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彤彪:欧洲思想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认识
欧洲思想家主要对中国的专制主义制度及其刑罚、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中国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尽管认识对象相同,但其所持观点和得出的结论又使他们分成两派。批判派认为中国政府的形式必然是专制主义,把法律与道德混在一起是极大的错误;辩护派则坚持与任何其他政府相比中国更接近于理想模式,中国人正是依靠道德政治获得了成功。一、思想家对......
-
〓 诸葛亮依法治蜀经验谈
千古贤相诸葛亮励精图志治蜀二十年,使得“国贫民虚,地处孤绝”的蜀汉上下“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如此卓越的政绩与他“科教严明,厉行法治”的治政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一、诸葛亮依法治蜀的历史背景建安十九年,刘备平定成都后,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管理益州政务。原益州牧刘璋“性宽柔,无威略......
-
〓 央视国际:商鞅变法
央视国际 (2005年11月03日 14:29)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故事与法》节目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商鞅变法的故事,我们所要讲到的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国,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之中最为落后的一个国家,那么秦国在刚刚和魏国的一次交战之中,他们遭到了惨败,把大片的肥沃土地割让给了魏国,就是在这个时候,秦国的一位年轻的国君叫秦孝公......
-
〓 法家思想简介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
-
〓 先秦法家立法原则初探
在中国的历史上,商代已有可证的法律事实,传说还可以上溯到夏代,乃至更早。但是关于法的理论的出现却要晚得多。从现存文献看,最早具有法学理论萌芽的作品是周初的《康诰》、《酒诰》和西周后期的《吕刑》。这些文献中关于法的理论,大抵还只限于施刑原则问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法学理论的开山祖,应该说是李悝。他不仅集诸国刑典制定了一部完......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7)
周桓王八年(前712),郑庄公召集兵马,在荥阳的演兵场进行操练。他让人做了一面很大的旗子,上面绣着“奉天讨罪”四个大字,意思是说他是奉了周朝天子的命令去讨伐有罪的许国。这面大旗光旗杆就有三丈三尺高,他把旗帜插在一辆战车上当做旗车。 他别出心裁地下了一道命令:要是谁能拿得动这面大旗,谁就担任先锋,而且把这辆战车也赏给他。......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6)
郑简公明确君臣各自的职责,放手让臣下去治理政事,因而虽然国家的条件并不好,但不仅终身无祸患,而且与“德化”的方式相比显得轻松自在。与郑简公相反,齐景公和魏昭王都没有做到“明分责成”,因而做出“下走”“睡卧”的傻事。 齐景公到渤海去游玩,传递公文的士卒从国都赶来,拜见景公说:“宰相晏婴病得很厉害,即将死去,恐怕您在他生前......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4)
在局势动荡的春秋时代,君主如果远离了权力中心,随时都有可能被国内、国外的反对势力消灭。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十几载,都没有想到要重回晋国执掌政权。在狄国重耳滞留了12年,如果不是他的弟弟晋惠公夷要除掉他,他还会继续留在狄国。颠沛流离,几经辗转,重耳逃到了齐国。齐桓公收留了他,并将侄女儿齐姜嫁给了他。于是重耳又在齐国住了几年......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3)
于是堂溪公因势利导,笑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所以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美酒琼浆倒进里面去了。” 这个说法得到了韩昭侯的认可,堂溪公便立即转入正题:“人也是一样,一国之君如果经常守不住秘密,那么他......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2)
