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贯穿了易学思想的《大学》与《中庸》
《大学》与《中庸》虽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却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既是儒家诸经的普及读物,也是诸经的代表作。《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其实它们都是秦汉之际的作品,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学思想的产物。一、关于《大学》《大学》即大人之学......
-
〓 文化保守者陈寅恪与自由主义者胡适
自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传统文明遭遇了外来文化前所未有的强势冲击。作为对外来挑战的被动仓促回应,几十年之间,中国经历了在军事和器物制造方面学习西方,在政治制度方面仿效西方,直至在思想文化方面全面向西方开放学习三个阶段。在回应接纳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价值全面崩解断裂,西方传统和近代主流文化价值在中国的移植和......
-
〓 孔子学说的现实价值
(陈德述) 孔子学说博大精深,它曾经对人类文明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今天仍然在为人类文明进步继续作贡献,面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它将会对人类文明作出更重大的贡献。 孔子学说是给人以智慧的学问,他教导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教导人“学而时习之”,教导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教人如何“知人识人”......
-
〓 中国儒学经典著作《易经》的诞生地
《易经》的诞生地位于河南省汤阴县城北郊的有里城。公元前十一世纪初叶,商代最后一个国君殷纣王囚禁西伯(即后来的周文王)于有里城。西伯在被囚禁期间愤而写下《易经》,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富......
-
〓 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金荣昌马镜泉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儒家学说是与教育密不可分的。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又是伟大的儒学教育家。马一浮自语直接孔孟,一生笃信和深研儒学,并以讲学、刻书为手段弘扬儒家绝学,成为近现代的儒学大师、儒学教育家。纵观马一浮一生的儒学教育实践,其教育思想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 一、马一浮的教育宗旨是“复性”。 “复......
-
〓 郭店儒简的儒法融通
摘要:郭店儒简主要是孔门七十子及其后学的作品,其思想内容和学术倾向与孔门后学的分化有密切关系。目前学术界对儒简兼融法家的情况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试析了儒简儒法融通的主要内容:礼乐与刑法并举,劝赏与刑杀并用,德治为主和刑罚为辅。儒简的儒法融通对于我们认识先秦思想史上早期儒法关系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郭店儒简;儒法;融通一......
-
〓 诚:儒家心学的奠基性观念 ——试论《中庸》“诚”说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儒家心学一系的基本思想进路,在于寻求意识主体的落实,并最终在人的内在性上找到其确立的根基,作为最高本体。这种本体不是一个现成的他者,而是一个敞开的,由人的直觉体悟、并由此而得以成立的。通过对《中庸》一文中的核心观念“诚”的考察,认为:“诚”是《中庸》所建构的世界的奠基性观念,由此而形成的哲学体系成为......
-
〓 儒道天人坐标体系
一、以天人关系为最大范畴的中国哲学体系 如果说西方哲学最大的一组范畴是主观与客观,那么中国哲学最大的一组范畴就是天和人。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和人的概念,与西方哲学传统中精神和物质(本体论的角度)以及主观和客观(认识论的角度)的概念不同。先秦儒、道各家都是把自己的学说基础维系在天与人上面,现代学者也屡屡论及天人之际、天人合一......
-
〓 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探析
人格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的时代赋予人格不同的具体内容,也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特征。同样,先秦儒家的人格论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产物,他们作出的结论必然烙上那个时代的印迹。先秦儒家丰富多彩的人格教育思想,呈现给我们的是多元多样而又颇具中华民族个性的特征。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正是以其独特的民族个性特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影响......
-
〓 世纪末儒学的沉思
(孔祥震孔红晏) 为纪念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儒学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孔子文化节筹委会于1999年10月7日至12日联合在北京和曲阜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大会和儒学与21世纪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美、俄、英、荷、以、澳、韩、日、新加坡、印尼......
-
〓 蔡仁厚·〖文化生命的坦途——返本开新〗
【蔡仁厚】(1930年—)生于江西省雩都县,现居于 台湾台中市。 1970年起历任台湾文化大学、东海大学哲学系教授,2000年退休,2004年特聘为东海大学首届荣誉教授。为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 师承牟宗三,曾撰写《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并代表《牟宗三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撰写总序。 著作等身,于陆、港、台三地均有著......
