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尚侠 张庆利:惠帝一朝与黄老政治
刘邦死后不久,萧何患病,惠帝前往探视,问他:“相国百岁后,谁可以代之?”萧何心中有数,却反问:“皇上比我更了解臣下。”汉长安城宣平门遗址惠帝又问:“曹参怎样?”萧何说:“皇上能用他,我死而无恨!”隔月,萧何就去世了,由曹参继任相国。萧、曹的关系曾有一个由近到疏的变化,但萧何却推荐关系早已疏远的曹参继承自己的职务,这主要......
-
〓 于振波: 汉《九章律》之沿革
《史记·高祖本纪》汉元年十月,沛公刘邦举兵入关,"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此后言高祖"德政"者,无不及此,研究汉代法律,也无不始自"三章之法"。那么,"三章之法"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史记会注考证》引梁玉绳曰: 《汉书·刑法志》曰:汉兴,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
-
〓 辛德勇:汉武帝徙民会稽史事证释
刊《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内容提要】《汉书》记载,汉武帝元狩四年曾向会稽地区大规模移民。这在中国移民史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中,都是一项重要事件。前人研究一向认为《汉书》的记载有误,事实上并不存在此事。本文首先从史料学角度,论证《汉书》记载可信,不存在文献讹误;继之从会稽地区的接纳条件,论述移民会稽的可行性;最后从西......
-
〓 陈汉生:李斯与法治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为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避)禁。──《史记·秦始皇本纪》引李斯言李斯,战国后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又是先秦法家理论在秦的实践者,他的思想主张和政治活动,是跟秦朝的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李斯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
-
〓 19位秦国君王的陵墓到底身居何处
2005-06-20 05:57:08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率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中华西部诸侯。从这时起至秦帝国覆亡,秦立国564年,其中统一的秦帝国只占据末尾短暂的15年,其它的549年秦只是作为诸侯国,先是与戎狄,后与中原诸国一路拼杀着向东挺进,最终由秦始皇一统天下。自公元前677年秦迁都至雍城(今......
-
〓 黄留珠:秦礼制文化述论
关于秦的礼制,历来研究者不多。因为一提到秦,人们通常想总是其军事的强大,所谓“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是也 [1] 。我自己亦每每著文,宣传秦文化即军事文化的观点[2]。按一般的理解,军事以“ 暴力”“强制”为其特点,而与“礼”格格不入。这样,论者不重视秦礼制的研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事实......
-
〓 法家思想为何尤盛于齐、三晋及秦
法家是一套审察现实,反对守旧学说,是在封建体制崩溃过程中渐次形成。由于贵族政治的衰落,诸侯大大的攘夺,维系政治、社会架构的“礼”已虽再发挥高度效能,故列国感到要求存,就须有改革,完成一套客观、有效的行政系统以达到富强以求御下,法家思想体系,由是而日趋完备。在春秋战国期间东西各部既通而术融,既混而未一,则各地政治思想的兴......
-
〓 里耶秦简揭开秦礼制面纱一角
2005年10月12日,新华网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最新发现,专家们从二十余枚龙山里耶秦简中释读出秦人祭祀“先农”的史实。这表明,在中国历史中,秦王朝是一个文化大毁灭的时期,但是少数周朝礼制却以顽强的文化力得以幸存。2002年,湖南考古人员在龙山里耶一座古城的废井中出土了36000余枚秦简,引起轰动。专家在对秦简初步的清理中......
-
〓 法家是如何冲破传统思想,提出法治思想的?
如何想学好中国法制史,或者对某一次变革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阅读一些古代法律思想家的代表著作。他们的语言精悍、篇幅短小、论述精辟,是最好的学习资料。所以,我给大家提供翟青写的一篇文章,名字叫“读韩非的《五蠹》篇”。 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杰出代表。他总结了新兴地主阶级在变革实践过程中的正反面经验,彻底批判......
