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儒学经典著作《易经》的诞生地
《易经》的诞生地位于河南省汤阴县城北郊的有里城。公元前十一世纪初叶,商代最后一个国君殷纣王囚禁西伯(即后来的周文王)于有里城。西伯在被囚禁期间愤而写下《易经》,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富......
-
〓 儒学的玄学化
东汉末年,如果仅就儒学学术的内部情况而言,可以说是郑玄学术的天下。但是到了魏晋,政治统治者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已不再使用经术取士,而代之以”九品中正制”,做官的必须是门阀士族。因此,这时在学术上继续罗嗦西汉儒生始终没有讲请楚的今古文,在政治上已实在没有多少意义。当然,门阀制度最讲究的是礼,而郑玄对礼素有研究,他所注的“......
-
〓 驳胡适之说儒
余旧撰《国学概论》,已着墨家得名乃由刑徒劳役取义,而于儒字尚无确信。及着《先秦诸子系年》,乃知许叔重说文儒为术士之称,术指术艺,术士即斓习六艺之士,而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因知儒墨皆当时社会生活职业一流品,此乃自来论先秦学派者所未道。越数载,胡适之先生有《说德》篇(刊于《胡适论学近着》第一集),亦以生活职业释儒字,而持论......
-
〓 儒家箴言三百句(二十五)
儒家箴言三百句(二十五) 287·先验身过,次验心过,悔其前非,断其后续,亦期至于无一念之不纯,无一息之稍懈而后已。 (李 《二曲集》卷一) [译文]首先检查自己犯了什么过错,再从思想上检查自己错的原因。后悔以前的错误,截断再犯错误的根源。力求达到没有一个念头不纯,没有一点时间稍微松懈的程度才算罢休。288·吾人迁善改......
-
〓 孔子的“仁”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之比较
[摘 要]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识到人类有同群的需要和过美好生活的愿望,分别提出了“仁”和“友爱”的概念。“友爱”中所包含的“从属关系的友爱”与“仁”的根本——“孝悌”非常相似。这种相似的根源在于先秦与古希腊社会的结构和发展历程的相似性。进行这样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两位东西方大师的伦理思想。[关键词]仁;友爱;孔子;......
-
〓 变法通议自序
变法通议自序梁启超 (1896年8月9日) 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 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鼍,袋鼠脊兽,彼 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炭吸养,刻刻相续,一日千变, 而成生人。藉曰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
-
〓 从宋明人性论的演变看理学的总体走向及其内在张力
对于宋代理学,王夫之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微有宋诸先生洗心藏密,即人事以推本于天,反求于性,以正大经,立大本……”(《读通鉴论》卷十九)又说:“有宋诸先生,推极于天而实之以性,核之以心得,严以躬修,非故取其显者而微之,卑者而高之也。”(同上)王夫之这两段概括,既揭明了贯穿理学始终的天人合一意识,又揭示出理学家的一个基本特......
-
〓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 103·子曰:“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诚心用形象表现出来,形象表现出来便很显著,显著的表现便很明晰,明晰的表现便见诸行动,见诸行动后不断地变,变了以后便能达到高的境界,只有天下最大的诚心能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高境界。......
-
〓 论语别裁·前言
论语别裁·前言回首十五年的岁月,不算太多,但也不少。可是我对于时间,生性善忘,悠悠忽忽,真不知老之将至,现在为了出版这本《论语》讲录,翻检以前的记录,才发觉在这短短的十五年历程中,已经讲过三四次《论语》。起初,完全是兴之所至,由于个人对读书的见解而发,并没有一点基于卫道的用心,更没有标新立异的用意。讲过以后,看到同学的......
-
〓 对鲁迅评章太炎的不同看法
对鲁迅评章太炎的不同看法鲁迅《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本来只是一家之言,因为人威 言重,几成定评,后来学者到此,也多学舌一番。重组窃为太炎先生 不平,今天就略谈一谈。 鲁迅说章太炎“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受馈 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这里恐怕就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所谓“既 离民众”,应该是指章太炎对后来无......
