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孔子的诚信伦理思想初探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主要以“信”这一概念出现。“信”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38次,其中36次是作为伦理概念来使用的。《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所谓“人言成信”;“诚从成言而得”;近代蒋伯潜在《语义广解......
-
〓 从儒之起源看孟子的政治哲学
海德格尔尝言:“所有的伟大事物都只能从伟大发端,甚至可以说其开端总是最伟大的。……伟大的东西从伟大开端,它通过伟大东西的自由回转保持其伟大。”[1](第17页)儒的起源是儒学乃至中国传统哲学的源泉和思想背景。深刻理解儒之起源,探寻儒之根源与儒家的亲缘关系,是我们审视、反省儒家的基点,也是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的前提。 ......
-
〓 说到“人文精神”(1)
石勇:说到“人文精神”,让人有些茫然。这是一个好像已经过时了的词。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它所代表的某种文化氛围却很浓厚。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猛烈推进,物欲横流将80年代的那种氛围冲涮得干干净净。于是,许多人惊呼“人文精神失落”,并为此痛心疾首。一场“人文精神大讨论”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以今天的视角去回眸,的确别......
-
〓 驳“儒家文化崩溃论”
儒学的现代困境,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其萧条没落的一种表现,毋宁说是其生命力的另类彰显。儒学在自我反思,在奋力挣扎,它正在浴火重生。没有生命的东西,譬如列文森眼中的古董展物似的儒学,自然也就没有反思和挣扎,也就自然没有重生的可能。 儒学的这种反思和挣扎,自身是痛苦的,进程是复杂的,时间是长久的,路途是艰难的。然而,儒学更生......
-
〓 从文化立场看现代新儒家的界定
[摘要]现代新儒家学派是在“五四”以来的文化论争中形成、发展的,它首先是一个思想文化学派,有着特定的文化立场,即:在现代条件下重建儒家价值系统,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这种文化立场是现代新儒家学派区别于其它学派的基本标志,是现代新儒家之所以成为现代新儒家的本质特征所在,因而也应该是界定现代新儒家的基本标准......
-
〓 孟子的“仁义内在”说
【提要】孟子的仁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仁是“恻隐之心,仁也”,广义的则是“仁,人心也”,包括仁义礼智全部。孟子通过“仁义内在”说总结了子思的“仁内义外”说,确立了道德自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孔门的仁学。【关键词】仁 仁内义外 仁义内在孟子“四端”说的提出,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否定了“仁内义外”......
-
〓 说到“人文精神”(4)
陈壁生:时间进入2004年,这一年最明显的思想事件,是文化保守主义的抬头,即所谓另一场国学热的开始。这一思想现象以读经事件的争论,《甲申文化宣言》的签布,与《原道》十年纪念这三个事件,作为历史标轴展开。石勇:这一年的确是文化保守主义显示出“由边缘进入中心”的关键一年。这些极富象征性的事件前后相继发生,使2004年被称为......
-
〓 没有看到“精英联盟”的危险(2)
石勇:你所提到的文化守成主义首先基于文化本身的逻辑:人总是要安身立命的,并且提供一个无序时代的道德规范。但这种文化存在并非孤绝自身,而是可以渗透进政治和其他领域之中。从这点说,中国的情况毕竟和西方不一样,各自从不同的传统中走出,因而在进行“现代化”时对传统的资源利用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仍然需要看到,有些东西具有它的普遍性......
-
〓 上博简《内礼》与《大戴礼记·曾子》
一今人讨论曾子的思想,往往仅根据《论语》中的材料,然而据记载,历史上还曾有《曾子》一书。如《汉书·艺文志》有“《曾子》十八篇,名参,孔子弟子”,《隋书·经籍志》有“《曾子》二卷,《目》一卷,鲁国曾参撰”,《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也著录“《曾子》二卷”。按照古书体例,这部名为《曾子》的著作,......
