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儒家的温和主义展现出超前的文明睿智和高度
构成中华思想文化核心的儒、佛、道三家哲学,都是崇尚中道的哲学,而形态各有不同。各种文化与价值观中都有温和主义存在,温和主义是文化与价值观健康化的保障。中和之道主张社会进步,但要稳步推进,既不守旧,也不冒进,适合大多数人的需求,也能为大多数人理解。一 孔子之学是仁礼之学。从广义上说,仁是爱人之心,礼是社会秩序。在这个基础......
-
〓 原始儒家德性政治思想的遮蔽与重光------《淄衣》郭店本、上博本与传世本论
原始儒家德性政治思想的遮蔽与重光——《缁衣》郭店本、上博本与传世本斠论胡治洪 《缁衣》作为《小戴礼记》的一篇(以下简称“传世本”),随着西汉时期诗、书、礼、易、春秋的经学化而成为牢笼百代的正统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2000年来,其经典地位无人置疑。但是,近年来先后面世的《郭店楚墓竹简?缁衣》(以下简称“郭店本”)及《......
-
〓 说到“人文精神”(6)
壁生:读经背后是一个历史问题。近代以降,读经与反读经之间,已经有过许多次思想交锋,每一次思想交锋,两派的背后都有深刻的理论支持与广阔的历史背景。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绝不是光靠传统文化就能够解决的,除了传统文化,“五四”以来我们形成了另一种传统,即“反传统”的传统。作为现代人,没办法绕过这个反传统的传统。胡适、鲁迅、傅斯......
-
〓 论儒教的形成
中国哲学史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发展的,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哲学史的面貌和性质,正像欧洲的社会历史决定欧洲哲学史的面貌和性质一样。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绝大部分是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主要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进行的。研究中国哲学史,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史研究清楚了,找到它的基本规律,中国哲学......
-
〓 所谓儒家八派与先秦儒学的终结
欲明白杨朱、墨子学说对儒学挑战的意义,除了探讨孔门后学的状况外,还要清楚儒学在战国初年的发展状况,此即韩非所谓的儒家八派。儒家八派的区分,只是韩非个人的学术观念。它的主要依据与其说是学术史的客观过程,不如说是韩非的主观感受。故而他既在八派中剔除子夏,使后人费解,又将孔子及门弟子与再传、三传弟子并列,使学者不知所从。事实......
-
〓 论孟子的人生精神
内容提要: 先秦大儒孟子以孔子学说的正统继承人自居,在孔子仁学或礼学的基础上发展了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学说,并为宣扬和践行这种思想学说而身体力行,奔走呼号。透过《孟子》一书阐述的思想学说和孟子的实际人生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几种来源深厚、影响深远的人生精神:⑴自承先贤,身任天下;⑵民生为本,仁爱为怀;⑶尊德乐义,以义......
-
〓 百年《荀子》散文艺术研究述略
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其哲学政治思想集百家之大成;《荀子》之文,据题抒论,辞义宣畅,诸子之文,至荀子可谓一大变。然而相对于荀子哲学思想的研究而言,《荀子》散文艺术研究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前后很少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如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和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对《荀子》不过简略提及,且基本未及其散文艺术。......
-
〓 从中西人欲观的比较与融通看儒学与21世纪
”人欲”(Desire)一词,在宋明理学中与”天理”相对,是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它指人们为满足物欲而产生的追求。在理学中,”人欲”被视为恶之内容,带有贬义。本文借用这一理学概念,泛指哲学史上所说的人的欲望,并且不预先作出与善恶相关的价值判断。人欲观(Ideaofdesire)则是人们对于人的欲望的各种......
-
〓 格物致知论是朱子理学的出发点
或许是由于南宋的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以及明代的胡广等所编《性理大全》以“理气”卷开头阐述朱子理学,或许是在用西方哲学阐述朱子理学时,为了确定朱子的哲学派别归属,不少学者在阐述朱子理学时,把“理”作为出发点,从“理”(所谓“理本论”)出发,进而阐述心性论、格致论、理欲论等问题。然而,朱子曾于淳熙初年(1175年前后)的......
