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孟子的义利观——《孟子》义利学说考察
内容提要: 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首先分析了孟子对“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对义利关系一般原理的论述,然后着重考查了孟子义利并重的政治观、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的人生观,以期较全面地厘清孟子的义利学说及其对我们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 孟子; 义; 利; 政治观; 生活观; 人生观 道德和利益的矛盾,是道德现......
-
〓 《史记·三皇本纪》
说 明前日得一博士论文,后附参考文献,劈头便是《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颇不悦。中华书局何时有此点校本?所刊《史记》种何曾有一条校勘记?50年代,顾颉刚诸先生与中华书局合作,标点《史记》并及其余《二十四史》,工程可谓浩大。然《史记》舍诸多宋本不顾,而专用清张文虎本,三家注之张守节《正义》遗落甚多而未据补,又删裁司马贞补《......
-
〓 儒家箴言三百句(二十三)
儒家箴言三百句(二十三) 261·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 (《朱子语类》卷一一九) [译文]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做事,对待各种事物 (待人接物),没有比诚和敬更重要的事了。什么叫诚呢?不自己欺骗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的意思。什么是敬呢?不对人......
-
〓 找准儒学在未来教育中的位置
(范鹏) 要找准儒学在未来教育中的位置,现在需要解决的既不是儒学在未来教育中有无价值的问题,也不是未来教育是否需要儒学的问题,而首先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我们主张“儒家人生哲学”应成为未来儒学教育首要的基本的内容,是因为这二十年来儒学研究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儒学思想中最有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的便是其人生哲学。儒家人生......
-
〓 王安石《尚书新义》初探
北宋熙宁科举改革中,颁布了由王安石领衔编撰的《诗义》、《尚书义》、《周礼义》三部著作,时称《三经新义》。它们取代唐代孔颖达所编《五经正义》,成为新的学校教材和应试标准,也是以王安石为核心的北宋新学学派的代表著作,对当时的科场和学风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在宋代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言:“安石《三经新义》虽......
-
〓 荀子哲学与权威主义
前言本文之写作,旨在尝试解决一个问题,即是荀子哲学与权威主义之关系,究竟是如何?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引起笔者的注意呢?实肇因于当笔者阅读现代学者有关荀子之著作时,有些学者往往将荀子哲学判定为「失落了价值根源」,进而称荀子为「权威主义」,或判荀子为「儒学中之失败者」[1]这个论断引起笔者内心之不安,故希望对这个问题作一番厘清......
-
〓 我的清代礼学研究
最近史学前辈王尔敏先生为我的新书写了个书评:《张寿安著〈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评介》,刊登在《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出版,2004年8月号,总84期)上。王尔敏先生的书评未从思想角度切入,反倒是特别彰显这本书的研究方法。其实,我的研究正是从制度探求思想,也可视为探求清代学术思想的一种新的研......
-
〓 论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
儒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十分重视,但是对儒家人权思想的研究则重视不够。这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儒家文化没有人权可言。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中,也称东洋民族“个人从无权利”。(1)他所谓的东洋民族,自然包括中 华民族,而在陈独秀所处的时代,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因此他......
-
〓 解读王阳明良知说
我在拙作《略论王阳明四句教》一文中,提出在四句教中“返照明心是见体处,分别心意是起用处,而良知即体即用,是从禅到儒的转换处。”这里再对良知如何成为阳明学说从禅到儒的转换处给以比较详细地说明。据阳明先生自述,他欣然有会于禅心在前,但感觉“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又大悟于龙场在后,这时更“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
-
〓 试析北宋《老子》注家的孔老异同论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王安石、王雱、吕惠卿、苏辙等人的《老子》注的考察,指出:北宋儒家学者在注释《老子》时,既肯定了孔、老之言论存在相异之处,同时又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并进而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儒道思想之会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王雱的孔老循环说和苏辙的孔老互补说。关键词:北宋 老学 孔老异同从孔、老之言论来看,他们......
