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荀韩礼法关系论
内容提要:关于荀子与韩非的学术思想关系,一般认为韩非曾师承荀子,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史上从礼到法的过渡。文章从礼法德刑关系角度分析荀韩学术思想源流、思想特质及其关系,认为荀子是站在儒家立场上对先秦诸子的集大成,韩非是站在法家立场上对先秦诸子的集大成;在礼法及德刑关系上,荀子坚持“两点论”,韩非主张“一点论”。荀子......
-
〓 荀子历史哲学思想论纲(上)
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富创新精神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是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之集大成者。他处在一种社会变革及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的时代,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渊源、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做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价值评判,在许多专门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理论贡献。历史哲学思想便是荀子突出的理论贡献之一,对中国民族秦汉以后的政治制度,......
-
〓 儒家民本思想:工具性之本,还是目的性之本
内容提要:无论是周公的民本观念,还是儒家的民本思想,都不包含民主思想的萌芽或精华,因为它们归根结底不是把民众视为君主、官员理应在治理活动中予以尊重的“目的性之本”,而主要是视为君主、官员巩固自身统治不可或缺的“工具性之本”。两者间的本质差异在于:“目的性的以民为本”是把保护民众利益、关心民众福祉自身当作终极价值,“工具......
-
〓 从明初的《孟子节文》看孟子思想
明初刘三吾秉承皇帝朱元璋的意旨搞了一本《孟子节文》,删去了八十五章(以章数计,删去了全书的三分之一,以字数计则删去全书将达五分之二),并定为功令,“自今八十五章之内,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朱元璋以及删节《孟子》的刘三吾等为什么害怕这八十五章,非要把它删除不可?其中有什么危害封建主义的东西?对《孟子节文》进行认真......
-
〓 儒家箴言三百句(二十四)
儒家箴言三百句(二十四) 273·自古未有不遵民心而得天下者。 (《读书录》卷三) [译文]自古以来没有不遵照民心、顺从民意而得到天下的。274·捐其躯有益于天下,君子之所乐为。 (方孝孺《逊志斋集·云敞赞序》) [译文]牺牲生命而有利于天下,这是君子所乐意去做的。275,师道立则善人多。 (《海瑞集·赠陈元山任古田司......
-
〓 “中庸之道”的平衡智慧
儒家的“中庸之道”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诸多来自思想史方面的智慧启迪。 “中庸”一语始见于《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有“宋代孔子”之誉的朱熹曾对中庸之“中”的含义有过这样的解释:“中只是个恰好的道理”。可见,中庸即是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遵循适度原则。因此,可以把中庸的高明之处理解为......
-
〓 纪宝成:辩证认识国学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理想和追求,而它们的载体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学术。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深远。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像纽带一样,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统一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
-
〓 哲学之极——论儒学的终极关怀(二)
三那么,为什么儒学会在“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两个极点中失落一个极点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过,这其中对于人能不能无限的认识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也是儒学与其他许多哲学体系的重要分歧。在西方传统哲学中,人是人,上帝是上帝,中间的鸿沟无法跨越。康德关于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区分为这种传统作了注脚。按照康......
-
〓 至圣先师诞辰——聆金声玉振 慕万世师表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6月版引言解题本书列入“传统节日文化”丛书或有人会以为颇显名不正、言不顺,于体例上不合,故于此解题中先有所说明。以孔子诞辰而论,自历史上而言,它的确不象一个节日,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纪念日。在古代社会,人们纪念孔子所择定的日子很多。尤其在孔庙祭祀正式纳入国家祭典之后,每年仲春、仲秋上丁日各级学......
-
〓 礼的作用与演变
周武王克商后,把鲁国分封于周公姬旦,鲁国便成了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当时因周公姬旦辅佐武王,儿子伯离便代父受封,伯禽封鲁后“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 ”,这样周礼便在鲁深深扎根,所以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认识周礼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正是鲁国浓厚的礼乐气氛才造就......
-
〓 孔子的四个最失败的角色
借着国学热的东风,孔子近期的“出镜率”不亚于娱乐明星,除了专家解读频频,网友们也纷纷将目光锁定孔子。可网友的评论与专家的评论有极大的“差距”。在某些网友的笔下,不论是作为丈夫、父亲,还是政客、师长,孔子的四个角色通通被批不及格。但为何得到如此评价?这些评价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吗?研究孔子的专家可不这么看。孔子被“多方位......
