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于振波:“文法吏”的含义
关于秦汉时期的"文法吏",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加以探讨。这里主要想通过对"文法吏"的分析,以期对秦汉法律与吏治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文法吏"是战国以来随着官僚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一种官僚类刑,其主要特点就是尊奉主上、晓习法律并善于合乎法律规范地处理纷繁复杂的公文和具体事务。韩非子认为:"人臣毋称尧舜之贤,毋誉汤......
-
〓 翟玉忠:法家与儒家的分野
今天我们必须再度重复那句老话: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最近和一位推崇儒家的朋友乘地铁出游,在西直门地铁口,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女士突然从后面赶上来说:“先生,您文件包的拉链没有拉,我一位同事就曾这样东西被人偷了!”我和朋友连声道谢,那位女士很快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上了出租车,我说那女士真好,朋友立刻指出:“儒家宣扬的就是......
-
〓 关于《鹖冠子》的真伪问题
《鹖冠子》是一部先秦道家哲学论著,内容纷繁多样:谈论政治、历史和哲学,设计理想政府,对君主如何统治,如何选贤与能,贤人的出处,人民的生活及生活的安宁和平等,都有所论述,十分庞杂。《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一篇,作者为“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隋书·经籍志》却有三卷本传世。柳宗元注意到《世兵》篇的不少文句实际上与贾谊的《......
-
〓 鄢烈山:谁要玩祭孔就让他们玩去
9月28日是孔子2556岁诞辰日,世界各地将举行祭孔仪式,央视将首次直播“2005全球联合祭孔”。据报道,台北孔庙将于27日、28日先后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的释奠习仪和释奠典礼。”我弄不清“释奠”何义,猜测“习仪”大约是“演习”?这祭孔的仪式,连曲阜的主祭人都茫然无所适从,我辈更蒙查查不敢置喙了。据闻,台湾的台......
-
〓 李根蟠:先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及其基础
当前,现代化的潮流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但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遭到了自然的无情报复;巨大的物质文明成果包含着同样巨大的负面效应,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就是它的突出表现之一。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在这种情况下,重温中国古代人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从中获得......
-
〓 张建国:汉简《奏谳书》和秦汉刑事诉讼程序初探
1983年末至1984年初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发掘的247号墓,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包括重要的古代法律文献。1985年第1 期《文物》登载了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的《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一文,对这批汉简作了简要的介绍。经整理小组几年来的整理,现已分两次公布了汉简中属于《奏谳书》的释文。 《奏谳书》是竹简原有的标题,共有简......
-
〓 法家思想传统的现代反思
一、引 言 在我国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际,对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传统进行现代反思是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的。众所周知,先秦的儒家和法家都是塑造中华法系的主要思想力量。有学者把唐朝以前中华法律文明分为"礼治时期"、"法治时期"和"礼法调和时期",也有学者把中国法文化传统的总体发展历程描述为"中国法律的儒家化"或"儒学的法家......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22)
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立刻起兵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故意点起烽火,看众诸侯惊慌地白跑一趟而愕然的样子,以此逗引褒姒发笑。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大队兵马急速赶来......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6)
秦穆公听了点头称善,于是依计而行。戎王果然接受了美女乐师,并答应由馀留在秦宫一段时间。此后戎王日日设酒摆宴,听歌观舞,耽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国内牲畜死了很多,百姓都逃奔他处谋生了。 一年以后由馀从秦国回来,见戎王沉迷于歌舞,不理朝政,既生气又担忧,屡屡进谏。但戎王不再像从前那样有谏必听,而且还怨恨由馀多嘴扫兴。由馀愤......
-
〓 周泊:法家思想与企业制度化管理
讲到现代企业制度化管理,人们自然想到满大街飘香的《哈佛管理制度》,而我也曾经将它视为现代企业制度化管理的《圣经》。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从中抄一个片段,再根据企业自己的实际情况稍加修改而已。现在的人已经不再需要去思考制度的由来,直接COPY就行了。就好象电脑维修,当硬盘坏了,你不需要在这个硬盘上下死功夫,直接将硬盘更换就行......
-
〓 陈乃华:论齐国法制对汉制的影响
历来讲述汉代政治法律制度渊源的著述,都认为是“汉承秦制”。从皇朝的更替、法统主流的演变来说,这样讲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不应以此而忽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从战国到秦汉几百年的历史进程,在政治上经历了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中央集权,在文化上则经历了由区域文化整合为统一的全国文化的过程。这种文化上的变迁,不仅反映在思想意识这个层面......
