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战国时期的关市与山泽之赋
【内容提要】战国时期,关于工商业者的税收主要有关市之赋和山泽之赋。本文利用各类古文字资料,并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对关市与山泽之赋的具体内容、关市与山泽之赋的纳税方式等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关 键 词】战国时期;关市之赋;山泽之赋;实物税;占租【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浙江杭州310036《周礼·天官·大宰》曰:“以......
-
〓 长江下游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摘要:长江下游地区最近几年围绕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结合考古发掘工作,开展了实证性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发现了距今9000-11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稻作遗址;揭示了史前水稻在栽培环境中的驯化历程;发掘了河姆渡和良渚文化史前的稻作农耕遗迹,研究了史前稻作农耕生产法方式、生产力水平,以及该地区......
-
〓 《中国农业通史·原始社会卷》序
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发祥地之一。在绵绵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土地上精耕细作、生产上勤俭节约、经济上富国足民、文化上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掘、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
-
〓 浅论商朝时期的商业思想
【内容摘要】本文粗线条式地概述了夏代商品交换及商业的发展,探讨了商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础上对关于商代的商业思想与认识进行了研究。【关键词】浅论;商代;商业思想【作者简介】柳思维(1947-),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205)。【原文出处】《湖南......
-
〓 先秦以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
粮食作为人生存的第一需要,自古人们就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国家把农业看作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君主常行“籍田”之礼,村社乡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土重迁,以耕垦为安身立命的依托。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粮食问题关乎国家、社会稳定,关系王朝兴旺昌盛。因此重农思想和粮食安全观念始终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
-
〓 早期儒学
“早期儒学”是指孔子与孔子弟子共同创立的原生态儒家思想。司马迁著《史记》时,撰写《仲尼弟子列传》,充分肯定了孔子弟子对早期儒学的贡献。此后,对于孔子弟子的记载不绝于史书。在孔子弟子中,有卓冠贤科的颜回、传孝道的曾参、教于西河的卜商、显达于诸侯的端木赐等声名显赫者,亦有大量只有姓名而无事迹,甚至连姓 名都没有留下的默默无......
-
〓 略论生态环境对先秦水井的影响
先秦时期,不仅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由蒙昧走向文明的渐进时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原始先民在同自然界的实践和斗争中,发明了人工取火、弓箭、石器、农业和水井,这些都是原始先民智慧的结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生存倚赖于和自然的不断发展的相互作用”。[1] 其中,水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
-
〓 关于夏商周年表
前 言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年推出了一个年表,而最后出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据说有12项标志性成果,其中独无作为汇总的《夏商周年表》。[1](P29)本文证明该年表是错的。一、本文提出的论据:1、根据利簋铭文:“惟甲子朝岁鼎”当“岁鼎”......
-
〓 文明的另一面相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文明” 一词常被用来描述个人或群体较高等的文化﹑教养﹑品味等。文明人相对于野蛮人,文明行为相对于粗俗举止,文明话语相对于粗鄙言谈——文明代表一切美好与秩序,不文明则是丑恶混乱的代名词。在历史演化上,文明又代表人类进入理智、进步与繁荣社会的历史阶段,相对的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与落后。然而,文明真的带给人类......
-
〓 崧泽文化大型墓葬的启示
《历史研究》编者按:人类文明的发展既遵循共同的规律,又具有各自的特点,表现出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古代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既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相适应,又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不能脱离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较的方法和视角。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问题......
-
〓 说彝伦——殷周之际社会秩序的重构
【内容摘要】商周之际,周武王与箕子皆讲“彝伦”,表明对重构社会秩序问题的关注。构建社会秩序必须得到社会各阶层多数人的认可,据《尚书·洪范》,此即“彝伦攸叙”,反之就是“彝伦攸斁”。古今学者多重视《洪范》的内容,而忽略箕子进献的动机。其实箕子进献的目的并非为周王朝的巩固提供历史经验,《洪范》九畴也不是什么治国大法。在商周......
-
〓 专家谈中华文明探源
严文明:中原是“重瓣花朵”的核心中国文明起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本不称其为问题,但是到了近代社会,很多两方思想传进来,对这个问题也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我们研究文明起源,至少要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开始,这是因为当时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文明化的进程。中华文明的源头不是一......
-
〓 《夏小正》与夏代生态环境研究(下)
《夏小正》也记录了一些昆虫,并据以记时和预报季节。计有嗀、蚕、札、蜩、匽、翕、唐蜩、蝉、蜮、浮游、虫氐、玄驹等13种。蚕,《夏小正》三月:“妾子始蚕。是说进入三月,妇女开始养蚕。这与三月“摄桑”正好相对应。蚕为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和天蚕蛾科昆虫的通称。有家蚕、柞蚕、蓖麻蚕、天蚕、樟蚕、樗蚕等。我国是养蚕的起源地,《夏......
-
〓 国家形成的标志之管见——兼与“四级聚落等级的国家论”商榷
在国家起源的研究中,对于由史前社会转变为文明时代的国家社会,我们既需要研究其演进的过程,亦需要研究如何判断是否已进入国家社会,其标志是什么。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提出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即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是为区别于原始社会的组织结......
-
〓 论服饰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因素
【Title】Clothes:The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作者简介】袁建平,湖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湖南长沙410005)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要素以“都市、文字、青铜器”一说最有代表性。本文认为服饰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因素......
-
〓 孔子“患不均”论新诠
“患不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论语·季氏》中,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人们通常将孔子的这一“患不均”论理解为不必担心财物少而担心财物分配不平均,如果人们将财物分配平均,就不会有贫富差异,也就消灭了贫困......
-
〓 春秋末年晋国六卿田制和税制再研究——以临沂银雀山汉简《吴问》篇为中心
【内容提要】临沂银雀山汉简《吴问》篇反映的是春秋末年晋国六卿的田制和税制改革。其田制改革是改藉田制为授田制,并改100方步一亩的周亩制为160方步到240方步一亩的大亩制。五口之家(两个劳动力)的受田数是中地100大亩,实行耕一畹,休一畹的休耕制。其税制改革是实行按户征收赋税的制度,范氏等五卿有赋有税,惟赵氏在某些领地......
-
〓 中国稻作农业源于一万年前
新世纪以来,植物考古学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浮选法广泛普及,出土了大量的古代植物遗存,包括与农业起源研究相关的农作物遗存,使得学界对中国农业起源问题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中,最重要的考古新资料是出土于上山遗址的早期水稻遗存。位于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居址,年代距今一万年前后。2004年伴随考古发掘......
-
〓 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农作物与农耕文明
1977年,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后,又在新郑沙窝李、新密、登封、巩义、郑州、中牟、长葛、项城、潢川、灵宝等地发现了此类型的古文化遗址。这类遗址分布广,有共同的文化面貌。因首先在新郑裴李岗村发现,被学术界命名为“裴李岗文化”。经过考古工作者和研究人员3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在中原地区,发现有裴李岗文化遗存150多处。” ......
-
〓 《夏商周年表——夏商周断代工程后的新发现》目录、导言
目录导言……………………………………………………………………………………………2今本《竹书纪年》辨伪(代序)……………………………………………………………3前言……………………………………………………………………………………………10关于夏商周年表………………………………………………………………………………13附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