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罗哲文:文物古建守望者
罗哲文和柬埔寨小演员在一起。罗哲文在吴哥窟寺庙前拍摄石阶雕刻。(照片由刘烁提供) 这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小老头儿。看那精气神儿,你根本不敢相信,这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你更不敢相信,八十多岁的他,全年有一半时间在天上飞来飞去,为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事务奔忙。他就是世界闻名的文物古建筑大师——罗哲文。朋友和同事都......
-
〓 尚长荣:一辈子给观众当好差
尚长荣 资料图片 不用勾脸上彩,坐在面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花脸,聊起天来嗓音高亢洪亮,时不时还会逗个哏,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聊到兴起挥毫作书,已过古稀之年的尚长荣浑身散发着激情,没一点“腕儿”的架子,处处透着长者的智慧和谦逊。“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戏”,是他奉行多年的人生准则。 采访中,他几次说起《钢铁是怎样炼......
-
〓 耿昇与他的“绝学”
从万明处听到耿昇先生病逝的消息,我心头一震,立即有一种永远失去而难以弥补的遗憾。这不是一般学人离世时常有的那种感觉,而是一种永远失去的遗憾。人们常以“及身而绝”来形容那些身怀绝技而不幸去世的学人所带走的“绝学”。如果浏览一遍耿昇先生的著译目录,我们很自然地会有这种感觉。我与耿昇先生的最初接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次与......
-
〓 张志忠三十年磨一剑 千年邢窑重放异彩
最近,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省临城县申报的邢窑烧制技艺榜上有名。 邢窑,是我国白瓷的发源地,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到了元代以后,邢窑却神秘地消失了。邢窑遗址在哪里?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几代考古工......
-
〓 徐志摩、徐悲鸿的美术观念之争
1929年,民国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行,全部展品分为七大项:“书画”“金石”“西画”“雕刻”“建筑”“工艺美术”“美术摄影”,总共万余件。为此次展览还印有《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出品目录》和《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特刊》,蔡元培为特刊作序并撰文《美术批评的相对性》。另有讨论文章编入《美展》(亦名《第一次全国美术......
-
〓 钱逊先生的两次学问转向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许多事,但并非所有的事都对我们产生同样大的影响。有些事情,其性质严重到挑战自己多年形成的人生观,被迫反思几十年来的事业,怀疑久已选定的道路。这时我们骑虎难下。有的人缺乏勇气,不敢面对,不愿挑战自我。有的人敢于面对,自觉挑战自我,终于开出了新天地,绽放出新光彩。在意想不到的遭遇面前,能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
-
〓 陈垣不仅仅是一个考据大师
我最近因为在做“陈垣史学思想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课题,看得比较多是我们老校长陈垣的书:《陈垣全集》。陈垣是20世纪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以前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考据大师,史学思想不多,因此缺乏深入研究和挖掘这方面的材料。 其实陈垣的史学思想很丰富,比较突出的是他以中华历史文化为本的民族文化史观。......
-
〓 布罗茨基译唐诗
约瑟夫·布罗茨基在美国 喜欢外国诗歌的读者,想必知道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的名字,知道这位俄裔美籍诗人198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知道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写出过跟中国有关的诗歌作品《明朝书信》;可是未必知道他翻译过中国诗歌——早期跟汉学家合作,翻译中国古诗,后来学习汉语,直接依据原作把唐诗翻译成俄......
-
〓 一个香港编辑眼中的三大家——艾青:我爱这土地
第一次见到艾青是在1978年夏天。那年大陆刚开放,国侨办主任廖承志邀请香港出版界代表团访问内地(团长是香港出版家蓝真先生),我也是代表团的成员。第一站是首都北京,其中由官方安排的活动之一,是让“文革”后新复出的文艺家与我们会面,画家有李可染、黄永玉、华君武等等;作家、诗人有姚雪垠、贺敬之、臧克家等等。我与同行的香港诗人......
-
〓 钩沉:一个中国劳工与美国哥大东亚系
丁龙哥伦比亚大学智慧女神像哥伦比亚大学校园 110多年前,在美国当仆人的中国劳工丁龙捐献了自己的全部积蓄1.2万美元,希望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设立汉学系,以传播中华文化。他的主人卡本蒂埃为了实现丁龙的愿望,陆续捐款将近50万美元。这个汉学系,就是今天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卑微华工的宏大心愿 1901年春夏......
