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桑兵|写得好与写得好看——史学论文的写法
作者桑兵,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关于如何写好史学论文,之前已经谈过一些想法。由于主要是面向新进,优先考虑当务之急,大体限定于文字表述的通畅达意等基础问题。而写好历史学的学术论文,绝非如此简单,主编和刊物希望就此进一步探究一下较为具体深入的层面,例如如何炼字。只是如此一来,首先就要解决什么才是写得好的史学论文的判断标准,否......
-
〓 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
——“历史学中的个别与一般”讨论之一
【《史学史研究》编者按】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的两篇文章,探讨历史学中的“个别”(或典型性)与“一般”问题。关于此问题,张耕华教授在本刊2010年第四期发表的《略论历史归纳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已有讨论。在本期发表的《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中,张耕华教授对此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他指出,历史研究要涉及两种......
-
〓 改革开放以来先秦史研究的理论模式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先秦史领域的研究硕果累累,涌现出大量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优秀成果。本文仅探讨涉及先秦史研究理论模式转换的一个问题,我将之归纳为从“社会形态模式”到“国家形态模式”的转换。正是由于这一转换,先秦史研究才得以突破原有理论框架的局限,了解了我们以前一无所知的“早期国家”这1久已为国际学术界所熟悉的概念,了解了早......
-
〓 亨普尔《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的作用》之文本研究
——“历史学中的个别与一般”讨论之二
【《史学史研究》编者按】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的两篇文章,探讨历史学中的“个别”(或典型性)与“一般”问题。关于此问题,张耕华教授在本刊2010年第四期发表的《略论历史归纳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已有讨论。在本期发表的《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中,张耕华教授对此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他指出,历史研究要涉及两种......
-
〓 百年中国社会史究竟该怎样写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在史学研究领域中独树一帜,并有了长足进展。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史研究往往都是以古代社会研究为主,学者们一般不愿触及敏感的近现代社会研究。张静如教授则与众不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始就力倡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进行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并提出以此为基础深化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如......
-
〓 信息化的历史学:基于互联网驱动的史学变革——“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五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信息研究系主任博格曼(ChristineL.Borgman)在2002年出版的一本专著前言里提到,互联网是自600年前古腾堡(Gutenberg)发明印刷术以来人类交流史上最伟大的进步。【1】该书问世后仅几年时间,便令站在2011年这个时空坐标点上的我们完全能够断言,其历史意义之伟大将远非局限于此......
-
〓 史学框架与史学求真的限度——兼论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论的史学转向
史学求真,并非什么新话题,时下一些史学家谈论史学求真,大多是针对弄虚作假的学风。实际上,学术研究本身就是求真。若历史学家说历史学是求真的学问,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乃至物理学、化学就不是求真的学问了?时下史学求真及史学分析框架又有检讨的必要,检讨本身也反映时代变迁。史学分析框架是探索历史真知的重要工具,完善的史学分......
-
〓 跨文化研究的话语——关于历史思维的讨论
【内容摘要】跨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历史学领域特别是史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认同问题与历史意识紧密结合,对文明的宏观研究可以从对历史意识的研究做起。在关于跨文化历史思维项目的讨论中,学者大多都能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态度开展积极的对话,能够认识到世界上的文化是多元的、平等的,坚持西方中心主义态度的学者已不多见。有关历史意......
-
〓 乡土中国的变迁——也说“无主体熟人社会”
从“差序格局”说起大半个世纪以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给我们贡献了一个概念,叫做“差序格局”,其大意是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展开的,颇像石子丢到水中那样,水波纹由中心向四周逐渐扩散,越扩越广,越推越远,构成了一个由自己到家族再到国家最后到天下的关系格局。同样还是在这本书中,费老也告诉我们,这是一个......
-
〓 “中国经济派”考
【作者简介】吴敏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Wumc@CaSS.org.cn(北京100006)。【原文出处】《近代史研究》(京),2010.6.127—133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上半期发生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包括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三个主战场,在当时的学术......
