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桑兵|写得好与写得好看——史学论文的写法
作者桑兵,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关于如何写好史学论文,之前已经谈过一些想法。由于主要是面向新进,优先考虑当务之急,大体限定于文字表述的通畅达意等基础问题。而写好历史学的学术论文,绝非如此简单,主编和刊物希望就此进一步探究一下较为具体深入的层面,例如如何炼字。只是如此一来,首先就要解决什么才是写得好的史学论文的判断标准,否......
-
〓 田野调查与文献结合是学术研究的康庄大道
——访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路遥先生
【核心提示】历史学是一门讲求“实证”的学科,要靠证据说话,我在研究中一直坚持田野调查与文献相结合,在西方称之为“历史人类学”。我觉得称之为“历史社会学”更符合历史学者的研究转型。路遥(原名吴松龄),1927年生,山东大学首批终身教授之一,国内外公认的义和团史与民间宗教史著名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率领研究团队在义......
-
〓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线讯(记者薛倩)2月13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编辑出版的《今日人类学民族学论丛》首发式暨研讨会在京举行。《今日人类学民族学论丛》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该论文集的主编来自11个国家。论文集的文章从在世界大会6场主旨发言、14场名家讲座、217个专......
-
〓 论地主经济——《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三章
本章试图探讨世界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一些特征。这么做的前提,就是我认为世界的历史虽然千差万别,但在大致相同的经济条件下,有其大致相同的发展规律。本章使用的资料主要是中国和西欧(尤其是英国)的封建时代的,有其局限性,请读者留意。一、定义问题地主经济应该是封建社会经济形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却有说明的必要。......
-
〓 时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重大课题
创刊词: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办“马克思主义月刊”,每月一期,每期四版。“马克思主义月刊”力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内涵与现实内涵的有机统一,积极鼓励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规律,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国内外学术思潮的分析能力和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以全球视野......
-
〓 历史中的普遍与特殊:基于内容与形式的分析
【摘要】对历史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研究,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展开。在内容层,即主体对于客体的确证与认同之中,侧重分析客体或事实被界定为普遍抑或特殊之属性的依据与根源,它也是历史客观性的根源所在;在形式层,即涉及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确证过程”中,侧重分析时间、空间与个人生命相结合构成的历史性因素及其疏离普遍性的方式......
-
〓 近代史研究中所谓“碎片化”问题之我见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上)
新时期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繁荣发展,但不足也日渐显露。其中,所谓“碎片化”问题,更备受关注。在这里,笔者愿申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正于大家。一、区分两种“碎片化”以往学界前辈常会这样提醒后进:“研究问题要注意抓大的重要的题目,不能搞得太细太碎了。”那时没有“碎片化”这个概念。所谓“碎片化”的概念,是近些年由......
-
〓 生计与生态:生态人类学的田野实践
生态人类学是目前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方法创新等理论层面的研讨取得了不少成果。无论是对西方生态人类学理论前沿的追踪,还是对我国生态人类学发展史的回顾,都有具体而深入的评述、反思与总结。但从现有的相关经验研究来看,内容庞杂,角度各异,缺乏明晰的主导性研究方向。我国生态人类学如何适应变迁的......
-
〓 跨文化研究的话语——关于历史思维的讨论
【英文标题】Discourse on Trans-Culture Study: On the Discussion of Historical Thoughts【作者简介】姜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6跨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历史学领域特别是史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课......
-
〓 从古希腊罗马史看奴隶占有制社会的若干问题——《早期奴隶制比较研究》第一编第二章
各民族各国历史发展的个性共性问题,经常受到历史学家的关注。古代希腊罗马,因其辉煌的文化以及高度发展而又富有特色的奴隶占有制度,从文艺复兴至今的数百年内,都是各国学者悉心研究的对象。在奴隶占有制社会的历史地位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仍然是争论不体的问题的今天,根据古希腊罗马的史实,对与奴隶占有制社会有关的若干问题作些探讨,依然......
