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3)
当时皇子们年纪不大,却担当各地的都督和刺史之职。褚遂良认为不妥,他向唐太宗坦诚说:“陛下厚爱皇子,自是唯恐他们有所不周。陛下的关爱不能有碍其成长,这就需要陛下把还未成年的皇子留在身边,时时教导才是。皇子现在还不能独立处理事情,如果让他们离开皇宫,您就无法教导他们,这样皇子们的个性一旦养成便很难改变了,还望陛下明察。” ......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9)
刘备托孤时,文托诸葛亮、武托李严,其间大有用意。其实刘备对诸葛亮并不放心,虽然刘备在世时君臣二人关系融洽,但谁能担保诸葛亮不会欺主年幼取而代之呢?因此刘备又令在川中自成一系的李严掌管内务。名义上协助诸葛亮,实际上是让他们相互制衡。李严是个奸佞小人,这一点刘备也是相当清楚的,将内务托给一个奸佞小人,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一奸一......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9)
秦二世始终想使二人的势力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不肯轻易地打破。因此当二人互相攻击对方谋反或者不忠的时候,秦二世往往不置可否。李斯的存在,显然危害了赵高的利益。因此,赵高又利用了二世怕别人威胁自己统治地位的心理,设计陷害李斯,将李斯投入了监狱,并严刑拷打,使得李斯屈打成招承认自己谋反。秦二世信以为真,灭了李斯一门,自己破坏......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7)
获释后孟尝君一行立即驾车向齐国方向逃去,大约半夜时分赶到了函谷关。按照秦国的制度,每天早晨鸡叫后,关口才能开门放人。这时秦昭王已经反悔,派出追兵在后面赶来。孟尝君一行进退不得,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危急关头随行门客中擅长模仿鸡叫的门客站了出来,学公鸡打鸣,果然经他这么一叫,周围的鸡群也都跟着叫起来。守关的人以为开门的时间......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7)
开方是长卫姬的侄子,本来是卫国的公子,可因为觉得卫国地处穷山恶水之中,没有什么意思,于是放弃了继承权,呆在繁华富庶的齐国,成为一名围绕着桓公打转转的普通幕僚。开方在齐国一呆就是15年。齐、卫两国离得不远,没有几天的路程,可他从不回去看望母亲。父亲死了,也不回去奔丧。开方深知“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7)
周桓王八年(前712),郑庄公召集兵马,在荥阳的演兵场进行操练。他让人做了一面很大的旗子,上面绣着“奉天讨罪”四个大字,意思是说他是奉了周朝天子的命令去讨伐有罪的许国。这面大旗光旗杆就有三丈三尺高,他把旗帜插在一辆战车上当做旗车。 他别出心裁地下了一道命令:要是谁能拿得动这面大旗,谁就担任先锋,而且把这辆战车也赏给他。......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4)
韩非在《大体》这一章中以天地、山海作比喻,说明君主的心胸要像天地一样宽广包容万物。对人对事要像山海一样“不立好恶”,“不择小助”,一切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只要是对国家有用、有利的人和事都能容纳,都能接受。君主不因自己的愤怒而加害臣民,臣民也不因心中的怨恨而祸害君主。君主有这样宽广的胸怀和伟大的气魄,就能做到君臣上下相处融......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
韩非强调“万物莫如主势之隆”,也就是说君主一定要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可远离权力中心。因为君主只有牢牢控制住权力,才能有所作为。但抓牢权力,并不等于事事亲为,而应该善于“任势”,即给臣下适当的权力,让臣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为了避免臣下功高盖主,威胁王权,君主应该任用忠臣,拆散朋党,平衡权力。 韩非的思想以法、术、势为核心,......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2)
《韩非子·扬权》篇在论证“君道”时指出:“万物都是道产生的,所以万物不等于道;阴阳是物的特性,体现为德,所以阴阳并不等于德;轻重通过秤锤来表现,所以秤锤本身并不等于轻重;绳是木匠取直用的工具,所以出于绳之外,人于绳之内并不是绳本身;和是气候干燥或潮湿影响乐器音调时调整乐器的手段,所以和本身不等于干燥或潮湿;君是超越于群......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7)
众口铄金,三思而行察实情 假话是无中生有的,说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真话。韩非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虽然他是从君主治国的角度加以阐释的。但事不同,理相同。 韩非指出君主治国有八种法术,其中一种叫参验,就是说君主听到臣下的言论之后要加以检验,否则就有臣下会用狡诈的谬说来蒙蔽君主。如果很多人说同样一件事情,那么即便这件事是假的......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7)
孟子在以仁义为治国手段方面比孔子论述得更具体详尽,孟子见梁惠王时所说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是一个总纲,《孟子》全书几乎每章都讲仁政。如“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上》),“彼以其富,我以我仁”(《公孙丑下》),“焉有仁人在位,......
