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武帝的财经整顿剑指何处?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开始收民间银、锡,铸行白金三品,正是这一年“初算缗钱”。元狩五年(前118年),废三铢钱、半两钱,行五铢钱(郡国五铢)。元鼎二年(前115年)又推出了赤侧钱。与白金三品并行一年后,白金三品废止。正是这一年,元鼎三年(前114年),“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又过了一年,元鼎四年(前113年)......
-
〓 它是“天下第一剑”!剑主人你一定知道
这把剑举世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出土那一刻仍然剑气如虹、寒光闪闪穿越两千多年依旧削铁如泥、毫无生锈今天,一起认识越王勾践剑1剑主人鼎鼎大名你在课本里一定听说过1965年冬天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了一把春秋战国的青铜宝剑即使深埋地下数千年当剑从剑鞘中抽出时寒光凌厉,光洁如新在剑的近剑格处写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自......
-
〓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余论
发展与环境,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心的大事。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旨在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强调经济发展必须要与环境的承受能力相平衡,环境保护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它包含着生态环境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三个层次。泾洛流域自然环境的变迁即是其中生态环境持续性的变化,它受人类社会经济......
-
〓 毛泽东时代:“灌溉革命”与“保水农业”
——《制度性干旱》第三章
一、“中耕保墒”——中国古典农业的核心和特征在中国北方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农业区,作物年需水量为1000mm左右,年降水量却只有200-600mm,而且降水的季节分布极不平衡。在社会尚不具备能力组织大规模灌溉的古代中国,为解决这种十分尖锐的供、需水矛盾,劳动人民发明了以“保墒”为核心的耕作体制。“墒”,指的是土壤水分。保......
-
〓 《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导论
第一节土地制度史的对象土地是跟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自然物。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是提供劳动工具和劳动材料的仓库,是社会的住处和基础。”【1】这些话,主要是就土地的自然性格而说的。但,也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更多次地阐述过的,自从最早的人类把地球表面的一个部分看做是他们共有的或者集体所有的财产以来,土地这......
-
〓 《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新序
这部《讲稿》,共约十八万字,1978年9月在学校印刷厂付印时,曾写《后记》一篇;而今事过境迁,感到有重写的必要,故曰“新序”。事情有必要追溯到更遥远的一些年代。1961年,江隆基同志来兰大当校长。当时,我正处在监督改造之下,只配在资料室等处行走,不能登上讲台。可是江校长却一来就指名叫我教《中国通史》。当时66级学生刚刚......
-
〓 农具——《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五)
使用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进步。工具无论怎样简单,一般来说,可以使劳动者避免受到直接的损伤,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果。劳动所用的工具,变化多端,归纳起来,可以总结成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利用器械,突破体力(特别是手足长度)及感觉器官所受距离的限制;一个是利用一些基本物理原理,提高人类体力劳动的效果,或利用这些原理来驾驭......
-
〓 金、元两朝对中原土地关系所作出的变动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八章
金、元两朝对中原宋朝模式的后期封建社会的土地关系(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做出了一些怎样的变动?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是不太容易的。单纯抠几条史料,搞出一些统计数字,做出一些表格(自然做这些工作都是必要的),已经不足用了。有必要从更大的,也就是说,从范例的对照,从理性、或者说从理论方面来看一看,也许更容易打开缺口,触......
-
〓 论中国的生产方式与农民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之二一、叙言研究经济史难,尤其是研究中国的经济史,更不知有了多少的困难。经济的现象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常见在同一的社会里面,包含着许多不同的生产方式,很容易发生误会,错把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当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所以乌里亚诺夫对于1921年俄罗斯现存现象的经济关系,是这样地划分:第一——家长制......
-
〓 《华北的农村》目录
《华北的农村》讲农工讲园艺,讲百谷讲百菜,齐如山的华北是风去雨去人不去的华北,农村是月散星散民不散的农村。就资料而言,固然弥足珍贵,就闲情来看,也相当开阔眼界。我们同在一个农业大国,却曾经疏远了华北的农村,那辽阔坦荡的大平原…… 由于观察与思考,出于识见与境界,在楼韵里,研究农村的学者多了,在犁影中,关爱农村的绅士多了......
-
〓 《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经过修改而成的。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上。本书试图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代表——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本书与以往的经济变迁史研究的不同点是以蒙古族生产劳动者——蒙古族牧民作为生产主体,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勾勒出从蒙古族......