-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的荀子
荀卿,赵人。①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②过髡。”③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④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⑤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⑥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
-
〓 郭店竹简与“君子慎独”
【摘要】郑玄以来人们对慎独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误解的原因可能同今本《中庸》是两个部分有关,根据《五行》等的内容,慎独应理解为内心的专一、真实状态,理解为内心的诚。【关键词】慎独 《五行》 诚 专一 简帛《五行》出土后,其中有关“慎独”的内容引起学者的兴趣和关注,考虑到《大学》、《中庸》中也存在着一个慎独,它便成为思孟学......
-
〓 《性自命出》篇的心性观念初探
一般以为,严格的心性论体系至孟子而始见大成。虽孟子言“尽心知性知天”仍以遮诠的方式加以表达,然而儒家心性论之架构却正由孟子而撑开。象山云:“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缝罅,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此之谓也。 然而,心性论所由牵涉的基本概念很多,如天、道、性、命、心、情等等,我们所要问的是,在心性论之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尚......
-
〓 孔子的“生存叙事”与“生活儒学”的敞开
虽然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激烈地批判着以孔子为象征符号的儒学传统,但是,有关当时的新锐学人对儒学和孔子的否定是否彻头彻尾、是否也承认孔子的“为人”和儒学之“真”,我们则不妨从胡适的一首新诗说起。 “‘知其不可而为之’,亦‘不知老之将至’。认得这个真孔丘,一部《论语》都可废。”1P155 正如胡适本人的提示,题为《孔丘......
-
〓 儒家文化是建立中国法律制度的道德基础
主持人:李显冬教授缘 起:华夏五千年历史蕴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冲撞是每个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法律的关系?如何解决传统文化和现代民法典的理论联系?敬请关注本期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举办的高峰对话论坛。 时 间:2004年5月13日19:00 地 点:......
-
〓 吴宓对孔子学说的现代阐释
【摘要】吴宓对孔子及其学说进行了现代阐释,认为:孔教为中华文明的支柱,建设现代新文化必须融汇东西文明的精华。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中国道德理想和人格标准的寄托,他以执两用中为宇宙及人生之正道,以孝为诸德行之本,以克己复礼、行忠恕和守中庸为实行道德的方法。吴宓反对批孔,认为“批林批孔”运动是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无知、误解和歪......
-
〓 有关“儒学三期说”之辨正 ——就教于李泽厚先生
李泽厚先生近着〈说儒学四期〉一文,蒙贵刊登载。诵读再三,对其为未来中国别辟新路之宏愿,是耶非耶,有待论辩增益,笔者在此未敢置喙;然个中对“儒学三期说”多有针砭,或有失实偏颇之处。谨奉上两点商榷意见,供李先生参考修正。 一 “儒学第三期”不等于“现代新儒学” 首先是“儒学第三期”的定义。覆按原文,李先生是将之界定为“现代......
-
〓 原始儒家德性政治思想的遮蔽与重光------《淄衣》郭店本、上博本与传世本论
原始儒家德性政治思想的遮蔽与重光——《缁衣》郭店本、上博本与传世本斠论胡治洪 《缁衣》作为《小戴礼记》的一篇(以下简称“传世本”),随着西汉时期诗、书、礼、易、春秋的经学化而成为牢笼百代的正统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2000年来,其经典地位无人置疑。但是,近年来先后面世的《郭店楚墓竹简?缁衣》(以下简称“郭店本”)及《......
-
〓 先秦儒家身体观中的两个功能性概念
内容提要:儒家主张认知活动有其身体之基础,身体深受社会文化价值所渗透,而且功能性概念正是构成儒家身体哲学的重要支柱。儒家强调“自我”是意志之方向的决定者,肯定“自我”是自由的主体,而且肯定规范源于主体之意志。“化”和“养”是儒家身体哲学中最常用的两个概念,先秦儒家常在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政治社会平治的语境中,使用“化......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