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儒家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的现代透视
邵汉明 内容提要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
-
〓 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返本开新这是港台新儒家的提法。返什么本?为什么要返本而后才能开新?返孔孟之本,返五经之本,返中华文化源头之本。孔孟之后,儒学有发展有偏离,有创新有扭曲,有开展有萎缩,所以需要经常返本,重新找到源头活水,重新体认儒学的真精神,使之发扬光大。例如儒学在宗法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主义政治操控下,挤压了它包含的仁爱忠恕精神,出现了......
-
〓 儒家思想在21世纪的前景
张庆松(洛杉矶) 最近,在中文网络论坛上,出现了关于“儒家思想有没有过时”的讨论。至今为止,发言的人很多,但是还没有看到最全面的解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向各位读者请教。论点社区(lundian.com) 问题的原由论点.com(Lundian.com) 问题的出现,据说是由著名华人新加坡......
-
〓 仁政思想与孟子的主体意识
孟子不仅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而且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链条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统绪,下启宋明理学之端倪,直接从人之内在心性出发,发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体的价值和实现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张扬着自己的主体意识。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孟子继承了这一民本思想,并发展为仁政学说,而“......
-
〓 中西价值观的对比与中国价值观对经济全球化的回应
李树尔 我们的社会是由个人、家庭、族群、阶层、阶级、各种团体……所组成的。人的社会活动是以人的生存为中心而展开的。创造不断完善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是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中华文明的古训“政在养民”(《尚书·大禹漠》)所揭示的道理就在于斯。人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是相互依赖的,必然要发生多层面的关系......
-
〓 儒教不立中华不兴
中华文明遑遑已历五千多年,儒家思想塑造了华夏人的民族特性,也创造了东方的璀璨文明。直到近代因技术、经济、军事等历史原因,儒学之光暗淡了,并承担了历史的罪责,被批判和否定。动荡迷乱之中,叛逆的、激进的、崇洋的、西化的、异端的思潮汹涌而来,冲击、篡改也丰富着华夏母体,而中华民族以无比的宽容接纳并试图融合着,但对权势财富的利......
-
〓 梁漱溟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的现象学考察
[摘 要] 本文通过现象学的视域,重新审视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它以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生命哲学为资质,既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颇有相通之处,更有某种可以通往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的生存论视域的可能性。 [关键词] 梁漱溟 文化 哲学 现象学 自我 意欲 情感 直觉 一 问题的缘起 80年前,梁漱溟......
-
〓 陈明·〖国学之争的实质是传统文化的理解问题〗
摘要:刘泽华关于中国文化的王权主义叙事作为一种基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二分现代意识形态却采取了知识论的话语形式。但是,这一论述从思想史角度讲对儒家、法家的价值理念不加区分、从社会史角度讲对周秦的制度丕变不加考索、从政治学角度讲对国家社会的利益目标、力量对比及其博弈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统治形式”与“统治程度”不做具体分......
-
〓 《孔子思想研究》第一章 历史背景分析
“知人论世”乃是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论原则,就孔子而论,即我们只有在搞清楚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之后,才可能了解孔子思想的意蕴所指及其价值所在。然而,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孔子所处的时代即春秋之际的社会性质到底怎样,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便是徒劳的,毋宁说这......
-
〓 黄玉顺·〖从《商君书》看法家的儒家思想渊源及其变异〗
仁爱以制礼,正义以变法:从《商君书》看法家的儒家思想渊源及其变异【摘 要】将法家与儒家截然对立起来是错误的,法家其实是儒家的支流之一。法家在现实政治中的成功,乃是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儒家的正义原则、尤其是时宜性准则;而其最终失败、及其个人悲剧,则是由于背离了儒家的仁爱精神,以至正义原则成为了无源之水。【关键词】商鞅 ......
-
〓 袁济喜·〖国学与中华文化之魂〗
主讲人:袁济喜 国学与中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脉,是中华文化之魂。中华文化有着人文地理与文化人类学上的深厚根基,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传统是在洪荒年代艰苦卓绝的生存环境中萌生的,其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意蕴与历经沧桑而不泯的血脉,植根于这块黄河长江流淌滋润的农业文明大地之上。《易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
-
〓 论朱熹哲学的世界历史意义
《朱子语类》上有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这代表着朱熹对孔子的评价。继孔子之后一千六百年,朱熹是又一位可比仲尼的大儒,故全祖望言朱子学云:“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①这位被李约瑟称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人类文化史中最珍贵的思想遗产。朱熹理学自13世纪先后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其地......
-
〓 评叶廷芳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及展望
在去年的光明讲坛上,刊登过中国社科院叶廷芳先生反思与展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文章,我想就中国建筑传统与圆明园遗址两个问题,提出一些不同观点与作者商榷。第一,怎么看待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叶先生的文章有这么几个观点:第一是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以前人成就而自满”,“中国的木结构从形式到风格只是单一的发展,没有发生过质的变......
-
〓 张汝伦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曾经是传统社会读书人必读书和传统教育核心文本的《论语》,今年来在一些高校的课程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比如在我服务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中文系都开设了《论语》的课程,而且成了常规课程,几乎每个学期都有,但学生还是踊跃选修,我曾在一个学期同时开两个班,选课学生近五百人,但仍然有许多想修这门课的同学未能如愿。问题并不在今天的学......
-
〓 《孔教运动的由来及其评价》引文及史实订补
摘要:《齐鲁学刊》2004年第6期发表颜炳罡教授《孔教运动的由来及其评价》一文,其中史实和引文有不少错误,爰据有关文献予以补订,附带就个别问题略做商榷和讨论。关键词:孔教运动、孔教会、史实、征引文献近代以来的孔教会及孔教运动近数年来成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每年都有多篇论文论及孔教会或孔教运动。不过,在孔教会及孔教运动......
-
〓 祖国华 ·〖儒家“乐教”思想及其启示〗
我国上古时期就有礼乐教化的传统,西周时期的周公“制礼作乐”,使礼乐教化得以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所以,要用礼制来引导人民的,用音乐来和合人民的声半,用政治来齐一人的行止,用刑法来防止人民的奸邪。在他们看来,乐与礼、刑、政的终......
-
〓 陈卫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四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四个问题(提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里就这一结合谈以下四个问题:1、一个本质:两个接着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就其理论建构来讲,在本质上是既接着马克思主义讲,又接着中国传统讲,是这两个接着讲的统一。毛泽东在延......
-
〓 王珪、魏徵:儒家诗教观的履践
王珪、魏徵都是北方人[1],皆经历隋末的大动乱而进入贞观宫廷,他们不同于“虞(世南)、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之俦以文章进”,而是象房玄龄、来济之辈一样“以材术显”[2],渐为太宗所器重,成为心膂。在唐初并存的关陇、江左、山东三大地域文化体系中,显然属于以经世致用、致身通显为特色的山东文化,因此二人倾注心力于......
-
〓 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
顾炎武曾指出,周贞定王二年(公元前467年)至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凡一百三十三年间“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史文阙轶”的情况呢?孟子曾说“诸侯恶其害己,皆去其籍。”这是说一些对诸侯不利的文献典籍被人为地有意地毁掉了。当然,“史文阙轶”可能也还有别的原因。......
-
〓 刘知几《史通》与明代史学
唐刘知几的《史通》是一部不朽的史学理论名著,其中论述史学源流、史书体裁、史 官建置、史书编纂、史家修养等问题,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第一部史学批评和史学理 论专著。《史通》完成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命人抄 录《史通》进呈,“上读而善之”。《史通》成书后,刘知几的好友徐坚对此书深为推 ......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