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建国:汉简《奏谳书》和秦汉刑事诉讼程序初探
1983年末至1984年初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发掘的247号墓,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包括重要的古代法律文献。1985年第1 期《文物》登载了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的《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一文,对这批汉简作了简要的介绍。经整理小组几年来的整理,现已分两次公布了汉简中属于《奏谳书》的释文。 《奏谳书》是竹简原有的标题,共有简......
-
〓 宁宗、韩侂胄禁道学和北伐战争
来源:蔡美彪《中国通史》赵汝愚是宋朝的皇族。孝宗朝中状元,曾任太子侍讲,为光宗讲授儒学。后来,出任福建军帅,镇压农民起义。他是朱熹道学的有力支持者。宁宗即位,赵汝愚任枢密使,又任右相,自称要学习司马光。赵汝愚执政的第一件事,就是荐用朱熹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宁宗讲道学。朱熹在潭州得到诏命,当天就启程上路。到临安后,和赵......
-
〓 杜尚侠 张庆利:惠帝一朝与黄老政治
刘邦死后不久,萧何患病,惠帝前往探视,问他:“相国百岁后,谁可以代之?”萧何心中有数,却反问:“皇上比我更了解臣下。”汉长安城宣平门遗址惠帝又问:“曹参怎样?”萧何说:“皇上能用他,我死而无恨!”隔月,萧何就去世了,由曹参继任相国。萧、曹的关系曾有一个由近到疏的变化,但萧何却推荐关系早已疏远的曹参继承自己的职务,这主要......
-
〓 法家思想为何尤盛于齐、三晋及秦
法家是一套审察现实,反对守旧学说,是在封建体制崩溃过程中渐次形成。由于贵族政治的衰落,诸侯大大的攘夺,维系政治、社会架构的“礼”已虽再发挥高度效能,故列国感到要求存,就须有改革,完成一套客观、有效的行政系统以达到富强以求御下,法家思想体系,由是而日趋完备。在春秋战国期间东西各部既通而术融,既混而未一,则各地政治思想的兴......
-
〓 翟玉忠:齐法家传承体系重要环节乐毅及其家族
在法家发展史上,以乐毅-乐臣公为主线的乐氏家族成为齐法家传承体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了西汉治世思想。乐毅的先祖乐羊曾与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同时在魏国为官,是深得魏文侯信任的将军,战攻显赫,于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O6年)攻下了中山国。史载少时“乐毅贤,好兵”,同商鞅一样,乐毅是战国著名改革家,却因为他曾于燕昭王二十八年(公......
-
〓 齐国邹忌推行法家政策
齐国任用邹忌进行改革,和韩国任用申不害进行改革、秦国任用卫鞅变法,几乎是同时的。 公元前三五七年齐威王即位。不久,邹忌就“以鼓琴见威王”,用“鼓琴”的节奏来说明“治国家而弭(安定)人民”的道理。他认为,君好比琴上的大弦,弹起来“浊以春温”;相好比琴上的小弦,弹起来“廉折以清”;政令好比弹起来“攫之深而舍(释)之愉(舒)......
-
〓 冯友兰:法家论述治国之道
为了适应新的政治形势,法家提出了新的治国之道,如上所述,他们自以为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照他们所说,第一个必要的步骤是立法。韩非写道:“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通过这些法,告诉百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法一经公布,君主就必须明察百姓的行为。因为他有势,可以惩罚违法的人,奖......
-
〓 法家是如何冲破传统思想,提出法治思想的?
如何想学好中国法制史,或者对某一次变革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阅读一些古代法律思想家的代表著作。他们的语言精悍、篇幅短小、论述精辟,是最好的学习资料。所以,我给大家提供翟青写的一篇文章,名字叫“读韩非的《五蠹》篇”。 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杰出代表。他总结了新兴地主阶级在变革实践过程中的正反面经验,彻底批判......
-
〓 章太炎论法家
《艺文志》称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余谓此语仅及其半。法家有两派:一派以法为主,商鞅是也;一派以术为主,申不害、慎到是也。惟韩非兼善两者,而亦偏重于术。出于理官者,任法一派则然,而非所可语于任术一流。《晋书·刑法志》:“魏文侯师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六篇,商君受之以相秦。”此语必有所本。今案:商鞅本事魏相公叔座,为......
-
〓 陈丽桂:近三十年出土古佚文献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与贡献
一、前言 对中国思想文献的研究者而言,1973与1993、1994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代,因为继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两座汉墓《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大量古兵书,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夫人不腐遗体及殉葬物的先后出土,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前所未有的,大量帛书古佚文献,与定州......