-
〓 何新:章太炎晚年与甲骨文的一段公案
何新:章太炎晚年与甲骨文的一段公案晚清殷墟甲骨文的出土与发现,是近代中国考古学和文化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通过这一发现,现代人得以直接面对三千年前商代王室贞卜记事的实物真迹,并可据以校核勘对《尚书》、《史记》、《诗经》等古代典籍中关于商王朝历史情况的记录。有人把这一发现与上古苏美尔王朝泥版文书的发现、破译,以及荷马史诗中......
-
〓 儒学的困境与更新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并支持的儒家典籍整理工作,对于儒家学术来说原本是一件好事,然而,由于唐太宗过于看重儒家学说的意识形态功能,因而此次经典的整理主要是为了制造出适合现实政治需要的官方教科书。这样一来,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经典整理的工程虽然浩大,成就颇多,但实在说来并无助于恢复传统儒学的真精神,而仅仅实现了儒学在形......
-
〓 合符於聖人之心:朱子以生命解經的中心目標
一、前言二、朱子早年學思的基本目標三、由經典而入於聖賢之道四、合符於聖人之心五、結語前言儒家經典在朱子的學術與思想中,具有最關鍵的地位。學界對於朱子的經學、讀經與讀書法、經學與思想、經學與其時代的關係,亦有大量且深入的探討。然而這些研究所著重的是朱子在學術思想上的具體成果,卻未曾將經典與朱子的生命歷程與追求結合,以探索......
-
〓 崔大华 ·〖儒家道德观念系统的内在结构〗
摘要:儒家道德观念系统是一个较复杂的观念系统,其表现为儒家经典中的德目,或者说道德范畴十分众多,有所谓“三德”、“四德”、“五德”、“六德”、“九德”、“十德”等不同的归纳;且因缺乏明确的界定,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或歧义。本文根据这些德目的原初涵义,和主要的儒学思想家的诠释,将它们区分为、归属于德性、德行——伦理......
-
〓 “道统”与朱子的新儒学
今天我们看道统,不能仅仅停留在朱子那个时代。我们不能狭隘地看道统,朱子所谓的道统,实际上就是自伏羲、神农、黄帝、孔子、孟子以来形成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传统。道统的直接对立面,是异质文化,是异质文化的入侵和对本土文化的阻断。所以,捍卫道统就是捍卫本土文化,就是捍卫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捍卫我们的精神家园、捍卫我们的价值观和......
-
〓 中庸之道:诚与道德修养
《中庸》与《大学》一样,也是战国末期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中庸》把《大学》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八条目”中“诚意”一条凸显出来,从而建构了一套以“诚”为价值核心的道德修养理论。天道之诚与人道之诚《中庸》用了很多篇幅讲天道之诚与人道之诚,然后又论证了它们之间的统一性问题。在《中庸》作者看来,诚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事物发展规律......
-
〓 中国文化中的儒教问题:起源、现状与趋向
这里所谓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其所述指不仅包括儒、墨、道、法等各种思想文化,也包括孕育产生这些思想文化的社会环境结构和历史发展状况。这里所谓的儒教问题,也并不仅仅以二十几年前由任继愈先生提出儒学宗教论所引起的争议为范围,同时也包括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在儒家学说的思想性质、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的理解判断上所发生的......
-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的荀子
荀卿,赵人。①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②过髡。”③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④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⑤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⑥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
-
〓 《论语》“罕言利”辨析
孔子“罕言利”(《子罕》)。通观《论语》文本,孔子言利与言仁、言礼相比,确属“罕言”。但“罕言”并非不言。孔子既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就说明孔子承认并肯定了利作为人之一种需要的客观性和 正当性。孔子视“贫贱”为“耻辱”,其云“邦有道,贫且贱也,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泰伯》)此将贫贱富贵问题与国家兴......
-
〓 从宋代义理化史学到清代实证性史学的转变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先后产生过各种史学思潮,而每一种史学思潮形成以后,都按其治史宗旨对中国史学重新加以诠释,显现出不同的学术风貌。探讨各种史学思潮的内涵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将会有助于揭示历史学发展演变的规律。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史学呈现出由繁荣与深化走向总结与嬗变的特征[1](p432,670),产生出两大主要史学思潮......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