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礼乐相成与中和之美
儒家元典“六经总以礼为本”,其诸多既可分拆使用又可连缀成词的两两相对相合、相辅相成的“礼”与“乐”,“仁”与“义”,“义”与“理”,“诚”与“敬”,“孝”与“悌”,“中”与“和”,“和”与“合”,“性”与“情”等核心文化关键词,仍是当今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学者研究的重要范畴、命题与概念。礼乐文化......
-
〓 《孔子诗论》与早期《诗经》学的嬗变
《孔子诗论》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的一篇。上博馆藏的这批竹简在1994年初发现于香港文物市场上,并于同年经上海博物馆出资收购及获捐赠,总计入藏竹简1200余支,35000余字。简文为楚系文字,时代在战国晚期,推测为楚国迁郢都前贵族墓中的随葬物。从2001年起至2012年止,共已陆续刊布九册。其数量庞大......
-
〓 汉剑荣光:中国古代炼钢的早期探索
何炳棣先生提出“中国的文明是与两河流域文明一样有原始性的(Pristine),而在原始性上可以宣称有同等的优先性”(The Cradle of the Ea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
-
〓 《红楼梦》诗词曲赋对联中的讹误
图一图二《红楼梦》虽为小说,但文备众体,诗词曲赋对联不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最精华的部分。正如脂批所言,“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其中的诗词曲赋对联在长期传抄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讹误之处,以至于让经典蒙尘。有一些讹误其实已经被清人发现并予以纠正,遗憾的是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以至于今天讹误依然存在;有一些......
-
〓 坚持唯物史观 推动新时代史学繁荣发展
新时代中国史学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既有来自社会各界强烈的时代需求,又有来自学科内部发展的强大活力。肩负时代重任,发挥史学功能,推动新时代史学繁荣发展,当代史学研究者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坚持人民中心导向,立足中国大地,聚焦当代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历史书写作出应有贡献。......
-
〓 秦汉社会生活中的“节气”“节令”“节庆”
中国礼俗与“节气”相关的文化传统,是在对“天人之际”神秘关系的体会、观察、探索和理解中生成的,体现出认识自然与人之关系的智慧。“二十四节气”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作为季候与农事关系的经验,在秦汉时期得以达成普遍共识,并全面影响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相关文化理念对后世风俗形成某种规范。所谓“节令”“节庆”调节社会节奏的作用......
-
〓 多媒体阅读的“喜”与“忧”,和融合出版的“锚点论”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手段如何变化,出版行业始终是以内容为核心竞争力,因此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这一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而出版的终端消费者——读者,也正是以对内容的选择、吸收、消化为目的,内容既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又是阅读者所期待、追求的目标。■全媒体时代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
-
〓 先秦学术史上的“私家著作”问题
20世纪30年代罗根泽先生曾有文《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该文认为“私家著作”在战国之前不会有,它们的出现都是战国以降才有的事。罗先生虽然笼统地说“私家著作”,但此文其实主要针对的是《老子》这部书。罗先生认为《老子》不是“纂辑”,而是“著作”,而这样的“著作”战国前没有。罗先生此文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其中讨论周代官学的特......
-
〓 苏轼到底长什么样
自北宋开始,历朝历代均有艺术家为苏东坡立像,苏轼的画像,不仅描摹他的相貌,而且具有承载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和文人风骨的图像学价值,并以此建构起了一种理想的文化人格。“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
-
〓 事不避难 心系天下——汤氏家学门风中的家国情怀
家风传承深蕴着传统的文化精髓,彰显着民族的精神风貌,维系着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发展,可谓价值观建设的支柱力量。汤霖、汤用彤到汤一介祖孙三代的家学门风传承,就典型地体现出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及其变迁之迹。一、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汤氏家训核心和家风根本汤门乃书香世家,名士辈出。《汤氏宗谱》载其为商汤后裔,与“中国的莎翁......
