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于振波:“文法吏”的含义
关于秦汉时期的"文法吏",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加以探讨。这里主要想通过对"文法吏"的分析,以期对秦汉法律与吏治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文法吏"是战国以来随着官僚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一种官僚类刑,其主要特点就是尊奉主上、晓习法律并善于合乎法律规范地处理纷繁复杂的公文和具体事务。韩非子认为:"人臣毋称尧舜之贤,毋誉汤......
-
〓 先秦法家立法原则初探
在中国的历史上,商代已有可证的法律事实,传说还可以上溯到夏代,乃至更早。但是关于法的理论的出现却要晚得多。从现存文献看,最早具有法学理论萌芽的作品是周初的《康诰》、《酒诰》和西周后期的《吕刑》。这些文献中关于法的理论,大抵还只限于施刑原则问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法学理论的开山祖,应该说是李悝。他不仅集诸国刑典制定了一部完......
-
〓 第六章 明断决策,雷厉风行大智慧(14)
由此可见,北宋灭亡之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顺应潮流,因时而变。 而在明朝神宗时期,统治机构近乎解体,财政濒于破产,张居正临危受命,顺时而变,自上而下发动了一场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他有句名言:“当大过之时,为大过之事,未免有刚过之病,然不如是,不足以定倾而安国!”这“刚过”,充分表现出他以刚毅明断的见识和魄力,把新政以......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2)
刘邦不以为然地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若论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使军饷粮食不断供,我不如萧何;若论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当今杰出之士,我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干,所以才能夺得天下。而项羽恰恰相反,喜欢逞匹夫之勇,不知利用谋臣大将的作用。他只有一个范......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1)
韩非在《扬权》中提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里的“要”,就是纲领。对于治理人民来说,这个纲领就是臣下。臣下应该对君主忠心耿耿,执行君主的命令,遵循君主所立的法度。而君主是决策者,应该善于借助臣下的智慧,知人善任,选用贤能,使臣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抓住纲本,明主治吏不治民 韩非为如何利用他人的......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8)
瑕叔盈没有看清楚,以为颍考叔是被敌人打死的,气得双眼圆睁,胡子直炸,弯腰操起那面大旗,纵身跳上城墙,回身摇晃着旗帜,鼓动士兵们奋勇冲杀。先锋带头,郑国士兵军心大振,呐喊着纷纷登上了城头,杀散了许国守城的将士。 很快许国城门被打开,城内杀声一片。许国君见大势已去,急忙换上百姓衣服趁乱逃走。 郑国军队凯旋,郑庄公赏赐了立......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6)
公孙戌有贪图小利的不良习气,他接受了贿赂,故意对孟尝君说:“小国都把相印送给您,是因为您能扶弱济贫,使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让绝后的君族有了继承,所以没有人不喜欢您的仁义,敬慕您的廉洁。而现在您到楚国接受象牙床这样贵重的礼物,将给人家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孟尝君听他所言甚是,遂谢绝了楚王的美意。登徒直因此避免了这趟差事......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7)
开方是长卫姬的侄子,本来是卫国的公子,可因为觉得卫国地处穷山恶水之中,没有什么意思,于是放弃了继承权,呆在繁华富庶的齐国,成为一名围绕着桓公打转转的普通幕僚。开方在齐国一呆就是15年。齐、卫两国离得不远,没有几天的路程,可他从不回去看望母亲。父亲死了,也不回去奔丧。开方深知“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22)
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立刻起兵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故意点起烽火,看众诸侯惊慌地白跑一趟而愕然的样子,以此逗引褒姒发笑。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大队兵马急速赶来......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5)
韩非的经济思想显然受到了管仲的影响。管仲认为人类的自利观念是其行为的根本动力,其著作《管子·禁藏》中记载: “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力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4)