-
〓 鲁迅的读书方法
鲁迅论读书,包括专题论述,及分散在其它文章、书信及日记中的论述,在《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十六卷本,1981年版)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从鲁迅这些论读书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鲁迅的读书观以及他过人的读书方法。为什么要读书首先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需要。鲁迅在《鲁迅自传》中说到,之所以“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和“学洋务”,并......
-
〓 批判是学术的生命
批判是学术的生命,是学术进步的必由之路,在我们的学术会议中理应经常听到批评和反批评的声音,在我们的学术刊物上理应能够经常看见批评和反批评的文字。遗憾的是,当前学界批评的声音弱了。究其原因,在学人方面,除了缺乏明锐的批判眼光和强劲的批判能力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畏首畏尾——怕惹麻烦,怕得罪人,怕冒犯权威,怕触怒强权。法国......
-
〓 二十世纪以来中西史学理论比较史研究
作者简介:陈新,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200433)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研究难以离开西方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中国史家从悲愤走向自信,因此近现代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学术信心重构的心理史。中西史学理论比较的历史与现实,贯穿着这一心路历程。20世纪中西史学理论比较历程可划分三段,每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第一阶段以西......
-
〓 封建经济原理的探索——《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一章
一、封建经济学的由来研究经济史,虽然实证的研究是主要的,可是在指导思想上必然有经济学的理论。我们所知道的经济学来自西方,可以说完全是资本主义经济学,还没有发展出封建主义的经济学,而且许多模式都是以西方的情况为依据的,很少考虑到其他国家、地区的情况,那如何能用来指导研究封建的甚至是全世界的封建社会的经济运动和发展呢?因此......
-
〓 从“西欧中心史观”到“文明形态史观”和“全球史观”——20世纪世界历史的理论、方法与编纂实践
“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笔谈(10)
《历史研究》自1954年第1期发刊,到2004年第1期的50年来,共发表有关世界历史和中外关系史文章数百篇,从最初重点介绍和研究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共运、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到今天已经发展到关注世界范围内的、各国各地区的、从古至今的、涉及中外历史的有关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这些成果,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
-
〓 从后现代主义到浪漫主义——一种史学观念的回归
【内容提要】浪漫主义史学与后现代主义史学都是对现代性作出的回应。基于对空间的关注,它们都反对现代主义的线性历史观,强调史学研究的多重视角。在历史观念和历史书写上,它们呈现出诸多相似性:如对特殊主义、地域主义、偶然性、奇闻轶事、多元性、开放性、差异性的强调;在怀乡情绪中表现历史写作的诗性和审美维度;对微观史和日常生活史的......
-
〓 国外史学前沿与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
半个世纪前,我国西方史学史学科的奠基人耿淡如先生曾撰文阐释“什么是史学史”,当时他特别指出,“史学史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学术月刊》1961年第10期)。如果说,在耿先生撰文的1961年,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尚处在筚路蓝缕、垦荒开拓的初创时代,那么时隔五十年之后,经过许多学界前辈和同行......
-
〓 非碎无以立通:简论以碎片为基础的史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上)
近年所谓史学碎片化的感叹,多受外国影响[1],却也有本土的渊源。贺昌群在1934年就感慨:清末民初《国粹学报》和《中国学报》上的文章,“大多仍能巍然保持着它的价值”,不过只是一种碎片化的价值,“在一门学问或一个问题中,只见零篇断目,如三五小星在夜天闪烁”;表现出中国“整个学术的内容,步调太不整齐,缺少连锁性,很难寻出一......
-
〓 中国近代灾荒史理论探析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9JYA84000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10BZS050);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0sk060)【作者简介】孙语圣(1967-),男,安徽肥东人,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E-mail:sys04@126.com【主要摘要......
-
〓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线讯(记者薛倩)2月13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编辑出版的《今日人类学民族学论丛》首发式暨研讨会在京举行。《今日人类学民族学论丛》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该论文集的主编来自11个国家。论文集的文章从在世界大会6场主旨发言、14场名家讲座、217个专......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