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启蒙与救亡之外——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展现(上)
启蒙,在西方文艺复兴的语境中是指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实现自我解放;对近代中 国来说,则指引进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由主义传统,向中国固有的“封建文化”宣战,以 期建立起英美式的现代型社会。救亡则是向诸对中华民族耽耽虎视的帝国列强抗争,捍卫我 们日趋逼仄的生存空间。 李泽厚先生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概括统摄中国现代史的......
-
〓 对鲁迅评章太炎的不同看法
对鲁迅评章太炎的不同看法鲁迅《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本来只是一家之言,因为人威 言重,几成定评,后来学者到此,也多学舌一番。重组窃为太炎先生 不平,今天就略谈一谈。 鲁迅说章太炎“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受馈 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这里恐怕就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所谓“既 离民众”,应该是指章太炎对后来无......
-
〓 評“新儒學”的學術民族主義(下)
“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略谈中华文明的物质西化方向(《中国论坛》Nr.19,1992,本期适为此刊发行最后一期)中国大陆一直有一个防止“全盘西化”的任务,中国台湾一直有一个宏扬国粹的任务。如今双方在意识形态上找到了一个共同点:高倡孔子哲学。一年前新加坡的国际儒学大会使这面中华文明大旗高举于亚洲世界,欧美儒学家亦纷......
-
〓 儒学的困境与更新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并支持的儒家典籍整理工作,对于儒家学术来说原本是一件好事,然而,由于唐太宗过于看重儒家学说的意识形态功能,因而此次经典的整理主要是为了制造出适合现实政治需要的官方教科书。这样一来,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经典整理的工程虽然浩大,成就颇多,但实在说来并无助于恢复传统儒学的真精神,而仅仅实现了儒学在形......
-
〓 身与身外:儒家的一个未决问题
1.关于儒家现代化中国文化在现代性的冲击下已经被反思过许多遍了。但是“中国”好象在反思中变得更加模糊了。其中许多反思是激进主义的社会批判,过度批判和简单化的批判有着危险的副作用,它的刻薄摧毁了中国形象而造成至今存在的心理损伤。过分丑化传统文化是非常可疑的,因为任何一种极端坏的制度都不可能持久,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
-
〓 儒家思想与中国式腐败(一)
儒家思想与中国式腐败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说: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中国吏治之腐朽不是某一朝某一时的孤立现象,中国吏治之腐朽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不治之症。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腐败与暴乱相循环的历史。当然,统治者们也不是没有意识到吏治的重要。《后汉书》记载,武王问太公“治乱之要”,太公曰:“其本在吏。”武王曰:“吏者治也,所以......
-
〓 儒家道德在小说叙事中的历史演化
江守义 儒家道德在小说叙事中的历史演化,可以从叙事文本的道德内涵、叙事者的道德追求、小说人物的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 就叙事文本的道德内涵来看,中国小说大体上呈现出一种从“崇善”到“泛恶”的趋向。先秦儒家注重教化,讲求“诗言志”。《毛诗序》继承这一思想,并以“风、雅、颂”对“言志”之说进行了补充,以“颂美”与“......
-
〓 明代朱学流变
黄宗羲撰著《明儒学案》,虽力求兼综百家,辨析有明一代儒学各派的源流演变和思想特点,对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史作全面总结,但他“袒护师说,主张姚江门户”(1)的学术立场,决定了其书无论是论述的规模或评析的观点都有明显心学倾向,如其综论明代学术,特别高扬心学,谓:“有明学术,白沙开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2)又竭力推尊阳明,称......
-
〓 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性及其道统——兼答质疑“存天理,灭人欲”的问题
[内容提要]:本文是对儒家政治哲学基本问题性和其道统线索的一个梳理。从中可以看到,杨万江政治哲学与儒家治道传统的密切关系和发展。 在上古传统中,《尚书》里讲“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民有欲”是天生的,天生的就是正当的,不是可以反对的。舜甚至说“从欲而治”,顺从人民的欲望或愿望来治理。但是,每个有欲望的人相互之间的关......
-
〓 简论朱子《阴符经考异》的儒学特色
中文摘要:我们常常把朱子之作《阴符经考异》看作为是其“儒表道里”,或者“援道入儒”的重要证据之一,对此问题还需具体分析。本文通过对《阴符经考异》与朱子其它著作的比较,指出至少是在《阴符经考异》中,我们发现朱子有对《阴符经》的诠释具有较为明显的儒学特色。这一努力与朱子对《太极图》的儒家化诠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关键词:朱熹......
