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央视国际:商鞅变法
央视国际 (2005年11月03日 14:29)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故事与法》节目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商鞅变法的故事,我们所要讲到的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国,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之中最为落后的一个国家,那么秦国在刚刚和魏国的一次交战之中,他们遭到了惨败,把大片的肥沃土地割让给了魏国,就是在这个时候,秦国的一位年轻的国君叫秦孝公......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4)
在局势动荡的春秋时代,君主如果远离了权力中心,随时都有可能被国内、国外的反对势力消灭。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十几载,都没有想到要重回晋国执掌政权。在狄国重耳滞留了12年,如果不是他的弟弟晋惠公夷要除掉他,他还会继续留在狄国。颠沛流离,几经辗转,重耳逃到了齐国。齐桓公收留了他,并将侄女儿齐姜嫁给了他。于是重耳又在齐国住了几年......
-
〓 刘玉娥:尧舜禹禅让实质探微
作者系郑州师专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关于尧舜禹政权更替的方式,自春秋起就一直存在着禅让与非禅让之争。那么尧舜禹联盟的实质是什么?其政权更替的方式是禅让还是逼让?本文拟根据自己掌握的有限文献记载,谈一些自己多年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意见,以求正于方家。 一、尧舜联盟的变质 在中华民族史前时期的历史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属于酋帮部落......
-
〓 史永锋: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及其精神
古代中国有着丰富的福利、救济制度和惯例,这些制度和惯例构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国家管理或行政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为民父母行政"。在社会福利方面所体现的国家与百姓的关系或官民关系,就典型地体现了"为民父母行政"的特征。因此,有必要特别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和救济制度惯例,以期进一步揭示中国传......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6)
西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用心考察钦定的接班人,刘弗陵年幼即位,其同父异母兄长燕王刘旦心里很不服气,老是想着夺位自立。辅政大臣霍光自然成了他的眼中钉,意欲除之而后快。于是燕王勾结霍光的政敌上官桀等人密谋先除掉霍光,再废掉刘弗陵以自立。 一天,霍光出长安城去检阅御林军,并且调了一个校尉到大将军府。上官桀等人乘机以燕王刘旦的名......
-
〓 佚名:略论《法经》中的“重治吏”思想
战国时,反映地主阶级意志的封建法律制度随着各国封建政权的确立而初步形成。地主阶级思想家中的法家以封建法制原则反对礼有等差的旧贵族特权制度,极力主张以公开严刑峻法来推行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各国继续了春秋末叶以来公布成文法的传统,相继制定了地主阶级法律。如韩国的《刑符》,楚国的《宪令》,赵国的《国律》, 齐国的《七法》等,......
-
〓 陈琦平:锋披天下的秦国青铜兵器
华夏时报·华夏网 2006-9-26 孔子标准像从最初征稿开始,就引来很多争议,可是争议毕竟挡不住江河东流去,如今标准像出来了,一切已成定局。其实从复兴国学开始,有一些人就已经把复兴国学变成了复兴儒学,所以,到现在出来至圣先师的标准像,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流传了两千年,当然有很多有用的东西,儒学只是其中......
-
〓 李根蟠:先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及其基础
当前,现代化的潮流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但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遭到了自然的无情报复;巨大的物质文明成果包含着同样巨大的负面效应,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就是它的突出表现之一。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在这种情况下,重温中国古代人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从中获得......
-
〓 冯友兰:法家论述治国之道
为了适应新的政治形势,法家提出了新的治国之道,如上所述,他们自以为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照他们所说,第一个必要的步骤是立法。韩非写道:“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通过这些法,告诉百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法一经公布,君主就必须明察百姓的行为。因为他有势,可以惩罚违法的人,奖......
-
〓 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
在中国的历代皇帝当中,没有比秦始皇更为重要、同时也更富有争议性的了。今天的历史学家在讨论其丰功伟绩的同时,也不免会得出颇为相左的结论。有些学者视其为一个英雄,认为他为中国寻求政治统一的悠久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另一些学者则视其为一个罪人,认为他代表着最典型的不尽王道的暴君。从前的某些汉学研究者难免会在这两种南辕北辙的......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2)
褚遂良很不高兴地说:“古代的左史右史记载君主的言行,好坏皆记,并不为君主的意念所左右。这是史官的职责所在,用来警戒君主不做非法的事。陛下还是不看为好,臣从未听说天子看自己史官是如何记载自己的。” 面对褚遂良的拒绝,唐太宗虽大感意外,却没有责备。他对褚遂良心生敬意,又故意询问:“如果朕做了不好的事,你一定要如实记下吗?......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8)
君主不需要去冲锋陷阵,但要学会选好兵,用好将。君主不需要事事亲为,但要有识别英才的慧眼,有容纳贤能的气量。 举贤用能,将“后门”关闭到底 法家主张法治,反对人治,所以显得有些无情,无情就是不徇私。这样做是为了推行法治的方便。在用人上韩非主张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赏。也就是说任人唯贤,不开人情后门。 韩非在《外储说左上......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8)
齐桓公的结局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但是这三个人采取自宫、食子和自贱的极端方式,不惜将身体、血缘和尊严弃置不顾的狠劲着实让人脊背发凉,毛骨悚然。这三个人每一个单拿出来都可以令绅士动容,君子失色。 小人并不是深藏不露的,通常会因为只顾着谄媚和巴结而放浪形骸,所以识别他们并非难事。但问题在于识别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拒之于千里之......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8)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带西施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4)
韩非在《大体》这一章中以天地、山海作比喻,说明君主的心胸要像天地一样宽广包容万物。对人对事要像山海一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一切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只要是对国家有用、有利的人和事都能容纳,都能接受。君主不因自己的愤怒而加害臣民,臣民也不因心中的怨恨而祸害君主。君主有这样宽广的胸怀和伟大的气魄,就能做到君臣上下相处融......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7)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2)
疲惫不堪的晋军正在邢国城内庆祝胜利时,突然城外出现了齐国的大军。晋军久战于外,士兵已显疲弊,哪能抵抗住养精蓄锐已久的齐军呢?他们一触即溃,弃了邢国,回晋去了。于是齐桓公重整社稷,再建宫庙,在一堆废墟上恢复了邢国。 邢国国君感激涕零,想把女儿献给桓公做内侍,表示感谢,桓公没有接受。天下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佩服桓公的高义。......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8)
160多年前的楚国,当时楚康王曾实行新政,加强法制建设,以军功立国,楚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顿时有了改善,但因为王公贵族的拼命反对和破坏,使“量田种植,减轻赋税”等改革措施没能实行多久。想到这里,楚悼王着急地问道:“寡人想使楚国尽快富强起来,请你告诉我该怎么做?” “推行新法,改革旧制。”吴起毫不犹豫地回答,“现在楚国荒闲的......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6)
韩非对晏婴持批判态度,既反对“义以生利”的观念,也反对“权有无、均贫富”的政策。韩非明确指出,“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使民以力得富”(《六反》),“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奸劫弑臣》),而绝不是“义以生利”。韩非还对“均贫富”的主张提出尖锐的批评:“夫有施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奸劫弑臣》) 韩非的......
-
〓 先秦法家诞生的社会根源及其思想渊源
法家诞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动摇,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亲属基础遭到严重削弱,要建立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发展的统治秩序,只有寻求另一种途径和方式。 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1](P.425)......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