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以制礼,正义以变法:
从《商君书》看法家的儒家思想渊源及其变异
【摘 要】将法家与儒家截然对立起来是错误的,法家其实是儒家的支流之一。法家在现实政治中的成功,乃是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儒家的正义原则、尤其是时宜性准则;而其最终失败、及其个人悲剧,则是由于背离了儒家的仁爱精神,以至正义原则成为了无源之水。
【关键词】商鞅 法家 儒家 正义 仁爱
最近,电视剧《大秦帝国》热播。其中有一个情节:作为法家的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时,却大谈儒家的王道仁政,结果是不欢而散。编剧的意思是:商鞅是在测试秦孝公之弃儒用法的诚意与决心。编剧的先行观念,正是学界的一种普遍看法: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是截然对立的。该剧是在强化这种观点,告诉大众:秦国的成功,在于绝弃儒家思想、专任法家思想。这实在是一种严重的误导。本文就此提出质疑,意在重新认识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及两家之间的实质关系。
为此,有必要重读《商君书》 。关于《商君书》之真伪,学界存有异议:(1)郭沫若、黄云眉、顾实、刘汝霖等均以为伪;(2)然而历代史志、吕思勉、谭献等则以为真;(3)高亨等人认为《商君书》非一人一时之作。笔者倾向于后者,认为还是《四库提要》所论较为允当:“今考《史记》,称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鞅欲反,惠王乃车裂鞅以徇,则孝公卒后,鞅即逃死不暇,安得著书?如为平日所著,则必在孝公之世,又安得开卷第一篇即称孝公之谥?殆法家者流掇鞅余论,以成是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法家类?商子》 )这就是说,《商君书》中确有商鞅之言,亦有后来法家之论。
这些不同意见,其实并不影响本文的研究意图:探讨法家(而不仅仅是商鞅)与儒家的关系。本文的结论是:法家其实是儒家的支流之一;法家在现实政治中的成功乃是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儒家的正义原则,而其最终失败、及其个人悲剧则是由于背离了儒家的仁爱精神。
一、法家与儒家之关系的实质
(一)从《商君列传》看商鞅与儒家的关系
上述电视剧情节,编剧以为商鞅一开始大谈儒家王道只是在试探秦公。其实不然。根据《史记?商君列传》的记载: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跶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显而易见,商鞅开头两次都是真诚地陈说儒家的“王道”(第二次“益愈”显然是说更进一步地陈述第一次的“帝道”,此即商鞅所说的“吾说公以王道”);无奈秦王不感兴趣,第三次才退而求其次,只谈“霸道”;并且第四次更是等而下之,只谈“强国之术”,满足秦公的“富国强兵”(《壹言》)之欲。而且,商鞅最后还不无遗憾地感叹道:秦国“难以比德于殷周矣!”所谓“殷周”当然是指的儒家所崇尚的圣王:汤、文、武、周公。
司马迁还记载了一段对话,同样表明商鞅主观上并没有彻底放弃儒家的宗旨:
商君曰:“子不说(悦)吾治秦与?”赵良曰:“……君不若道虞舜之道,无为问仆矣。”商君曰:“始秦戎翟(狄)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史记?商君列传》)
这里,商鞅的自我辩解,所根据的依然是儒家的礼义之“教”:“营如鲁卫”的“父子之别”、“男女之别”等等。由此可见,商鞅游说秦孝公时之所以暂且回避王道、专谈霸道,显然是寄希望于孔子的一种设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 )这是试图先成就霸道(齐),再引向王道(鲁)。要之,在商鞅心目中,儒家的王道还是最高的。
(二)从《荀子》看法家与儒家的关系
其实,商鞅与儒家的关系,正如后来的法家韩非与儒家荀子的关系。众所周知,韩非出自荀门;不仅如此,他也确实继承了荀子的许多重要思想,诸如“性恶”论、对于群体生存秩序的关怀、“重法”的思想、对政治大一统的追求等。荀子当然是儒家,而且是影响巨大深远的一代大儒。对于荀子,《四库提要》这样评价:“平心而论,卿之学源出于孔门,在诸子中最为近正,是其所长;主持太甚,词义或至于过当,是其所短。韩愈‘大醇小疵’之说,要为定论,余皆好恶之词也。”并且指出:至于荀、孟之异,“是犹朱、陆之相非,不足讶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儒家类一》)
那么,关于法与礼之间、霸道与王道之间的关系,荀子是如何看待的?略有三层意思:(1)礼法并用,王霸兼行:“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道》 )“学也者,礼法也。”(《修身》)(2)王道之礼为最,霸道之法其次:“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劝学》)“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强国》)“故非礼,是无法也。”(《修身》)“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修身》)“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非十二子》)(3)强国有道,崇法尚壹:“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而四者齐,夫是之谓上一。如是,则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故汤以亳,武王以鄗,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无它故焉,四者齐也。”(《王霸》)不难看出,儒家荀子的思想与法家商鞅的思想其实是颇为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