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怀瑾·论语别裁·八佾第三
南怀瑾·论语别裁·八佾第三礼乐衣冠 首先,我们对本篇篇名作个简单的解释:八佾——“佾”与“仪”同音,如今在孔庙中拿羽毛,在祭孔典礼中所舞蹈的叫八佾之舞。用现代的名称,可说它是“文化舞”,代表古代文化的一种舞蹈。当时中央政府是周天子,天子举行国家大典,代表国家的精神,用作余兴的舞蹈,典礼开始的礼乐。八佾是八个人一......
-
〓 史学略说
史学略说章太炎 今讲史学,先论部类。昔人以纪事、编年分类,此言其大要也。《隋书·经籍志》分史部为十三类:一、正史,《史记》、《汉书》属之。二、古史,编年者属之,如荀悦《汉纪》、袁宏《后汉纪》是。所以称古史者,既以本纪、列传为正史,则依《春秋》之体纯为编年者,不得不称古史也。三、杂史,既非本纪,又异编年,《逸周书》、《吴......
-
〓 专制政治·儒家精神·现代自由主义(下)
四基于对儒家文献的解读还原或创造性诠释,徐先生明确指出,儒家社会政治思想具有甚至富于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精神。1、自由。根据现代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区别于一般自由或主观感觉自由的社会政治范畴的自由,即指在良法限制下的主体不受强制的自愿选择的行动。[84]尽管儒家不可能作出这一理论概括(在西方近四百年的自由主义思想史......
-
〓 孔子儒学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论纲)
孔子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曾经以多种渠道和形式影响和规范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和思想道德,其中教育和科举便是影响中国士人和社会最主要的途径。因此,孔子儒学要在今天重回淑世济人之路,发挥其进德修业的影响力,中国的大学教育便是一块急待开拓和占领的阵地。下面拟就中国高校急需孔子儒学的进入,作一初步探索。 一、从中国高校的现状,看孔......
-
〓 近20年我国大陆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下)
(三)2005年以来:当代儒学的新面相 近一两年出版的现代新儒家研究专著主要有景海峰著《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李翔海著《民族性与时代性——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陈迎年著《感应与心物:牟宗三哲学批判》(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传记类著作有刘克敌......
-
〓 当代新儒家“公众知识分子”观评析
[摘要] 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对“公众知识分子”的命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指出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儒家的“士”、“五四知识分子”二个断裂的阶段,而第三个阶段将是“公众知识分子”。“公众知识分子”跟传统儒家的“士”在“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上有同构之处,但它却是真正超越了“启蒙心态”和“民族主义”的......
-
〓 儒的成立
西周政权将这些殷代遗民集中安置在宋、卫、鲁、燕、齐等地之后,基本上解决了殷代遗民的复辟问题。但是,由于这些殷代遗民集中在一起,他们虽然已无力反抗西周政权的统治,无法实现复辟殷商的梦想,但他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却无法真正认同周人的统治,不时进行一些小规模的骚乱,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于是为了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周王朝在全国政......
-
〓 杜维明关于“文化中国”的运思
【内容摘要】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始,杜维明对“文化中国”的论题展开了运思,提出并阐释了诸如“三个意义世界”、“公众知识分子与公民社会”以及“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等命题。杜维明关于“文化中国”的运思有其显而易见的历史感和较为实际的理论蕴涵,不仅显现了当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理念,也为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走向从......
-
〓 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梁启超(1902年2月8日) 亘万古,袤九垓,自天地初辟以迄今日,凡我人类所牺息之世界,于其中而求一势 力之最广被而最经久者,何物乎? 将以威力乎?亚历山大之狮吼于西方,成吉思汗之龙腾于东土,吾未见其流风余烈, 至今有存焉者也。将以权术乎?梅特涅执牛耳于奥大利,拿破仑第三弄政柄于法兰西, 当其盛也......
-
〓 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意义
与徐复观一样,港台新儒家学者牟宗三也是熊十力的学生,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牟宗三也是得益于熊十力的一声当头”棒喝”,才真正回归到儒家思想的轨道上来的。他在回忆其早年与熊十力相识时的感受时说,”我当时好像直从熊先生的狮子吼里得到了一个当头棒喝,使我的眼晴心思在浮泛的向外追逐中回光近照:照到了自己的‘现实’之何所是,停滞在何......
