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赵小雷:法家与先秦诸子的相互关系(三)
第五章 法家与儒、墨学派 第一节 法家与懦家一 儒家对法家的影响儒家学说本多为法家所否定,然而由于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思想特征,即官学的私学形式所决定,因而尽管是两个对立的学派,但由于为之服务的政权形式只有一个,所以彼此之间仍然有某些不可分割的联系,即所谓的“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汉志·诸子略》所引《易传?系辞下》......
-
〓 冼岩:新法家之谬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曾经拥有辉煌的古代文明。以千年为度观之,任何头脑正常的人都会因身为中国人而自豪。但是,近代以来,西方确已后来居上,以科技、工业、市场横扫天下,所向披靡。挟此蓬勃之势,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迄今已居当代文明的巅峰。当下之世,中国并非没有长于西方之技、之术,但主要都是在那些因传统差异而......
-
〓 刘俊男:《古文尚书》与《逸周书 》源流考
来源:山东师大学报 发表时间:2006-08-23 研究上古史不能不重视《尚书》与《逸周书》,刘起 先生作《尚书学史》对《尚书》的来龙去脉作了深入的研究,用功很勤,也颇便参考。然亦有值得商榷之处,如其论及有关西汉《古文尚书》之出现的问题似有些不确。刘先生认为:“西汉所传五次古文经,第一次孔子家传本最可靠,第二次中古文......
-
〓 中国古代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
弘善抑恶、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曾记载了许许多多有关见义勇为的事迹。这些事迹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成为指导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准则。历代统治者从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立场出发,顺应民意,也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关见义勇为方面的法令法规,以此来惩恶扬善......
-
〓 饶石生:有感于光武帝奖励郅恽
据《后汉书》载:东汉光武帝曾立规矩,京都洛阳入夜关城门,严禁进出,任何人不得违犯。一天,光武帝出城打猎深夜才归,来到东门外,随从大叫开门。守城小吏郅恽回答说,起更关门,此是皇帝立下之令,岂能违命。随从告诉郅恽,是光武帝打猎归来,并请光武帝行近城下,让他看个明白。郅恽仍说夜里看不清楚,拒不开门,光武帝只好绕由东门进了城。......
-
〓 汉代儒法之变与国家兴衰
武帝之为武帝弃道崇儒,可是儒学不能满足人灵魂深处的饥渴,他不得不求助于神仙迷信。 武帝重用江湖术士,为他说神仙,交鬼灵。他祭祀灶神、天神、地神、泰一神等八神,炼黄金和丹砂仙药,又不断派人道东海求访蓬莱仙人。仙人不见,却百鬼交集。后来,他亲自留住东海,令数千人游海求仙,一无所获。武帝又好战事,扩疆土,先后灭南越,伐朝鲜,......
-
〓 张建国:汉简《奏谳书》和秦汉刑事诉讼程序初探
1983年末至1984年初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发掘的247号墓,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包括重要的古代法律文献。1985年第1 期《文物》登载了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的《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一文,对这批汉简作了简要的介绍。经整理小组几年来的整理,现已分两次公布了汉简中属于《奏谳书》的释文。 《奏谳书》是竹简原有的标题,共有简......
-
〓 中外爵位制度(上)
一、先秦时期的封爵 1、上古的“爵” 《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
-
〓 齐国邹忌推行法家政策
齐国任用邹忌进行改革,和韩国任用申不害进行改革、秦国任用卫鞅变法,几乎是同时的。 公元前三五七年齐威王即位。不久,邹忌就“以鼓琴见威王”,用“鼓琴”的节奏来说明“治国家而弭(安定)人民”的道理。他认为,君好比琴上的大弦,弹起来“浊以春温”;相好比琴上的小弦,弹起来“廉折以清”;政令好比弹起来“攫之深而舍(释)之愉(舒)......
-
〓 于振波:说“县令”确为秦制
秦代县的长官称“县令”,不仅为传世文献所记载,也为简牍等考古资料所证实。传统说法不宜轻易否定。据《史记·秦本纪》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1]此后《汉书·百官公卿表》及《续汉书·百官志》均将县令、长的设置称为“秦官”或“秦制”。[2]睡虎地秦简出......
