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桑兵|写得好与写得好看——史学论文的写法
作者桑兵,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关于如何写好史学论文,之前已经谈过一些想法。由于主要是面向新进,优先考虑当务之急,大体限定于文字表述的通畅达意等基础问题。而写好历史学的学术论文,绝非如此简单,主编和刊物希望就此进一步探究一下较为具体深入的层面,例如如何炼字。只是如此一来,首先就要解决什么才是写得好的史学论文的判断标准,否......
-
〓 论超经济强制——《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四章
农民经济是封建经济中的重要问题,它可以说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有众多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在我国也有许多介绍和研究。【1】关于封建社会的直接生产者——农民,除了他们的经济地位问题外,还有一个法律地位问题,也就是农民的依附关系问题,可以说也就是农奴制问题。对此已有许多研究,也有许多争论。这个问题表明封建经济的管制性质,值得关注。......
-
〓 “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的影响
编者按:唐宋变革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这组笔谈主要从宋史研究的角度展开,首先是基于日本史学界唐宋变革论的核心观点是“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端”,其落脚点在宋朝;其次是近十几年国內唐史学者对此关注较多,而从宋史研究的角度考虑的还比较少。我们希望借此机会能引起更多的唐宋吏研究者对唐宋变革论范式意义的思考。作者简介:李华......
-
〓 《中国经济原论》目录
《中国经济原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9月日译本序言初版序言第一篇导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研究上的两条战线第一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殊经济构成二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及其关系近代买办官僚资本形成的若干特点三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和在逐渐......
-
〓 现代化能否作为世界近现代史学科新体系的主线
近年来关于世界史学科体系创新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众所聚焦的重大学术问题之一。在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不少新观点。其中之一是“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1】现代化能否作为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排除了不同道路发展模式的“社会经济”的不同性质而笼统地提现代化,很容易陷入......
-
〓 “欧洲中心论”与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构建问题初探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的重构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有关欧洲中心论问题似乎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鉴此,需要对欧洲中心主义及其在历史理论与撰述中的具体表现做大致的分析清理,以此为前提和参照系,进而着力辨明欧洲中心论与欧洲中心二者之间的差异,旨在为世界近现代史的欧洲中心体系构建思路提供合理性证明。【关......
-
〓 “中心论”与“再评价”
一,中心论问题。批判欧洲中心论而创立一个中国中心论,这是不健康的。柯恩和弗兰克都有这种倾向。不过柯恩主要是要求寻找近代中国变化的内因,弗兰克则明确15~18世纪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以后让位给欧洲。王家范在批评中说要区分两种中心论,一是“世界(或整体)史观”的中心论,一是世界经济中心论。后者是在海运发达,各国经济进入......
-
〓 着力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突破瓶颈: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笔谈3)
【作者简介】刘志琴(1935—),女,江苏镇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资深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北京100006);梁景和(1956—),男,山东蓬莱人,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北京100048);左玉河(19......
-
〓 国外学者究竟如何看待中国?——我国学术界对国外中国学的研究
随着我国的日益发展,国外学者对我国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国外中国学或称海外中国学,概略言之,是指由国外学者参与的、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或研究领域,其范围至为广泛,其渊源可溯自汉学。国外中国学原来侧重于我国古代,后来开始侧重于我国近现代,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实际上逐渐成为国外中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中国学不断发......
-
〓 关于社会文化史的几对概念
——突破瓶颈: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笔谈2)
【作者简介】刘志琴(1935—),女,江苏镇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资深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北京100006);梁景和(1956—),男,山东蓬莱人,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北京100048);左玉河(19......
-
〓 以开放的心态读书问学
【核心提示】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难以描述的巨变,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延续,人们的旧有观念和做法受到了冲击,知识的更新速度与传播方式发生的变化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转瞬间,21世纪的第12个年头将被我们悄然抛在身后。一句墨西哥谚语说:“别走太快,你会丢掉灵魂。”它仿佛在提醒我,该停下脚步回望一下刚刚走过的路,审视一下匆忙......