-
〓 心游天地外 意在有无间——悼念张世英先生
9月10日传来消息,张世英先生在上午去世了。我大为震惊。张先生身体这么好,怎么会突然去世?张先生今年正好百岁,照过去的观念,当然是长寿了。但是在我们的心目中,张先生现在去世,还是太早了,令我们无限悲痛!前年(2018年)12月18日,《张世英书法集》出版,我们在燕南园56号院举行新书沙龙。张先生在会上讲话,讲得那么好,......
-
〓 松风传韵:陈衡恪与李叔同的交往
陈衡恪自画像“道人姓陈名衡恪,字师曾,义宁陈伯严先生长子也。风雅多能,工诗词,善书画篆刻。中年以后,技益进,名满都下。执政教育部十年,不为俗习所溺。人以是多。之子封可,亦善画,能篆刻。”这是李叔同出家之后,为陈衡恪撰写的一篇简洁的传记,名为《朽道人传》。弘一法师为朽道人撰写小传,饶有趣味。陈衡恪在日本留学时期,除了鲁迅......
-
〓 老子生死时间略考
【作者简介】李健,北京元学文化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道商委员会讲师。老子的具体生死时间问题,至今似乎还是一个谜。尤其是道教对老子赋予了神话色彩,造成老子给人的感觉是来无影去无踪,于是有的人甚至质疑老子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对于老子的具体生死时间,笔者掌握了一点文献,现简述如下。一、老子生于公元......
-
〓 影响我学术人生的良师——傅璇琮先生
在我书房案头的玻璃台板下,摆着一张傅璇琮先生与我的合影。那是2007年3月,在北大举行的“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会”上的留念。我特别珍惜这一张合影,这是因为它联着直接影响我学术人生的两位贵人——邓广铭先生与傅璇琮先生。关于邓广铭先生,我已写过专文《北大名师奖掖后进之典范》,缅怀邓先生在我宋史研究道路上的奖掖和勉励......
-
〓 乡村里,那些灯光从未熄灭—部分“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回访
编者按“用真挚的情感真实记录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品格。”2011年6月17日,由光明日报社、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大型系列公益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启动,以农村中小学教师为特定对象,通过深入寻找、发掘、宣传有代表性的、高素质的乡村教师,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当年教师节来临之际,石兰松、张桂梅、......
-
〓 陶渊明的民族属性
伟大的田园诗人、《桃花源》的作者陶渊明(365-427)是哪个民族的?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陈寅恪(1890-1969)在1944年发表的著名论文《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始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后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9-92页)谈起,因为这个问题就是由这篇论文产生的。......
-
〓 戏剧家熊佛西谈书法
唐振常在《熊佛西先生及其〈山水人物印象记〉》中坦言:“如总而论之,佛老于中国文学艺术的贡献,戏剧教育家应是首列,戏剧家及戏剧实践家居他业绩之二,文学之事居其三,但不能漏了他。也许最后还有一个书画,佛老能书善画,与白石、大千二大师皆有深交,且有文写二大师,尤以论白石为多。”熊佛西以戏剧家名世,但他能书善画的一面,却很......
-
〓 “文化国宝”守护人
【新春走基层】 从福建武夷山市区向南出发,在连绵起伏的丘陵山路上驱车约40公里,就来到了位于兴田镇城村的汉城遗址。 春节前夕,在城村汉城遗址西城墙外侧,考古人员正对这里的杉树下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在四五米深的壕沟底部,考古项目负责人、福建博物院副院长、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楼建龙正小心翼翼地对沟内的一片炭化竹编遗......
-
〓 曾枣庄:“三苏”内外 学问人生
曾枣庄 资料图片 7月1日,正值毕业季。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里,毕业生们正收拾着行囊,准备告别母校。在毕业54年后,77岁的四川大学教授曾枣庄,选择在这个时节重返母校,带着他的四十余种著述和一头银发。 “毕生心血献三苏”,校方这样概括曾枣庄的学术生涯。的确,苏洵、苏轼、苏辙在唐宋八大家中独占三席,而曾枣庄则以......
-
〓 人民学者钟敬文
钟敬文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者与长久的领军人,他的名字与中国民俗学密不可分。钟先生离开我们近20年了,但他毕生为人民文化事业奉献心力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钟先生是一位思想进步、具有民族情怀的爱国者,走过20世纪百年风雨历程,他的人生伴随着中国人追求民族解放、为建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他是“历史之舟的搭客......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