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没有看到“精英联盟”的危险(2)
石勇:你所提到的文化守成主义首先基于文化本身的逻辑:人总是要安身立命的,并且提供一个无序时代的道德规范。但这种文化存在并非孤绝自身,而是可以渗透进政治和其他领域之中。从这点说,中国的情况毕竟和西方不一样,各自从不同的传统中走出,因而在进行“现代化”时对传统的资源利用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仍然需要看到,有些东西具有它的普遍性......
-
〓 说到“人文精神”(5)
石勇:姑且不论“经”是否能让人导致蒙昧,这种要求读经的方式和背后不允许质疑的预设的确是一种蒙昧。这种手法和宗教颇为类似,对圣经不允许质疑,对圣人更不允许理性审视。然而,少儿读经并不类似于成年人信仰宗教。“文化”(“经”所承载的中国文化)除了安身立命这一稍微“形而上”的功能以外,还体现为老百姓的日常伦理、思维方式、价值偏......
-
〓 没有看到“精英联盟”的危险(4)
陈壁生:孔子的第一种形象是“教主”。第一个对孔子进行现代改造的是康有为与“孔教会”。在传统中国,孔子之教,制度化为三纲,而辛亥革命之后,三纲失坠,即便作为日用伦常的五常,也趋于式微。康有为主张成立的孔教会,可以视为他参照西方的宗教形式,为孔教提供一个新的制度化落脚点。就像基督教,经过了中世纪的政教合一,最后在政治领域中......
-
〓 礼不下庶人? 乡野百姓更懂得中国传统礼仪
许多年来,与作为“五常”的“仁义礼智信”一起流传的还有“礼不下庶人”之说。关于后者,历代文化人的解释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但被一般人认同的说法是:“庶人”没有资格享受什么礼遇或讲究什么礼节礼仪。因为那些自西周以后就被称作“庶人”的“农业生产者”们大多没有读过书,根本就不知道礼为何物。谬种流传,偏见成真。于是世世代......
-
〓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体现科学发展战略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体现科学发展战略王能宪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号召,“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的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那么,文化建设与科学发展观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第一、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
-
〓 论荀子礼学的深度结构
摘要:“礼”是荀学的核心观念,荀子对礼的深度结构作了多方面的论述。从人间层面看,当礼作为社会秩序的依据时,它的深度结构体现的是社会交往理性;从形上层面看,作为根源性的不易之理的礼,是一种“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客观原则在宇宙万物之中的显现。荀子对礼的超越性的论证,重新确立了礼在人间的权威。与礼的深度结构相对应,礼的表层......
-
〓 没有看到“精英联盟”的危险(8)
陈壁生:在世纪之交的那几年里,中国哲学领域发生了一场甚为热闹的讨论,那就是所谓“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这种讨论可能让专业外的人们惊骇,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这根本不是个问题。但是,实际上,这场讨论本身背后的问题意识,就是对从胡适、冯友兰以来的“中国哲学史”这一学科的一个反思。这种反思自然很难有可见的结果,但是反思本身意......
-
〓 《语言和谐论》评介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和谐语言的构建。基于此,相关学科和领域的专家已经开始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关注语言和谐这一古老而又全新的课题。由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冯广艺的新著《语言和谐论》(以下简称《语谐》),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语谐》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语言和谐问题:语言和谐问题......
-
〓 儒家思想的转变:荀子和韩非(上)
一、天论:天人相参和天人之分荀子是在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梁启雄《荀子简释》比较孟荀的特点说:"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理想和原则尊立时期前后相随的两位大师,荀子则是将儒家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做出比较,从而使儒家思......
-
〓 儒家箴言三百句(七)
儒家箴言三百句(七) 65.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方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名义地位不当,说话就不顺理;说话不顺理,事情就办不成……”6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
-
〓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八)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八) 208·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译文]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而不是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别人。209·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译文]人超过世界上一切物体之上,在天下是最宝贵的。21......
-
〓 乾嘉汉学的分化与儒学传统的重建
乾嘉之学兴起于惠栋,至戴震而达到高峰,至扬州学派则一方面使乾嘉汉学的势力大为扩张,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乾嘉汉学的没落。实际上在戴震死后,乾嘉汉学即已发生明显的分化,一派是以段玉裁及五念孙、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另一派是以龚良珍、魏源等为代表的激进势力。乾嘉汉学原本是清初顾炎武等人开创的经世致用学说的延续。然而自乾嘉汉......
-
〓 儒家箴言三百句(二十二)
儒家箴言三百句(二十二) 249·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包拯《乞不用赃吏疏》) [译文]廉洁奉公的人,是百姓的表率;贪赃枉法的人,是百姓的盗贼。25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褒玩焉。《周濂溪集·爱莲说》) [译文]我特别喜欢莲花从污泥中出......
-
〓 当代大陆传统文化复兴现象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传统文化日趋衰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特征。尽管文化保守主义势力的反抗从未间断,但无法改变这一“历史趋势”。1976年之后,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终结,官方有组织地反传统文化活动停止了。但是,传统文化的厄运并未结束。伴随着新一轮对外开放,民间自发的反传统思潮开始泛滥。这一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达......
-
〓 子部之儒家
子部之儒家儒家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儒家的特征是宗师孔子,尊奉六经,崇尚礼乐仁义,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等。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 551 年~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
-
〓 从道统政统概念理解历史上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关系的尝试
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在经验中表现为特定个体或群体与某种文化系统以及特定时空条件中某一行政权力系统的关系。文化认同指特定个体或群体认为某种文化系统(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内在于自己的心理和人格结构之中,并愿意循此以评价事物,支配行为。政治认同指特定个体或群体认为某一行政权力系统对其所属的生活区域及其自身所拥有的某些权力(立法......
-
〓 近两年来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回顾
近两年来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回顾作者:胡治洪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报更新时间2007-6-16 近一两年出版的现代新儒家研究专著主要有景海峰著的《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李翔海著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陈迎年著的《感应与心物:牟宗三哲学......
-
〓 儒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性的儒学
“世界”一词源于汉译佛经,本义同于“宇宙”。唐代转译的天竺《楞严经》第四卷说:“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先秦《尸子》佚文以及汉代蒙书《三苍》佚文皆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文子·自然》谓“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齐俗训》谓“古往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唐代成玄英疏《庄......
-
〓 思想大合,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历程
思想大合,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历程作者:周桂钿 转载于:中国教育报 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也是不断融合创新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固定的、僵化的模式。秦代不善于综合,很快就失败了。汉代善于综合先秦百家思想,形成多样统一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几百年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中华民......
-
〓 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国家宗教(1)
孔子生活在一个从周朝诸侯持续200年的混乱走向终结的过渡时期,随之一个新的时期,也就是“战国”时期开始了(公元前481-公元前221年)。诸侯割据演变成毁灭性的厮杀,那些余留下来的大国凭借着用战车装备起来的数十万大军点燃了战争的滚滚硝烟,那也许是他们自己从未经历过的残杀。那时中国历史的目标就是:一个在绝对集权统治下的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