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易》的教育起源思想初探
根据传统的说法,《周易》的产生经历了几个关键的阶段。第一、在远古时代,伏羲根据他对自然界的理解,画出了八卦,上可通神明之德,下可类万物之情。第二、八卦产生之后,后人将其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进入夏朝以后,六十四卦的最初形态《连山》易形成,《连山》以艮卦为首卦,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第三、进入商朝,演变成《归藏》......
-
〓 南北朝皇帝宗庙礼制考述
摘要] 南北朝皇帝宗庙礼制既对两汉、魏晋制度有所借鉴、沿袭,又依据现实需要而有所损益、变革。南朝皇帝庙制与两晋制度既有相同之处:以近帝庙为宗庙始祖庙,亲庙由在位皇帝六世祖以下六庙组成;也有相异之处:除梁外,南朝宋、齐、陈三代在立五庙、七庙时,皆将为开国皇帝已经故世的配偶所立之庙列入皇帝宗庙系统中。从刘宋时开始,宗庙殷祭......
-
〓 吕思勉与20世纪前期的新史学
近年来,史学流派与思潮的研究已经成为近现代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有关的论 文甚多,且多有新意和深度。侯云灏先生的《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流派略论》一文[1] ,对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流派,归纳胪列,一一概述其特征和演进轨迹,颇见功力,唯 将吕思勉的史学归入古史辩派,似可商榷。 史学流派的划分和归类,既取决于历史学和历史......
-
〓 郭店儒简的儒法融通
摘要:郭店儒简主要是孔门七十子及其后学的作品,其思想内容和学术倾向与孔门后学的分化有密切关系。目前学术界对儒简兼融法家的情况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试析了儒简儒法融通的主要内容:礼乐与刑法并举,劝赏与刑杀并用,德治为主和刑罚为辅。儒简的儒法融通对于我们认识先秦思想史上早期儒法关系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郭店儒简;儒法;融通一......
-
〓 论孟子的人生精神
内容提要: 先秦大儒孟子以孔子学说的正统继承人自居,在孔子仁学或礼学的基础上发展了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学说,并为宣扬和践行这种思想学说而身体力行,奔走呼号。透过《孟子》一书阐述的思想学说和孟子的实际人生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几种来源深厚、影响深远的人生精神:⑴自承先贤,身任天下;⑵民生为本,仁爱为怀;⑶尊德乐义,以义......
-
〓 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三个主题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国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力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古代中国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在文......
-
〓 荀子“后王”本义新探
摘要:结合“后王”所处的时间和“王”与“君”双重身份两个主要线索,笔者提出荀子所言“后王”本义特指周公这一新论,并在分析荀子“法后王”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法周公与法孔子在推崇儒家思想上的统一。 关键词:荀子;后王;周公;儒家 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他的“法后王”与“性伪论”一样,是一个颇具原创色彩的主张。学界对他这一思......
-
〓 秦汉后“君臣之义”超过“父子之亲”?
本期主讲:四川大学教授 谢谦他们中多数人,哪里想当百姓的父母,不过想子民把他们当父母来孝敬罢了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强调做人。所谓做人,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很复杂,孟子概括为“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个排序很耐人寻味:父子第一,君臣第二。 父子一伦,古人叫做“天伦”,......
-
〓 论多元文化与儒学超越
中国儒学自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中经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发展成为一个体大思精的学术思想体系。至西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文化路线,一跃而升腾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魏晋南北朝以后,虽然长期处于儒、道、释三教的鼎立与纷争的局面,但是,盛唐以后经过韩愈的反佛、批道、复兴儒学的努力、重新诠译和阐扬了儒学,到了北宋......
-
〓 至圣先师诞辰——聆金声玉振 慕万世师表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6月版引言解题本书列入“传统节日文化”丛书或有人会以为颇显名不正、言不顺,于体例上不合,故于此解题中先有所说明。以孔子诞辰而论,自历史上而言,它的确不象一个节日,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纪念日。在古代社会,人们纪念孔子所择定的日子很多。尤其在孔庙祭祀正式纳入国家祭典之后,每年仲春、仲秋上丁日各级学......
