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照叶树林的农业文明之光
译者(赵玉蕙)按:“照叶树林”的概念即等同于常绿阔叶林,它涵盖了从喜马拉雅山南麓东经不丹、阿萨姆、缅甸、中国云南南部、泰国、老挝、越南北部、中国长江南岸直至日本西部的辽阔地域。自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起逐渐有学者提出“照叶树林文化论”的学说。持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这一地带的文化具有相通性,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以栽种......
-
〓 六畜起源:中华民族文化形成轨迹新视角
中国的六畜可以分为两组:猪、狗、鸡和马、牛、羊。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夏、商、周三代六畜逐渐齐备,表明东方定居农业文化与西来游牧文化的混合。猪是东亚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家畜,是定居农业文化的象征;马是游牧文化的标志,从青铜时代开始......
-
〓 《诗经》中的渔文化研究
《诗经》作为儒家经典,历来备受关注,关注点不仅仅在于它是儒家的思想宝藏,也在于它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正如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读《诗经》甚至可以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可以说是当时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诗......
-
〓 羌人与大禹
现今的羌族有3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县、茂县和松潘县,以及与这一带毗邻的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羌族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说其古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相传夏代的创始人、中华民族的治水英雄大禹就生长和兴起在川西北的羌地。说其年轻,因为羌族正式作为一个民族确定下来,......
-
〓 “青铜社会”:古代王权的运转
——“冶金术与古代东亚文明”丛谈之七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者的话:长期以来,科学技术史揭示的文明观突出了西方的地位。金属的认识、开发和利用,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一定高度的产物。它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历史的进步,改写社会的面貌,也代表人们征服自然的非凡能力。古代中国以青铜冶铸为代表的冶金术起步较晚,但它在三代以降数千年的历史中日臻完善,后来居上。透过冶金术,人们......
-
〓 东胡林人
东胡林考古队(赵朝洪执笔)一东胡林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村西侧的清水河北岸三级阶地上,距北京城区约七十八公里。遗址区海拔高度为390—400米,高出现在河床25米以上。清水河是永定河峡区内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灵山、百花山,全长46公里,流域面积为535平方公里,于清白口注入永定河。河谷较窄,两侧分布着河漫滩和阶地。......
-
〓 夏商分界、夏文化分期及“夏文化”定义诸题新探
【摘 要】夏商文化分界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与第四期之交,其年代为公元前1553年或公元前1572年,由此上推471年,则夏代开始的年代应为公元前2024年或公元前2043年。按照这样的年代,早期夏文化应为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存,中期夏文化应为“新砦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第一期的遗存,晚期夏文化应为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第三期......
-
〓 微子封建考
摘要:微子启助周武王伐纣,被封于孟渚之滨(今山东曹县),筑庙曰薄(亳)邑,奉祀其父帝乙,不久老死其地,曹县因有微子墓以及亳邑之设。周公成王东征后,迁微子之侄、微仲之子稽于宋(今河南商丘),立为宋公亦即商公,奉殷先祀,另建宗庙于其国都,即南亳,以备日常之祀。后世附会汤之“景亳”或“景亳之会”在曹县,即北亳,以及成王封微子......
-
〓 关于夏商周年表
前 言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年推出了一个年表,而最后出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据说有12项标志性成果,其中独无作为汇总的《夏商周年表》。[1](P29)本文证明该年表是错的。一、本文提出的论据:1、根据利簋铭文:“惟甲子朝岁鼎”当“岁鼎”......
-
〓 《夏小正》与夏代生态环境研究(下)
《夏小正》也记录了一些昆虫,并据以记时和预报季节。计有嗀、蚕、札、蜩、匽、翕、唐蜩、蝉、蜮、浮游、虫氐、玄驹等13种。蚕,《夏小正》三月:“妾子始蚕。是说进入三月,妇女开始养蚕。这与三月“摄桑”正好相对应。蚕为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和天蚕蛾科昆虫的通称。有家蚕、柞蚕、蓖麻蚕、天蚕、樟蚕、樗蚕等。我国是养蚕的起源地,《夏......
-
〓 揭秘中国早期国家的资源策略
以伊洛河下游平原为中心的二里头文明(约公元前1900—1500年),常常被视为夏王朝的代表,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二里头遗址就是夏王朝的晚期首都,但学界几乎无人否认二里头文明是一个初步发达的国家社会。五十年来的众多考古发现证明,二里头遗址的面积可达300万平方米,仅夯土遗址密集分布的所谓宫殿区,即逾10万平方米,......
-
〓 《夏小正》与夏代生态环境研究(上)
一、《夏小正》是反映夏王朝中心地区的历书《夏小正》是研究上古史的重要文献,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法专着。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天文气象及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对其成书年代、地点和书中反映内容的阐解,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认为《夏小正》是夏代或夏人的历法,这是古人较为流行的看法。孔子十分重视夏代历法,主张“行夏之时[......
-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收获
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科技部决定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为“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这一项目从2001年预研究启动,到2008年底第二阶段结束,经历了探源工程预研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华文明是世界六大文明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揭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
-
〓 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初探
粟和稻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种植的主要作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南稻北粟”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布局。一般说来,稻作物主要种植在南方,粟作物主要种植在北方。但是,根据考古与文献资料显示,历史上稻、粟作物的种植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一个双方重叠的混作区。这个区域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出现,晚期基本形成。大致位于北纬32°~37......
-
〓 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一个理论思考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以古代希腊、罗马和日耳曼的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揭示了国家起源的道路,那就是彻底打碎氏族制度,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国家,“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①这的确是古代希腊、罗马及日耳曼国家形成的道路,但恩格斯并没有说它是世界上一......
-
〓 国家形成的标志之管见——兼与“四级聚落等级的国家论”商榷
在国家起源的研究中,对于由史前社会转变为文明时代的国家社会,我们既需要研究其演进的过程,亦需要研究如何判断是否已进入国家社会,其标志是什么。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提出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即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是为区别于原始社会的组织结......
-
〓 稻作起源的考古学探索
【内容摘要】根据农业起源理论与考古学实例分析,长江下游的水稻栽培发生在野生资源非常丰富的自然环境里,其驯化机制并非饥谨和用于果腹,很可能是为了增加美食的酿酒。稻作农业在良渚阶段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与复杂社会强化剩余产品生产密切相关,良渚酋邦解体后的马桥文化又退回到了狩猎采集经济。农业经济最终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野生资......
-
〓 论服饰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因素
【Title】Clothes:The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作者简介】袁建平,湖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湖南长沙410005)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要素以“都市、文字、青铜器”一说最有代表性。本文认为服饰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因素......
-
〓 文明探源需多学科协作
早期文明的兴衰不是单凭两重证据法就能解决的,必须依赖多学科方法的协作。这种研究不但要了解文明起源的历史,而且要对起源的原因和动力机制作出解释。当今国际的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结合了社会科学通则与历史学个案的研究。而在我国,这一课题仍然主要由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来承担,因此表现出较强的传统国学倾向和较弱......
-
〓 文明与国家起源新解
范毓周认为,“国家和文明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并非一致的概念”,这也是目前中国学术界尤其考古学界的主流观点。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有些不同想法,提出来,与范毓周及其他学者商榷。从词源角度看,文明即国家。研究文明起源,也就是研究国家起源。文明社会,也即国家社会,而不是金属社会、文字社会、大型建筑社会、礼仪社会,等等。金属、文字、大......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