-
〓 战国变法与周秦之际国家治理的新模式
(图片①)(图片②) 战国时期上承夏商周下启秦汉,变法与改制是这一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时代主题。战国诸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进行的变法,在对三代礼乐制度的损益式继承基础上,实现了从封建贵族分权政治向中央集权体制的转型,形成了中国上古区域集权式的国家治理新模式,为秦汉以降的大一统帝制国家治理提供了政治底本与制度基础。穷变通久:......
-
〓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论纳兰词之真
清词中兴,词家济济有众。叶恭绰编选的《全清词钞》收录作者逾三千,纳兰容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词家代表。近代词论家况周颐(1859—1926)盛赞纳兰为“国初第一词人”;王国维(1877—1927)以境界论词,指出“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
〓 三晋文化与法家起源
三晋是法家的发源地,因三晋否定礼,主张落实法治,以化解掉宗法制度所引发的弊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将法家分成了晋法家和齐法家。齐法家并不否定礼,主张:“法出于礼,礼出于治。治、礼,道也。万物待治、礼而后定。”(《管子·枢言》)齐法家除了肯定礼,还强调:“上以礼神明。”(《管子·君臣下》)将礼的......
-
〓 “慎终追远”及其现代价值
编者按 “慎终追远”是中华传统美德。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重举行逝者的丧礼,按时举行祭礼追思祖先,社会风俗道德一定可以归于淳朴厚道。当代慎终追远传统面临何种困境,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践行这一传统,不仅是弥合中老年人和青少年之间情感需求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政治治理、文化与民俗建设的重要内容......
-
〓 《文心雕龙》的以玉论文德
刘勰《文心雕龙》历来被评为“体大思精”。当前对其与传统文化之关系问题,研究者历来多有关注。但是,从玉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者却是寥寥。在《文心雕龙》中多存在以美玉论说文章的现象。据统计,《文心雕龙》中和“玉”有关的词语有六十几处,所占篇幅约有三十五篇之多,超过总篇数三分之二。于此我们论其如何以美玉论文德,以见其批评特色......
-
〓 汉赋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汉赋虽荣膺“一代之文学”美誉,但两千年来一直备受研究者冷落,真正意义上有体系有深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初的汉赋研究集中于汉赋价值论和作家作品论,以龚克昌《汉赋研究》(1984)为代表,有褴褛开疆之功。此后研究者多集中于汉赋艺术论与汉赋文化内涵研究,以万光治《汉赋通论》(1989)、章沧授《汉赋美学》(199......
-
〓 点石成色 溢彩千年——浅谈敦煌壁画的石色妙用
【学人谈】 敦煌莫高窟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和沉淀,成为世界上现存绵延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佛教石窟艺术群。当人们走进这座艺术宝库,匠心独运、栩栩如生的彩绘塑像和“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精美壁画,呈现出古朴典雅、华美厚重的文化气息和美学基调。那斑斓的色彩如流沙一般流转、交织,构建起一个绚丽多姿、超然脱俗的......
-
〓 “为政以德”的政治智慧及内在逻辑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历史发展新的坐标点,只有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准确判断大势、应对各种挑战,科学回答“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并且明确强调,......
-
〓 古代经典的“超文本”阅读法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古代经典导读课程,中小学也将更多的经典选篇纳入教材,古代经典阅读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改革不断出新,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读经典,如何教经典,古代经典的阅读与教学如何与时俱......
-
〓 宋四六的书写思维与书写方式
宋四六,即宋代的四六应用文。从现存宋人文集不难看出,其创作量是惊人的。2006年编成出版的《全宋文》中,仅启、笺、表三种文体即达两万篇有余,约占《全宋文》的十分之一强。如果再加上制、诏、状等其他几种大抵也以四六文为主的文体书写,其分量就更为可观了。如此数量的宋四六书写,一旦被放入古文革新运动的视角下来观照,就显得颇......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