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崔大华 ·〖儒家道德观念系统的内在结构〗
摘要:儒家道德观念系统是一个较复杂的观念系统,其表现为儒家经典中的德目,或者说道德范畴十分众多,有所谓“三德”、“四德”、“五德”、“六德”、“九德”、“十德”等不同的归纳;且因缺乏明确的界定,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或歧义。本文根据这些德目的原初涵义,和主要的儒学思想家的诠释,将它们区分为、归属于德性、德行——伦理......
-
〓 乐爱国 ·〖儒家生态思想初探〗
摘要:儒家提出“与天地参”的人道论,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并且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和“以时禁发”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的思想,充分反映出儒家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儒家;生态思想;生态伦理儒家重人道,但是,儒家所讲的人道不是以人类为中心,而是与天道......
-
〓 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大视野看儒学复兴
伴随着近年来的“国学热”,儒家思想开始了新一轮的回归。所谓“回归”,是反思,是回味,是恢复记忆,是再到祖宗的怀里吸吮民族的营养丰富的乳汁;现在这种回归是历史的必然,虽然还是点点滴滴的星火,但是其势不可挡——“儒家思想与跨文化交流”这个题目正符合儒家的思想,也正符合当今时代对儒家思想的期待。由于喜欢“它”,甚至是信奉“它......
-
〓 “儒教”争论应关注国外研究成果
一.儒教争论的历史性与世界性 关于儒家是不是宗教的争论最初是由西方传教士引发的。大体来说,我认为关于儒家是否宗教的争论可非分为五大块。找不到更好的术语,姑且称之为五大“时区”: 第一时区:公元16-19世纪,由西方传教士引发的争论。公元16世纪时,利玛窦来华传教,就曾提出儒家不是宗教的观点。此后这一问题的讨论并未中断。......
-
〓 中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依附性与“中国哲学”的特质
概括来说,“中国哲学”的政治依附性特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即:“中国哲学”作为思想的承担者——“士”的生存方式;“中国哲学”作为文化对制度的依附——“科举制”与“文庙”的意义;“士”人以“仕”为存在意义所创造出的文化只能是以政治文化为中心的依附性的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不是政治依附于文化,而是文化依附于政治。作为中......
-
〓 当代儒学思想的扩展形态
很荣幸今天来大夏讲坛做演讲,对此我深表谢意。作为一名来自波斯顿的儒家主义者,我对儒家的看法与东亚的儒家主义者不同。(同时,我也是一名柏拉图主义者,但我对柏拉图的看法不是希腊式的。)这里是儒学的国度,但几十年来却被另一种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所主导。在这样的国度,我的这个演讲多少有些讽刺意味吧?由我这样的人在这里倡导儒学......
-
〓 中韩祭孔之比较
千百年来,韩国每年都分别在春秋两季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纪念中国孔子诞辰。在韩国,“释奠大祭”被誉为是儒林追悼孔子及众多儒家圣贤的最大的盛典。请看2003年的春祭,人民日报记者的报道。 韩国祭孔三跪九叩 《环球时报》(2003年03月14日第十一版) 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孔子在韩国也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千......
-
〓 朱熹心灵哲学初探
心灵哲学,顾名思义,是关于人的心灵的哲学。人的心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一个概念和其相对应,那就是心。在朱熹那里,心有两种形式,一个是人心,另一个是道心。这两种形式来源于《尚书》的一段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1](《大禹谟》)那么,这里所讲的道心和人心的内涵是什么呢?在朱熹的心灵哲学中分别处于什......
-
〓 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的有益启示
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的有益启示 ——评历史连续剧《上书房》 冯佐哲 最近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雅迪星影视公司联合制作的,正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热播的47集历史连续剧《上书房》,比较好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故事性有机融合,使其凸显励志片的特质。从创作角度来说,它充分吸取了古典文学《红楼梦》中对人物......
-
〓 《孔子作〈春秋〉即“春秋传”说初证》
孔子作《春秋》,孟子和司马迁言之甚详。但孔子作的《春秋》,并非“春秋经”,而是“春秋传”——即今以左氏命名的“左传”蓝本。其实,对“春秋经”非孔子作这一点,从唐代刘知几开始,就以“惑经”为名作了初步的证明。这以后,历代学者如郑樵,朱熹,刘克庄,朱彝尊,石韫玉到“五四”以来的顾颉刚,杨伯峻等,都作了多方面的考辩,论定“《......
-
〓 儒家箴言三百句(二)
儒家箴言三百句(二) 10.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系辞下传》) [译文]君子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祸乱。所以,就能使本人身体安宁,国家也得以保全了。11.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
-
〓 荀韩礼法关系论
内容提要:关于荀子与韩非的学术思想关系,一般认为韩非曾师承荀子,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史上从礼到法的过渡。文章从礼法德刑关系角度分析荀韩学术思想源流、思想特质及其关系,认为荀子是站在儒家立场上对先秦诸子的集大成,韩非是站在法家立场上对先秦诸子的集大成;在礼法及德刑关系上,荀子坚持“两点论”,韩非主张“一点论”。荀子......
-
〓 儒的起源
就儒,以及儒家、儒学的原初本意来说,至少在20世纪之前并不存在分歧,既无概念性的差异,也无多少不同的理解。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特别是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及其研究方法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这一原本还算清楚的概念却产生了疑问,并由此而引发了相当大的分歧。根据比较可信的资料,"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似乎见于《论语·雍也》。孔子在这......
-
〓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九)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九)225·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集·与子俨等疏》) [译文]一打开书本阅读,就会有所收获,于是高兴得连吃饭也忘掉了。226·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颜氏家训·慕贤》) [译文]与好人一起,好像进入摆满芝兰的屋子,日久天长,自己也变香了......
-
〓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一)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一) [译文]孟子说:“获得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很少人帮助的人,连他的亲朋故旧也会背叛他;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113·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说:“老百姓生活和生产上的事不可不急切地对待啊。”1......
-
〓 孟 荀 新 论
(陈强)“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姑且将“自我”动物性的一面名为“欲我”而将其规定人之为“人”的一面名为“仁我”,则孟子显然以为二者皆是......
-
〓 孔子茶道
第一道:“志于学”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茶道”从志于学开始,是我们学习孔子思想的第一道。孔子从15岁便立志学业,他主张“先难而后获,先苦而后甘”,这是第一道吃苦的茶,没有开始的“苦茶”,就没有以后的“甘茗”,年轻志于学时不吃苦努力,老大只能徒伤悲。 第二道:“而立茶”孔子曰:“三十而立。”他并且告诫儿子“......
-
〓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加以发扬光大,经董仲舒和朱熹等人不断扩展充实,被汉以后历代统治者奉为正宗的一个学派。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被后代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并把“恭、宽、信、敏、惠”作为仁的内容,主张“见利思义”。在天道观上,虽......
-
〓 为儒学发展不懈陈辞
(杜维明) 一九八九年五月我获得鲁斯基金会的资助在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The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s)的康桥总部召开了一个超时代、跨文化和多学科的工作会(“脑力震荡”),专门讨论儒家传统的现代意义。(见TheConfucianWorldObserved:ACon-temporar......
-
〓 成中英:当代儒学两个面相:信仰儒学与知识儒学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儒学面临最好的发展时机,所以我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构思、发展儒学的精神。这次世界汉学上,大家对西方汉学有所批评,一些德国、法国汉学家也自我检讨,提出汉学与国学应相互为用、相互促进。但是,国学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儒学,所以儒学如何帮助国学发展,国学如何帮助汉学发展,使西方人了解中国,......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