-
〓 第六章 明断决策,雷厉风行大智慧(13)
宋初开国,太祖能以前朝为鉴,施行中央集权,希望借此提高君权,并断绝兵变拥立的风气,使地方松弛,无力背叛中央。可惜开国政策过于着眼于扭转此弊,反而弄巧成拙,这是由于宋太祖开国政策矫枉过正,导致北宋从此力弱,长期处于被动防守状态,常遭外患入侵,契丹等常侵边扰境,兵力不足,最后不得不被外患夺去半壁江山。 宋初开国的强干弱枝政......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2)
褚遂良很不高兴地说:“古代的左史右史记载君主的言行,好坏皆记,并不为君主的意念所左右。这是史官的职责所在,用来警戒君主不做非法的事。陛下还是不看为好,臣从未听说天子看自己史官是如何记载自己的。” 面对褚遂良的拒绝,唐太宗虽大感意外,却没有责备。他对褚遂良心生敬意,又故意询问:“如果朕做了不好的事,你一定要如实记下吗?......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5)
陈平这番话道出了“任势”的重要性,他在担任丞相期间,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明智的君主掌握大权,但也善于“任势”,从而达到国家大治。韩非的“任势”观点,西晋的刘颂也同样提到。晋武帝时,淮南相刘颂上书皇帝,详陈治国方略:“秦汉以来,分设九卿、典客、宗正、大司农、少府,以丞相统御。如今事无巨细,均由尚书定夺,而诸侯却无所事......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4)
在局势动荡的春秋时代,君主如果远离了权力中心,随时都有可能被国内、国外的反对势力消灭。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十几载,都没有想到要重回晋国执掌政权。在狄国重耳滞留了12年,如果不是他的弟弟晋惠公夷要除掉他,他还会继续留在狄国。颠沛流离,几经辗转,重耳逃到了齐国。齐桓公收留了他,并将侄女儿齐姜嫁给了他。于是重耳又在齐国住了几年......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5)
君主只有从多方面听取意见并加以参照比较,才能判断对某事物的说法是否诚实可靠。如果不是从多方面观察和听取意见,就听不到诚实可靠的意见。如果君主有门户之见,臣下就可以阻塞他人进言之路,造成“臣闭其主”的严重后果,推演下去就可能酿成臣下弑君之祸。 韩非认为明智的君主不应偏听偏信,而要用参验的方法来判断事情的真伪,使聪明的人......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1)
韩非与其师荀子一样,认为人性本恶,人性是自私的、趋利的,“上有好之,下必甚焉”。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臣子会揣摩君主的心思,并按君主的意愿行事。所以韩非强调君主要隐藏好恶,不做自我表现。因为君主一旦做自我表现,向人透露了他的喜怒好恶,下面的臣子为了自己的私利,就会用各种方法去迎合、欺骗和危害君主。因此,君主必须言行谨......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5)
韩非的经济思想显然受到了管仲的影响。管仲认为人类的自利观念是其行为的根本动力,其著作《管子·禁藏》中记载: “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力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7)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6)
秦穆公听了点头称善,于是依计而行。戎王果然接受了美女乐师,并答应由馀留在秦宫一段时间。此后戎王日日设酒摆宴,听歌观舞,耽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国内牲畜死了很多,百姓都逃奔他处谋生了。 一年以后由馀从秦国回来,见戎王沉迷于歌舞,不理朝政,既生气又担忧,屡屡进谏。但戎王不再像从前那样有谏必听,而且还怨恨由馀多嘴扫兴。由馀愤......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4)
晋平公说:“寡人不喜欢别的,只喜欢听美妙的音乐,师涓你就为寡人弹完吧。”于是师涓就重新调整琴弦,从头弹起。 这支曲子极尽忧伤凄恻之美,哀怨委婉,如泣如诉,晋平公听了大为感动,就问师旷:“这是一支什么曲子?” 师旷说:“这就是所谓的《清商》啊。” 晋平公问:“《清商》是天下最悲伤的乐曲吗?” 师旷回答说:“《清商》虽悲,......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2)
《韩非子·解老》中提到:“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意思是说:人有了祸殃,心里就会畏惧害怕;心里畏惧害怕,行为就会端正......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