-
〓 花艳芳:韩非的法治教育思想与秦代教育
商鞅变法是秦政治思想法家化的标志。从秦孝公开始,秦历经五代至秦始皇统一全国,法家 思想一直作为秦的统治思想而存在。秦始皇在浓厚的法治社会环境中成长,法家思想对其影响极其深刻,尤其是集法家思想大成的韩非法家政治思想体系,深得秦始皇的赏识。这主要 表现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深深印有韩非的法治思想和法治理......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5)
第二,“一救荆(楚)国之祸”。此事于史不详,《史记索隐》谓即《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秦穆公二十八年(前632)会晋、救楚、朝周之事。 第三,“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馀闻之,款关请见”。安抚境内各族,戎狄亲附,成就秦穆公称霸西戎的大业。特别是由馀入秦,对秦霸西戎至为关键,此事亦归于百里奚的德政感......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4)
阳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从此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心甘情愿地为赵国服务。 “大将保明主,俊鸟登高枝。”阳虎在鲁国被驱逐,在齐国被追杀,但在赵国却尽忠职守,大显神通。这是因为他遇到的君主不同:一个端正自身、德才兼备的上级,才能驾驭下级,才能招贤纳才,才能吸引大批“俊鸟”飞来。如果没有秦穆公的慧眼识英才,著名的“五羖大夫......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5)
蒙古贵族崇尚武功,根本没有税制观念,因此他们根本无法预见这种改革会带来国家的强盛。以近臣别迭为代表的人主张以牧业为主来保证国用,这些人居然主张将汉人赶走,侵占他们的土地作为牧地用来放牧牛羊。耶律楚材深知如今的蒙古国已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保守地强调畜牧,是狭隘的、不合国情的落后政策,因此他极力反对改耕地为牧地的主张,而提......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3)
正如韩愈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个国家要大治当然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选拔更离不开伯乐的慧眼。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人才并不是没有,而是缺少识别人才的慧眼。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阳虎的人,此人颇有才学,是个能臣,担任过好几个国家的重要职务。 阳虎先在本国谋取了一个官职。当时的鲁国各个机构权责不分,制度混乱,官吏......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1)
韩非在《扬权》中提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里的“要”,就是纲领。对于治理人民来说,这个纲领就是臣下。臣下应该对君主忠心耿耿,执行君主的命令,遵循君主所立的法度。而君主是决策者,应该善于借助臣下的智慧,知人善任,选用贤能,使臣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抓住纲本,明主治吏不治民 韩非为如何利用他人的......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1)
胶鬲本是商朝的忠臣,他经常直言谏诤纣王的过失,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这次来周索玉,自知无理,实在是身奉王命迫不得已。见周文王这么说,也只好作罢,空手回京复命去了。 胶鬲走后,众臣都怕纣王会兴兵讨伐。文王对大家说:“商王要的东西,不能不给。咱们也不是不给他,但是胶鬲来要却不行。商王下次一定要另派人来,那时再给不迟。” 果......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0)
建安二十四年(219),镇守荆州的关羽出兵襄樊。他利用连日暴雨,汉江溢水之机,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困曹仁,吓得曹操一度考虑迁都以避其锋。无奈其最终功败垂成,东吴与曹魏勾结,趁关羽重兵北伐后方空虚之机,袭击了关羽的大本营。而曹操的援军赶到襄樊,关羽陷入魏吴的夹击之中,最后被杀,荆州失陷。有人指责这次失败是关羽刚愎自......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8)
君主不需要去冲锋陷阵,但要学会选好兵,用好将。君主不需要事事亲为,但要有识别英才的慧眼,有容纳贤能的气量。 举贤用能,将“后门”关闭到底 法家主张法治,反对人治,所以显得有些无情,无情就是不徇私。这样做是为了推行法治的方便。在用人上韩非主张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赏。也就是说任人唯贤,不开人情后门。 韩非在《外储说左上......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9)
刘备托孤时,文托诸葛亮、武托李严,其间大有用意。其实刘备对诸葛亮并不放心,虽然刘备在世时君臣二人关系融洽,但谁能担保诸葛亮不会欺主年幼取而代之呢?因此刘备又令在川中自成一系的李严掌管内务。名义上协助诸葛亮,实际上是让他们相互制衡。李严是个奸佞小人,这一点刘备也是相当清楚的,将内务托给一个奸佞小人,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一奸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