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庸之道”的平衡智慧
儒家的“中庸之道”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诸多来自思想史方面的智慧启迪。 “中庸”一语始见于《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有“宋代孔子”之誉的朱熹曾对中庸之“中”的含义有过这样的解释:“中只是个恰好的道理”。可见,中庸即是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遵循适度原则。因此,可以把中庸的高明之处理解为......
-
〓 儒家的“普世价值”:仁义
儒家是先秦诸子之一,其特点是以传经的方式传道。所谓“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六经”或“六艺”;所谓“道”,孔子孟子所弘扬的华夏文明之传统价值,其核心是“仁义”。东汉史学家班固总结先秦诸子学术,即谓:“儒家者流……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上下两千年,中国社会千变万化,儒家学者也与时俱......
-
〓 孔子论孝道
陈德述 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同上)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的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 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
-
〓 剖析儒学传统的问题性
(杜维明) 冷德熙以“历史神话和现代神话”为题针对我的《人性与自我修养》在《读书》(一九九○年七月,第48—55页)所发表的评介,是根据同情了解而作出的建设性的批判。仔细审阅数遍,很有启发。我本想扣紧冷先生论文的重点,一一详加解说,但因目前从哈佛休假担任夏威夷东西中心“文化与传播研究所”的工作,事务相当繁重,这篇回应......
-
〓 龚道运:论孔子对情的体认
一孔子对情有全面的体认。首先,自宗教方面言之,孔子继承古代传统对天命的态度。他曾经说过"畏天命"①(《论语·季氏》,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按以下凡引《论语》,除特别注明者外,皆据此书),页172。)的话。所谓畏,不是指心理的恐惧,而是指宗教和道德的敬畏或虔敬之情。孔子虽依传统视天为人格神而加......
-
〓 现象学视野中的儒学
编者按:此文节选自李广良先生的论文《现象学视野中的中国哲学》[1],这里节选的只是其中涉及"儒学与现象学"部分,我们题为《现象学视野中的儒学》。中国哲学的"综合创新"之说并不是一种"学说"。在众多学说的密林中再增加一种学说并不是智慧的表现,而"综合创新"说则在朴实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充满智慧的心。这颗心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
-
〓 中国孝文化:要有内在诚心和外在礼节
从孝道与感恩审视亲情人情提要如果说道家是天地自然的道,而儒家的道是人文的道,社会的道,道德的道。我们理解儒家的孝道一定要从人生之道、人伦之道上来思虑和考量。 爱人爱物都要首先从爱父母开始,只有具有这个亲子之爱之后逐步地外推,才能把这个爱是从同胞、兄弟、家人、族群,这个心慢慢来体会,来逐步向外推导。必须有内在的诚心,在外......
-
〓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长素足下: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呜呼长素,何乐而为是耶? 热中于复辟以后之赐环,而先为是龃龉不了之语,以耸东胡群兽之听,冀万一可以解免,非致书商人,致书于满人也。夫以一时之富贵,冒万亿不韪而不辞,舞词弄札,眩惑天下,使贱儒元恶为之则已矣;尊称圣人,......
-
〓 近20年我国大陆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上)
一、回 顾 1980年代前期,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文化讨论的展开,以阐扬民族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为一贯宗旨、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较大影响并于1949年以后在海外递续发展的现代新儒家,逐渐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对现代新儒家群体或个案的研究论著开始出现。应合着这一势头,方克立率先发出了“要重视对现代新......
-
〓 论孟子的礼学思想
摘要:孟子是一位精通礼的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辨礼义,为僵化的等级性礼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在他的两种“敬”的学说中,敬不是单向性的义务,而是上下之间共同遵守的准则,他强调礼的本质高于形式,高扬了人的道德自觉意识与生命意识。 [关键词]孟子;礼学;敬;生命意识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
-
〓 全球化与儒家智慧
云南民族学院刘家贵 一、无法回避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进程不自今日始,但只是在20世纪末全球化才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热门话题,这是因为由于人类拥有了高科技的通讯手段和先进的交通工具,使地球上不同地区居民的交往越来越方便快捷.当今的全球化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上都远远超过以往已经出现的全球化现象。国际货币基金......
-
〓 哲学之极——论儒学的终极关怀(一)
[摘要]自杀、尤其是大学生自杀不断引来学界关于死亡的话题,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和解说。然而,这些探讨和解说往往忽略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作为意义诠释基础的哲学在其中的责任是什么?具体来讲,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学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担当是什么?从一定角度来讲,哲学应当承担起“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之两种使......
-
〓 《孔子与20世纪中国思想》序
王锟博士的《孔子与20世纪中国思想》,是一部视野广阔而又内容丰富、颇有创获的学术著作。初读之后,有一些感想,写在这里聊作序言。20世纪的中国思想,同20世纪的中国社会一样,是瞬息万变、复杂多样的。一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种种苦难,也涌现出一批勇于探索的知识分子。国门初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中国的,外国的,东方的,西洋的......
-
〓 新儒学的返本开新论
在港台新儒家中,唐君毅是一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者。他不仅曾经协助钱穆创办新亚书院和新亚研究所,而且个人在儒家思想的阐释方面也作过相当重要的贡献。 1926年,十七岁的唐君毅考上北京大学,在那里,他听过梁启超、胡适和梁漱溟等学者大家的演讲或课程。对于胡适推崇西方文化的态度,唐君毅几乎从一开始就表示反感,而对梁漱溟所宣扬的......
-
〓 儒家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的现代透视
邵汉明 内容提要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
-
〓 孔子与早期儒家经典的关系
孔子到了晚年知道之不行,遂潜心于授徒和整理古代文献。关于前者,相传他弟子三千,可谓规模宏大;关于后者,相传儒家经典差不多都经过他的整理:“笔则笔,削则削”,不仅使孔子赢得了极高的名声,而且确实有助于中国古典文献的保存和流传。既为后世儒家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资源,也为文明中华的文化发展与繁荣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同时,正是由于......
-
〓 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众多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近代联合成一个共同体,就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结构,其中56个民族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多元”的方面;而56民族在历史上又有一个主体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结构“一体”的方面。统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能够承担这个“主体文......
-
〓 “国学”概念的独特视角 凸显传统文化特点
“国学”这一概念随着“国学热”而为人们所熟知,它主要是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其实,“国学”一词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周礼》中有“乐师掌国学之政”的话。《礼记》中也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可见,“国学”这一概念最早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而不是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用“国学”来指称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有一......
-
〓 合符於聖人之心:朱子以生命解經的中心目標
一、前言二、朱子早年學思的基本目標三、由經典而入於聖賢之道四、合符於聖人之心五、結語前言儒家經典在朱子的學術與思想中,具有最關鍵的地位。學界對於朱子的經學、讀經與讀書法、經學與思想、經學與其時代的關係,亦有大量且深入的探討。然而這些研究所著重的是朱子在學術思想上的具體成果,卻未曾將經典與朱子的生命歷程與追求結合,以探索......
-
〓 朱子的認識方式及其現代詮釋
關鍵字:認識觀,認識方式,朱子,做人處事,聖人,心物交融,天人一理,明德,格物,致知,窮理,天理,現代詮釋。摘要:現代學者對於朱子的認識方式之看法甚為矛盾分歧,其最大原因可能是忽略或遺忘了朱子認識觀的一個最基本的特質:朱子求知讀書的基本動機是學習所以為人處事之道。他從青少年期,為滿足此基本動機而設定的求知與為學的終極目......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