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利周期”与“王朝周期”:农田水利的兴废与王朝兴衰之间的关系
——《江汉论坛》2011年第8期环境变化与社会变迁笔谈之一
【作者简介】鲁西奇,男,1965年生,江苏东海人,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厦门,361005。冀朝鼎在其名著《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曾经谈到水利与政治的关系,指出:发展水利事业或者说建设水利工程,在中国,实质上是国家的一种职能,其目的在于增加农业产量以及为运输,特别是为漕运创......
-
〓 少数民族的水稻栽培——《中国稻作史》第四章(十三)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十一、少数民族的水稻栽培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现在都栽培水稻,但他们现在的水稻栽培包括品种,虽然还保留自己的传统方式,无疑已经和汉族的稻作有着密切的交流和影响。加上缺少历史文献,没有他们自己的文字,很难追溯他们以前的稻作情况。其中唯有云南的傣族曾有自己的文字,保留一些零散的涉及稻作的情况,弥足珍贵。......
-
〓 利用自然——《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二)
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一个方面。它的实质无非是依靠人力,合理地利用自然,以取得动植性物资的供应。农业生产技术上的许多复杂问题,归根到底,不外乎是:要取得哪些物资?应当如何依靠人力?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上面我们已经谈过,人类生活所需的物资,衣、食、学习、医药、战争等各个方面,除去一部分所谓“矿物”或“无机物”以......
-
〓 关于[隋唐五代]家庭财产析分的若干基本规定——《中国家庭史》第二卷第四章第二节
第四章家庭财产的析分第二节关于家庭财产析分的若干基本规定分家析产是一种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正常环节。其中财产分割又是分家析产的关键所在。所谓分家本质上其实就是财产的重新分配和重新会计。分家析产的难点也就是财产的划分上,唐朝法律对此自有一套完整的制度:(1)诸应分田宅及财物,兄弟均分。(其父祖亡后,各自异居,又不同爨,经......
-
〓 关于传统经济的通信(上)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者按】著名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先生不幸于2011年7月8日与世长辞。吴先生学贯中西,淹通今古,给经济史学界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对本刊的成长发展,吴先生始终给予热情的关怀和指导。在吴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本刊特发表方行先生整理的吴先生《关于传统经济的通信》,并约请与吴承明先生有较多交往的学者撰写回忆纪念......
-
〓 秦汉时代普通民众的家庭生计——《中国家庭史》第一卷第五章第四节
第五章秦汉时代的家庭面貌第四节普通民众的家庭生计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生产与消费单位,其生计方式既与家庭制度和形态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特定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国家政治(特别是赋税徭役政策)等多种因素的严重影响和制约。同一时代的普通家庭的生计,通常会表现出某些共性,但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地位、职业类型、劳动能力等等的不同,具体......
-
〓 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直接生产者及其消费者的利益
——《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节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直接生产者及其消费者的利益封建社会政府非常关注全国的物价,将其视作政府稳定百姓生活和生产秩序的必要条件,也作为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商业利润的信息来源并做出决策的依据之一。而政府在平抑物价方面,具有对信息搜集较为准确、全面的条件和经济上平抑物价的实力,同时还有对地方势力哄抬物价具有一定强制性调控的......
-
〓 政府的水利建设
——《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第三章第三节
第三节政府的水利建设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水利工程主要包括灌溉和排涝两个最基本的功能,是获得农业丰收的重要保证,故水利工程在我国封建社会自始至终受到政府的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古今社会的一个共识。“水利”一词较早见于战国末期问世的《吕氏春秋》中的《孝行览·慎人》篇,但其所讲的“水利”,与后来的水利工程概念有比较大的差异......
-
〓 [宋元时期]家庭生计的安排——《中国家庭史》第三卷第三章第二节
第三章家庭生计和日常生活第二节家庭生计的安排我国古代农民的“家庭生计”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的物资设备和条件,如田地、房屋、生产生活用具、衣食及其他消费资料;二是基本的生产与生活技能和经验知识;三是日常生产生活的全部制度性与习惯性安排。[1]后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其他章节叙述,这里只考察第一个方面的内容。一、修房......
