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根蟠:先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及其基础
当前,现代化的潮流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但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遭到了自然的无情报复;巨大的物质文明成果包含着同样巨大的负面效应,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就是它的突出表现之一。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在这种情况下,重温中国古代人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从中获得......
-
〓 杜尚侠 张庆利:惠帝一朝与黄老政治
刘邦死后不久,萧何患病,惠帝前往探视,问他:“相国百岁后,谁可以代之?”萧何心中有数,却反问:“皇上比我更了解臣下。”汉长安城宣平门遗址惠帝又问:“曹参怎样?”萧何说:“皇上能用他,我死而无恨!”隔月,萧何就去世了,由曹参继任相国。萧、曹的关系曾有一个由近到疏的变化,但萧何却推荐关系早已疏远的曹参继承自己的职务,这主要......
-
〓 中外爵位制度(上)
一、先秦时期的封爵 1、上古的“爵” 《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
-
〓 皋陶文化
皋陶是黄帝之子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司法的鼻祖。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裔。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
-
〓 王安石变法: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高潮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终于掀起一次更大的变法活动。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其父王益做过几任州县长吏,王安石在青少年时期随父亲到过许多地方,对宋......
-
〓 翟玉忠:齐法家传承体系重要环节乐毅及其家族
在法家发展史上,以乐毅-乐臣公为主线的乐氏家族成为齐法家传承体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了西汉治世思想。乐毅的先祖乐羊曾与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同时在魏国为官,是深得魏文侯信任的将军,战攻显赫,于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O6年)攻下了中山国。史载少时“乐毅贤,好兵”,同商鞅一样,乐毅是战国著名改革家,却因为他曾于燕昭王二十八年(公......
-
〓 法家思想简介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
-
〓 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
在中国的历代皇帝当中,没有比秦始皇更为重要、同时也更富有争议性的了。今天的历史学家在讨论其丰功伟绩的同时,也不免会得出颇为相左的结论。有些学者视其为一个英雄,认为他为中国寻求政治统一的悠久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另一些学者则视其为一个罪人,认为他代表着最典型的不尽王道的暴君。从前的某些汉学研究者难免会在这两种南辕北辙的......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4)
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机会终于来了,成吉思汗既定燕地,逐渐感到人才的重要。这时他听说耶律楚材是位难得的人才,而且又是被金国所灭,与金国有世仇的原辽国宗室后裔,便遣人求之,询问治国大计。耶律楚材虽然修身养性过着隐居的生活,然而他时刻也没忘掉干戈扰攘、生灵涂炭的神州大地,极想倚傍靠山,伸出双手去拯救水火中的芸芸众生。......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2)
刘邦不以为然地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若论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使军饷粮食不断供,我不如萧何;若论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当今杰出之士,我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干,所以才能夺得天下。而项羽恰恰相反,喜欢逞匹夫之勇,不知利用谋臣大将的作用。他只有一个范......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0)
建安二十四年(219),镇守荆州的关羽出兵襄樊。他利用连日暴雨,汉江溢水之机,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困曹仁,吓得曹操一度考虑迁都以避其锋。无奈其最终功败垂成,东吴与曹魏勾结,趁关羽重兵北伐后方空虚之机,袭击了关羽的大本营。而曹操的援军赶到襄樊,关羽陷入魏吴的夹击之中,最后被杀,荆州失陷。有人指责这次失败是关羽刚愎自......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8)
君主不需要去冲锋陷阵,但要学会选好兵,用好将。君主不需要事事亲为,但要有识别英才的慧眼,有容纳贤能的气量。 举贤用能,将“后门”关闭到底 法家主张法治,反对人治,所以显得有些无情,无情就是不徇私。这样做是为了推行法治的方便。在用人上韩非主张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赏。也就是说任人唯贤,不开人情后门。 韩非在《外储说左上......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6)
公孙戌有贪图小利的不良习气,他接受了贿赂,故意对孟尝君说:“小国都把相印送给您,是因为您能扶弱济贫,使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让绝后的君族有了继承,所以没有人不喜欢您的仁义,敬慕您的廉洁。而现在您到楚国接受象牙床这样贵重的礼物,将给人家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孟尝君听他所言甚是,遂谢绝了楚王的美意。登徒直因此避免了这趟差事......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6)
西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用心考察钦定的接班人,刘弗陵年幼即位,其同父异母兄长燕王刘旦心里很不服气,老是想着夺位自立。辅政大臣霍光自然成了他的眼中钉,意欲除之而后快。于是燕王勾结霍光的政敌上官桀等人密谋先除掉霍光,再废掉刘弗陵以自立。 一天,霍光出长安城去检阅御林军,并且调了一个校尉到大将军府。上官桀等人乘机以燕王刘旦的名......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22)
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立刻起兵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故意点起烽火,看众诸侯惊慌地白跑一趟而愕然的样子,以此逗引褒姒发笑。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大队兵马急速赶来......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20)
大业十二年(616),隋炀帝的暴政已激起天怨人怒,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在四处燃烧,可是竟无人敢向炀帝讲真话。宰相苏威不愿意说假话,在炀帝问起“盗贼”情况时,就将身体隐藏在廊柱后面,好让炀帝看不到,不要问自己。炀帝特地把他叫到跟前来问,他只好回答:“我不主管这些,不清楚有多少,只担心贼众离我们越来越近。”隋炀帝问他是什么意思......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0)
韩非在外储说中将《主道》、《扬权》中许多简练的、哲理性的语言用浅显的例子或更具体的论述加以阐发。如将君主与臣下的关系比作车轴和四面的车辐,车轴是中心,其权势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臣下也从四面八方包围君主,并随时猜测君主的意图。一旦君主显露出好恶,臣下就会迎合君主的心理,顺着君主的意图讲话,君主就会受其迷惑;君主如果把自己......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4)
在这种形势下纣王不仅不悬崖勒马,反而更加恣意妄为。这时微子见大势已去逃出了国都。商朝的太师、少师也拿着商家的祭器和乐器投奔了周人。箕子忧心忡忡,一筹莫展,只得装疯,却被纣王囚禁起来。比干冒死进谏,劝纣王励精图治,纣王不听,他三天不出宫门。纣王恼羞成怒,说:“我听说叔父的心有七个孔,与平常人不一样。”下令把比干杀了,拿出......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4)
韩非欣赏墨家主张简朴实用的观点,认为君主治理国家也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实用。他举了一个反例来证明他的看法: 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燕王因以三乘养之。右御冶工言王曰:“臣闻人主无十日不燕之斋。今知王不能久斋以观无用之器也,故以三月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今臣冶人也,无以为之削,此不然......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3)
商朝最后一个国君叫做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王非常聪明,也很有才干。他能言善辩,敏捷过人,体格魁梧,力大无比,能与猛兽搏斗。但是他的聪明和才能不仅没能挽救商王朝的灭亡,反而成了商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周大夫王孙满说:“商纣暴虐,鼎迁于周。”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纣王实行了一系列残暴的对内对外政策,像火上烧油一样,加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