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尊严、幸福与人的伦理性自觉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不少新词汇,如“内卷”“躺平”“宠物人”等。这个现象作为对人们的心理、价值取向的反映,折射出一定的伦理性隐忧。 “内卷”一般是由人在职场或者社会生活中无理性的、扭曲的竞争所致;“躺平”一般指人在现实中由于改变生存境遇的无力感或者无理想,进而放弃追求的一种选择;“宠物人”一般是指那些毫无责任意识......
-
〓 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以“射礼”为例
在近代奥运历史上,由于国力和体育运动普及的原因,中国曾经只是一个边缘性的存在。不过,随着国家社会与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和奥运会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当“我和你,同住地球村”的歌声响起,当“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传遍世界的时候,中国热情拥抱了世界,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对于奥运的理......
-
〓 方言文化受追捧的背后
“该教孩子说方言吗”“宿舍里最难懂的方言”“四川方言到底有多萌”“一个字代表你的家乡方言”……在微博话题榜上,这些与方言有关的热搜阅读量全部过亿。与此同时,以方言创作并传播的文学、歌曲、影视、综艺等作品也深受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喜爱。比如,热播剧《山海情》中的方言和剧情更加贴合,闽南语歌曲《大田后生仔》在短视频平台的播放量......
-
〓 读史札记·“戒奢从简”:宋代饮食风气与节俭观念的提倡
宋代是一个商业经济空前繁盛,物质生产水平获得极大提升的历史时期。包括粮食、蔬果、肉类等在内的各种饮食物资相对丰富,加之随着海外贸易往来的日益勃兴,饮食文化交流渐趋频繁,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饮食生活。这一时期人们在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也产生了奢侈浪费现象:日常饮食生活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成为常态,饮食制作过于求精求新,贪......
-
〓 唐宋转型与碑志文创作
碑志文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唐宋文化昌明,文学昌盛,碑志作家多、作品多,众所周知。而从转型的角度比较分析碑志文的发展流程和风格特征,有助于深化唐宋之际的文学认识。碑志作家的身份转型中唐以来,士人的主体身份和文化心理身份发生了变化,这影响到碑志文的创作。初盛唐朝廷选拔撰碑文者多注重文词之士,此尤以玄宗时期为最。如......
-
〓 事不避难 心系天下——汤氏家学门风中的家国情怀
家风传承深蕴着传统的文化精髓,彰显着民族的精神风貌,维系着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发展,可谓价值观建设的支柱力量。汤霖、汤用彤到汤一介祖孙三代的家学门风传承,就典型地体现出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及其变迁之迹。一、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汤氏家训核心和家风根本汤门乃书香世家,名士辈出。《汤氏宗谱》载其为商汤后裔,与“中国的莎翁......
-
〓 二〇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与传染病治疗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为大会题词:“团结新老中医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这次会议确立“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为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此后,毛泽东多次对发展中医、推动中西医......
-
〓 走进金文世界 寻找法律起源
今年通过的《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被称为“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精神、深具中国特色”的法典。那么,中国传统法律究竟蕴藏哪些中国智慧,正等待着我们深入探究、思辨、阐释与实践呢?此问的某部分解答可以在近日国家博物馆“宅兹......
-
〓 曹植乐府的“乖调”问题
曹植才华出众,誉满文坛,以其非凡的创作实绩赢得了文人的广泛称扬。曹植研究中至今仍被学界所关注,却又存在较大分歧的问题之一,是其乐府诗“乖调”。本文拟从曹植的音乐素养入手,尝试探讨其乐府诗“乖调”的本质内涵和价值。曹植的音乐修养,是科学认识其乐府诗“乖调”的重要前提。学者们或以史籍所录曹植乐府诗入乐者不多、乐府诗有“乖调......
-
〓 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冠礼是中华礼仪的滥觞。《礼记·冠义》:“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是冠礼和笄礼的合称,是我国古代的成年礼,标志着男女由少年迈入成年。因而冠礼在古代社会家礼文化和人生成长诸阶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礼书记载,先秦冠礼在宗庙进行,主持者一般为受冠者的父亲,即孟子说的:“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孟子·滕文公下》)如果父亲......
