主......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江苏常熟虞山脚下原有王四酒家,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光绪帝师翁同龢,常熟人,戊戌政变被贬还乡,曾在王四酒家品尝过店里酿制的桂花酒,并挥毫题句“带经锄绿草,留露酿黄花”。 ◎抗战初期,几位清华教授从长沙去昆明,汽车途经镇南关,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教授手臂触城墙而骨折。金岳霖后来对冯的女儿说:“当时司机通知大家,......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燕卜逊曾受聘日本和中国的大学讲授英国文学,他著有诗学名著《晦涩的七种类型》,他也是一位诗人。据说他曾被推荐去哈佛大学教书,推荐者再三叮嘱他千万注意仪表,可是他和学院的主任交谈时竟烂醉如泥不欢而散。燕卜逊终于还是那种不修边幅的诗人名士派。◎近世诗人樊增祥,入民国后曾寓居沪上,为人平易近人,对后生尤恭敬,尝言:“仲尼有言......
-
〓 2022永远的怀念(四)
段晴(1953-2022) 2022年3月26日,西域历史语言学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段晴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段晴1953年5月在北京出生,祖籍山西。1971年进入北大西语系德语专业学习,1978年考入北大南亚研究所,师从季羡林、蒋忠新等学习梵语及印度历史文化,1982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汉堡......
-
〓 司马迁的死生棋局
可以说,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生命只有一次,故贪生怕死也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到今都不曾停歇。因为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朽的理......
-
〓 严家炎:给书寻找一个家
8月23日,严家炎先生在藏书捐赠仪式上讲话。本报记者 王国平摄 “书虫”,这是岳母送给严家炎的一个绰号。 在夫人卢晓蓉看来,这位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权威,从年头到年尾,从周一到周日,他的手里都拿着一本书,“只要是书,他都留着。家里到处都是书堆起来的‘小山头’。书桌上也都是书,他就趴在书上写文章......
-
〓 许渊冲——中国古代文化翻译的探索者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典籍翻译的历史上,如果我们选择人物的话,中国的许渊冲先生,无疑是一个绕不过的丰碑,无论是将其放在国际汉学的范围内,还是放在中国近百年的中译外的历史上来看,许渊冲都是一个典范,他不仅仅给我们提供了丰硕的翻译作品,也写了大量的关于翻译理论的文字,这些都是我们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传......
-
〓 走近文艺家·梁世雄:走遍世界,最美仍是中华锦绣
87岁的他,是一个标准的学院派。几十年来,他在创作和教学上齐头并进,成为岭南画坛现代转型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其中《珠江春晓》《云峰叠嶂映松涛》等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收藏。说起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晓南路,当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学”。以这条南北向的主干道为界,路东是中......
-
〓 善于独立思考的日本汉学家中岛敏夫——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九
中岛敏夫(1931—)日本二战以后汉学家,主要从事唐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岛敏夫在战争中渡过青少年时代,战争晚期的原子弹爆炸,在他身上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冲击伤痕。上一世纪的50年代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曾师从著名的日本学者仓石武四郎、长泽规矩也、加藤常贤、藤堂明保、赤冢忠、前野直彬等。后为爱知大学教授,在相当一段时间......
-
〓 朱成山23年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守灵
本报南京8月29日电(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许佳佳)撰写涉及中日关系的文章、接受国内外媒体的专访……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来临之际,朱成山忙得不可开交。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他23年为30万遇难同胞守灵,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国际名馆,并推动地方悼念升格为国家公祭,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6部......
-
〓 慧瓒禅师的宗系和思想
北朝及乎隋世,禅风大盛,名德辈出,达摩游化江洛,稠实见崇周齐,更有慧文慧思之徒,由北至南,衡岭台崖,皆扇其风,此诸禅系,皆门庭拥盛,代有龙象,名闻当世,德垂后时,今日治禅学者,无不嘉叹称美,咀嚼品味,而独立其间、颇怀时誉的慧瓒一系则与时俱化,逮乎近世,言者几希。今不辞庸陋,略加考辨,使乎先贤之志不堕于地。据《续高僧传·......
