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儒学的历史命运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条大河,那么儒家文化就是这条大河的主流。它跌宕起伏,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终于打开了国门,迈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迅速汇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走向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尽管如此,在这大潮中,儒家文化传统还时隐时现,展示着它那坚韧的生命力。似乎海内外的许多中国人对......
-
〓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后序》
(本篇据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排录,依文意分段,加现代标点。)洛阳老庄研究院 潇雨 排录大康元年三月,吴寇始平,余自江陵还襄阳,解甲休兵。乃申杼(2)旧意,修成《春秋释例》及《经传集解》。始讫,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皆简编,科斗文字。发冢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科斗书久废,推寻不能尽通。始者藏在......
-
〓 生活儒学关键词语之诠释与翻译
摘要:怎样将生活儒学的若干关键词语翻译成英文的问题,不仅是翻译问题,而首先是诠释问题,即怎样理解和解释生活儒学的关键概念。这些关键词应这样翻译:“生活儒学”译为“Life Confucianism”,“生活”译为“life”,“生”译为“grow”或“give birth to”,“活”译为“living”,“存在”译......
-
〓 辽夏金元时期的儒学
经过两宋时期理学化的发展,儒学完成了一次新的转折,重建了儒学的新体系,此即人们常说的新儒学。不过,新儒学的影响范围主要在北宋和南宋的统治区域,而当时与两宋先后处于分裂状态的辽夏金等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区域并没有受到新儒学的及时影响。他们所接受的儒学影响基本上还是儒学的那些传统内容,只是到了元朝的时候,情况才有些微改变,两宋......
-
〓 六朝教育格局的多样化
一、六朝教育格局多样化的社会文化背景 六朝教育格局多样化的原因,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看,主要是文化的多元化。魏晋时期,经学中衰。董卓之乱后,洛阳残破,汉石经受到破坏。汉魏之际,今文经学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古文经学地位上升,并出现了治经学者必须兼通今古的趋势。魏石经刊刻于正始年间,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其刊刻以古文为......
-
〓 孔子"直"论之内涵及其人格意义
“直”在孔子以至儒家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而过去研究孔子思想的人,对这一范畴似乎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一、“直”的基本内涵“直”的基本含义是正直,其反义词是“枉”。枉即邪,即扭曲、不正。孔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樊迟不解其意,子夏解释说:“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
-
〓 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自序
说明:钱穆先生《刘向歆父子年谱·自序》所记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其不可通者二十有八端”,兹敬录其大概如下,以便览读。 张京华1、 刘向卒在成帝绥和元年,刘歆复领五经在二年,争立古文经博士在哀帝建平元年,去向卒不逾二年,去歆领校五经才数月。谓歆遍伪诸经,在向未死之前乎?将向既卒之后乎?向未死之前,歆已遍伪诸经,向何弗知?......
-
〓 孔氏南宗与江南社会文化
南宋初年,宋室南渡,孔子第48世孙、衍圣公孔端友在从父孔传的支持下,率部分族人扈跸南渡。辞别祖庙,依依不舍,南渡途中,历尽坎坷,后辗转来到衢州并寓居于此,衢州由是成为名闻遐迩的“东南阙里”。此后,南渡族人以衢州为中心,在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省分衍出众多支派,从而形成了支派众多、族人遍布各地的孔氏南宗。孔氏南宗族人秉......
-
〓 三晋文化与儒家思想——寻找山西文明根脉横议
山西简称晋,别称三晋,历史悠久,渊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三晋文化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在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和文化艺术等方面提出诸多主张,其所蕴藏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影响着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到当今社会的一代又一代人,构成了......
-
〓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渊源与特点
蔡元培是一位以文化教育为职志的民主革命家,他一生致力于在中国建立近代意义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在多方面的、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的涉及面十分广泛,包括大学教育、基础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儿童教育等,并且具有很深的理论深度,其基本的......