-
〓 鄢烈山:谁要玩祭孔就让他们玩去
9月28日是孔子2556岁诞辰日,世界各地将举行祭孔仪式,央视将首次直播“2005全球联合祭孔”。据报道,台北孔庙将于27日、28日先后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的释奠习仪和释奠典礼。”我弄不清“释奠”何义,猜测“习仪”大约是“演习”?这祭孔的仪式,连曲阜的主祭人都茫然无所适从,我辈更蒙查查不敢置喙了。据闻,台湾的台......
-
〓 孙开泰:法家的产生与三晋法家
三晋古文化中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影响比较小的特点,是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因此我们要回顾一下晋国的历史。晋国历史中嫡长子与庶子之争造成内乱,最后庶子成师一系,战胜了嫡长子仇一系,而且得到周天子的批准。其后又诛杀所有原晋国国君的公子,即对晋国公室成员的大屠杀。这打击了晋公室的势力,而且对西周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和礼乐制......
-
〓 孙景坛:《黄帝四经》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黄帝四经》的政治思想不是“德”,而是“法”,所以它应属法家。1973 年, 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四篇古佚书《经法》、《十六(大)经》、《称》和《道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唐兰先生最先断定它为西汉初期“黄老之治”的《黄帝四经》,后经李学勤、余光明等先生研究考证,此说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自此,学术界从这一角度,对《......
-
〓 翟玉忠:罢黜儒术 尊以百
在传统思想惯性的作用下,新儒家再次将家庭伦理原则错误地引入社会治理和国际事务之中,这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有鉴于此,我们郑重建议,在吸收国内外人类一切优秀政治思想成果的同时,在政治、外交领域对儒家进行彻底清算。即:罢黜儒术,尊以百家!9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军控、裁军与防扩散努力》,全面阐述中国政......
-
〓 翟玉忠:用法家原则管理国有经济
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同时进行,避免了象今天这样政治改革滞后给经济改革带来的灾难性影响。 秦帝国经济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拥有庞大的国有经济和国有资产委托人具有明确的信托责任! 去国有企业采访,给你的感觉就是从上至下的普遍官僚化,这不仅体现在国有企业的干部队伍中,还体现为工人的懈怠。即使是那些刚刚大学毕业......
-
〓 波澜不惊:我们为什么选择法家
在国家间残酷竞争的时代,当一个国家不得不凝聚全国力量参与生存竞争的时候,她唯一的选则是:法家法家和儒家是春秋战国时代两种治国思想, 它们对中国历史影响其巨。无疑,以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对这两种思想我们将得到更加理性的认识。儒家以“仁”为本,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则,儒家教化有利于会产生一个宽宏,善良的社会。......
-
〓 刘广安:法家法治思想的再评说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的高峰,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法家对法的起源、性质、特征和作用的论述,对成文法的公开性、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普遍性和简明性等问题的专门阐发,代表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水平,与现代法治思想的一般理论和一般原则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法史学界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和评价,本文不......
-
〓 周子良:三晋法家思想的华与实
【论文标题】三晋法家思想的华与实 【论文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论文期号】200203 【论文页号】14~18 【论文分类】法理学、法史学 【论文作者】周子良/王华/焦艳鹏 【英文标题】The Blossom and Fruit of the Theory of Sanjin’s Legalists ZHO......
-
〓 对屈原“美政”思想的法家理解
屈原生活于战国后期的楚国,当时,周朝王室衰微,已不是当初的天下共王,“春秋时犹重礼、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顾炎武《日知录》)。当时位处于南方的楚国,由于历史与地理原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与中原诸夏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并因其富饶的物产而长期受到中原诸国的觊觎,屡遭征伐。......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