-
〓 驯养动物——《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三)
上面谈过,我国驯养动物,和世界上其它古老的先进的民族一样,起始于远古时期,根据最早的文字记录(甲骨文字)来分析,我们的祖先当时驯养了的动物,至少已有马、牛,羊、猪、狗和鸡,可能还有象【1】。后来称为“六畜”的种类,那时都已全备。秦汉以后,黄河、淮河两流域的人们自己新驯养的和由南北各地引入的,有驴、鸭、鹅、骆驼等【2】。......
-
〓 《华北的农村》第一章总论
民食有许多人说,中国人是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面者乃指的是小麦面粉。按南方人吃米,这句话是不错的,而北方人吃面,就绝对靠不住了。这件事情,不但值得谈一谈,且是极应该谈一谈,因为这于治国安邦,有绝大的关系。在未谈军国大事之前,先谈谈吾国人的食品。南方人吃米,是不错的,可以说是绝对的吃米,虽然偶尔也有些面食,然不过是点缀......
-
〓 大逆转:“保水农业”的终结和“大水荒”的降临
——《制度性干旱》第四章
一、建国以来田亩制度回顾继70年代中国发生人类历史上最为恢弘的农业灌溉革命之后,在80年代,中国农业再次发生了令史家瞠目结舌的巨大变故:中国农业实行了“土地家庭承包制”——“包产到户”,农田被分割为人类农耕史中从未出现过的“极度细碎化”,其细碎程度甚至影响到了汉语语汇系统—连描述土地的不定量词都由“块”变成......
-
〓 [明清家庭]生计安排——《中国家庭史》第四卷第三章第二节
第三章家庭生计第三节生计安排这里的生计安排主要是指家庭的生产性安排,大体包括普通家庭对生产时间和资源的调配,家庭劳动力之间的分工协作。同样因为时间和篇幅等因素,我们的讨论主要以当时占家庭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家为中心。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属于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而农业是一个季节性很强的产业,故而,当时农家的生产安排首......
-
〓 [宋元时期]传统的生产活动和“专业户”的增多——《中国家庭史》第三卷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户”与家庭经济阶层到了宋元时期,乡村中的普通农民家庭的劳作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男耕女织、老幼协作方式,就像华岳《田家》诗所描写的那样,“老农锄犁儿收禾,老妇攀机女织梭”;而且都很勤快,“鸡唱三声天欲明……自扯蓬窗看晓星”,想尽早下田劳作;同时又“指晓呼儿去采樵,祝妻早办午炊烧”,全家人分工明确,各干各的活。还有范成......
-
〓 《中国家庭史》第一卷绪论
第一节本卷的基本内容和编写主旨本卷叙述远古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家庭的起源、发展演变。远古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如此漫长,占去了中国历史的绝大部分。在此期间,社会形态和文化阶段经历了多次巨大跨越,中国家庭亦起源于此一时期,并在此间发生了多次革命性的变迁,其中需要梳理的问题十分复杂、头绪繁多。而与以后时代相比,有关这一时期家庭历史......
-
〓 黄土高原及其农林牧分布地区的变迁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农林牧分布编》之一
黄土高原的形成远在有史以前。自形成之后,自然的作用仍在不断演变之中。有了人类从事生产的活动,在自然的作用之外,又复增加了人为的作用。这就更促使黄土高原的面貌不时有所改变。迄至现在,若干地区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异,甚至与原来的面貌迥然不同。黄土高原既有农业,又有牧业,也曾有过广大的林区。追溯历史渊源,这里的农林牧分布的地区因......
-
〓 水利灌溉在傣族历史上的作用——《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境研究》第五章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东亚水稻栽培大约出现于公元前7000年到4000年的中国长江以南及东南亚地区,这里的居民中有包括今傣族在内的古代百越族系[1]。西双版纳是水稻的发源地及种植水稻最早的地区之一,他们在刀耕火种的基础上,实现了种植早稻向栽培水稻的发展,是水利灌溉起着关键性作用;犁耕农业,兴建堤坝,为母系......
-
〓 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生态环境编》之三
中国历史上建都年代最长久的城市当数到长安。长安作为都城竟长达千有余年。在其地建都的王朝和政权也多至10余个。其中有的历史较为短促,甚至不足以具数。最为悠久的当推西汉和唐代。西汉绵延200余载,唐代亦已近乎300年。唐代上承西魏、周、隋,中间并未稍有间断,合而计之,已多超过500年。这些王朝和政权以长安为都,各有其具体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