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怀瑾·论语别裁·为政第二
南怀瑾·论语别裁·为政第二孔子不谈政治第一篇《学而》是讲个人作学问的内在修养,接着下来第二篇《为政》则是讲学问的外用。不过提到为政,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常发现在一些著作中,许多人认为《为政》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或者用现代的语汇来说,称之为“政治哲学”。在我个人研究的结果,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孔子很少提到完......
-
〓 训示、期望与传承——熊牟师徒间的学脉相承
内容提要:作为熊十力的高徒,牟宗三不仅在其道德形上学的建构上成功地延续了熊十力以心性(良知)为本体,贯通天人物我、传统与现代的致思路径,还在学术研究的具体方向和方法上接受并忠实地恪守了熊十力关于宋明儒学和康德哲学的重要训喻。牟氏终身以熊十力的训示和期望自励,其一生的杰出成就表明,他的确未负师望。 关键词: 形而上学 生......
-
〓 对鲁迅评章太炎的不同看法
对鲁迅评章太炎的不同看法鲁迅《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本来只是一家之言,因为人威 言重,几成定评,后来学者到此,也多学舌一番。重组窃为太炎先生 不平,今天就略谈一谈。 鲁迅说章太炎“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受馈 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这里恐怕就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所谓“既 离民众”,应该是指章太炎对后来无......
-
〓 乐爱国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
-
〓 孟子行年考(一)(前372年—328年)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〇孟子约生于此时 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文献】《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东汉赵歧《孟子题辞》:“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邹本春秋邾子之国,至孟子时,改曰邹矣。国近鲁,后为鲁所并。又言邾为楚所并,非鲁......
-
〓 孔子的“仁”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之比较
[摘 要]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识到人类有同群的需要和过美好生活的愿望,分别提出了“仁”和“友爱”的概念。“友爱”中所包含的“从属关系的友爱”与“仁”的根本——“孝悌”非常相似。这种相似的根源在于先秦与古希腊社会的结构和发展历程的相似性。进行这样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两位东西方大师的伦理思想。[关键词]仁;友爱;孔子;......
-
〓 《岳阳楼记》的政治文化内涵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在邓州(今河南邓县)任上,应老友滕宗谅之约,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文中无论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还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抒怀,都足以使此文彪炳文学史册,激励百世人心。如果注意到,此文以“庆历四年”为起始,以“时(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为结句,而此期间正是范仲淹从......
-
〓 论辛亥革命前刘师培的新史学
就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趋势和路向而言,经学研究一直处在中心的地位,史学研究则 相对次之。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学术研究的重心发生转移,出现了经 学边缘化与史学中心化的趋势(注:参见罗志田:《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 向中心》,《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页30......
-
〓 泰山学派与宋代儒学的复兴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石介在京东路奉符(今山东泰安市)创建泰山书院,并敦请孙复主持书院教学。书院主持和受业门人及支持赞助者组成的学术团体,被称为泰山学派。泰山学派作为一个学术团体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宋代儒学复兴中占居重要地位。 首先,泰山学派推动了疑经学风的形成。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
-
〓 文学略说
文学略说章太炎 文学分三项论之:一论著作之文与独行之文有别;二论骈体、散体各有所施,不可是丹非素;三论周秦以来文章之盛衰。 一、著作之文与独行之文。著作之文云者,一书首尾各篇互有关系者也;独行之文云者,一书每篇各自独立,不生关系者也。准是论文,则《周易》、《春秋》、《周官》、《仪礼》、诸子,著作之文也(《仪礼》虽分十......
-
〓 《中庸》“性”论解:结构及其张力
《中庸》“性”论,或可谓《中庸》性格论。“性”在南宋五峰学中固最重要,然斯范畴即在先秦时之《中庸》的地位已然突出,其对照“心”在《大学》里乃是教法[1]中的一个环节,形成别趣。盖以是为一大依据,《中庸》在近世,被视作儒学神秘主义之先声妙啼。冯友兰与陈荣捷,皆做此观①。胡五峰:“大哉性乎,万理具焉,天地由此而立矣。世儒之......
-
〓 學問的入與出:錢賓四先生與理學(上)
提 要無錫錢賓四先生一生篤行理學家言,而又能針對大時代的學術議題,客觀地研究理學。錢先生一方面強調研習理學必須本於學者自身的實踐,一方面也重視對於理學的歷史背景與特質之客觀分析。他認為做學問要先能入而後能出,不融入無法真正瞭解,不跳出則無法知道它的特質乃至限制,然而學者首先要能深入,卻不宜急切求出。理學之於錢先生,從作......
-
〓 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
王思睿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妨碍了中国在二十世纪实现民主转型。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仍然有一部分论者认为,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基于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决定论逻辑的观点,除了有其他逻辑和事实方面的问题外,还有一个错误的理论前提,即对于儒家思想本身的歪曲与误解。 一......
-
〓 刘宗周与晚明儒学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成进士,以行人司行人累官顺天府尹、工部侍郎。他为人清廉正直,操守甚严,立朝敢于抗疏直言,屡遭贬谪,不改其志。明亡之次年乙酉(1645),清军南下入浙,他在家乡绝食殉节。观其一生,从政时间很短,多半生从事于讲学育人......
-
〓 论礼的有意味的形式——以荀子的饰论为例
[摘要] 礼是荀学的核心观念。荀子从礼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两个方面论证了礼的合法性依据。礼的外在形式具有缘饰人性的功能,它既可以满足人性对审美的欲求,又符合政治生活中辨异目的。通过对礼义的学习,以及礼对人恶劣情欲的抑制,在逐渐积善和化恶中,促使人的气质发生变化,从而使理想人格得以养成。[关键词] 荀子;礼的形式;缘饰;......
-
〓 《孔子作〈春秋〉即“春秋传”说初证》
孔子作《春秋》,孟子和司马迁言之甚详。但孔子作的《春秋》,并非“春秋经”,而是“春秋传”——即今以左氏命名的“左传”蓝本。其实,对“春秋经”非孔子作这一点,从唐代刘知几开始,就以“惑经”为名作了初步的证明。这以后,历代学者如郑樵,朱熹,刘克庄,朱彝尊,石韫玉到“五四”以来的顾颉刚,杨伯峻等,都作了多方面的考辩,论定“《......
-
〓 儒学走向复兴之路
1976年,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一切被颠倒了的历史自然要重新恢复过来,孔子与儒学的重新评价与重新考察也自然要进入学术界的议事日程。不久,随着匡亚明、庞朴等人评价孔子与儒学的文章的相继发表,中国大陆新一轮孔子与儒学研究热潮开始了。紧接着......
-
〓 张 进 ·〖儒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摘要:儒学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被中华各民族所普遍认同和接受,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与儒学的思想内涵和精神特质密切相关的。儒学作为“大一统”的封建文化,既有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于封建制度的支撑作用,又有对中华大家庭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心理维系和文化延传作用。今天,发掘利用儒学中的积极因素,使之融入现代精神文明中,对于当代......
-
〓 《唐虞之道》与早期儒家的社会理念
有专家认定山西襄汾的陶寺型龙山文化为陶唐氏的文化遗址。虽说“器以藏礼”,但考古学 报告提供给我们的只有该文化的物质生活状况,对其社会组织状况则只是十分抽象的宏观定 位。详参王文清《陶寺遗存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遗存》;高炜《试论陶寺遗址和陶寺 类型龙山文化》。均载《华夏文明》第一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湖北荆门 出土......
-
〓 大学之道:以“三纲八目”为核心
[内容提要] 《大学》统篇旨在阐释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大学》把“修身”视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词] 修身 三纲领 ......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