在这种形势下纣王不仅不悬崖勒马,反而更加恣意妄为。这时微子见大势已去逃出了国都。商朝的太师、少师也拿着商家的祭器和乐器投奔了周人。箕子忧心忡忡,一筹莫展,只得装疯,却被纣王囚禁起来。比干冒死进谏,劝纣王励精图治,纣王不听,他三天不出宫门。纣王恼羞成怒,说:“我听说叔父的心有七个孔,与平常人不一样。”下令把比干杀了,拿出......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3)
商朝最后一个国君叫做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王非常聪明,也很有才干。他能言善辩,敏捷过人,体格魁梧,力大无比,能与猛兽搏斗。但是他的聪明和才能不仅没能挽救商王朝的灭亡,反而成了商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周大夫王孙满说:“商纣暴虐,鼎迁于周。”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纣王实行了一系列残暴的对内对外政策,像火上烧油一样,加速......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5)
秦穆公在位期间,由于其治国有方,求贤得力,所以国家渐渐大治。不久,秦国击败了前来侵境的羌戎,国力更加强盛。于是西戎之主赤斑就派使臣由馀去参拜秦国,同时观察穆公为人,探看秦国状况。 由馀来后,秦穆公带他游了秦国许多雄伟壮丽的宫苑建筑,有意向他炫耀。秦穆公问由馀:“久闻大夫多智,寡人请教一个问题。请问古代的明君与昏君,他们......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3)
身系天下,成由俭来败由奢如果普通百姓沉溺于歌舞,那么无可厚非,但为政者若是如此,则极易导致玩物丧志,因此统治者不应该把个人的爱好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历史上玩物丧国的事例数不胜数,卫灵公爱好靡靡之音就是一例: 一次,卫灵公要到晋国去。一行人走到濮水岸边,天色渐晚,于是决定设帐宿营。夜半时分,忽然听到清雅哀婉、悦耳动听的琴瑟......
-
〓 鄢烈山:谁要玩祭孔就让他们玩去
9月28日是孔子2556岁诞辰日,世界各地将举行祭孔仪式,央视将首次直播“2005全球联合祭孔”。据报道,台北孔庙将于27日、28日先后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的释奠习仪和释奠典礼。”我弄不清“释奠”何义,猜测“习仪”大约是“演习”?这祭孔的仪式,连曲阜的主祭人都茫然无所适从,我辈更蒙查查不敢置喙了。据闻,台湾的台......
-
〓 于振波:“约法三章”的本质
《史记·高祖本纪》汉元年十月,沛公刘邦举兵入关,"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此后言高祖"德政"者,无不及此,研究汉代法律,也无不始自"三章之法"。那么,"三章之法"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史记会注考证》引梁玉绳曰: 《汉书·刑法志》曰:汉兴,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
-
〓 于振波:秦汉法律与吏治
无论立法还是执法,都离不开人这一因素。官吏正是联系法律与社会的重要环节,法律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被应用于社会之中;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实效。因此,从战国到秦汉,随着官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吏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法家一向强调“法治”而反对 " 人治 " ,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完全忽视人的作用,相反,他们非常强调官吏应当 ......
-
〓 翟玉忠:中国新法家不是日本“新法家”
将日本一代大儒荻生徂徕开创的思想称为“新法家”是极为荒唐的,这种错误论断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告诉人们对明治维新影响甚巨的十八世纪日本儒家仍以中国为师,尽管他们的目光已经移向了儒家的对立面——法家 为了将国家力量打造成一把信仰的利剑,法家治国理念成为资本/技术依附时代中国社会主义者的必然选择。从中国新法家诞生那一刻起就决定......
-
〓 波澜不惊:我们为什么选择法家
在国家间残酷竞争的时代,当一个国家不得不凝聚全国力量参与生存竞争的时候,她唯一的选则是:法家法家和儒家是春秋战国时代两种治国思想, 它们对中国历史影响其巨。无疑,以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对这两种思想我们将得到更加理性的认识。儒家以“仁”为本,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则,儒家教化有利于会产生一个宽宏,善良的社会。......
-
〓 吴显庆:《晏子春秋》并非成于西汉初年
《晏子春秋》的成书年代,长期存在争论。弄清这个问题,对思想史及文学史和先秦西汉有关古籍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根据以往研究没有运用过的材料,特别是根据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晏子》与今本《晏子春秋》、竹简《孙膑兵法》、汉墓帛书《经法》等四篇古佚书、《战国纵横家书》的比较,根据《晏子春秋》自身的时代特征以及它与《左传》......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