-
〓 袁宏道与泰州王学(陈寒鸣)
[摘要]作为晚明公安派的重要领军人物,袁宏道力倡文学革新论,在诗文创作上成就斐然,声名卓著,影响甚大。并且,他与当时思想界人士有广泛交游,尤与泰州学派学者接触较多,受李贽影响最深。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他的文学革新论及力倡个性的文学主张是在泰州王学、尤其是李贽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而袁宏道的文学革新论与泰州学派的平民儒......
-
〓 论朱熹哲学的世界历史意义
《朱子语类》上有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这代表着朱熹对孔子的评价。继孔子之后一千六百年,朱熹是又一位可比仲尼的大儒,故全祖望言朱子学云:“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①这位被李约瑟称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人类文化史中最珍贵的思想遗产。朱熹理学自13世纪先后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其地......
-
〓 儒道人性论之基本差异
性,本字为生。《说文解字》曰:“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 阮元曰:“性字本从心从生,先有生字,商周古人造此字,已谐声,声亦意也。”(《性命古训》)何谓性?孟子引告子之言曰,“生之谓性”。《尔雅》曰:“性,质也。”性是物类天生之本性或特质。庄子曰:“性者,生之质也。”(《庄子·庚桑楚》)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
-
〓 答邓晓芒教授
答邓晓芒教授陈乔见邓晓芒教授曾作《再议“亲亲互隐”的腐败倾向——评郭齐勇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载《学海》2007年第1期,下引此文简称邓前文,并随文夹注页码),有感于该文对《游叙弗伦篇》的惊人误读,笔者撰文《逻辑、理性与反讽——就<游叙弗伦篇>的解读与邓晓芒教授商榷》(载《学海》2007年第2期,下引......
-
〓 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
一九七三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众多帛书中,有一篇被名为《五行》篇。整整二十年後,一九九三年冬,湖北荆门郭店村第一号楚墓出土的众多竹书中,有一篇自名为 《五行》篇。 二十年前的研究已经指明,这个《五行》篇,正是荀子在《非十二子》中作为子思孟轲学派代表作来批判的那个“五行”说;二十年後它与《缁衣》等相传为子思......
-
〓 把儒教放在更广阔的视野里来观察——序李申著《中国儒教论》
儒教不是宗教,中国有没有宗教,在我国古代本来不成为问题。这是从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后,重新提出的一个新问题。学术问题之所以引起争论,总是由于发现了新材料(文献的、考古的)引起大家的兴趣。惟独儒教引发的这场争论,并没有发现新材料,双方的根据都引用“四书”,同样的根据引出不同的结论。这一特异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韩非......
-
〓 儒家箴言三百句(一)
儒家箴言三百句(一) l·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辞上》) [译文]像天体不断刚健地运行一样,君子一直奋发图强,永不休止。 2·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周易·乾·文言》) [译文]知道进却不知道退,知道存却不知道亡,知道得到而不......
-
〓 当代新儒家“公众知识分子”观评析
[摘要] 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对“公众知识分子”的命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指出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儒家的“士”、“五四知识分子”二个断裂的阶段,而第三个阶段将是“公众知识分子”。“公众知识分子”跟传统儒家的“士”在“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上有同构之处,但它却是真正超越了“启蒙心态”和“民族主义”的......
-
〓 哲学之极——论儒学的终极关怀(二)
三那么,为什么儒学会在“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两个极点中失落一个极点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过,这其中对于人能不能无限的认识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也是儒学与其他许多哲学体系的重要分歧。在西方传统哲学中,人是人,上帝是上帝,中间的鸿沟无法跨越。康德关于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区分为这种传统作了注脚。按照康......
-
〓 鞠 曦·〖《说卦传》之“六爻成效” 〗
摘要:解决“惭枝游屈”《易》学根本问题,要求思维方式“恒以一德”,即贯通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易》之“惭枝游屈”包括了《易》经文献本身与后世解读形成的误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惭枝游屈”使“恒以一德”成为《易》学基本问题。“恒以一德”与“惭枝游屈”是两个相关联的问题,实现了“恒以一德”则必然走出“惭枝游屈”之《易》学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