-
〓 仁民爱物与生态伦理——孟轲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
孟轲(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前后,今山东邹县人)作为战国中期最杰出的儒学思想家,他继承儒家创始人孔子“泛爱众而亲仁”[1](《论语 .学而》)的仁爱伦理思想,提出了儒家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生态伦理学命题:“仁民而爱物”[2](《孟子. 尽心上》),受到了现代生态伦理学创始人之一的法国思想家阿.施韦兹(Alber......
-
〓 中韩祭孔之比较
千百年来,韩国每年都分别在春秋两季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纪念中国孔子诞辰。在韩国,“释奠大祭”被誉为是儒林追悼孔子及众多儒家圣贤的最大的盛典。请看2003年的春祭,人民日报记者的报道。 韩国祭孔三跪九叩 《环球时报》(2003年03月14日第十一版) 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孔子在韩国也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千......
-
〓 朱熹心灵哲学初探
心灵哲学,顾名思义,是关于人的心灵的哲学。人的心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一个概念和其相对应,那就是心。在朱熹那里,心有两种形式,一个是人心,另一个是道心。这两种形式来源于《尚书》的一段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1](《大禹谟》)那么,这里所讲的道心和人心的内涵是什么呢?在朱熹的心灵哲学中分别处于什......
-
〓 对荀子“礼制”思想的经济分析
内容提要:春秋、战国之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制度转型期,诸子百家均为未来社会新的制度安排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其中荀子创设的“礼制”思想可谓不同凡响,“从经济思想上看,荀况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也集了先秦各家的大成。他是我国第一个从总体上对封建经济制度进行了理论分析的思想家。”荀子所设计的“礼制”思想,......
-
〓 时代呼唤民间儒学 走向生活才是儒学复兴之路
孔子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最伟大的意义,在于他打破了“学在官府”局面,开创了“私学”传统,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学在官府”即贵族垄断教育,承担文化的传承与创造;私学出现,将文化由宫廷解放出来,文化传承与创造人人有责,实现了文化的全民性自觉。孔子者,乃民间儒学之宗祖也。孔子与他的学......
-
〓 人的需要模式:荀子的一种解读
“需要”一词是现代词汇,在中国古代,与“需要”对应的词是“欲”或“利”。在中国早期思想史中,对人的“需要”问题做出全面探讨和系统阐释的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中国早期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荀子。荀子在承认“人生而有欲”的前提下,认为人的欲望在其展示过程中表现为人的各种不同的需要,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因而它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就......
-
〓 荀子历史哲学思想论纲(下)
四、对人性问题的理论阐释及其构想对人性问题的探讨就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开始。千百年来,对“人性是什么”的问题,思想家们一直在思考。春秋末年的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①在中国思想史上首先提出了人性问题,但孔子没有揭示人性的基本内容。在荀子之前,系统阐述人性学说的是孟子(此不详述),孟子剖析人性,主要侧重于社会性领域。......
-
〓 不可公度性、真理和儒家及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关于德性的对话
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儒家思想提出了在很大程度上对立不容的德性理论。发现一种可能建基于某种人性解释基础之上的中立标准,以此在两种竞争的主张间作出裁断的企图将无法克服这样一种困难:即亚氏主义和儒学各有一种与其德性理论相匹配的人性概念,也不存在任何充分而适当的中立概念。这两种道德理论是不可公度的。本文的主要问题是:不可公度的理论......
-
〓 儒家箴言三百句(六)
儒家箴言三百句(六) 5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最值得敬畏,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不如现在的人呢?”54.子曰:“璧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做学问好比积土成山一样,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
-
〓 儒家思想的转变:荀子和韩非(上)
一、天论:天人相参和天人之分荀子是在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梁启雄《荀子简释》比较孟荀的特点说:"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理想和原则尊立时期前后相随的两位大师,荀子则是将儒家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做出比较,从而使儒家思......
-
〓 当前儒学研究动态评述
蔡方鹿) 近一年来,在儒学研究及相关领域先后召开了一些学术会议,反映了当前儒学研究的一些动态。这些会议有:1997年6月在新加坡召开的“儒学与世界文明”国际学术会议;1997年7月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10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其会议主题为“东亚哲学的现代意义”;1997年7月有北京召开的第3届“海峡两岩《周易》学术研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