-
〓 义务乎?幸福乎?爱乎?——康德、孔子和休谟的对话
一般地,伦理学有理性主义和情感主义的分际,康德是理性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休谟常被人们看作功利主义和现代情感主义伦理学的重要前驱者。道德行为的根据是义务还是幸福,对它的回答,显示了康德和休谟的对立。康德认为,义务,即绝对命令,是道德的内在源泉;休谟却把道德行为的功用和愉悦,即道德给人们带来的幸福,作为道德行为的动机。两......
-
〓 阳明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本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撰写《十年来阳明学研究的状况与进展》(《孔子研究》1989年第2期)一文之后,短短十余年的工夫,阳明学研究已从王阳明拓展到阳明的第一、二代传人及部分王门流派。正是在阅读了几十种有关阳明后学的研究专著,尤其是近几年出版的几部力作之后,才使我有了这种动笔的冲动,于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以及读后之体会,......
-
〓 戴震义理之学中的人性结构模式
戴震论“人性”,是展示其进步伦理观和思想启蒙意义的重要方面,是其义理之学的核心内容。戴震从元气实体的本体论观点来规定人性,反对宋儒以所谓“天理”来“凑泊附著以为性”,把其人性理论建构在坚实的“血气心知”基础之上。戴震论“性”,已不单纯局限于“性”之自身,而是具有超越“性”自身的人类学或伦理学的含义。本文将从人性的生成阶......
-
〓 “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补说
提要:范仲淹是开创“宋学精神”的第一人,但其历史地位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恰当的评价。在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以后,王安石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向的过程。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砥砺士风、改革科举、兴办学校、认明经旨、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军事、经济等领域,而熙宁变法则转向为“以理财为方......
-
〓 第七章 为人之道
“君子”是孔子人学的理想人格,是“士子们”道德修养所努力的方向,它对社会大多数人而言,带有悬格的性质。一个人,一个生活于平均化的日常生活状态中的普通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是孔子“为人之道”的主要内涵。如前所述,孔子的仁爱是一种展开于具体的人际关系当中的差等之爱,而在传统的人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关系主要有夫妇、......
-
〓 儒家学说与孔子教育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特别是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支持中华民族长期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心理素质、文化素养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极为重大的作用。正如郭齐家教授所指出的[12]:“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的基本特色,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珍贵的财富。”......
-
〓 道的理化与知行之辨
[摘要] 先秦儒学与宋明儒学在知行问题上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是,先秦儒学是以行为中心的人文,相对而言,宋明儒学则强调了知的中心意义。知行之辨上的这种差异最终根源于本体论上的如下不同:先秦儒学是以道为中心语词的人文,而宋明儒学则是以理为中心语词的人文。从先秦到宋明,儒学的转换表现为基本语词的变迁,这就是道的理化现象。本文试......
-
〓 新儒家是中正主义而非保守主义
余英时以“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讨论“五四新文化”至20世纪末的各种文化潮流。此也不失为观察与评价20世纪至今中国复杂文化现象的一个理论视角。但是所谓“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学说皆源自西学,乃产于西方特殊历史文化下的特殊理论,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的!此说用于中国多有“水土不服”之处!首先,西方发达诸国的激进主义与保守......
-
〓 王阳明早年“出入佛老”问题浅析
王阳明在回顾自己早年思想发展时曾说:“某幼不问学,陷溺于邪僻者二十年,而始究心于老释。赖天之灵,因有所觉,始乃沿周程之说求之,而若有得焉”,[1](第231页)又说:“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阙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1](第240页) “又放情去学二......
-
〓 第八章 为政之道
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所以求“安”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最终归宿。当然,这种“安”既有主体本身的内在之“安”,也还有外在于主体的社会客体之“安”。孔子认为,主体内在之“安”以“安”于“道”为最,它主要是通过“修己”之学即“内圣”功夫来达成。但求个体的内在之“安”即“独善”并不是孔子仁学的唯一目的,在“仁者,爱人”的命......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