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先秦法治理论的宣言:《商君书》
战国末年,秦国所以能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个历史功绩不能不归功于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革新变法。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政策措施是什么,这些答案都反映在《商君书》中,《商君书》是记载商秧思想言论的资料汇编,又称《商君》、《商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二十九篇”,班固注曰:“名鞅,......
-
〓 章太炎论法家
《艺文志》称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余谓此语仅及其半。法家有两派:一派以法为主,商鞅是也;一派以术为主,申不害、慎到是也。惟韩非兼善两者,而亦偏重于术。出于理官者,任法一派则然,而非所可语于任术一流。《晋书·刑法志》:“魏文侯师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六篇,商君受之以相秦。”此语必有所本。今案:商鞅本事魏相公叔座,为......
-
〓 第六章 明断决策,雷厉风行大智慧(14)
由此可见,北宋灭亡之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顺应潮流,因时而变。 而在明朝神宗时期,统治机构近乎解体,财政濒于破产,张居正临危受命,顺时而变,自上而下发动了一场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他有句名言:“当大过之时,为大过之事,未免有刚过之病,然不如是,不足以定倾而安国!”这“刚过”,充分表现出他以刚毅明断的见识和魄力,把新政以......
-
〓 张钊:法家与法治
在今天有关中国的制度建设的讨论中有两个读音完全相同,意义含混的词:法治与法制。1997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定义“法制”为:“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方法和工具。”同书将“法治”定义为:“①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为准则,统......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8)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带西施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2)
至此,嬴政在亲理政务后,两年之内先后消灭了两大臣子势力,把国家权力集中到他一人手中,稳固了自己的统治。此后又经过十年时间,秦国在嬴政的统治下先后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在完成统一大业后,嬴政吸取了历史教训,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树立自己的权威强化统治。首先,采纳廷尉李斯的......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21)
韩非十分强调信用,明智的君主治国,必须从小事守信开始,这样在大事上的信誉才能建立起来。因此,明智的君主应当不断向人民证明自己是守信用的。虽然韩非子是从法令禁规能否顺利推行的角度立论的,但从中我们也可看出讲究诚信是多么重要。 “君无戏言”,君王如果不守信用,那么君主的威信将无以为继,国家的法令将难以实施。孔子提出“民无信......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8)
160多年前的楚国,当时楚康王曾实行新政,加强法制建设,以军功立国,楚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顿时有了改善,但因为王公贵族的拼命反对和破坏,使“量田种植,减轻赋税”等改革措施没能实行多久。想到这里,楚悼王着急地问道:“寡人想使楚国尽快富强起来,请你告诉我该怎么做?” “推行新法,改革旧制。”吴起毫不犹豫地回答,“现在楚国荒闲的......
-
〓 于振波:秦亡非尽由商鞅之法
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法律便发展成或多或少广泛的立法。这种立法逾复杂,它的表现方式也就逾益不同于社会日常经济生活条件所借以表现的方式。立法就显得好像是一个独立的因素,这个因素并不是从经济关系中,而是从自己的内在基础中例如从'意识概念'中,获得存在的理由和继续发展的根据。 尽管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战国时期的法律已比春......
-
〓 张伯元:《汉律摭遗》与《二年律令》比勘记
《汉律摭遗》是清末大法学家沈家本(1840—1913)潜心著述的一部扛鼎之作,成书在他的晚年,于1912年刊行。在《汉律摭遗》自序中他说:“《唐律》之承用《汉律》者不可枚举。”认为探求《唐律》的根源,不能不研究《汉律》。但可惜的是《汉律》早已亡逸,它散见在史书中的也百不存一。为此,沈家本摭拾遗编,穷搜博征, “搜罗排比......
