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说到“人文精神”(6)
壁生:读经背后是一个历史问题。近代以降,读经与反读经之间,已经有过许多次思想交锋,每一次思想交锋,两派的背后都有深刻的理论支持与广阔的历史背景。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绝不是光靠传统文化就能够解决的,除了传统文化,“五四”以来我们形成了另一种传统,即“反传统”的传统。作为现代人,没办法绕过这个反传统的传统。胡适、鲁迅、傅斯......
-
〓 孟荀新论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姑且将“自我”动物性的一面名为“欲我”而将其规定人之为“人”的一面名为“仁我”,则孟子显然以为二者皆是作为宇宙......
-
〓 论儒教的形成
中国哲学史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发展的,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哲学史的面貌和性质,正像欧洲的社会历史决定欧洲哲学史的面貌和性质一样。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绝大部分是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主要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进行的。研究中国哲学史,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史研究清楚了,找到它的基本规律,中国哲学......
-
〓 《孟子》的误读——与《美德还是腐败》一文商榷
内容提要 《哲学研究》去年第2期发表的刘清平先生的论文,以《孟子》中“窃负而逃”和“封之有庳”两事为案例,证明这些传统中公认的美德,其实是一种腐败行为,这些行为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好现象也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笔者对此深感惊讶,遗憾不已,认为该文没有坚持历史的观点,未能以同情理解的态度诠释儒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孟子》的一种......
-
〓 朱熹心灵哲学初探
心灵哲学,顾名思义,是关于人的心灵的哲学。人的心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一个概念和其相对应,那就是心。在朱熹那里,心有两种形式,一个是人心,另一个是道心。这两种形式来源于《尚书》的一段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1](《大禹谟》)那么,这里所讲的道心和人心的内涵是什么呢?在朱熹的心灵哲学中分别处于什......
-
〓 天行有常与生态伦理——荀卿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
荀卿,生卒年不详,是战国末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大约生活在齐宣王末期(前301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前221年)。司马迁《史记 .孟轲荀卿列传》有其生平事迹简介。他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又称《孙卿新书》)一书中。这里就根据此书,对荀卿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探讨。一、“天行有常”的生态伦理意识学界公认《荀子》一书有丰......
-
〓 该《宣言》的核心观点(1)
石勇:这不仅是他们几个人的文化主张。由中国一些名望和身份在社会价值排序上很高的、具有某种抽象的代表性的人来发表宣言,于是便在媒体和公众的解读中成了“中国文化的宣言”。陈壁生:该《宣言》的核心观点是:我们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
-
〓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儒家文化传统的内在结构
一 儒家的天命观 在〈现代性的不连续假说与建构实在论〉一文中[1],作者指出: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在其历史长河中所发展出来的“世界观”,可以帮助该文化中之成员回答他在生活世界中可能遭遇到的四类问题:(1)我是谁?(2)我的人生处境是什么?(3)我为什么会受苦?(4)我应当如何获得救赎?[2]。所谓“世界观”的问题,儒家学者......
-
〓 没有看到“精英联盟”的危险(6)
陈壁生:胡适完全是以西方哲学为标准整理中国思想。在比较哲学的背景中,胡适通过他对西方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领域的了解,把西方的整个哲学史模式搬到中国,把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统统套到这个体系中进行剔取、整理与评估。他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看待中国哲学,把中国哲学中一切他认为不符合西方“哲学”主题的内容全部剔除,而特别注重那些......
-
〓 对当代儒学两种观点的批评
各位学者,在这里听大家的一些发言后,学到了许多东西。可能经常上网的人也知道,我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批评蒋庆先生的,另一篇是批评康晓光先生的。在此我愿将自己的理由说明一下,欢迎听到大家的批评。我对蒋庆先生的批评,针对的主要是他的《政治儒学》(三联书店,2003年)表现出来的两点理论事实。第一点,他在一些简单的常识性史实上......
-
〓 汉代君主研习儒学传统的形成及其历史效应
两汉是儒学独尊的时代,以武帝改制为起点,儒家思想与王朝政治结下不解之缘。两汉君主尊儒崇经,稽古礼文,对儒学的研习逐渐形成儒家政治格局下的一大历史传统。封建皇权在儒学领域的理论行为,提高了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文化素质,成功地维系了思想统治,影响到君主的临朝决策和治国施政。这种传统不仅赋予汉代历史以特殊的文化风貌和政治生态,而......
