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葛兆光:“华夏”与“中国”,如何重建论述?——《说中国》解说
“华夏”与“中国”,如何重建论述?——《说中国》解说葛兆光什么是“华夏”?或者,什么是“中国”?讨论这一问题,既可以从今溯古,来论证国家合法性,也可以从古到今,以理解历史合理性;它可以是一个政治话题,也可以是一个历史话题;它可能惹出民族(国家)主义情感,也可能培养世界(普遍)主义理性。在涉及“国家”“民族”和“认同”的......
-
〓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研究
内容提要:20世纪50年代,中共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根据当地的民族特点和经济社会状况,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封建领主、地主土地所有制。这种温和的改革方式,避免了民族隔阂和宗教纠纷,团结了少数民族上层,减少了民主改革的阻力,较好地保护了生产力,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同......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增订版)简评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研究员率领的研究团队完成的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增订版),全面系统地再现了6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制度变迁,内容充实,资料丰富,立论科学,是一部颇具权威的优秀著作。独具匠心,构建科学的研究体系。第一,全面系统而又主线突出。对60年中国经济史的描述,可谓“全景广角”和“泼墨写......
-
〓 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乡村村落的改造与重建
中国传统乡村的基本结构形式是村落。村落是乡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空间。自“五四”以降,村落基本被视为封建社会的基础,无论是革命者还是改良者,都将村落的改造与重建看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中国现代化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中国共产党,当然也将改造封建村落作为自己重要的任务。这一重要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达到了最高潮,......
-
〓 农村私人借贷与农民收入增长研究
——以20世纪50年代前期鄂、湘、赣、粤4省为中心
【内容提要】20世纪50年代前期,农村私人借贷活动的发生程度与当地经济的增长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农村私人借贷较为活跃的地区,也是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户经济发展不只意味着经济收入水平的增长,同时还意味着私人借贷活动发生的面积扩大,农村私人借贷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关键词】20世纪50年代前期;......
-
〓 1949—1978年重工业产品价格机制演变研究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我国确立了苏联创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即在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条件下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后,重工业产品定价机制也完成了由市场向计划的迅速转变。1957年以后,在“赶超”和“备战”的双重作用下,资源更......
-
〓 集体化时代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时代意义
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是当前我国学界悄然兴起的一个学术领域。将社会史研究引入现当代,自下而上地开展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研究,已成为不少现代史研究者的学术自觉。学界以往对于1949年以后中国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共党史、革命史、政治史、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讨论的问题也大多以政治、经济领域宏大话题居......
-
〓 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战争前的毛泽东与人民日报社论!(原创首发)
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在战前做思想工作时说:“不错,我们急需和平建设,如果要我写出和平建设的理由,可以写出百条千条,但这百条千条的理由不能敌住六个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现在美帝的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纵不过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会有困难。所以,我们对朝鲜问......
-
〓 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内容摘要】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的变迁,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新中国初期,计划经济的启动造成户口迁移自由政策的取消。随后的二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缓慢,工农业产值低,城镇化建设滞后,国家一直实行严格限制农村向城市迁移、小城市向大城市迁移的户口政策。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逐渐繁荣,各类“农转非”政策不断出台,从农村向城市的户......
-
〓 评「十年建国」(1928-1937)
《经济与政治之间──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第十二篇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一度为人民带来希望,但不足十年便是日军全面侵华,南京政府被迫迁都重庆。严格意义来说,自1928年,北伐完成,中国名义上归于一统,至到1937年全面抗日为止。这段称为「十年建国」的时期,不足十年只有八、九年而已,对于「十年建国」不少西方学者总结为「黄金的十年」(Golden Decade),......
-
〓 1978-2008年中国隐性失业人口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隐性失业人口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从隐性失业人口水平估算结果来看,自1978年以来,隐性失业人口数量从3902.8万呈波浪式增加,到2002年达到21598.4万高峰,此后隐性失业人口开始迅速下降,直至隐性失业人口总体消除;隐性失业率在2003年之前基本在9-30%之间呈波浪式、缓慢......
-
〓 “农业六十条”的修订与人民公社的制度变迁
【内容摘要】由大公社的制度缺陷造成的农村社会经济的混乱,是催生“六十条”的主要原因。“六十条”的三次修改,通过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和供给制、改变农业基本核算单位,否定了“一大二公”的大公社经济制度,最终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新体制。“六十条”的修改是党中央与农村基层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为城乡二元体制的巩固和......
-
〓 改革30年,打工者仍然感谢毛主席三线建设留下的红利
虽然才是龙年春节刚刚过完的正月初四,从四川到北京的火车上却早已挤满了扛着大包小包出去讨生活的打工者。一张张疲惫却又充满着期待的脸庞上仿佛洋溢着对新年工作的憧憬,隐隐地也暗含着离乡的忧愁——与亲人温存不过几天,如今又要为生计远赴他乡……中国中西部的农村已经伴随农业合作化的解体,逐步走向萧条和死亡。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和地域......
-
〓 1958年中国改变户口自由迁移制度的历史原因
【内容提要】新中国初期,制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为此,中央政府不断地发布命令,阻止农民入城务工,以确保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充足的商品粮食。与此同时,为了稳定城市工业化建设队伍,中国逐渐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就业、粮食和社会福利等与城市户口挂钩,并于1958年中国取消了户口自由迁移制度。【关 键 词】当代中国史;重工业......
-
〓 中国工人阶级60年
【作者简介】张伟,中央编译局博士后。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工人阶级内涵不断外延的历史。工人阶级的最大特征是“无产”。准确来说,这个“产”不是财产,而是生产资料。因此,我们通常在概念使用上并不严格区分“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表示“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1888年恩格斯在为《......
-
〓 略论“一五”时期信贷资金的计划配置
【内容提要】“一五”时期,我国已基本建立了计划信贷管理体制,对信贷资金实行计划配置。国家银行计划配置信贷资金,首先是集中经济剩余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的需要。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发展模式后,国家银行计划配置信贷资金不仅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客观需要。这一时期,国家银行信贷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服务于“三......
-
〓 新中国政府对外商银行的监管与清理
内容提要:外商银行在旧中国存在的100余年中,凭借着政治和经济特权,一直在外汇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的经济与金融领域中有着支配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和经济方针,在坚决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和金融势力的同时,对外商银行实施“利用”与“限制”政策,即利用外商银行已有的经营外汇业务的人力、资力以及与国外......
-
〓 新中国政府统计调查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六十年
【内容摘要】统计调查制度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和规范。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统计调查制度体系,从内容上讲,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标准体系、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和统计调查制度管理体系。文章首先就新中国政府统计成立60年以来我国上述五个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然后就我国政府统计调查制度的主要特点及......
-
〓 1991-2010桂越边境贸易变迁经济现象解析
【内容摘要】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后,以200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为分水岭,桂越边境贸易经历了1991-2002年的逐渐恢复和缓慢发展阶段以及2003-2010年的快速增长阶段。本文以边境贸易规模、边境小额贸易等参数对1991-2010年桂越边境贸易发展进行考察,解析桂越边境贸易变迁中的若干......
-
〓 建国以来成都平原农田灌溉制度的演变——以绵竹射箭台村为例
【内容摘要】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基础。农民要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必须组织起来。取消农业税后,部分地方出现了大中型水利系统难以发挥最大效益的现象,其有效灌溉面积明显减少;但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依然在继续扩大。都江堰水利系统依然能为灌区千万亩农田提供低成本、高保障的灌溉。其主要原因是成都平原农村自集体化时期建立以生产队为基础的行政化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