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汉史学:传统文化的不竭渊薮
《昭君出塞图》《折槛图》《绣像西汉演义》书影汉代作为我国中古文明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成就卓著,开创了文化盛世,而且构筑了中古史学巅峰。打开两汉史籍,人们在追溯那个文明高涨时代的王朝递嬗、社会盛衰等宏大历史进程的同时,值得再三品味的,还有极富创造力的雅言俚语,林林总总的传奇人物,悲欢离合的生活轶事,......
-
〓 历史学者:隋炀帝雄才大略不应当完全被否定
【核心提示:我们差不多可以说,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没有开运河。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秦始皇做过的事,隋炀帝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
-
〓 班固与他的“一生之敌”
作为东汉最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赢得了后世学者的广泛赞誉。在史学界,他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班马”或“马班”;在文学界,他又与扬雄、张衡一起被称为“班扬”、“班张”,也有人将他与马融并称“班马”。可这些人虽与班固齐名,却不与之同时。难道班固的学问在当时真是独步天下,没有对手吗?其实不然。与班固同期也有些与之齐名的文人......
-
〓 绪论——《中古自然经济》第一章
中古自然经济第一章 绪论——(一)B.Hildebrand的经济史分期说及其修正——(二)汉代货币经济的发展——(三)中古自然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二章中古的实物货币——(一)概说——(二)汉末三国时代的实物货币——(三)晋代的实物货币——(四)北朝的实物货币——(五)南朝的实物货币——(六)隋代的实物货币——(七)唐代的......
-
〓 户帖为什么产生在唐代?
近年来,随着明清户帖文书被陆续发现,中国古代的户帖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不过,明清阶段已是中国古代户帖制度流变的晚期了,若溯其渊源,李唐王朝才是户帖最早孕育产生的时代。而且,唐代户帖是发给百姓用于征税派役的文书,这与明清户帖仅是登记每户人口的籍册明显不同。那么,户帖为什么产生在唐代?最初实施的目的是什么?户帖在......
-
〓 诸葛亮坦然自报家产
说到官员申报财产,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说是旷古第一人。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统兵十万,开始了第五次北伐。临行前,他向蜀汉后主刘禅递上了一道奏表:“亮自表后主曰:‘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
〓 梁陈之际的“禄米”制度
【内容摘要】东晋及南朝前期,州镇长吏实际上控制了地方财权,并通过征辟僚属、召募部曲等方式培植私人势力。梁陈时期,随着皇权的有限度扩张,朝廷实行“禄米”制度,规范了地方上名目繁多的科调杂敛;同时又规定“州郡县禄米绢布丝绵,当处输台传仓库”,把地方资费直接控制于中央之手,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州镇财赋自专的局面,进而达到加强......
-
〓 北朝的宗族与社会救济
【内容摘要】北朝时期,战乱连绵,灾害频仍,饥馑渐臻,为了在战乱中求得生存,人们不得不依靠群体的力量,聚族而居。宗族内部,屡有由富有之家发起的救济之举。这些救济,有的是在平时针对单寒亲友的恤助,有的则是在灾荒之年帮助宗亲度过难关。上述赈济活动,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增强宗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家庭成员的仕进和维持世族之家的门......
-
〓 唐前期江南折租造布的财政意义
摘要:唐令关于“其江南诸州租,并回造纳布”的规定,仅见于《通典·食货·赋税下》。从中无法得出“其江南诸州租,并回造纳布”为开元二十五年新制的结论,但也不足以断定它是重申武德七年令。陈寅恪说折租为布为“南朝旧制”,依据只是两条明显失校的南齐资料。南朝并无折租为布的制度。唐代江南 的折租造布算不上国家财政制度史上一大变革。......
-
〓 汉代中原诸郡农耕技术选择趋向
【摘 要】两汉农业之发达、技术之高明已为众家所论。牛耕之推广,铁器之使用,乃至代田区田之发明,皆证明传统精耕细作体系之初成,中原诸郡之农耕技术堪为其代表。然细考文献之记载与出土之铁器可知,精耕细作技术在中原诸郡的农业生产中并非唯一选择。其原因与表现皆非常复杂。本文认为,汉代中原诸郡的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各不相同,经济与......