-
〓 学术访谈:立体式的文学研究方法
【核心提示】学术访谈已成为很多学术期刊栏目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我国期刊界当下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学术访谈在当下文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方法论意义和学术史价值。它以特定的学术话题,通过采访者对问题情境的预设,借访谈形式将沉潜在受访者学术表象之后的学术经历、学术理念、治学方法等个性化、深层次的内涵揭示出来,从而使读者能......
-
〓 从“新史学”到社会文化史
【内容摘要】目前有关社会文化史的讨论中,论者偏重于汲取西方“新文化史”理论和方法,而对中国史学资源甚少提及。本文认为,20世纪初年“新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方法仍可资借鉴。社会文化史内容丰富,论题亦不限于大众文化一隅,可从多方面拓展和深化。【关 键 词】新史学;新文化史;社会文化史【作者简介】罗检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
-
〓 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海洋贸易史研究述评
中国古代历史上,海洋贸易曾出现过市舶贸易、朝贡贸易、商舶贸易等多种形式。研究中国古代海洋贸易史,对于考察古代中国以海洋为媒介的对外关系发展进程、沿海区域经济联系及与周边沿海国家或地区贸易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大海洋贸易圈的发展与演进趋势等,都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以来的文献研究中,早在30年代就有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市舶制度的......
-
〓 个体生命与大历史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7
“碎片化”是否已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问题,这恐怕需要具体的实证说明。比如,这个问题在中国是由谁提出的?谁在提倡碎片化?谁在反对碎片化?各要达到怎样的效果?什么样的研究是碎片化?在近年的研究成果中大致占据怎样的比例?别的不说,《近代史研究》中有没有,分量如何?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倘若这些问题弄不清楚,谈碎片化似乎是无......
-
〓 马克思研究农村公社的动机和方法论——兼论走出“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困境
内容提要:马克思分析前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形态的方法论是从分析农村公社开始的。农村公社具有公有制和私有制二重性,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农村公社中的公有制如何被私有制败坏的历史过程。深入研究马克思在各个时期研究农村公社的动机和方法论,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马克思研究前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形态这一方法论的科学性,而且有助于我......
-
〓 历史研究的碎片化与现代史学思潮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3
梁启超的《新史学》为大多数历史研究者所熟知。在其《新史学》的第二章“史学之界说”中,梁公对于历史的性质做了如此的阐说:“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为了说明这一历史研究的性质,他还引用英国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斯宾塞的比喻,像“邻......
-
〓 历史书写的无声之处:一位历史学者的自白
——以《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的撰写为例
内容提要:历史学者在历史著述创作过程中通常面临着两种忧虑:其一为著者与写作主题间的隔离感;其二为作品与读者间的距离感。著者的历史学者身份意识及其所掌握的本体认识论,将是解决此两点忧虑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历史学者亦面临创作过程中的“无声之处”问题,即历史学者没有言表的担心或其他事项、写作中的迂回曲折或使用方法的来回......
-
〓 气候哲学研究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各国关注。11月26日,多哈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展开新一轮会谈。基于研究气候变化的气候科学,一门新的哲学分支——气候哲学应运而生。在中国,气候哲学才刚刚起步,有待拓展。本报记者就其内涵与动向采访了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气候问题需从哲学高度深思对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恩格斯在《自然......
-
〓 整体史:历史研究的“三位一体”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6
史学“碎片化”的讨论,西方学界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还有学者出版了专门批判碎片化历史学的著作。与之相比,在中国史学界,关于碎片化的呼声是近几年才凸显的事情,但大有柳絮纷飞、越吵越热乃至史坛尽说碎片化的景象。窃以为,不管是否如此严重,这种热议本身就说明它已经成为一个“现象”,从而不能不予以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