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程敏政的心性之学及其在儒学史上的地位
程敏政的心性之学源于薛瑄 1)。薛瑄(1389一1464年)之学“以复性为宗,濂洛为鹄”(2),以为“复性则可以入尧、舜之道”(3)。他依据所谓“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4)、“敬、义夹持,直上达天德”(5)的儒学传统,提出其“内外交修”的“复性”方法:学者“当下心意言动上做工夫。心必操、意必诚,言必谨、动必慎,内外......
-
〓 明遗民与清初明史学
一 明清易代之际,面对社会的陵谷迁变,那些曾是明朝臣子的士大夫,不可避免地要进 行新的社会角色选择。从大的方面讲,他们要在生与死之间表明立场,不少人看到故国 沦亡,家园罹难,国恨家仇,使他们举起“复明”的旗帜,奋起反抗,乃至为国捐躯, 如陈子龙、黄道周、瞿式耜等,都牺牲在抗清战场,做了千秋雄鬼。也有的人吟咏着“ 惭无半......
-
〓 从以天论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
随着儒学研究不断深入,儒家道德的宗教性问题近些年来再次上升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对于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除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之外,大部分学者(包括我自己)取居间态度,认为儒学不是典型的宗教,却有着宗教的作用。① 儒学既然不是宗教,其宗教作用源自何方呢?为此学者多借鉴康德的观点应答,认为儒家的天与康德道德宗教中的上帝有近似......
-
〓 天人三式——郭店楚简所见天人关系试说
天人关系问题曾是古代中国学术文化的第一课题。譬如司马迁写《史记》,便不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记述历史,或“通古今之变”,而倒是探究天人关系,即所谓的“究天人之际”;他相信,只有究竟天人之际,方能通达古今之变,而後成为一家之言。这便是一个很好的置天人关系於首位的例证。天人之际也就是天人之间的关系。照近人的归纳,古代中国对於......
-
〓 徽州:儒教圣地 ——兼论汉以后儒学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宗教
对于“徽州”的文化定位,传统有“程朱阕里”、“理学故乡”、“文献之邦”、“东南邹鲁”等称谓,我过去称之为“文化部落”。近期笔者有幸参加了黄山旅游节和徽文化节,有机会比较全面地考察了徽州文化,经过反复思考,笔者认为将徽州定位为“儒教圣地”似乎更为准确。 一、 儒教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宗教 1、宗教是由对终极者的信仰所激发并以......
-
〓 儒学何在?儒学何为?——试论儒学的现存状态和未来命运
摘 要:本文首先清理了“何为儒学”这个常识性的问题,其次从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考察了儒学的现存状态,最后批评了新儒教说和政治儒学说,并借此探讨了儒学的未来命运。关键词: 儒学 现存状态 未来命运 新儒教说政治儒学 在现当代中国思想史上,儒学是一个巨大、持久的热门话题,围绕它展开了大量学术聚讼和思想纷争,支持和批评它的力......
-
〓 万俊人 ·〖儒家美德伦理及其与麦金太尔之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视差〗
一、引言:回应麦金太尔的会谈邀请尽管自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M·Polo)发表其旅中《马可·波罗游记》之后,欧洲人的“中国知识”兴趣已露端倪,且经过16世纪中晚期以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O)为代表的耶教传教士的经年努力,这种“中国知识”的西方了解逐渐形成一种学术传统,即所谓“汉学......
-
〓 《孟子》,是不该这样糟蹋的
刘清平先生近年来连续发表文章,分析孔孟儒学存在的深度悖论,并以此为基础将《孟子》中舜“窃负而逃”和“封之有痺”两个案例判为腐败,引起学界强烈反弹。刘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很注意引用《孟子》中的材料作为论据。我对这些论据作了一些分析,发现其中不少问题很值得商榷。关于舜的两个案例的两章我在别的文章中作过专门分析,这里再举几......