-
〓 北朝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对府兵制形成的影响
【内容提要】北魏时期,因为军事需要,各地建立了乡兵组织。但到了北齐、北周时期,乡兵组织逐渐分化,北周在乡兵基础上建立了府兵制,北齐乡兵没有转化为政府军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北方种植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大的冬小麦种植到了北朝时在一些地区逐渐萎缩,粟豆又成为该地区的主粮之一。种植结构的变化,......
-
〓 秦汉的乡里社祭
“陈平分肉”的典故,是司马迁写进《史记·陈丞相世家》中的传闻故事,由这件小小的轶事,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陈平年少时的志向风采,更可以体察到秦汉时代乡里社会的风土人情。 幸运的陈平,得到妻家的帮助脱贫后,开始在乡里崭露头角。陈平是阳武户牖人。阳武是县名,户牖是乡名。当时的街巷,称作“里”,陈平所居住的里,叫作“库上里......
-
〓 唐代灾害救济实效再探讨
【内容摘要】通过对唐代文献资料的分析来看,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唐代国家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制度,而唐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官吏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灾害救济中去,大多数情况下,蠲免和赈贷等救灾措施都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因而唐代灾害救济取得了较好的实效。而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灾害救济的确又受到唐代社会政治局势以及官吏个人因素等外......
-
〓 结论——《中古自然经济》第七章
第七章结论总括上文,我们可知在汉代已经渐具规模的货币经济,自汉末以后,间接由于连年战乱频仍的影响,直接由于商业的衰落及钱币数量的减少,势力一天比一天衰落,自然经济则起而占支配地位。从此以后,直到安史之乱左右,约共五百多年的期间,就大体上说,实是自然经济占优势的时代。这时因为钱币流通的稀少,在买卖方面,人们多实行物物交换......
-
〓 物泽天华与生态变迁——秦汉时期的生态环境考察
气候条件对于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式的社会,显然是经济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许多资料可以表明,秦汉时期的气候条件与现今不同,在两汉之际,又发生了由暖而寒的历史转变。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的秦汉时期,中国文明的构成形式和创造内容都有重要的变化。总结秦汉历史进步的条件,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作用。秦汉......
-
〓 说商君“强国弱民”理念
商鞅改革成效与他个人的悲剧结局成为千百年历史评论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商鞅“强国弱民”理念在行政实践中的成败得失,可以深化对中国改革史的认识。求国强而弱民,崇尚专制与强权,的确成功推行了新法,但也暴露出严重的弊端。秦政成败皆由之。变法使秦国强盛,终于灭六国,兼天下;然而在军事成功的另一面,却是文化上的“天下大败”,道德沦......
-
〓 秦汉时期南岭道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核心提示】南岭道路的开通,为中原文化扩展至南海提供了可能,汉武帝时期继承了这一成就。在交通进步的基础上,珠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形成融汇,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秦的统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秦人对交通的重视是促成统一的重要条件,建设联系全国的交通网络又是其重要的行政主题之一。南岭道路的开通,......
-
〓 西汉萌芽的金融膨胀与应对之策
西汉萌芽的金融膨胀与应对之策边东平作者投稿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也是第一个完整展示金融活动和资本流动过程的封建王朝,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金融活动有着重要意义。西汉前期在休生养息政策的刺激下,金融膨胀现象日益突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一、金融膨胀的内涵和外延(一)什么是金融。传统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是......
-
〓 邢义田谈罗马史背景下的秦汉制度
邢义田先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比较了罗马帝国和秦汉帝国的异同。封面邢义田像:李媛 绘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是广土众民的大帝国,它们在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传统下发展出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式,这为后人考虑如何治理庞大国家提供了不同的参照体系。台湾“中研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邢义田先生在访问复旦大......
-
〓 “闾左”新证——以秦汉基层社会结构为中心
内容提要:从秦汉里制和基层社会结构入手,古今学者对闾左含义的种种分歧可以涣然冰释。闾本是基层居民组织,后指里门,闾左即里门左侧。里的设置和居民分布有严格规定,街巷墙垣、道路林木、里门数量依制而定;里民则根据身份等级,各有相应居住区,五家为伍,比邻而居,相互监督。闾左是浮浪人群居住区,其来源复杂,既非贱民,亦非破产流亡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