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范蠡的兵学观
春秋时期频繁丰富的战争实践活动,直接推动了军事思想的发展,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都高度重视对军事的探讨和总结,从而大大深化了人们的军事理性认识。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范蠡作为当时南方兵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春秋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在今天对其军事思想的基本面貌与时代特色进行扼要的归纳和分......
-
〓 何博士备论 苻坚论上
兵以义举,而以智克;战以顺合,而以奇胜。坚之为是役也,质于义顺则犯,考于奇智则诎。悖于其所兴者三,玩于其所用者二,此其所以败亡而不救也。所谓悖于其所兴者三者:不惩魏人再举之退败,而求济其欲于天命未改之晋,一也;逞其桀驽之雄心,求袭正统而干授天命,二也;溺于鲜卑中我以祸,而忘其为社稷之仇,三也。三者悖矣,而又玩于所以用者......
-
〓 何博士备论 唐论
据天下之势,必有所以制天下之权。盖权待势而立,势待权而固。有是之势,而其权不足以固之,则其势日就倾弱,而天下莫能安强。是以主之于权也,不可一日使之去己而分于人。凡物之去己者犹可收,分者犹可全也。至于权也,一去而不可复收,一分而不可复全。而所据之势随之,可不慎哉?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
-
〓 何博士备论 司马仲达论
昔之君臣,相择相遇天下扰攘之日,君未尝不欲其臣之才,臣未尝不欲其君之明。臣既才矣,而其君常至于甚忌;君既明矣,而其臣常至于甚惮者,何也?君非有恶于臣而忌之也,忌其权略之足以贰于我也;臣非有外于君而惮之也,惮其刚忍之足以不容于我也。此忌、惮之所由生也。虽然君固有所不忌,以其得无所当忌之臣;臣固有所不惮,以其得无所当惮之君......
-
〓 何博士备论 晋论下
天下之祸,不患其有可睹之迹而发于近,而患其无可窥之形而发于迟。有迹之可睹,虽甚愚怯,必加所警备。而发于近者,其毒常浅,无形之可窥,虽甚智勇亦忽于防闲。而发于迟者,其毒常深。昔者五胡之祸晋室,其起非一朝之故也。探其基而积之,乃在于数百岁之淹缓。国更三世,而历君者数十。平居常日,不见其有可窥之形,是以一发而莫之能支。夫非无......
-
〓 何博士备论 苻坚论下
荆、阳虽居天下之一隅,而有长淮大江之阻,其俗轻易劲悍,喜事争乱。自周之微,为吴、越、楚之僭强,常以其兵服役天下。然其为形势,非图天下者之所先事而必争。故后世豪杰,多乘中州之扰,趋而据之。自其为孙氏之吴,已而为晋、宋、齐、梁、陈之代兴,虽不能遍抚二州之境,然皆以帝号自娱,抗衡北方而不为下。自非中州大定,而其国失政,虽以重......
-
〓 何博士备论 魏论上
昔者,东汉之微,豪杰并起而争天下,人各操其所争之资。盖二袁以势,吕布以勇,而曹公以智,刘备、孙权各挟乎智勇之微而不全者也。夫兵以势举者,势倾则溃;战以勇合者,勇竭则擒。唯能应之以智,则常以全强而制其二者之弊。是以袁、吕皆失,而曹公收之,刘备、孙权仅获自全于区区之一隅也。方二袁之起,借其世资以撼天下。绍举四州之众,南向而......
-
〓 《孙子兵法》和美伊战争有众多暗合之处
编者按:有着“东方兵学圣典”之称的《孙子兵法》,备受古今中外军事家们的推崇。对当代西方军事理论影响极深的“间接战线战略”,便是源于《孙子兵法》。毛泽东曾盛赞孙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至今仍是科学的真理。今天,从《孙子兵法》看美伊战争,可谓意味深长。“不战而屈人之兵”与“零伤亡”《孙子兵法》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 何博士备论 杨素论
战必胜、攻必取者,将之良能也。良将之所挟,亦曰智、勇而已。徒智而无勇,则遇勇而挫;徒勇而无智,则遇智而蹶。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然后以战必胜,以攻必取,天下其孰能当之!昔者杨素之于隋,可谓一代之名将矣。而贺若弼评之,谓其特猛将耳,非所谓谋将也。甚哉!弼之过于自负而轻于议人也。隋自平陈之后,素已为统帅矣。其克敌斩将,攻......
-
〓 李文忠公事略—第十二章
结论 △李鸿章与古今东西人物比较 李鸿章之轶事李鸿章之 人物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 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虽然,其人物之位 置,果何等乎?其与中外人物比较,果有若何之价值乎?试一 一论列之。 第一、李鸿章与霍光。史家评霍光曰 :“不学无术 。”吾 评李鸿章,亦曰“不学......