-
〓 文蔚:大笔如椽风雅颂
《空山新雨后》(2014) 北京,国贸三期,繁华落地,一团喧嚣蒸腾。画家文蔚站在“静清文苑”,工作室窗外,日暮薄薄。一屋书画,满室茶香。 “墙外是半城风景,内里是千秋韵味。”文蔚说,她的眼里、手上、心中,没有“墙”的束缚,唯有高山流水,一派自然。 笔墨丹青中的古典山水,是中国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哲......
-
〓 徐世昌与章梫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直隶(今河北)天津人,清季翰林,北洋政府第四任总统。才高学博,诗文俱精,兼工书画,被后人称为“文治总统”。徐世昌与章梫有师生之谊,徐世昌称章梫为“门人”,章梫亦自称为“门下士”。章梫(1861—1949)字立光,号一山。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浙江台州三门县人。光绪三......
-
〓 政治家的教育梦——孙中山关于教育的六次演说
据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光绪三十一年(1905)严复因事赴伦敦,孙中山慕名来访。谈及改革之难在于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严复认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中山则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严复集》第五册15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思想家与实行家的救......
-
〓 纪念吴林伯先生诞辰100周年·赵仙泉:如何治学
武汉大学中文系已故教授吴林伯先生,是秉持“朴学”与“考据学”的当代重要学者之一。1984年9月10日,吴林伯先生召集我与方铭、陈桐生、陈洪波、曹耘、陶嘉珞六位新入学的研究生谈话,提出治学“十准则”“十注意”“八功夫”“五坚定”,作为我们这些研究生一生遵守的治学信条与规范。他的学术思想、治学原则与方法,至今仍然具有继承、......
-
〓 寻访陈独秀在北京的足迹
民国初年,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核心,许多颇有才华的作家渐次聚拢在北京,他们共同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五四”一代的带路人无疑当推陈独秀,鲁迅曾回忆说:“《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有力的一个。”从1916年11月到1920年初,陈独秀在北京生活......
-
〓 汪子嵩与老师冯友兰
2013年1月的几天,阳光不错,客厅里很是明亮,我就坐在汪子嵩先生的对面,不时地问一些问题,汪先生已是九十多岁高龄,但在回忆往事时常常能感到他似乎突然年轻起来,时光好像流转回去,让我了解到汪先生的很多往事。 抗战时期,汪子嵩是西南联大哲学系的学生,受教于汤用彤、贺麟、金岳霖、冯友兰、陈康等名师。然而,汪子......
-
〓 孙犁读书的“秘诀”
孙犁“对书有一种强烈的,长期积累的,职业性的爱好”,爱书、读书、买书、藏书、包书、写书,一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我特别爱好书,书就成了生死与共之物”。读书,是需要心境的。“一人在室。高烛并肩,庭院无声,挂钟声朗,伏案修书,任其遐想”,这样神仙般的日子,孙犁享受过。“院中儿童追逐投掷,时有外出流氓,手摇大弹弓,......
-
〓 顾颉刚与国家图书馆新馆
位于紫竹院公园东北侧的北京图书馆即现在国家图书馆新馆,于1987年建成开放,被称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而关于这座建筑缘起及建设过程,在各种报道及公开资料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均未被提及,那就是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独署和联署的全国政协提案。提案不仅复现了一段重要的历史,也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对图书馆、对国家......
-
〓 钱冠连:硬功夫、活脑筋、新句子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园,每天傍晚,常有一位老者,一身布衣,一双布鞋,慈眉善目,若有所思地在白云山麓漫步。偶有学生趁机走来,向他求教请益。这是很多学生“在广外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老者曾在中学从教多年,51岁才入广外,治学却博大精深,成为著名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他便是钱冠连教授。思考着,思想着 钱老散步,爱低头寻思......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