-
〓 刘伯温《郁离子?即且》解读
刘伯温《郁离子?即且》解读张英基 摘要: 明?刘基的《郁离子》,是一部寓言兼议论的笔记体散文集,为其传世著作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书;是刘基协助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巨大功勋的思想理论宝库,后世历代政治思想家誉之为“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其言确然,凿凿乎如药石之必治病,断断乎如五......
-
〓 儒家八派
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而形成的八个学派。 孔子一生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学生众多,有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之誉。而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
-
〓 独树一旌心是理 高论太极我为天
一、陆象山与江西学派陆九渊,字子静,南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二月生于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县)。早年据孟子“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之谓,自号存斋。晚年结精舍于贵溪象山讲学,自号象山翁,学界尊称为象山先生。在象山先生的笔下,象山先生家乡的人民安居乐业,有上古质朴纯厚的君子遗风:“民皆自食其力,畏......
-
〓 “徒法不能以自行”真的究竟何意?
内容提要: 王文不仅将孙奭之疏误作了林氏的观点,而且误会了孟子“因先王之道”的“因”字。孟子该章前半部分言说的重心乃在于“以”和“因”字上,“以”作动词“用”解;“因”则作动词“就”解,为靠近、凑近的意思,引申为利用、实行、操作、实践等,而非王氏所认为的作为××的标的或依据。“因先王之道”、“以不忍人之政”(“以仁政”......
-
〓 《论语》学而篇首章易解
(唐文明) 《论语》学而篇首章之意蕴,时贤已有所论及。所论皆以现代之方法,侧重不一;欲求一正解,似仍未得精当、全面。兹拟从学术史角度作一注解,并略加论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以上是学而篇首章全文。乍一看,仿佛言及三事:学习、朋友、君子。然此三事如何能统而......
-
〓 梁启超《欧洲战役史论》成书考述
内容提要 梁启超的《欧洲战役史论》是一部“灌输国民常识”之史著。书成之后,曾在学界、政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迥异的评价。本文认为梁启超对待欧战的认识,经历了由悲观而乐观,由被动而主动,变“中立”为坚决参战之态度。梁任公史学的成长经历,亦如许冠三先生指出:“恰好是一个从迷信西学到择善而取、从背离传统到选优发扬的辩证过程。”......
-
〓 上博藏简《容成氏》的思想史意义
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题为“讼城氐”的文献,整理者李零先生将它正确地释读为“容成氏”,“从文义推测,当是拈篇首帝王中的第一个名字而题之。此人应即《庄子·胠篋》所述上古帝王中的第一人:容成氏。可惜本篇第一简已脱佚。”全篇现存完、残简五十三支,两千余字。这是一部什么书?整理者称“此篇是讲上古帝王传说”,“全篇内容......
-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左传正义》
(本篇据中华书局影印清《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春秋类排录,依文意分段,加现代标点。)洛阳老庄研究院 潇雨 排录《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内府藏本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自刘向、刘歆、桓谭、班固皆以《春秋传》出左丘明,左丘明受经于孔子,魏晋以来儒者更无异议。至唐赵匡,始谓左氏非丘明,盖欲攻传之不合经,必先攻作传之人非......
-
〓 论吕祖谦的历史哲学
如果我们将起始于中唐时期以儒家古典经义的重新解读、诠释及其思想体系的重新建构为主要内容的理学看作是一次规模宏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或哲学运动,那末这一运动到南宋乾道、淳熙之际(十二世纪中后期)基本上就达到了它的完成时期;这一“完成”的标志,是实现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思想成果,在某种意义上亦即是对古典儒学进行思想重建的三种不同形......
-
〓 乐天知命——略论中国艺术之最高境界
一《论语》终章,乃孔子知命知礼知言之训,寓意深远,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命者,人生之大本也。礼者,理也,履也,行为之准则方圆。言者,人与世界交流合和汇通之涂辙。不知礼,无以立,人不能立何以行乎哉?不知言,无以知人,不知人终与人生世界睽隔。知命知礼知言,则人生之意义价值坦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