-
〓 孔子是怎样教语文的
现代的语文教材传达的价值观显然不应是古代的那种纲常伦理,当是平等、自由、自信、诚实、包容、仁爱这类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观。当语文老师不教语文说到语文教材改革,笔者不由得问一句:我们还记得刚上学时的语文课文么?我现在回想起中小学的语文教材真觉得充满着荒诞意味。我1977年上学,尚未行改革开放,课本中遗留浓厚的极左色彩。有一......
-
〓 儒家思想与中国式腐败(一)
儒家思想与中国式腐败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说: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中国吏治之腐朽不是某一朝某一时的孤立现象,中国吏治之腐朽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不治之症。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腐败与暴乱相循环的历史。当然,统治者们也不是没有意识到吏治的重要。《后汉书》记载,武王问太公“治乱之要”,太公曰:“其本在吏。”武王曰:“吏者治也,所以......
-
〓 新儒学统治的重新崛起
幼王成宗(1469-94在位)登基,在太后和咨政大臣的摄政下执政。给国王讲课是反世祖的士大夫们设法废除佛教仪式和朝廷生活中其他不正常现象的角斗场所,这位可怜的幼主每天要按严格的日程上两至四次课。春秋馆除了给国王讲课以外,还被扩大成为进谏机构。每天照例向国王大量灌输儒家思想,于是国家对佛教的支持逐渐减少。在成宗在位期间,......
-
〓 儒家伦理 不偏不倚
在当代道德哲学语境下如何对儒家伦理学(Confucian Ethics)作出深刻的体认和精确的描画?这是继承与创新儒家传统的重要课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吸收西方伦理学资源使得儒家伦理学焕发新的生命力。前贤时杰在这方面已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约略说来,他们分别从康德伦理学(Kantian Ethics)、美德伦理学(Vi......
-
〓 中庸之道在文化发展中的指导意义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徐儒宗 儒学是一个开放而发展的理论体系。它以“仁”为道之本原,提倡以“如天之无不持载,无不覆畴”的弘大气象来涵容不同事物的和谐共存,故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悻”,并强调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来促进万物的生生不已和互相之间的协调发展。然而所以维持和促进万物协调发展的方法和准则乃在于中庸之道。 中华......
-
〓 儒学地位的提升与统一
不论儒学在隋朝尚存在多少问题和困境,但伴随着隋朝在政治上的南北统一,儒家学术确实表现出相当明显的统一趋势,这种趋势不仅表现在儒家学术南北差异的逐渐消失和弥合,而且充分表现在儒家学者已开始能够以坦然的心态面对释道二教,既站在儒家立场批判释道二教的思想异端,也能大度吸收和融化释道二教的"合理"思想要素。然而,隋朝的立国历史......
-
〓 儒学思想的继承与民族文化的振兴
儒学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主导的地位。战国时期,儒墨并称显学,而儒学的影响大于墨学。汉代以后,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隋唐时期,儒道佛并称三教。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对佛老进行了理论的批判,从而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儒学对于中国两三千年来的政治、教育及文化等都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在十五世纪以前,无论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居于世界......
-
〓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就是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绝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如果眼高于顶,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
-
〓 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的形成
今天在此地与诸位见面﹐很高兴﹐在二十年前﹐当牟先生在此地任教时﹐我曾应人文友会之邀而作一次演讲﹐今天是旧地重游了。今天讲的是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本来这题目我的一篇发表在中华学报的文章﹐有二三万言﹐此文曾在香港转载﹐因中共之批孔﹐故近来注意这方面。中华学报未必为一般人所见到﹐且那文章亦未将意思表达得完全﹐重点在那......
-
〓 儒学何用?
中华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昨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开讲,提出“复兴儒学必须有问题意识”今天,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样一个世界大变革的格局中间,作为二千五百多年前轴心期文明重要的一支——孔子的儒家文化500年来受到西方文化很大冲击,现在我们可以预期到它将得以复苏,它将贡献于人类社会。儒学如何在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进入现代社......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