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邓析子
邓析子无厚篇天于人,无厚也。君于民,无厚也。父于子,无厚也。兄 于弟,无厚也。何以言之?天不能屏勃厉之气,全夭折之人, 使为善之民必寿,此于民无厚也。凡民有穿窬为盗者,有诈伪 相迷者,此皆生于不足,起于贫穷,而君必执法诛之,此于民 无厚也。尧舜位为天子,而丹朱商均为布衣,此于子无厚也。 周公诛管蔡,此于弟无厚也。推此言......
-
〓 《孔子诗论》与孔子《诗》学思想的新阐释
摘要:孔子的《诗》学思想,前人有详备的论述,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发现为我们重新批评孔子《诗》学思想提供了契机。就《孔子诗论》看,“情”在孔子《诗》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孔子解诗的主要切入点。关键词:《孔子诗论》 《诗》学思想 情 阐释关于孔子与《诗》的关系,前人及时贤论述可谓夥矣。概括起来说,大体上都是从文学入手,......
-
〓 乐以忘忧的坦荡胸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两种人:一种是心地宽广,胸襟豁达,真诚直爽,泰然自得;一种是计较得失,忧愁郁悒,心胸狭窄,优柔寡断。前者被称为“大丈夫”气概;后者如通常所说的“小心眼”,即《红楼梦》之所谓“小心眼说刻薄话”的“小心眼”。孔子把前者称为“君子”,将后者看作“小人”。他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
〓 百年《荀子》散文艺术研究述略
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其哲学政治思想集百家之大成;《荀子》之文,据题抒论,辞义宣畅,诸子之文,至荀子可谓一大变。然而相对于荀子哲学思想的研究而言,《荀子》散文艺术研究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前后很少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如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和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对《荀子》不过简略提及,且基本未及其散文艺术。......
-
〓 略论罗整庵对王阳明之格物学说之批判及诠释
罗整庵 (1465-1547 CE) 和王阳明 (1472-1529 CE) 都是明代中叶时最杰出的两位哲学家。他们对宋明理学或“道学”(Neo-Confucianism) 的理论发展有重大的贡献。罗整庵早年笃信禅学, 但晚年又决定放弃禅学, 潜心研究儒学。他接受和继承了张载的气本体论, 走气学的路线, 结果成为在中国......
-
〓 浅论陆贾的政治法律思想
西汉初年的思想家中,影响较大的当数陆贾、贾谊、韩婴和董仲舒。这些思想家是不同阶段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展现了思想演变进程中的时代特点。从秦的法家专政到汉武帝以后儒家经学地位的确立,思想家们的贡献就是从根本上转变“治”的指导思想问题。“治术”对于思想体系的基本要求是有效地进行实用操作和实现制度化,汉代中期形成的新儒学达到了这......
-
〓 俞荣根:“儒者人生”
俞荣根,男,汉族,1943年1月生,浙江省诸暨市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司法部直属高校先进教师(1994年)、重庆市先进工作者(1995年)、重庆市首批学术带头人(法学、法律史学,2002年)。现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驻会)、重庆市......
-
〓 儒家文化与山东文化发展
[摘要] 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利用儒家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儒家文化从内容上可分为物态的、理念的和礼仪的三个层面,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体现在旅游资源、载体资源、品牌资源、要素资源。和享誉海内外的礼仪之邦传统,为其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经济强省提供了有力的历史支撑。山东省儒家文化资源产业化......
-
〓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7):正统之外的正统——Philip J. Ivanhoe
【作者按】Philip J. Ivanhoe是David S.Nivision的学生,Nivison是美国哲学界二战以后四位重要的汉学家兼哲学家之一[[i]],目前他为学术界贡献了两位杰出的儒学研究者,即艾文荷(Philip J.Ivanhoe)和信广来(Kong-loi Shun);在跟艾文荷的接触中,我又得知他目前......
-
〓 二程人性论的道家思想渊源
内容摘要 二程人性论中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理论建构,并非原始儒学的自然延伸,而是受到了当时的道教学者陈景元、张伯端老学思想的影响。可以说,老学为二程理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关键词 二程 天命之性气质之性 老学理学作为有宋一代典型的学术形态,虽然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内部革新的理论成果,但它是在充分吸收、融化了佛......