-
〓 齐国邹忌推行法家政策
齐国任用邹忌进行改革,和韩国任用申不害进行改革、秦国任用卫鞅变法,几乎是同时的。 公元前三五七年齐威王即位。不久,邹忌就“以鼓琴见威王”,用“鼓琴”的节奏来说明“治国家而弭(安定)人民”的道理。他认为,君好比琴上的大弦,弹起来“浊以春温”;相好比琴上的小弦,弹起来“廉折以清”;政令好比弹起来“攫之深而舍(释)之愉(舒)......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1)
胶鬲本是商朝的忠臣,他经常直言谏诤纣王的过失,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这次来周索玉,自知无理,实在是身奉王命迫不得已。见周文王这么说,也只好作罢,空手回京复命去了。 胶鬲走后,众臣都怕纣王会兴兵讨伐。文王对大家说:“商王要的东西,不能不给。咱们也不是不给他,但是胶鬲来要却不行。商王下次一定要另派人来,那时再给不迟。” 果......
-
〓 翟玉忠:新法家的“四经五书”
千百年来,儒家为了宣扬自己精心编造的历史及建立在这种伪史基础上的政治哲学体系,凑出了“四书五经”给后学。“四书”即《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再加上《论语》、《孟子》二书,“五经”指《易》、《诗》、《书》、《礼》、《春秋》五部典籍;在“学而优则仕”的功利主义诱惑下,“四书五经”极大地窒息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使中国逐步......
-
〓 翟玉忠:中国新法家不是日本“新法家”
将日本一代大儒荻生徂徕开创的思想称为“新法家”是极为荒唐的,这种错误论断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告诉人们对明治维新影响甚巨的十八世纪日本儒家仍以中国为师,尽管他们的目光已经移向了儒家的对立面——法家 为了将国家力量打造成一把信仰的利剑,法家治国理念成为资本/技术依附时代中国社会主义者的必然选择。从中国新法家诞生那一刻起就决定......
-
〓 吴显庆:《晏子春秋》并非成于西汉初年
《晏子春秋》的成书年代,长期存在争论。弄清这个问题,对思想史及文学史和先秦西汉有关古籍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根据以往研究没有运用过的材料,特别是根据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晏子》与今本《晏子春秋》、竹简《孙膑兵法》、汉墓帛书《经法》等四篇古佚书、《战国纵横家书》的比较,根据《晏子春秋》自身的时代特征以及它与《左传》......
-
〓 蒹葭从风:桑弘羊 与 《盐铁论》
东周末年,天下大乱,五霸七雄互较一时之长短,最后终于归秦一统.天下虽定,但始皇巡天下,辟弛道,修长城,造陵寝,建阿房,征发苦工,横征暴敛,百姓始终没有得到安宁.后来胡亥即位,荒淫益甚.终有陈胜、吴广首先揭竿,而后群雄并作,楚汉相争,到垓下一战,楚歌四面,项羽自刎,天下复归一统,这便是光耀华夏的大汉盛朝。 大汉朝得以兴盛......
-
〓 1974年新华社电稿:三号墓获大量文物对硏究汉初儒法斗争提供新资料
【新华社北京一九七四年八月十八日电】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最近对长沙马王堆第二、三号汉墓进行了发掘。这次发掘,获得了大批珍贵文物。特别是三号墓出土的帛书,用墨把古书抄録在帛上,字体为小篆或隶书,共有十二万多字,大部分是已经失传了一两千年的古籍。这些佚书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哲学思想,研究西汉初期的儒法斗争,提供了丰......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5)
蒙古贵族崇尚武功,根本没有税制观念,因此他们根本无法预见这种改革会带来国家的强盛。以近臣别迭为代表的人主张以牧业为主来保证国用,这些人居然主张将汉人赶走,侵占他们的土地作为牧地用来放牧牛羊。耶律楚材深知如今的蒙古国已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保守地强调畜牧,是狭隘的、不合国情的落后政策,因此他极力反对改耕地为牧地的主张,而提......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9)
在韩非子看来,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君主存在。能够听得进意见的君主,才能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的国家走向富强。那些不听劝谏一意孤行者,大多会身败名裂,为人耻笑。后世的隋炀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隋炀帝因暴政而亡是普遍的看法,不过隋炀帝的暴政达到专横无以复加的地步,也与他的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拒谏杀谏有着直接的关系。 隋炀......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5)
要实现无为而治,就要使社会倒退到原始初民状态,即:“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韩非并不同意老子的历史观,而主张今不法古。在《五蠹》中韩非说道:“......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