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何《仪礼》需要做复原研究
学术研究的前提是把握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避免盲目性,陷入为研究而研究的迷途。《仪礼》区别于其他典籍的最大特点是鲜明的践履性,因此,正确认识《仪礼》在成书与研究过程中的两次“转换”,是我们复原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活态传承到凝固态文本:周代礼乐文明的第一次转换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以“德”为核心内涵、“郁郁乎文哉”的中华......
-
〓 越南使臣的北使诗路
越南,周称越裳,秦为象郡,赵佗纳其入南越国版图,汉武帝于今越南中部与北部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唐设为安南都护府,宋开宝元年(968)丁部领建大瞿越国,古越南北属中国郡县时代结束。丁部领太平元年(970)即遣使如宋结好,开宝六年宋太祖册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据《大越史记全书》《大南实录》《殊域周咨录》《续资治通鉴》《明实......
-
〓 读史札记·“戒奢从简”:宋代饮食风气与节俭观念的提倡
宋代是一个商业经济空前繁盛,物质生产水平获得极大提升的历史时期。包括粮食、蔬果、肉类等在内的各种饮食物资相对丰富,加之随着海外贸易往来的日益勃兴,饮食文化交流渐趋频繁,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饮食生活。这一时期人们在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也产生了奢侈浪费现象:日常饮食生活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成为常态,饮食制作过于求精求新,贪......
-
〓 清华简的文献特色与墓主身份蠡测
对于清华简,李学勤先生曾幽默风趣地说,这次“挖到了一个历史学家”。但清华简的拥有者可能不仅仅是“历史学家”这么简单清华简是在2008年7月15日入藏清华大学的,在此之前李学勤先生曾看到了一些竹简的照片和摹本,发现其中有《尚书》的《金縢》篇,另外他还看到竹简上有关于西周和春秋历史的记载,十分振奋。竹简入藏清华后,科研人员......
-
〓 如何让科研人员静心坐热“冷板凳”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进一步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不能简单套用行政管理的办法对待科研工作,不能像管行政干部那样管科研人才。 近年来,无论是从科研论文的数量还是质量看,我国科学界的整体科研创新水平都呈现快速提升的趋势。但从研究......
-
〓 文献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新选学”——从黄侃的研究谈起
近代是中国学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从唐朝即成为一门学问的“选学”,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也面临着研究方法与角度的现代转型。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新选学”主要是指研究模式上从单一的文献研究转向文献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并且更加注重研究的理论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按照这样的标准,“周贞亮和骆鸿凯都是20世纪新《文选》学的开创者......
-
〓 聊验天心语默间——张载诗歌的易学底色
张载之学,以《易》为宗,非独其思想可称为易学哲学,其流传于世的几十首诗作中也不乏浓厚的易学色彩——易学也是张载诗歌创作的重要“底色”。 “北宋五子”皆为易学大师,且都不乏与《周易》有关的诗作传世。广为流传的“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虽今被学者考证非“道学宗主”周敦颐所作,但恰与张载的一首“学易诗”相映成......
-
〓 古代的文学史书写
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始于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建立,一百多年来数千上万种文学史著作相继问世,代表了学界对于文学史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孜孜追求。而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书写历史的传统,文学史亦在其中,并在先唐时期就确立了足以令当代继承和发展的书写范式。由汉至晋,文学自觉,史部独立,依托于历史书写者的视野和......
-
〓 魏晋木槿花书写与生命意识
历史上许多花成为时代精神文化的象征,魏晋时期人们对木槿花的描写很多,目前学界对其中意义关注不够。木槿是原产于我国中部地区的一种落叶灌木,花朵硕大,花冠钟状,有单瓣、复瓣、重瓣多种,颜色艳丽多样,有淡粉、淡紫、纯白、紫红等,树冠分支较多,绽放时一树繁花,十分美丽,是我国夏秋之交的重要观花树种。魏晋时期传世咏花文赋共有......
-
〓 说唱文艺研究与非遗保护传承
2020年12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这一批新列入198个项目,其中曲艺类入选的有蔡家洼五音大鼓、屯留道情、陵川钢板书、苏北大鼓等18项。此前国务院已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上这一次,共五批1570项......
-
〓 多媒体阅读的“喜”与“忧”,和融合出版的“锚点论”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手段如何变化,出版行业始终是以内容为核心竞争力,因此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这一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而出版的终端消费者——读者,也正是以对内容的选择、吸收、消化为目的,内容既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又是阅读者所期待、追求的目标。■全媒体时代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
-
〓 从书院发展看丝绸之路文化带建设
中学西渐——古代丝绸之路发展中以书院为载体的文化传播古代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关键通道,其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硕,而其作为一条文化交流的通道,尤其是在古代中华文明的传播以及与罗马、波斯、印度的文化交流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可以说,“丝绸之路”如同一条沟通东方与西方的经济文化大动脉,它不仅仅......
-
〓 李梦阳边塞诗的“诗史”特征
李梦阳的边塞诗记录了西北乃至整个北方的边政、生活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他在西北生活多年,多次参与处理边务,他的边塞诗作表达了他对边务的观点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诗史”特征。秉笔直书的史家精神:对边政败坏的揭露 明中期边患日重,而自明初以来建立的军事制度日益败坏,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这又使得边疆形势......
-
〓 与时俱进的《急就篇》
《急就篇》又称《急就章》,是成书于西汉后期的一部字书。全书原三十一章,东汉人增加为三十四章。《汉书·艺文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皆《苍颉》中正字也。”将《急就篇》的作者及编写时代等情况交代得十分清楚。 南宋的王应麟将《急就篇》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始以姓氏名字”“次之以服器百物”“终之以文学法理......
-
〓 丝绸之路与文明互鉴
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途。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世界文明体系如同百花齐放一般,独立却又包容,共生共存,一同构成了灿烂绚丽的人类文明;而各种文明之间并非完全对立......
-
〓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指导新时代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总纲领
《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是指导新时代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总纲领 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 从梅兰芳的京剧外交说起——京剧国际传播中的“融合话语”
2022年1月6日,由著名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张火丁主演的“京剧电影工程”收官之作——《锁麟囊》在浙江象山开机。这是继《捉放曹》之后我国第二部使用8K全景声拍摄的电影,也是京剧经典剧目与最新电影科技融合的最新尝试,如张火丁所说,“京剧电影工程是京剧对外传播的最好方式之一”。事实上,从1852年10月的广东粤剧团在旧金......
-
〓 茶马古道:世界屋脊上的文明见证
绵延于世界屋脊之上,以茶、盐、药等生活必需品为重要贸易商品、连接亚欧大陆、千百年持续运营的官民共享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是沟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纽带,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马蹄踏出的辉煌:跨越千年、横亘万里的文明对话 从概念上来看,茶马古道不是指具体的......
-
〓 权威辞书的规范作用
我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行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其中一项是编纂、修订《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应用规范词典》等语文辞书。这些辞书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提供了重要支撑,尤其是在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胡乔木同志曾指出:“没有词典,对汉语的基本单位就没有统一的标准;等于说汉语......
-
〓 中国古代史学对朝鲜半岛史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古代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文化传统。诚如日本学者西嶋定生所言:汉字、儒教、佛教和律令制度,构成古代东亚世界的“四大支柱”,因为汉字的使用构成东亚各族共同的文化基石,儒教促进精神文化的整合,佛教维系共同的宗教信仰,律令制度为东亚各国所共同实施的政治制度。其中,佛教是中国化的宗......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