-
〓 近十年中国古代史研究之观感
【作者简介】彭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最近十年来,从先秦至晚清之前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呈现出持续进展的态势。根据《中国史研究动态》各年度不同断代的学术综述,近十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在两万篇以上,专著和论文集在1800部以上,从量的角度来说,其繁荣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在质的方面同样也是如此。由于大量新的资......
-
〓 个体生命与大历史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7
“碎片化”是否已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问题,这恐怕需要具体的实证说明。比如,这个问题在中国是由谁提出的?谁在提倡碎片化?谁在反对碎片化?各要达到怎样的效果?什么样的研究是碎片化?在近年的研究成果中大致占据怎样的比例?别的不说,《近代史研究》中有没有,分量如何?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倘若这些问题弄不清楚,谈碎片化似乎是无......
-
〓 黑水城文献:敦煌学向下延伸的承接点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敦煌文献与黑水城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这两大出土文献主体都是佛教文献,都存在大量的西夏文献和其他少数民族文献,这为两大文献的对接提供了可能。敦煌学研究者直接参与黑水城文献的研究是黑水城文献迅速走向纵深的一条捷径。敦煌学向黑水城文献延伸,不仅存在可能,而且十分必要。【关键词】敦煌学;西夏学;黑水城......
-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革命史研究及其趋向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革命史研究发展迅猛。在中共建党、国民革命、苏维埃革命、新民主主义理论、革命与乡村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本文不是对此一研究状况的全面梳理,而是力图从展望未来的角度,对具有方向性的研究成果予以介绍,旨在由此透视革命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关键词】中共;革命史;新民主主义【作者简介】黄道......
-
〓 互联网的普及与历史观念的变化
——“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二
【作者简介】王晴佳,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教授。如果我们想列举一下最近二十年以来所发生的影响人类生活和世界历史的大事,那么毫无疑问互联网的发明和迅速普及,是其中之一。互联网的普及既然已经影响了世界历史,那么它是否也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念呢?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在当今国际学界并不太多。现有的一般论著......
-
〓 技术史田野调查方法反思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生产水平的提高,许多传统工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没有生产的实体,只是存在于书面或部分群体的记忆当中。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现场调查方法就很难解决问题,需要学习、借鉴新的方法。技术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在研究技术史的时候是很难避而不谈与其相关的文化因素的,而要......
-
〓 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叙述
所以不要再轻易说“某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样的话,这很容易制造麻烦。要知道,“领土”是政治概念,表明国家或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如果你用“自古以来”,别人也会用,只不过两个“自古”是截取不同时段的历史罢了。如果在英文理论刊物上看到题为“FuckChineseness”(转译到中文刊物变成较文雅的“解构中国性”)的文章;......
-
〓 谈高师院校中国古代史课的专题式讲授——以唐宋历史为例
中国古代史作为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一直采用“断代”方式讲授;高年级开设选修课的时候才打通朝代界限,分“专题”讲授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现在,有两个因素要求我们向“专题”式讲授方式做总体调整:一是中学的“新课标”历史课本已经打通朝代界限,全部设计为“专题”了。我们高师院校应该先行一步,尽快与中学的历史教学接轨,改......
-
〓 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
——“历史学中的个别与一般”讨论之一
【《史学史研究》编者按】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的两篇文章,探讨历史学中的“个别”(或典型性)与“一般”问题。关于此问题,张耕华教授在本刊2010年第四期发表的《略论历史归纳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已有讨论。在本期发表的《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中,张耕华教授对此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他指出,历史研究要涉及两种......
-
〓 历史比较:现代化研究不可或缺的视野
摘要:历史比较的视野对现代化研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历史比较视野下的现代化研究包含两层含义:首先,现代化理论本身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研究现代化理论不能忽视其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其次,现代化本身是一系列具有因果关联的历史进程,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对后发国家按照与其相同的方式实现现代化构成了制约因素。现代化发展史不仅......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