-
〓 蒋庆政治儒学批判
即使在当代复兴儒学的思潮之中,蒋庆先生的政治儒学也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和奇异性。这既表现在他的思想结论上,更表现在他的论证过程中。因此,学术界和网络中围绕他的学说曾展开了多次讨论,但还远未能全面深入地得到清理并取得多数人较为认同的结论。也正因此,我们在此对于蒋先生的政治儒学予以实事求是地考察和分析是必要的。就眼下而论,这涉......
-
〓 儒家的义利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
儒家学说的基本用意可以由两个方面来说明,就社会方面而言,是要为社会生活确立一种规范,以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个人方面而言,是要为个人确立一种安身立命的观念,以获得身心性命的寄托。义利问题与这两个方面均有直接关系。儒家历来非常重视义利问题。程颢认为:“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朱熹也认为:“义利之......
-
〓 黄玉顺·〖思想及其历史的生活渊源〗
——论“思想史”及其“对象”问题 【提要】 哲学史就是关于“形而上者”的思想史;而其它思想史则是关于“形而下者”的思想史;但思想史还应有一个更本源的视域,那就是关于那种先行于形而上者、形而下者的观念层级的视域,也就是那种未被理论化、甚至未被意识到的、类似于所谓“集体无意识”的领域。这种视野更为宽阔的思想史,可称之为“观......
-
〓 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如何可能
不仅要阐释正统儒学的传统,也要发掘非正统儒学的传统;不仅要梳理典籍里的儒学传统,也要研究实际中的儒学传统;只有这样来揭示和呈现儒学传统,讨论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才可能有全面的视野和坚实的根据。 正确运用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评价尺度并将两者相统一,就能化解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在评价儒学传统上的对峙,从而超越这对峙的两者。否则......
-
〓 北宋儒者文士与党争
在中国历史上,北宋是很享有美誉的。元末赵汸《观舆图有感》五首之五自注云:“世谓汉、唐、宋为后三代。”(1)《宋史》卷三《太祖本纪》赞语本之而谓:“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北宋所以能赢得后世史家学者的高度赞誉,其间主要原因之一,如朱熹所云:“国初人便已崇礼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
-
〓 《周易》的教育起源思想初探
根据传统的说法,《周易》的产生经历了几个关键的阶段。第一、在远古时代,伏羲根据他对自然界的理解,画出了八卦,上可通神明之德,下可类万物之情。第二、八卦产生之后,后人将其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进入夏朝以后,六十四卦的最初形态《连山》易形成,《连山》以艮卦为首卦,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第三、进入商朝,演变成《归藏》......
-
〓 吴瑾菁 ·〖试论和谐社会的伦理诉求〗
[内容提要]和谐伦理是在和谐哲学思维方法论的指导下关于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协调理论及其规则体系。它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人际伦理准则,是为协调非对抗性的社会伦理关系,寻求伦理关系双方的共处和协作的伦理。和谐伦理具有与斗争伦理所不同的原则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肯定“和而不同”的差异性、提倡“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强调“抑高举低......
-
〓 从管仲到慎子和孟子的民本主义
什么是“民本主义”?“本”的原义是草木之根,引申为根基、基础。“民本主义”就是把民众当作国家兴亡的根本,借用晋人的一句话说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里的“民”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与争取解放的奴隶或已从奴隶地位解放了的独立小农、独立手工业者和小商人。这种民本主义,一般地说是从春秋开始的新兴地主阶级革命(把奴隶制转变为封......
-
〓 黄玉顺 ·〖 梁漱溟的“生活”观念〗
在当今世界的思想学术中,“生活”的观念已经日渐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时代观念的背景下,儒学在当前的理论重建,也在发生着“生活论转向”。这不禁使我们把目光投向梁漱溟先生,并且为之惊叹:在现代新儒学的诸家之中,似乎唯有梁先生能够以其特具的颖悟,早已率先独步于时代观念的这个崭新的思想视域——他的“新孔学”就是以“生活”为基本观念......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