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再论“五行”与“聖智”
内容提要:思孟五行与乐有密切的关系。《史记·乐书》不仅保留了思孟五行,而且以汉代五行图式,凸显“聖”德的地位。“聖”居中,含容“仁义礼智”,君位,宫音,土德,具有包容、为主、统合、生生的意蕴。《荀子》、《中庸》,特别是《孟子》与《孟子字义疏证》中有不少关于“聪明聖智”与“天德之知”的材料。戴震的发挥,深得思孟五行的个中......
-
〓 屈原與郭店楚墓竹書
內容提要:本文運用“二重證據”方法,論證屈原是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的墓主。文中考察了屈原生活的社會歷史背景,考證了屈原的生卒時間、生平事迹以及歸葬情況;認爲郭店竹書是稷下思孟學派教材,除《老子》以外,乃是子思後學和稷下思孟學派的作品,很可能是屈原出使齊國時從稷下帶回楚國的。文中探討了這些出土文獻的思想來源和特點,以及對......
-
〓 李存山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
一、早期的“国学研究”与“中国哲学” “国学”与“中国哲学”都是中西文化交汇而产生的概念,它们差不多同时出现在20世纪初的中文著述中。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首先关涉中国传统学术中是否有“哲学”,而其更深层的意涵是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其与西方哲学的关系。 梁启超在1902年有倡办《国学报》的设想,同年......
-
〓 从孟子考孔子作《春秋》
在历史上,第一个称道孔子作《春秋》并给予崇高评价的人,是孟子。因此,对《孟子》的深入考察,是我们解开孔子作《春秋》之谜的最好钥匙。 司马迁说:“孔子兴于鲁而次《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1]但考《孟子》全书,未见引《春秋经》,所引之文全出《左传》,并有明称......
-
〓 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
内容提要:先秦儒学的三大坐标为孔孟荀,其基本思想虽同,却有很大变化发展。其间的变化轨迹,由於资料缺乏,一直看不清晰;特别是孔孟之间的一百七十年。最近湖北荆门一座战国墓葬的竹简被整理出版,为了解战国中期及前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前所未知的宝贵资料。本文认为,这批竹书属思孟学派著作,是早期儒家心性学说的重要文献;它的出土,补足......
-
〓 论辛亥革命前刘师培的新史学
就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趋势和路向而言,经学研究一直处在中心的地位,史学研究则 相对次之。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学术研究的重心发生转移,出现了经 学边缘化与史学中心化的趋势(注:参见罗志田:《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 向中心》,《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页30......
-
〓 切近与高远——论儒学史上的“中”“和”之境
摘 要:“中”“和”是儒学中两个重要范畴。《中庸》首次赋予“中”“和”以道德本体属性,朱熹则建设了一个以“中”“和”体用为核心、以“二分”为原则的意义系统,已发未发、动静寂感等均被统摄于此系统下。刘宗周反其义而言之,以慎独为宗,主张存发一机、中和一性,再度贯通“中”“和”、体用、已发未发,使“中”“和”浑融一体。王夫之......
-
〓 孟子的“仁义内在”说
【提要】孟子的仁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仁是“恻隐之心,仁也”,广义的则是“仁,人心也”,包括仁义礼智全部。孟子通过“仁义内在”说总结了子思的“仁内义外”说,确立了道德自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孔门的仁学。【关键词】仁 仁内义外 仁义内在孟子“四端”说的提出,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否定了“仁内义外”......
-
〓 鲜为人知的另一个孔子
鲜为人知的另一个孔子“孔子何许人也”?这个看起来多余的问题却引发了当代国人的诸多回答。虽然翻阅《史记》《春秋》便可略知孔子生平事迹,然而,今人了解孔子其人,特别是他的思想论述,却主要通过《论语》这部旷世之书。由此,如何解读《论语》,自然就成为当今国人认识孔子的重要途径。 国内当下“国学热”中的“重读《论 语》”浪潮,表......
-
〓 没有看到“精英联盟”的危险(4)
陈壁生:孔子的第一种形象是“教主”。第一个对孔子进行现代改造的是康有为与“孔教会”。在传统中国,孔子之教,制度化为三纲,而辛亥革命之后,三纲失坠,即便作为日用伦常的五常,也趋于式微。康有为主张成立的孔教会,可以视为他参照西方的宗教形式,为孔教提供一个新的制度化落脚点。就像基督教,经过了中世纪的政教合一,最后在政治领域中......