-
〓 张伯元:《汉律摭遗》与《二年律令》比勘记
《汉律摭遗》是清末大法学家沈家本(1840—1913)潜心著述的一部扛鼎之作,成书在他的晚年,于1912年刊行。在《汉律摭遗》自序中他说:“《唐律》之承用《汉律》者不可枚举。”认为探求《唐律》的根源,不能不研究《汉律》。但可惜的是《汉律》早已亡逸,它散见在史书中的也百不存一。为此,沈家本摭拾遗编,穷搜博征, “搜罗排比......
-
〓 汉代儒法之变与国家兴衰
武帝之为武帝弃道崇儒,可是儒学不能满足人灵魂深处的饥渴,他不得不求助于神仙迷信。 武帝重用江湖术士,为他说神仙,交鬼灵。他祭祀灶神、天神、地神、泰一神等八神,炼黄金和丹砂仙药,又不断派人道东海求访蓬莱仙人。仙人不见,却百鬼交集。后来,他亲自留住东海,令数千人游海求仙,一无所获。武帝又好战事,扩疆土,先后灭南越,伐朝鲜,......
-
〓 蔡万进 吴亮:从张家山汉简看楚汉法统关系
张家山汉简为研究楚汉法统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历谱“新降为汉”之“汉”是指刘邦刚刚建立的汉王朝,而非公元前206—前202年间的汉王国;《奏谳书》“楚时去亡,降为汉”之“楚”,不应仅限于“楚汉战争之楚”,还应包括陈胜“张楚”之楚、楚怀王“义帝”之楚;“楚时去亡,降为汉”反映了汉王朝建立之初官方和民间对汉王朝法统的......
-
〓 法家思想为何尤盛于齐、三晋及秦
法家是一套审察现实,反对守旧学说,是在封建体制崩溃过程中渐次形成。由于贵族政治的衰落,诸侯大大的攘夺,维系政治、社会架构的“礼”已虽再发挥高度效能,故列国感到要求存,就须有改革,完成一套客观、有效的行政系统以达到富强以求御下,法家思想体系,由是而日趋完备。在春秋战国期间东西各部既通而术融,既混而未一,则各地政治思想的兴......
-
〓 白奚:先秦黄老之学源流述要
黄老之学是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思潮,对它的重要意义和地位,著名学者蒙文通先生曾有一个很好的概括:“百家盛于战国,但后来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①不了解黄老之学,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发展。黄老之学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正如“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②一样,老子开创......
-
〓 第六章 明断决策,雷厉风行大智慧(13)
宋初开国,太祖能以前朝为鉴,施行中央集权,希望借此提高君权,并断绝兵变拥立的风气,使地方松弛,无力背叛中央。可惜开国政策过于着眼于扭转此弊,反而弄巧成拙,这是由于宋太祖开国政策矫枉过正,导致北宋从此力弱,长期处于被动防守状态,常遭外患入侵,契丹等常侵边扰境,兵力不足,最后不得不被外患夺去半壁江山。 宋初开国的强干弱枝政......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4)
阳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从此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心甘情愿地为赵国服务。 “大将保明主,俊鸟登高枝。”阳虎在鲁国被驱逐,在齐国被追杀,但在赵国却尽忠职守,大显神通。这是因为他遇到的君主不同:一个端正自身、德才兼备的上级,才能驾驭下级,才能招贤纳才,才能吸引大批“俊鸟”飞来。如果没有秦穆公的慧眼识英才,著名的“五羖大夫......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6)
公孙戌有贪图小利的不良习气,他接受了贿赂,故意对孟尝君说:“小国都把相印送给您,是因为您能扶弱济贫,使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让绝后的君族有了继承,所以没有人不喜欢您的仁义,敬慕您的廉洁。而现在您到楚国接受象牙床这样贵重的礼物,将给人家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孟尝君听他所言甚是,遂谢绝了楚王的美意。登徒直因此避免了这趟差事......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4)
在局势动荡的春秋时代,君主如果远离了权力中心,随时都有可能被国内、国外的反对势力消灭。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十几载,都没有想到要重回晋国执掌政权。在狄国重耳滞留了12年,如果不是他的弟弟晋惠公夷要除掉他,他还会继续留在狄国。颠沛流离,几经辗转,重耳逃到了齐国。齐桓公收留了他,并将侄女儿齐姜嫁给了他。于是重耳又在齐国住了几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