-
〓 纪宝成:辩证认识国学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理想和追求,而它们的载体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学术。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深远。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像纽带一样,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统一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
-
〓 论语别裁·前言
论语别裁·前言回首十五年的岁月,不算太多,但也不少。可是我对于时间,生性善忘,悠悠忽忽,真不知老之将至,现在为了出版这本《论语》讲录,翻检以前的记录,才发觉在这短短的十五年历程中,已经讲过三四次《论语》。起初,完全是兴之所至,由于个人对读书的见解而发,并没有一点基于卫道的用心,更没有标新立异的用意。讲过以后,看到同学的......
-
〓 象山哲学的诗化境界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由儒、道、释三者彼此激励、交融而共同构成的。虽然儒、道、释三家各有各的价值取向,但是,相对于西方古典主客二分的哲学形态而言,它们都主张心与物、人与天的融合。儒家追求的是礼乐诗书、天生人成的人格境界;道家哲学追求的对“性命之情”的归真返璞;而禅宗追求的则是由小乘、中乘、大乘、直到“万法尽通、万行具备、一切......
-
〓 杜维明关于“文化中国”的运思
【内容摘要】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始,杜维明对“文化中国”的论题展开了运思,提出并阐释了诸如“三个意义世界”、“公众知识分子与公民社会”以及“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等命题。杜维明关于“文化中国”的运思有其显而易见的历史感和较为实际的理论蕴涵,不仅显现了当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理念,也为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走向从......
-
〓 新儒家对话:自由主义与新左派都有短板
干春松:1965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主要致力于制度儒学与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新统》、《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现代化与文化选择》等。陈明:1962年生,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儒学思想刊物《原道》主编,是当前比较活跃的新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士族:......
-
〓 反割台斗争中华儒学传统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
清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台湾建立明郑政权,把中华儒学传统带到台湾。明郑政权所宣扬的儒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与郑成功对儒学的理解密切相关。郑成功是福建南安人,21岁时,他作为贡生进入南京国子监,拜浙江虞山人大儒钱谦益为师。郑成功特别喜爱《春秋》,受浙东学派的深刻影响,所学均以经世致用为目的。郑成功收复......
-
〓 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一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评论中是被基本否定的。如南宋的吕中说,如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得以“尽行”,则不会有“熙宁之急政”,“使仲淹之言得用,则安石之口可塞……神宗锐然有志,不遇范仲淹而遇王安石,世道升降之会,治体得失之几,于是乎决矣”(《宋大事记讲义》卷一)。又说,熙宁时期“引用小人自安石始……盖......
-
〓 毛卫平 ·〖和谐哲学: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
——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和文化[内容提要]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谐哲学是当今时代需要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应适应时代要求,实现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变,与传统的“和”的哲学各扬其长,共同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关键词] 时代和谐哲学斗争哲学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的这个论断大......
-
〓 中庸之道:诚与道德修养
《中庸》与《大学》一样,也是战国末期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中庸》把《大学》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八条目”中“诚意”一条凸显出来,从而建构了一套以“诚”为价值核心的道德修养理论。天道之诚与人道之诚《中庸》用了很多篇幅讲天道之诚与人道之诚,然后又论证了它们之间的统一性问题。在《中庸》作者看来,诚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事物发展规律......
-
〓 先秦儒家身体观中的两个功能性概念
内容提要:儒家主张认知活动有其身体之基础,身体深受社会文化价值所渗透,而且功能性概念正是构成儒家身体哲学的重要支柱。儒家强调“自我”是意志之方向的决定者,肯定“自我”是自由的主体,而且肯定规范源于主体之意志。“化”和“养”是儒家身体哲学中最常用的两个概念,先秦儒家常在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政治社会平治的语境中,使用“化......
-
〓 邓析子
邓析子无厚篇天于人,无厚也。君于民,无厚也。父于子,无厚也。兄 于弟,无厚也。何以言之?天不能屏勃厉之气,全夭折之人, 使为善之民必寿,此于民无厚也。凡民有穿窬为盗者,有诈伪 相迷者,此皆生于不足,起于贫穷,而君必执法诛之,此于民 无厚也。尧舜位为天子,而丹朱商均为布衣,此于子无厚也。 周公诛管蔡,此于弟无厚也。推此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