-
〓 儒学——站在科学的肩膀上 (中国思想与现代理性)
摘要:儒学是对历史、社会、自然、人的阐释,在这种阐释中,它也成为了儒学自己,这种学术的元学的性质就是中国文化的理性与西方文化理性的区别,如果说西方的文明表现为一种理性化的存在,那么儒学就是一种存在的理性。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和现代科学哲学的内容和方法正是反映了西方理性向阐释学的转变,现代科学的前沿理论已成为了对科学自身......
-
〓 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三个主题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国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力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古代中国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在文......
-
〓 吴邦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同于乌托邦
吴邦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同于乌托邦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就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切实贯彻好会议精神发表了重要讲话。全会通过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
-
〓 周公“摄政称王”及其与儒家政治哲学的几个问题
周公“摄政称王”本是古史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代学者对此问题,基本有三种看法:一种是肯定周公“摄政称王”,认为这是西周初年的史实①;另一种则对周公“摄政称王”完全持否定的看法②。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周公摄政是事实,但并未称王③。直至今日,依然还有学者结合金文等新的资料,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但是,综观以往学者的......
-
〓 “徒法不能以自行”到底何意
摘要: “徒善不能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一章,林桂榛先生撰文对该句被误读为论述“德法并治”的重要性,予以辨证,并进而认为此句强调的是人的“推行”的重要性。笔者则以为,孟子在此处更强调的是“先王之道”作为标的、依据的重要性。而对“行”的强调,则体现在《梁惠王上》对“不能”与“不行”的辨析中。在此基......
-
〓 论儒教的形成
中国哲学史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发展的,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哲学史的面貌和性质,正像欧洲的社会历史决定欧洲哲学史的面貌和性质一样。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绝大部分是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主要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进行的。研究中国哲学史,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史研究清楚了,找到它的基本规律,中国哲学......
-
〓 荀子天人论的几个问题——兼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
摘要:荀子天人论是荀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知与不求知、对庄子天人观的评价、人性定义与价值判断、对孟子人性论的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估荀子的天人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关于“察天人之分”的观点,当是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渊源之一。但“察天人之分”与“明于天人......
-
〓 《孟子》的误读——与《美德还是腐败》一文商榷
内容提要 《哲学研究》去年第2期发表的刘清平先生的论文,以《孟子》中“窃负而逃”和“封之有庳”两事为案例,证明这些传统中公认的美德,其实是一种腐败行为,这些行为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好现象也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笔者对此深感惊讶,遗憾不已,认为该文没有坚持历史的观点,未能以同情理解的态度诠释儒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孟子》的一种......
-
〓 情范畴是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关键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主流是“性善”论,而“性善”论的揭橥者为孟子。“孟子道性善,祖述尧舜”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常识,对于孟子“性善”论,前贤多从先验的、天赋的维度来理解、诠释。但此类的论证有一致命的缺陷,如徐复观先生所言,是“一种推论”,而非实际内容。。[1] (P151)故欲真正理解孟子的性善思想,尚需进一步探讨......
-
〓 王阳明“诚意”说的哲学特色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着对王阳明“诚意”说定性和定位不当,以及对王阳明哲学立场辨识不准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考察阳明“诚意”说的哲学特色。其一,阳明不同意朱子把“格物”置于“诚意”之先的修身功夫程序,提倡将“诚意”置于“格物”之先。其二,阳明提出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将“意”的感应机制视为人与世界相联结......
-
〓 《国学举要——儒卷》序
儒学是“国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构成“国学”核心内容的部分,这一点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何谓儒学?儒学之“学”与所谓儒道之“道”、儒教之“教”又有什么关系?这类问题历来有争论,近现代以来更有甚,而且至今没有结论。本书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在这里简单地作一交代。 在历史上,对于儒家学派及其学说,确有“儒学”......
-
〓 文化凝聚力与“华夷变态”论略——“文化家园感”之重塑
由现代中国的历史境域所决定,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引发了相关的文化诉求,出现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儒学的呼声。然而,这些呼声以民族性的主体性诉求遮蔽了文化的凝聚力问题,结果亦只能适得其反。如果一种文化只适合本民族因此只是一种民族文化而不具有人类性,那么,在全球化的现代进路中,这种民族文化则必然消亡......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