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儒家传统所讲的“仁”、“理”其最高的依据乃是“天命”或“天理”,它类似于西方现代宗教学中所言的“终极实在”。“天命”化生了宇宙万物并与之相伴;人为万物中最灵秀者且自觉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使命。儒家把天地万物存的原因归结为宇宙神秘的生命力,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展现这种生命力。由于儒家思想是在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社会中逐渐形成的,它对宇宙生命力的理解不能不有明显的家庭伦理和帝王社会的经验印记,其表述的理性规则并不充分,反而使带有神秘体验的宗教情怀彰显,但这并不妨碍它在确立个人的理想追求、砥砺社会风气和促进生态伦理方面的积极意义。
主题词: 终极实在、宗教情怀、天命、理性、超越。
儒家的人在考虑人生的最高理想目标时往往是以天地万物为参照系的,这个参照系具有超越物理世界的、哲学上的无限宇宙的涵义。因此,对它的认识、描述不能不带有神秘的、个人体验性的宗教色彩。对人生具有最高价值的超越目标是儒家所说的“天命”或“天理”,因此,人应该自觉自己所承载的崇高使命,即“替天行道”。这便是中国儒家的人所具有的宗教情怀。
一、怎样理解宗教情怀
在各种不同的宗教传统中,信仰者都对一个被其认定的“终极实在”(Ultimately Real)表现出极大的虔诚,这个充满魅力的“终极实在”即是宗教的核心。随着宗教学研究视野的扩展以及各大宗教不断的变革,历史上以人格神或一元神为内涵的宗教也逐渐将非人格神的超越观念以及多元神的崇拜纳入自己的领域,这时宗教的核心已不再仅是中世纪安瑟伦(St. Anselm)、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所欲证明的上帝,而是包容了提立克(Paul Tilllich)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和希克(John Hick)的“终极实在”这样一些超越性的观念。如同历史上伟大的人格神一样,这些超越性的观念既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生成的“造物权威”,又是人类精神活动最高的“价值源泉”;它们不仅解释了世界的奇迹,而且还规定着宇宙间的伦理秩序。
考察一下世界各民族中宗教传统的核心价值,我们发现这里面有人格化的神圣主宰如耶和华、天父上帝、真主安拉、爱主克里希那、梵神、毗湿努和湿婆等,也有非人格化的超越观念如梵、天、道、无、存在、太一、空和涅槃等。无论是哪种形式,对宗教信仰者言,它们都是传统宗教所归纳的“全在(omnipresent)”、“全知(omniscient)”、“全能(omnipotent)”以及“全善(all-good)”的,是现在所说的真善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依照信仰者的理解,人不仅要对这些超越性的“终极实在”表现出真诚的敬畏,而且还坚信这种通常被认为是宗教虔诚的敬畏最终能使自己获得救赎或自我价值实现。当然,现在信仰者的救赎并不局限于《圣经》传统里所说的“原罪”,而主要是指围绕在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苦楚。
由于各种宗教传统对其核心的崇拜对象,无论是人格神还是超越性观念,都赋予了绝对的物质权威(宇宙的建构者)和精神权威(价值评判者),使得人们对其理智上的证明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所以信仰者对其核心的真理性应抱有一种“情感执著”(passionate commitment)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宗教情怀”。
就西方宗教的传统说,证明人格神上帝的存在,耗费了从中世纪到近代安瑟伦、阿奎那、笛卡尔、莱布尼兹等哲人的巨大精力,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从逻辑上讲,西方宗教中的最高主宰上帝被信奉为“绝对者”和“无限者”,想证明其客观性存在等于是在时间和空间范畴里限制它的“绝对性”和“无限性”,这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内在矛盾。所以存在主义者从齐克果开始便推动传统神学转向,用宗教哲学的方式强调主观情怀在理解宗教中的重要性,这样作为客观存在者上帝的概念就为作为主观体验者的“神圣”的概念所冲淡,宗教情怀便在人们的宗教生活中有了特殊的意义。在这里,“神圣”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一种情感体验,它“是宗教中的重要术语,它甚至是比上帝概念更为基本的东西。现实的宗教可以没有一个明确的上帝概念而存在,但没有神圣和世俗的区别,就没有任何现实的宗教。” 而对宗教中“神圣”的进一步解释又可以使我们加深对“宗教情怀”的理解:“‘神圣’是宗教特有的一个范畴。它的意思并不是‘至善’;毋宁说它是一种‘……完全特殊的不可规约为任何东西的’心理状态,它虽然可以探讨,却不能定义。奥托为这种心理状态杜撰了一个词‘numinous’(das Numinose, ‘对神既敬畏又向往的感情交织’),这个词源于拉丁文numen, 意即一种超自然的实体。体验到‘对神既敬畏又向往的感情交织’就是体验到numen的存在,就是感受到人们自己的‘被创造物’--意识”。如果假定宗教中有一个超越性的实体存在而又不能在人的经验中加以证实,人们对这个超越性实在的信仰就只能诉诸情感而非理智。这是人类在科技发达的理智时代还能保持坚定的宗教信仰的客观解释。
对宗教中超越性概念的情感执著和既敬畏又向往的心理使得过去旨在证明上帝人格神存在的宗教努力调整了一个方向,俾宗教的核心理念与人类的经验不相冲突而又利于人类在追求高尚的情感时有所依托。这种情感听上去具有神圣性,虽非反理智的,但又不为理智所解析,是有其神秘特征的。
人的宗教情怀虽因其神秘性不为理智所全解,但在造就人的神圣的使命感方面又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宗教情怀给信仰者一种精神冲动,促使他在实际生活中践履其所信奉的超越性观念。方东美说:“真正宗教情绪丰富的、宗教意志坚强的、宗教的理性博大的人,总要设法子把这个宇宙的精神主宰,拿他的精神上面无限的创造力量贯注到整个的人间世来,来支配一切,决定一切,影响一切,辅助一切,使这个宇宙万类、万有都从平凡的自然界提升到神圣的境界里面去,变作神圣世界里面的(结)构成分。” 人类历史上是不乏有这样投迹穷荒、守死善道的宗教信仰者,他们凭借着对一个超越理念的执著,不为世俗利益所引诱、不屈现实政治的压迫,硬是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创造了新的价值,如欧洲宗教改革中的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以及美国民权运动中的马丁·路德·金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