-
〓 重视生产、计划、法令、术数的齐法家学说
《管子》中齐法家的著作 齐法家推崇管仲为他们法家的开创者,因而战国学者常以管仲与商君并称,如《韩非子·奸劫弑臣篇》就说:“上主明法”“此管仲之所以治齐,而商君之所以强秦也。”《管子》一书主要是齐法家著作的汇编,因推崇管仲,收入多篇叙述管仲治齐的记述,并有伪托管仲所著的篇章,因而以《管子》为书名。 《管子》开头有《经言》......
-
〓 法家是如何冲破传统思想,提出法治思想的?
如何想学好中国法制史,或者对某一次变革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阅读一些古代法律思想家的代表著作。他们的语言精悍、篇幅短小、论述精辟,是最好的学习资料。所以,我给大家提供翟青写的一篇文章,名字叫“读韩非的《五蠹》篇”。 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杰出代表。他总结了新兴地主阶级在变革实践过程中的正反面经验,彻底批判......
-
〓 章太炎论法家
《艺文志》称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余谓此语仅及其半。法家有两派:一派以法为主,商鞅是也;一派以术为主,申不害、慎到是也。惟韩非兼善两者,而亦偏重于术。出于理官者,任法一派则然,而非所可语于任术一流。《晋书·刑法志》:“魏文侯师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六篇,商君受之以相秦。”此语必有所本。今案:商鞅本事魏相公叔座,为......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4)
阳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从此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心甘情愿地为赵国服务。 “大将保明主,俊鸟登高枝。”阳虎在鲁国被驱逐,在齐国被追杀,但在赵国却尽忠职守,大显神通。这是因为他遇到的君主不同:一个端正自身、德才兼备的上级,才能驾驭下级,才能招贤纳才,才能吸引大批“俊鸟”飞来。如果没有秦穆公的慧眼识英才,著名的“五羖大夫......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3)
于是堂溪公因势利导,笑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所以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美酒琼浆倒进里面去了。” 这个说法得到了韩昭侯的认可,堂溪公便立即转入正题:“人也是一样,一国之君如果经常守不住秘密,那么他......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0)
韩非在外储说中将《主道》、《扬权》中许多简练的、哲理性的语言用浅显的例子或更具体的论述加以阐发。如将君主与臣下的关系比作车轴和四面的车辐,车轴是中心,其权势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臣下也从四面八方包围君主,并随时猜测君主的意图。一旦君主显露出好恶,臣下就会迎合君主的心理,顺着君主的意图讲话,君主就会受其迷惑;君主如果把自己......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2)
《韩非子·解老》中提到:“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意思是说:人有了祸殃,心里就会畏惧害怕;心里畏惧害怕,行为就会端正......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1)
商汤灭夏顺应了历史潮流,值得肯定。不过他的“让国”之举难免有“用术”之嫌,但历史上诸多思想家仍将他作为圣人的代表,将他与尧、舜、禹并列为贤君,大赞他的德才。 另一个成功用“术”既解决了问题又为自己赢得美名的,是齐桓公救邢。 晋君派兵攻打邢国,刚一交手,邢见晋兵势大,马上向齐求救。齐桓公接见了邢国派来求救的使者。因为......
-
〓 法家的绝对国家观
法家学派源于公元前4世纪,其学说在韩非(公元前280-前233)的著述中得以阐述。法家的出发点是:一个新时代之所以能取而代之,那是因为周朝的价值和统治方式已经失却了其存在的合理性。韩非写道:“古人寡,故粮有余……而今人多,故粮缺。是故人之有争。”5按照法家的观点,在一个这样的新世界里尝试着用旧的礼仪去治国,那是一件愚蠢......
-
〓 波澜不惊:新法家的自由观
新法家追求人类真正的自由,是范围最大、程度最高的自由,而不是由少数人享受的被阉割的虚假自由自由,是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一直不断追求的目标。人对自由的追求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每一次社会的进步,都带来了全人类自由程度的提高, 当今社会,很多学说也都说自己追求自由,但是,如果不能说清楚什么是自由,不能拿出实现自由的途径,那么这......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