-
〓 南朝吴歌与魏晋风流
吴歌与西曲曲辞是南朝乐府与民歌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其中主要产生于东晋、刘宋时期的吴歌年代更为靠前,特色更为鲜明,并且影响了西曲的产生与发展,为历代所关注。但其与魏晋风流的书写问题,却较少有人探讨。魏晋风流是魏晋时期上层士人间形成的特定人物审美范畴,多载录于南朝宋人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体现于士人独特的言谈举止及逸事中......
-
〓 《桃花扇》主题的主与辅
孔尚任(1648—1718)所作《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但事实上其主题又绝非如此简单。《桃花扇》具有爱情、历史、节义三重主题,其中又包含主与辅的关系。诚如剧中人所言,“从来男女室家,人之大伦,离合悲欢,情有所钟”(《入道》);“情根爱胎,何时消败”(《逃难》)。在杨文骢别有用心另有他图地撮合之下,李香君与......
-
〓 悌德:传统与现代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悌德与孝道往往相提并论,被认为是一个人最为基本的德行。关于孝道的重要性,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能理解与认同。在中国人看来,爱、敬自己的父母,既是出于人的天性,也是一个人所当然应该做的。然而,“悌”作为一个德行,其内涵到底有哪些?为何可以与“孝”具有近乎同等的地位?其重要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在今天它还有......
-
〓 由文入质 文质彬彬——古代诗歌的若干形式标志和内容分层
古代诗歌的字词、词组、句、句群、段落、篇章,都有内容分层时需要研究的问题。有的诗歌字词的字义或词义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含义却可以不同。 例如,李商隐《无题》诗第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两个“难”字,都是“困难,不容易,做起来费事”的意思,但是第一个“难”侧重客观上的困难,后一个“难”侧重主观上情感的困难。诗歌上下文......
-
〓 “慎终追远”及其现代价值
编者按 “慎终追远”是中华传统美德。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重举行逝者的丧礼,按时举行祭礼追思祖先,社会风俗道德一定可以归于淳朴厚道。当代慎终追远传统面临何种困境,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践行这一传统,不仅是弥合中老年人和青少年之间情感需求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政治治理、文化与民俗建设的重要内容......
-
〓 郡制推行:秦统一研究的新视角
【光明学术笔谈】 秦并天下,成就帝业,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秦统一的过程、意义与原因,也一直是战国秦汉史、中国古代政治史、古代军事史等研究的基本论题,中国通史与断代史著作都会涉及。史学研究之进步,依靠新材料与新方法。在考古资料不断涌现的今日,秦统一研究还应重视理论方法的再思考。 秦郡的功能与意义。秦统......
-
〓 《文心雕龙》的以玉论文德
刘勰《文心雕龙》历来被评为“体大思精”。当前对其与传统文化之关系问题,研究者历来多有关注。但是,从玉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者却是寥寥。在《文心雕龙》中多存在以美玉论说文章的现象。据统计,《文心雕龙》中和“玉”有关的词语有六十几处,所占篇幅约有三十五篇之多,超过总篇数三分之二。于此我们论其如何以美玉论文德,以见其批评特色......
-
〓 重思中国传统学问中的本体问题
今日中国学界盛行的“本体”一词,其西方源头是哲学范畴ousia/substance,梁启超、张君劢、郭沫若、汤用彤、熊十力等学者早在民国时期已将之应用于解说中国传统学问,今日广泛流行。然而这样做的可行性一直存在疑问。一方面,西方哲学中的“本体”(ou⁃sia, substance)概念是求知、求是的产物,其特征是寻找对......
-
〓 昆曲《国风》:传统文化的传神之美
北方昆曲剧院新作《国风》,体现出鲜明的创作主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与创作资源,回溯文化根脉,讲述历史故事、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在此基础上,以回归传统为创新的驱动力,以精品意识坚守艺术质量,以中正典雅的舞台审美体现慷慨澎湃的气质,抒发深沉的家国情怀。 昆剧《国风》取材于《诗经》。沉淀传统......
-
〓 秦汉字书《苍颉篇》的流传及其变化
先秦秦汉时期的字书,主要不是后世一般认为的字典,其荦荦大者,实为启蒙教材。这类蒙学类字书,最早或可追溯到周代的《史籀篇》。只是由于时代久远且散佚亡失,而《说文解字》中残存的篇中籀文则多为单字,我们已难以考究其具体内容。 秦汉时期蒙学类字书非常流行,或属自创新篇,或为增订旧籍,共有十数种之多。《汉书·艺文志》记载了......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