-
〓 南怀瑾·论语别裁·为政第二
南怀瑾·论语别裁·为政第二孔子不谈政治第一篇《学而》是讲个人作学问的内在修养,接着下来第二篇《为政》则是讲学问的外用。不过提到为政,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常发现在一些著作中,许多人认为《为政》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或者用现代的语汇来说,称之为“政治哲学”。在我个人研究的结果,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孔子很少提到完......
-
〓 论儒家哲学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
(汤一介) 一个民族的哲学有它的源起,就像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它的源起一样。但是,一个民族的哲学的源起又和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源起不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从有这个民族就有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然而并不是有了这个民族就有了这个民族的哲学。有些民族很可能一直处于没有创造出它自身的哲学体系的阶段,甚至可以在这个民族还没有自己的民族哲学时就完......
-
〓 孔子的“尚智”思想
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科学精神。科学不同于技术,它重理性、重基础、重知识、重逻辑推理。这种科学精神在孔子的思想中已有了朦胧的、部分的、曲折的反映。下面我们主要从孔子的重视教育、崇尚知识的思想中加以分析。 一个争论近二千年的命题: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个命题出自《论语·阳货》。何谓“上知”,又何谓“下愚”,孔子没有具......
-
〓 朱熹论“慎独”
【摘要】据出土简帛材料,慎独的“独”并非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心理上的“未发”或未与外物接触,指“舍体”,即内在的意志、意念;“慎”应从《尔雅》训“诚”,独慎独即“诚其意”。朱熹看到郑玄释慎独为“慎其闲居所为”的不足,故扩大了独的内涵,使独包含了精神性、内在性的含义,这是他的一个创造。但由于独居、独处的先入之见,他在......
-
〓 评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引 言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是鲁迅用日文于1935年4月29日发表在日本《改造月刊》,同年7月,译成中文,刊载于东京的《杂文月刊》,题为《孔夫子在现代中国》。后由作者收入《且介亭杂文二集》。发表文章前,在致友人的信中指出“正在为日本杂志做一篇文章骂孔子的,因为他们正在尊孔。”骂孔,只是因为他看不惯别人尊孔,好奇怪的理......
-
〓 孔氏南宗与江南社会文化
南宋初年,宋室南渡,孔子第48世孙、衍圣公孔端友在从父孔传的支持下,率部分族人扈跸南渡。辞别祖庙,依依不舍,南渡途中,历尽坎坷,后辗转来到衢州并寓居于此,衢州由是成为名闻遐迩的“东南阙里”。此后,南渡族人以衢州为中心,在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省分衍出众多支派,从而形成了支派众多、族人遍布各地的孔氏南宗。孔氏南宗族人秉......
-
〓 上博藏简《容成氏》的思想史意义
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题为“讼城氐”的文献,整理者李零先生将它正确地释读为“容成氏”,“从文义推测,当是拈篇首帝王中的第一个名字而题之。此人应即《庄子·胠篋》所述上古帝王中的第一人:容成氏。可惜本篇第一简已脱佚。”全篇现存完、残简五十三支,两千余字。这是一部什么书?整理者称“此篇是讲上古帝王传说”,“全篇内容......
-
〓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后序》
(本篇据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排录,依文意分段,加现代标点。)洛阳老庄研究院 潇雨 排录大康元年三月,吴寇始平,余自江陵还襄阳,解甲休兵。乃申杼(2)旧意,修成《春秋释例》及《经传集解》。始讫,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皆简编,科斗文字。发冢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科斗书久废,推寻不能尽通。始者藏在......
-
〓 宋学与《宋论》
学术界一般所谓“宋学”,乃宋代儒学之简称。钱穆先生曾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而始竭。”(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页)此所谓“宋学”,显然即指宋代儒学;而......
-
〓 乐天知命——略论中国艺术之最高境界
一《论语》终章,乃孔子知命知礼知言之训,寓意深远,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命者,人生之大本也。礼者,理也,履也,行为之准则方圆。言者,人与世界交流合和汇通之涂辙。不知礼,无以立,人不能立何以行乎哉?不知言,无以知人,不知人终与人生世界睽隔。知命知礼知言,则人生之意义价值坦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