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桑兵|写得好与写得好看——史学论文的写法
作者桑兵,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关于如何写好史学论文,之前已经谈过一些想法。由于主要是面向新进,优先考虑当务之急,大体限定于文字表述的通畅达意等基础问题。而写好历史学的学术论文,绝非如此简单,主编和刊物希望就此进一步探究一下较为具体深入的层面,例如如何炼字。只是如此一来,首先就要解决什么才是写得好的史学论文的判断标准,否......
-
〓 中国经济史“GDP”研究之误区
【内容摘要】学术界对中国古代、近代经济史上的“GDP”研究似有升温趋势,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性,有碍于更加真实地认识中国古代、近代社会和进行跨国家、跨社会的比较。主要的问题在于,认识和估算的思路进入了误区,偏离了“GDP”的规范定义。中国经济史“GDP”研究中的具体方法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运用计量模型推导“G......
-
〓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历史和正确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古往今来,一切民族和国家都会重视自己的历史,都会善待自己的历史遗产。历史是弥足珍贵的......
-
〓 封建经济原理的探索——《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一章
一、封建经济学的由来研究经济史,虽然实证的研究是主要的,可是在指导思想上必然有经济学的理论。我们所知道的经济学来自西方,可以说完全是资本主义经济学,还没有发展出封建主义的经济学,而且许多模式都是以西方的情况为依据的,很少考虑到其他国家、地区的情况,那如何能用来指导研究封建的甚至是全世界的封建社会的经济运动和发展呢?因此......
-
〓 时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重大课题
创刊词: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办“马克思主义月刊”,每月一期,每期四版。“马克思主义月刊”力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内涵与现实内涵的有机统一,积极鼓励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规律,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国内外学术思潮的分析能力和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以全球视野......
-
〓 “唐宋社会变革”的再认识——以法律和消费观念为例
目前学界对于“唐宋社会变革”的探讨,可谓是风起云涌,俨然成为学界的一个重大热点。但是许多人对于“唐宋社会变革”不多加思考,凡是论述到唐宋的问题时,都是必言“社会变革“。不但“变革”体现在了唐宋时代的经济领域,而且扩展到许多层面,如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土地产权,乃至于消费风俗等领域。他们不区分主次,以宏观的表象......
-
〓 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关于世界史学科体系问题,笔者数年前就思考过并发表了看法。我的观点一以贯之,只不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坚定和深化。【1】 笔者曾提出“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理由是:中国的世界史学科需要探索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工作框架,使其既能在世界学术之林独树一帜,又能为中国......
-
〓 中国问题与欧洲经济:托尼及其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摘要:1931年英国著名经济史家托尼向太平洋国际学会提交了他的中国经济史方面的名作《中国之农业与工业》。书中托尼认为,中国的农业是一种“小农经营”,中国没有土地贵族阶级,中国的租佃问题不及金钱借贷问题重要。中国的工业总体上仍处于大工业兴起以前欧洲的状态,中国尚未建立起有组织的工业制度,中国的工业资本主义不是自发产生......
-
〓 《早期奴隶制比较研究》前言
这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主要是我们多年来钻研中国与希腊罗马古代史的论著。包括四个专题:中国商代,希腊荷马时代,罗马王政时代,凯撒与塔西佗时代的日耳曼人,此外还有一些与此有关或范围更加广阔的综合性的论述。人们知道,撇开一个多世纪以前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不可能接触上世纪末才开始发现的甲骨卜辞不谈,其余希腊、罗马包括日耳曼人的上......
-
〓 一个思考:由柯文“中国中心观”谈起
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美国研究近代中国史的学者中间存在三种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模式:“冲击—回应”、“传统—现代”与“帝国主义”,这三种模式都认为近代中国变革的动力来源于西方,是由于接受西方的刺激而引发的。鉴于此,我们实际上可以把这三种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概括为一种模式:即“冲击—回应”模式。后来美国史家柯文(Paul A......
-
〓 历史意识的迷津:后现代历史观批判
【内容提要】后现代历史观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了这一时代历史意识的危机。后现代哲学试图通过颠覆牛顿时间观从而破解主体主义历史观,但牛顿的时间观并没有直接支撑起历史主体性。后现代哲学颠覆历史意识的策略一方面是使时间非价值化,另一方面又赋予”现在”以时间永恒性乃至超越时间的延宕性,使之替换或取消̶......
-
〓 整体史:历史研究的“三位一体”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6
史学“碎片化”的讨论,西方学界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还有学者出版了专门批判碎片化历史学的著作。与之相比,在中国史学界,关于碎片化的呼声是近几年才凸显的事情,但大有柳絮纷飞、越吵越热乃至史坛尽说碎片化的景象。窃以为,不管是否如此严重,这种热议本身就说明它已经成为一个“现象”,从而不能不予以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
-
〓 当代西方考古学研究范式述评
【英文标题】A Review on the Paradigm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Archeology Study【作者简介】陈胜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130012)。【内容提要】 Paradigm is the concept to synthesize academic re......
-
〓 生态史学:用“过程”来理解生态学
【核心提示】生态史研究最重要的还是回到生态与历史之间的关联问题上来。这需要具体、深入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用“过程”来理解生态学,才能促进生态史学的发展。5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历史的生态学解释国际学术论坛”在京举行。70余位来自中、美、德等国科研机构和......
-
〓 “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谈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思想遗产
【提要】认真总结九十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思想遗产,是反思以往和展望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五四”时期,唯物史观的传播“风靡一世”,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信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创建之初,李大钊等先驱者撰写的论著,已鲜明地显示出“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学术品格。继之,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 历史学与价值观建设
我国现阶段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社会价值观的建设,历史学在这一工作中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实现本学科的社会价值。历史学有四个任务历史学的任务有四点:求真、明理、弘德、经世。它们无不与价值观密切相关。求真,即探求历史的真实面貌。要做到这一点.在很多时候就需要具备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视真理高于生命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这曾......
-
〓 跨文化研究的话语——关于历史思维的讨论
【内容摘要】跨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历史学领域特别是史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认同问题与历史意识紧密结合,对文明的宏观研究可以从对历史意识的研究做起。在关于跨文化历史思维项目的讨论中,学者大多都能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态度开展积极的对话,能够认识到世界上的文化是多元的、平等的,坚持西方中心主义态度的学者已不多见。有关历史意......
-
〓 “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定位与诠释
【作者简介】孙家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高宏达,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原文出处】《光明日报》(京),2011,3.31。 在梳理我国传统学术资源时,对若干沿用日久的学术概念,学人们有不同意见。但学术概念的定位与诠释,对于学术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对其展开讨论,当然有其必要。其中,关于“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不同评价,......
-
〓 生计与生态:生态人类学的田野实践
生态人类学是目前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方法创新等理论层面的研讨取得了不少成果。无论是对西方生态人类学理论前沿的追踪,还是对我国生态人类学发展史的回顾,都有具体而深入的评述、反思与总结。但从现有的相关经验研究来看,内容庞杂,角度各异,缺乏明晰的主导性研究方向。我国生态人类学如何适应变迁的......
-
〓 “中国经济派”考
【作者简介】吴敏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Wumc@CaSS.org.cn(北京100006)。【原文出处】《近代史研究》(京),2010.6.127—133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上半期发生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包括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三个主战场,在当时的学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