-
〓 豪强论(一)
豪强一词在中国古书上、特别是史书上,是个司空见惯的词语。二十四史中,豪强一词从来没有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过。汉朝的《盐铁论》之中更是有众多对豪强的论述。豪强有时候也被称为:豪民、豪富、豪绅、大户、强人、门阀。近代所谓的土豪、劣绅、乡绅也是对豪强的称谓。可是今天这个词汇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对这个词汇已经相当陌生了,除......
-
〓 关于农业与文化的关系
【作者简介】唐珂(1969—),男,中国农业博物馆馆长。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的灿烂辉煌历史。作为泱泱农业大国,有着上万年的农业文明史。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物品,也为中华文化......
-
〓 绪论——《唐宋帝国与运河》第一章
绪论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以后,由于历史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此后的六百多年内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这一条动脉的畅通与停滞,足以决定唐宋国运的盛衰隆替,其关系的密切简直有如真正的动脉之于身体那样。本书写作的目的,就在从动态方面考察这条动脉与唐宋帝国的关系。隋炀帝自大业元年(605—606)起开凿的运河......
-
〓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序
王元林副教授获博士学位六年之后,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终于将他精心修改的博士学位论文《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在争取到他供职的暨南大学211工程项目经费资助之后,得以送交中华书局出版。闻知此讯息后,我在高兴之际,也欣然应允为之作序。元林同志是1993年秋由他的家乡陕西大荔县考进我工作的陕西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地理学硕士学位......
-
〓 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的研究经过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改革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迅速推向全国,接着促使部分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现在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全国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被认为是“达到小康水平的必由之路”。中国城乡发展已找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全国农民绝大多数已经脱贫,走向较高的......
-
〓 传统煤炭工业的生产及其局限
《经济与政治之间──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第七篇
中国人懂得利用煤炭,已有悠久的历史。[1]在宋、明两代,产量和生产技术,曾有显著成就。[2][2] 可是,煤炭的生产因面对技术和市场销售各方面的限制,在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上,远未能适应其历史任务。本世纪 20 年代末,俄人杜格斯夫(Boris P. Tograsheff)对远东矿业作出以下的评论:(除少部份外,远东的......
-
〓 货币供给量、货币结构与中国经济趋势:1650—1936
【内容摘要】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直存在很大争论。本文通过对1650—1936年近三百年间中国的货币供给、货币制度和货币结构的变化,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了经济近代化过程中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研究表明:18世纪货币量的充足供给推动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为现代经济的成长准备......
-
〓 气候的历史与历史的气候
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科学话题,更是历史纬度下的综合议题。新近出版的《中国历朝气候变化》一书,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全胜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采百家之言,究内在机理”,历时八载而成。我们邀请相关研究者介绍书中部分主要观点,管窥气候变化的历史中,历史“气候”的风云诡谲。古籍与石笋剖面图20世纪变暖与隋唐暖期高度相似......
-
〓 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外向视野(代自序)
二十多年来,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已经风光多时。早期研究先在江南、华南展开,后来华北、西北的专家继踪而上;时至今日,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专家”,在地方发现历史,把各自区域描述得活灵活现而富有魅力。毫无疑问,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已经完全颠覆了以往那种由天下一统、文化一体观念所造成的居高临下的“只见国家,......
-
〓 城市化与暴雨洪灾
早在1950年代,美国就有一些人开始提出,城市化增加了流域内暴雨的流量。这很容易理解:在田野或者森林里,地面吸收雨水并减慢水流;然而,一旦建筑商用不能渗水的硬化地表面替换了自然植被,一场大雨就会迅速变成滔滔的洪流。有报告表明,一些开发了的流域内,溪流、小河和沟渠泛滥的次数更多了。尽管洪涝增加的报告看起来貌似有理,但城市......
-
〓 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上)
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也是从古到今逐渐凝聚成的一个精神大系统。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大系中,在中华文化琳琅满目的鲜活内容中,少数民族文化所占的比例远远超出他们的人口比例。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贡献千百年来,少数民族群众将汉族文化或外国文化与本族文化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更富浓厚意蕴的民族文化......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