-
〓 第五章 礼学的功能
孔子的仁学主要是讨论道德的主体性问题,其学理意义在于为规范之所以可能寻找内在有根据与基础。但是,道德的主体性并不能等同于伦理的规范性,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在行为上合符道德规范要求的人。而一个人若不能通过社会所认同的方式、方法去爱人,其爱人之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异化的情感因素而不能被人们所接受。所以,仁如......
-
〓 孔子的教育思想
儒家学者之重视教育是有目共睹的,私塾、书院乃至老师弟子的直接传授形式,是儒者实行教育的主要手段。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本来就是一个大教育家,自孔子始教育就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而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据载,孔子有弟子三千,这一点未必属实,但孔子弟子的来源是非常广泛的,这却是事实。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
-
〓 原始儒家德性政治思想的遮蔽与重光------《淄衣》郭店本、上博本与传世本论
原始儒家德性政治思想的遮蔽与重光——《缁衣》郭店本、上博本与传世本斠论胡治洪 《缁衣》作为《小戴礼记》的一篇(以下简称“传世本”),随着西汉时期诗、书、礼、易、春秋的经学化而成为牢笼百代的正统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2000年来,其经典地位无人置疑。但是,近年来先后面世的《郭店楚墓竹简?缁衣》(以下简称“郭店本”)及《......
-
〓 论礼的有意味的形式——以荀子的饰论为例
[摘要] 礼是荀学的核心观念。荀子从礼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两个方面论证了礼的合法性依据。礼的外在形式具有缘饰人性的功能,它既可以满足人性对审美的欲求,又符合政治生活中辨异目的。通过对礼义的学习,以及礼对人恶劣情欲的抑制,在逐渐积善和化恶中,促使人的气质发生变化,从而使理想人格得以养成。[关键词] 荀子;礼的形式;缘饰;......
-
〓 《孔子作〈春秋〉即“春秋传”说初证》
孔子作《春秋》,孟子和司马迁言之甚详。但孔子作的《春秋》,并非“春秋经”,而是“春秋传”——即今以左氏命名的“左传”蓝本。其实,对“春秋经”非孔子作这一点,从唐代刘知几开始,就以“惑经”为名作了初步的证明。这以后,历代学者如郑樵,朱熹,刘克庄,朱彝尊,石韫玉到“五四”以来的顾颉刚,杨伯峻等,都作了多方面的考辩,论定“《......
-
〓 《庄子》内篇的心学(上)——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
一、《孟》、《庄》心学的特点——道德心与审美心 由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是古代历史上的大变局:在那苦难的时代,战争频仍,政局动荡不安,人民长期陷于生死存亡的极限困境中。同时代的孟子和庄子对于“心”的议题的关注,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对如何安顿生命的迫切需求。古人认为心是精神活动的主体,因而可以说,对心的重视也就是对于生命的重......
-
〓 公羊学何以盛行清代逾百年
历史上,春秋公羊学曾两次对社会进程和学术演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次是在西汉,由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所构建的公羊学思想体系,曾经对汉武帝时代的政治运作,和大一统国家的加强,提供了指导思想。另一次是在清中叶以后,公羊学说在进步思想家手里得到改造,成为批判专制、倡导改革的思想武器,最终演出了晚清维新变法风雷激荡的一幕。刚刚......
-
〓 秦汉后“君臣之义”超过“父子之亲”?
本期主讲:四川大学教授 谢谦他们中多数人,哪里想当百姓的父母,不过想子民把他们当父母来孝敬罢了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强调做人。所谓做人,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很复杂,孟子概括为“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个排序很耐人寻味:父子第一,君臣第二。 父子一伦,古人叫做“天伦”,......
-
〓 儒的成立
西周政权将这些殷代遗民集中安置在宋、卫、鲁、燕、齐等地之后,基本上解决了殷代遗民的复辟问题。但是,由于这些殷代遗民集中在一起,他们虽然已无力反抗西周政权的统治,无法实现复辟殷商的梦想,但他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却无法真正认同周人的统治,不时进行一些小规模的骚乱,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于是为了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周王朝在全国政......
-
〓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作者:梁启超(1896年8月29日—1897年9月17日) 难者曰:“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 一而足,然屡见败衄,莫克振救,若是乎新法之果无益于人国也。”释之曰:前此之言 变者,非真能变也,即吾向者所谓补苴罅漏,弥缝蚁穴,漂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 陈用新,改弦......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