-
〓 《庄子》内篇的心学(下)——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
五、《德充符》:主体的审美心境 1.形体丑而心灵美 本文上篇所述《养生主》“庖丁解牛”寓言在艺术活动的主题中,说明创作主体通过“为学”的积累,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为道”的艺术境界。而《德充符》则是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描绘如“王骀”、“哀骀它”等形体残缺者,在丑怪形象之下,其内在生命却能显现出生意盎然的审美心境,流露出感人......
-
〓 儒家伦理与郑家栋“缺德”、中国式腐败的关系
著名儒学学人,郑家栋竟因连贩“6妻”而被捕。拍案惊奇之余,人们纷纷著文,探讨郑家栋何以犯案,郑案与儒学的关系,郑家栋究竟缺什么?一时间,刑案变成文案,私案变成公案,学界煞是热闹。笔者被《价值学》砖著所压,无暇专文评析,便将旧文摘出一段,算是也来凑一热闹。 我的观点,说来很简单。郑家栋缺什么?“缺德”!但这“德”是现代社......
-
〓 荀况行年新考
摘要:荀况首次游齐是在“年五十”而不是“年十五”,时间是在齐湣王末年;荀子曾三次来到齐国;荀子来齐国前曾游于燕;荀子游秦当在公元前265年前,而不是传统上所说的前262年。关键词:荀况;行年;稷下荀况是战国末年儒学大师,对他的生平活动前人多有考订,但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荀况首次游齐是在“年五十”还是“年十五......
-
〓 儒家箴言三百句(一)
儒家箴言三百句(一) l·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辞上》) [译文]像天体不断刚健地运行一样,君子一直奋发图强,永不休止。 2·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周易·乾·文言》) [译文]知道进却不知道退,知道存却不知道亡,知道得到而不......
-
〓 孔子的“生存叙事”与“生活儒学”的敞开
虽然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激烈地批判着以孔子为象征符号的儒学传统,但是,有关当时的新锐学人对儒学和孔子的否定是否彻头彻尾、是否也承认孔子的“为人”和儒学之“真”,我们则不妨从胡适的一首新诗说起。 “‘知其不可而为之’,亦‘不知老之将至’。认得这个真孔丘,一部《论语》都可废。”1P155 正如胡适本人的提示,题为《孔丘......
-
〓 该《宣言》的核心观点(4)
陈壁生:从理论上来说,现在的确到了一个反思现代化的时代。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卷入现代化的过程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奏效,一百五十来年的历史,是在不断突围的历史。最终是社会进化论的传入,让国人有了彻底抛弃传统的勇气,而今天却到了必须反思这种“彻底的勇气”的时候。因为,惟其抛弃传统的彻底性,才会有接下去那么多暴力运......
-
〓 荀子对思孟“五行”说的批判
【摘要】荀子在《非十二子》指斥思孟五行,根本原因在于荀子重视礼,而《五行》、孟子突出、强调“形于内”的“德之行”或仁,属于儒家内部的派别之争。《五行》仁义礼智圣概念体系与“行于内”、“不形于内”主张间存在表述上的矛盾,这是荀子批判思孟五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子思、孟子在对“五行”的理解上存在差异,荀子将其一视同仁,并不正......
-
〓 后现代语境下的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郑莉在《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撰文认为,社会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其命运就与现代性和现代化紧紧地拴在一起了。如果说现代性的社会建设是以一种关于未来的完善设计赋予现存的社会秩序以合法的建设,那么后现代性的社会建设则是在现代性所承诺的秩序、确定性和安全感无法完成意义上的建设。作者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争中的后现代性视角出......
-
〓 不可公度性、真理和儒家及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关于德性的对话
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儒家思想提出了在很大程度上对立不容的德性理论。发现一种可能建基于某种人性解释基础之上的中立标准,以此在两种竞争的主张间作出裁断的企图将无法克服这样一种困难:即亚氏主义和儒学各有一种与其德性理论相匹配的人性概念,也不存在任何充分而适当的中立概念。这两种道德理论是不可公度的。本文的主要问题是:不可公度的理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