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探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复杂科学理论
[内容提要]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有赖于对社会本身的理解。社会6公理是从复杂科学的视角理解社会。和谐社会是普适5价值相对均衡的社会。普适5价值是:求真、积善、审美、泛爱(博爱) 、灵魂超越。在整体性较高的层次上,确实存在“普适”价值,从整体到局部之后, 相对具体的价值就不一定“普适”。德制学选社会中的“四情”(亲情、爱情、友情、 人情)或五伦(亲情中包括两伦)的主体在亲情中定位(二人本位,推及其他);法制钱选社会中的“四爱”(爱上帝、爱公民或爱大家、爱他人、爱自己)的主体在上帝的关照中定位(个人本位,亚当夏娃没有童年)。灵魂作为一种精神动态,载体首先是肉体,但不能排除其他载体, 采用不变式还原法的简单科学只能说:现在还不能证明有灵魂,却不可能证明没有灵魂, 从复杂科学来看,文明社会需要“灵魂超越”这个普适价值。儒家区分出爱父母(孝) 、爱兄弟姐妹(悌)、夫妻之爱、朋友之情、非友情的泛爱(含上下级相互协调)等层次(五伦),能够激励多数人爱家乡,有助于环境相对严酷地区(如只有一个地球的前提下)的群体延续。
[关键词]社会,价值,公理,普适,可持续(群体延续)
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为本位, 而不是以分解后的局部为本位的组织管理目标或决策导向。 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有赖于对社会本身的理解。社会6公理(见下文)是从复杂科学的视角进行的探讨。
和谐社会是普适5价值相对均衡的社会。 普适5价值是:求真、积善、审美、泛爱(博爱)、灵魂超越。
“价值” 是“观念价值”(不同于商品价值)或“价值观念”的简称。“价值观念”是用来选择或支配行为指令的精神。“行为指令”是直接影响人类行为的精神。“精神”是人不同于其他灵长目动物的非器质非行为的动态。[1]“价值”是文化三要素(语言文字、思维方式、观念价值)之一,“普适”是对于差异最大的文明社会中的多数社会成员都适用。
因此,“普适价值”密切相关于社会6公理。[2]
社会公理1(天人合一原则) : 环境与人的互动造就了制度与文化,从而形成社会。其中,“社会”是一定地域上相互协调且相对稳定的人类群体。“造就”是指逐渐形成相对稳态。“制度”是规则的组合及相关行为。“文化”是人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语言文字、 思维方式、 观念价值及相关行为模式和物化形态的有机构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