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孔子思想具有自足性 他让中国人不再需要鬼神
人的“自足性”是指人自身的价值完全依靠自己建立,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孔门仁学不奉鬼神,一切都是面对死亡——人生有限性——的自我设立,使人具有了最彻底的“自足性”。人具有“自足性”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国文化可以以哲学、美学代宗教的根本原因。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提高中国古代哲学的地位和开掘其对于未来的意义都十分重......
-
〓 孟子行年考(一)(前372年—328年)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〇孟子约生于此时 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文献】《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东汉赵歧《孟子题辞》:“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邹本春秋邾子之国,至孟子时,改曰邹矣。国近鲁,后为鲁所并。又言邾为楚所并,非鲁......
-
〓 苏轼与程颐易学思想之比较
在北宋中后期,苏洵(1009-1066)、苏轼(1037-1101)、苏辙(1039-1112)父子三人在文学、政治、学术思想诸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他们也是宋代蜀学的开创者和领袖,苏氏蜀学在与王安石新学、二程洛学的对立斗争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尤其是苏轼、苏辙兄弟,以其卓越的文章和深邃的思想显耀一时,从游者甚众,形成了颇......
-
〓 《语言和谐论》评介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和谐语言的构建。基于此,相关学科和领域的专家已经开始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关注语言和谐这一古老而又全新的课题。由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冯广艺的新著《语言和谐论》(以下简称《语谐》),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语谐》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语言和谐问题:语言和谐问题......
-
〓 儒家箴言三百句(四)
儒家箴言三百句(四) 3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富裕与贵显,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一个君子不会接受的。贫穷与下贱,是人人所厌恶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抛弃它,一个君子也不会干的。” 3......
-
〓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五)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五) 163·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 (《礼记·内则》) [译文]父母去世以后,将要做善事的时候,要想到会给父母留下好名声,就必定会做出成效来;将要做恶事的时候,要想到这会羞辱父母的名声,就必定不去做。16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
〓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六)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六) [译文]孔子说:“施行仁的人是天下人的表率,讲求义的人为天下定下规制。”176·子曰:“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礼记·缁衣》) [译文]孔子说:“君主因为有民众的拥戴而存在,也因为人民的叛离而灭亡。”177·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礼记,缁衣》) [......
-
〓 中国茶道与儒学
儒学是中国的主体文化,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榻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其心可鉴。封建儒家文化的专制统治,必然产生无数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学士,从而感时伤世,忧患人生。在品茶中怀有忧国忧民情怀的代表人物有陆游、文天祥、袁高、蔡襄等人,他们著有《茶山诗》、《试......
-
〓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改变"时代性"的单一维度
面向21世纪,要深入地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必须对究竟应当怎样看待儒学的问题加以认真的反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时代性”曾经是学界评价儒学的基本标准。如果历史上的某个儒者被视为处于其所属阶级的“上升期”,则其思想在总体上就具有积极意义;而如果处于其所属阶级的“没落期”,则其思想的积极意义就值得质疑了。正是立足......
-
〓 传经与弘道:荀子儒学的重新定位
引言:回顾与问题如果以大历史的视野简要回顾一下荀子和以他为中心的荀学在儒学史中的地位,就会发现甚至在那些最核心的问题上人们都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这决非夸大其词,只需跳跃式地查证一下便可清楚。汉初《孟子》受到重视,“孝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又有赵歧为之作注。荀子也受到了司马......
-
〓 哲学学科体系误读中国思想? 何谓"格物致知"
不可否认,近百年来中国哲学的学科建构过程,就是一个以西方哲学为范本,从中国古代思想家那里寻求能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资料、并不断按此范本作出新的理解、解释、发挥的过程。以这种方式建构起来的中国哲学史,固然为建立合乎现代知识规范的中国哲学学科体系以及中西文化沟通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但是也因此出现种种“误读”而失去对中国思想历......
-
〓 韩国青年眼中的儒家文化:渗透进韩国人日常生活
韩国深受过儒家文化影响,当代韩国青年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影响?近日,记者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韩国留学生——25岁的林贤宰。儒家文化渗透进韩国人日常生活刚到林贤宰的宿舍门口,就见他起身朝记者鞠躬并伸出了手。进入房间,书桌旁早已摆好两张椅子,直到记者落座,他才微笑着坐下。“在韩国,大部分的学生都知道老子、孔子和庄子,知道他们所......
-
〓 秦汉后“君臣之义”超过“父子之亲”?
本期主讲:四川大学教授 谢谦他们中多数人,哪里想当百姓的父母,不过想子民把他们当父母来孝敬罢了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强调做人。所谓做人,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很复杂,孟子概括为“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个排序很耐人寻味:父子第一,君臣第二。 父子一伦,古人叫做“天伦”,......
-
〓 专制政治·儒家精神·现代自由主义(下)
四基于对儒家文献的解读还原或创造性诠释,徐先生明确指出,儒家社会政治思想具有甚至富于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精神。1、自由。根据现代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区别于一般自由或主观感觉自由的社会政治范畴的自由,即指在良法限制下的主体不受强制的自愿选择的行动。[84]尽管儒家不可能作出这一理论概括(在西方近四百年的自由主义思想史......
-
〓 “周礼”现代价值究竟何在
——《周礼》社会正义观念诠释 摘要:《周礼》乃是战国时期、亦即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时期的儒者的一套“乌托邦”、“理想国”性质的社会制度规范的设计。作为儒学的重要经典,《周礼》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其所设计的那些具体的、可以损益的制度规范(礼),而在于其背后的普适的正义原则(义),包括正当性原则(公正性、公平性)、适宜性原则......
-
〓 孔子对孝道的论述:“游必有方”一解
孔子有关孝道的论述很多,而流传最广的要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且在引用时往往只引“父母在,不远游”,而省略了“游必有方”。按现在的解释,“方”,指方向、去处。这句话的直译为:“父母在世时,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如果要出游,那一定要有去处。”意译为:“父母健在,要在家服侍父母,不可长时间离家;如果不得不......
-
〓 儒家思想与中国式腐败(一)
儒家思想与中国式腐败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说: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中国吏治之腐朽不是某一朝某一时的孤立现象,中国吏治之腐朽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不治之症。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腐败与暴乱相循环的历史。当然,统治者们也不是没有意识到吏治的重要。《后汉书》记载,武王问太公“治乱之要”,太公曰:“其本在吏。”武王曰:“吏者治也,所以......
-
〓 孟子学说
孟子的学说要点 a.心性论1.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
-
〓 儒家人性理论与基督教人性理论的比较研究
俞吾金(作者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我们正在迈向廿一世纪。在这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刻,深入反思人类文明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其积极的意义。谁也不会否认,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然而,如果我们的思考仅仅停留在当代文明所包含的消极因素上,满足于“头痛医头,......
-
〓 儒家伦理 不偏不倚
在当代道德哲学语境下如何对儒家伦理学(Confucian Ethics)作出深刻的体认和精确的描画?这是继承与创新儒家传统的重要课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吸收西方伦理学资源使得儒家伦理学焕发新的生命力。前贤时杰在这方面已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约略说来,他们分别从康德伦理学(Kantian Ethics)、美德伦理学(Vi......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