-
〓 《孔子作〈春秋〉即“春秋传”说初证》
孔子作《春秋》,孟子和司马迁言之甚详。但孔子作的《春秋》,并非“春秋经”,而是“春秋传”——即今以左氏命名的“左传”蓝本。其实,对“春秋经”非孔子作这一点,从唐代刘知几开始,就以“惑经”为名作了初步的证明。这以后,历代学者如郑樵,朱熹,刘克庄,朱彝尊,石韫玉到“五四”以来的顾颉刚,杨伯峻等,都作了多方面的考辩,论定“《......
-
〓 该《宣言》的核心观点(5)
石勇:身体自由,心灵不自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悖论。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工业化会伴随着传统的“没落”,比如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中世纪的那些道德就象一块烂布被撕碎。但在中国,对传统进行“解构”的不仅仅有现代性的逻辑,而且有意识形态的狂热。反思现代性完全必要,因为它已经造成了很多问题。然而,我们陷入了一个近乎是两......
-
〓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六)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六) [译文]孔子说:“施行仁的人是天下人的表率,讲求义的人为天下定下规制。”176·子曰:“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礼记·缁衣》) [译文]孔子说:“君主因为有民众的拥戴而存在,也因为人民的叛离而灭亡。”177·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礼记,缁衣》) [......
-
〓 《正蒙·太和篇》一语之解
张载《正蒙·太和篇》云:“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张子之语极为经典,一语道破世上之万事。世间万事人生皆为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留下的只是后者的回忆成思。凡万事万物皆形象于世人,皆有其相对之处和因有对立成性。“有象斯有对”应用于生活之理,人于生活皆有痛苦之处,凡人于社会必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人与人相......
-
〓 蒋庆政治儒学批判
即使在当代复兴儒学的思潮之中,蒋庆先生的政治儒学也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和奇异性。这既表现在他的思想结论上,更表现在他的论证过程中。因此,学术界和网络中围绕他的学说曾展开了多次讨论,但还远未能全面深入地得到清理并取得多数人较为认同的结论。也正因此,我们在此对于蒋先生的政治儒学予以实事求是地考察和分析是必要的。就眼下而论,这涉......
-
〓 洪武儒学教育与科举八股的形成及其流弊
朱元璋创建明王朝后,依据所谓“武定祸乱,文致太平”(1)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儒学教育,充分发挥儒学功能,以巩固、强化其王权专制统治。以“礼乐”为“治民”之津梁的朱元璋,十分重视儒家礼乐文明的教化作用。他认为:“礼者,所以美教化而定民志。……有礼则治,无礼则乱。居家有礼则长幼序而宗族和,朝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戚辨。元以夷变夏......
-
〓 第四章 仁学的构建
“孔子贵仁”(《吕氏春秋·不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已成为历来学者和思想家的共识。当然,笔者在第三章中说过,仁虽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范畴,并不是意味着就是他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命”。有学者认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礼(蔡尚思),大多数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实际上,这种争论主要是因为学者们所取的立场和角......
-
〓 评叶廷芳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及展望
在去年的光明讲坛上,刊登过中国社科院叶廷芳先生反思与展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文章,我想就中国建筑传统与圆明园遗址两个问题,提出一些不同观点与作者商榷。第一,怎么看待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叶先生的文章有这么几个观点:第一是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以前人成就而自满”,“中国的木结构从形式到风格只是单一的发展,没有发生过质的变......
-
〓 简帛《五行》新探——兼论《五行》在思想史中的地位
【提要】《五行》篇中“形于内”的“德之行”与“不形于内”的“行”实际是一种双重道德律,它与郭店简其它篇目中的“仁内义外”说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这是理解《五行》思想的关键;《五行》突出“圣”、“智”之论,表现出道德实践中的二元论倾向;《五行》前半部分主要谈“形于内”的“德之行”,后半部分谈“不形于内”的“行”,前者影响了孟......
-
〓 《性自命出》篇的心性观念初探
一般以为,严格的心性论体系至孟子而始见大成。虽孟子言“尽心知性知天”仍以遮诠的方式加以表达,然而儒家心性论之架构却正由孟子而撑开。象山云:“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缝罅,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此之谓也。 然而,心性论所由牵涉的基本概念很多,如天、道、性、命、心、情等等,我们所要问的是,在心性论之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尚......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