-
〓 李文忠公事略—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李鸿章之崛起与淮军之成立 当时官军之弱及饷源之 竭 江浙两省得失之关系 常胜军之起 李鸿章与李秀成之 劲敌 淮军平吴之功 江苏军与金陵军江浙军之关系 金陵 之克复 秦末之乱,天下纷扰,豪杰云起。及项羽定霸后,韩信始 出现。汉末之乱,天下纷扰,豪杰云起。及曹操定霸后,诸葛 亮始出现。自古大伟人,其进......
-
〓 李文忠公事略—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李鸿章之家世 欧力东渐之势 中国内乱之发生 李鸿章与曾国藩之关系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父名进 文,母沈氏,有子四人。瀚章官至两广总督,鹤章、昭庆皆从 军有功,鸿章其仲也。先于道光三年癸未,西历一千八百二十 三年正月五日。幼受学寻常塾师,治帖括业,年二十五......
-
〓 何博士备论 陆机论
扫境内之众而属人以将,持疏远之身而将人之兵,于君臣授受之际,皆危机也。善任将者,不以其兵轻属于人;善为将者,不以其身轻任其寄。君必有以深得于臣而使之将,臣必有以深得于君而为其将,故武事可立而战功可收,君臣皆获令名于天下。古之人有行之者,孙武之于吴王阖闾,田穰苴之于齐景公,周亚夫之于汉文帝是也。始武以兵法干吴王也,王试之......
-
〓 何博士备论 五代论
唐以陵夷蹙弱,遂亡天下,而真主未兴,五代之君遂相攘取,朝获暮失,合其世祀,不数十年。自古有国,成败得丧,未有如此之亟者。然窃观之,莫不皆有所以必至之理也。梁祖起于宛朐群盗之党,已而挟听命之唐,鞭笞天下,以收神器,亦可谓一时之奸雄。然及其衰暮,而河、汾李氏基业已大,固当气吞而志灭之矣。借使不遂及于子祸,则其后嗣有足以为庄......
-
〓 何博士备论 吴论
古之豪杰,有功业之大志,其才力虽足有以取济,而无谋夫策士合奇集智以更转其不迨,使无失乎事机之会,则往往功败业去而为徒发者皆是也。昔东汉董卓之变,豪杰相视而起于中州者,若袁、曹、刘、吕,皆负其奸豪之资,求因时乘变以济所欲。特孙坚激于忠勇,投袂特起于区区之下郡,奋以诛卓,虽卓亦独惮而避之。惜乎!三失大机而功业不就,卒以轻敌......
-
〓 两汉兵学的发展及其特色
两汉兵学是当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当时大规模统一战争、民族战争和农民起义的实践经验的集中反映,是两汉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认识两汉文化的整体面貌,就不能不考察这一时期的兵学。 一、两汉兵学文化发展的四个标志兵书的整理与校定。汉代对兵书的搜集整理工作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汉高祖在位时“......
-
〓 谨养而治气
摘要:顽强自信,不惧死亡,“夺人而不夺于人”,是一个优秀的传统拳手,也是一个有战斗力的军队所必须的;谨养而治气,则是培养人的精神力量的重要原则。关键词:谨养,治气,武术,兵家。Keep to cure the spirit sincerely------Chapter 2 about “Chinese Wushu an......
-
〓 兵家研究应纳入诸子学研究范畴
摘要:兵家既指军事家,也指学术家;兵家既指军事学科,也指思想学术流派。中国历代目录著作对兵家文献的著录说明兵家文献是诸子文献。兵家研究应该放置在中国整个文化背景下特别是诸子文化背景下进行,纳入诸子学研究范畴,这样有助于对中国文化的完整理解和构建完整的诸子学体系。关键词:兵家 目录学考察 学术流派 诸子学“兵家”是出现于......
-
〓 毛泽东与兵家智慧
毛泽东拔起寒乡,成为影响深远的历史巨人,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但无疑也与其文化心理结构有着不容忽视的关系。毛泽东文化心理结构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一方面崇尚理想和伦理意志,而另一方面则注重现实,实事求是,这后一方面尤其表现在他的军事活动与军事思想中。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是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与战争经验总结出来的,但若论其......
-
〓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
西夏文《孙子兵法》 一 《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公元前512年在吴国问世,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其作者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被尊为兵学鼻祖。 孙子最理想的战略追求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兵书,但是它的最高追求却不是战争,不是追求战争的胜利。它说:“百战百胜......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