成公贾是在用这只大鸟比喻庄王,劝他以国事为重。庄王当然不会不明白,他回答说:“我明白了,这不是凡鸟。三年不动,是在决定志向;三年不飞,是在生长翅膀积蓄力量;三年不叫,是在观察周围情况。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原来楚庄王即位时尚未成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拥有很大的权力,并沆瀣一气、为非作歹。......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5)
韩非的经济思想显然受到了管仲的影响。管仲认为人类的自利观念是其行为的根本动力,其著作《管子·禁藏》中记载: “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力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7)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4)
在这种形势下纣王不仅不悬崖勒马,反而更加恣意妄为。这时微子见大势已去逃出了国都。商朝的太师、少师也拿着商家的祭器和乐器投奔了周人。箕子忧心忡忡,一筹莫展,只得装疯,却被纣王囚禁起来。比干冒死进谏,劝纣王励精图治,纣王不听,他三天不出宫门。纣王恼羞成怒,说:“我听说叔父的心有七个孔,与平常人不一样。”下令把比干杀了,拿出......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6)
秦穆公听了点头称善,于是依计而行。戎王果然接受了美女乐师,并答应由馀留在秦宫一段时间。此后戎王日日设酒摆宴,听歌观舞,耽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国内牲畜死了很多,百姓都逃奔他处谋生了。 一年以后由馀从秦国回来,见戎王沉迷于歌舞,不理朝政,既生气又担忧,屡屡进谏。但戎王不再像从前那样有谏必听,而且还怨恨由馀多嘴扫兴。由馀愤......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2)
《韩非子·扬权》篇在论证“君道”时指出:“万物都是道产生的,所以万物不等于道;阴阳是物的特性,体现为德,所以阴阳并不等于德;轻重通过秤锤来表现,所以秤锤本身并不等于轻重;绳是木匠取直用的工具,所以出于绳之外,人于绳之内并不是绳本身;和是气候干燥或潮湿影响乐器音调时调整乐器的手段,所以和本身不等于干燥或潮湿;君是超越于群......
-
〓 葛洪:抱朴子外篇·用刑卷第十四
14.1 抱朴子曰:莫不贵仁, 而无能纯仁以致治也;莫不贱刑, 而无能废刑以整民也. 或云:“明後御世, 风向草偃. 道洽化醇, 安所用刑? ”余乃论之曰:“夫德教者, 黼黻之祭服也;刑罚者, 捍刃之甲胄也. 若德教治狡暴, 犹以黼黻御剡锋也;以刑罚施平世, 是以甲升庙堂也. 故仁者养物之器, 刑者惩非之具, 我欲利之......
-
〓 翟玉忠:新加坡不是法家治国
不能因为新加坡有鞭刑就认为新加坡是法家治国,就象不能因为威尼斯共和国有“功勋录”(the Golden Book)就认为她是法家治国一样 在今年6月初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久霖在新加坡被捕后,就有朋友为新加坡法制的严明喝彩。还有人认为自李光耀时代起,新加坡就是法家治国的典范。这些人显然没有理解法家的......
-
〓 翟玉忠:新法家“新”在哪里——兼答乐蜀
读了乐蜀先生的《 也谈“新法家”:对翟玉忠看法的旁观者观察》一文,便产生了当面求教的念头,因为无论在对日本“新法家”的认知上,还是在复兴法家的目标上,我和乐蜀先生都没有原则性分歧。然而当笔者通过各种渠道同乐蜀先生联系的时候,却发现乐蜀先生是故意不想站到前台来——可能是一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吧——在这种情况下,以文会友......
-
〓 刘翠溶:清代仓储制度稳定功能之检讨(上)
一、常平仓储谷量之变动 清代各地方常平仓所收贮的仓粮,一般是未去壳的谷子,其种类则因地而异。常平仓储谷量之变动,可由两方面加以观察:一方面是以各省为单位进而观察全国总储量之变动;另一方面是以资料较多的州县来加以比较。前者所需之数字可于清代官书记载中得之,后者则尽可能由地方志中搜集得到。全国总体的观察可以给我们一个概括的......
-
〓 赵小雷:法家与先秦诸子的相互关系(二)
第三章 法家与道家 第一节道家对法家的影响司马迁称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这不单是说韩非,对于其他法家人物,如申不害、慎到和商鞅等,司马迁也持同样看法,故主刑名而本黄老,就成了法家的基本特征。由此正显示出法家与道家的渊源关系。具体而言道家对法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