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辛亥革命前刘师培的新史学
就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趋势和路向而言,经学研究一直处在中心的地位,史学研究则 相对次之。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学术研究的重心发生转移,出现了经 学边缘化与史学中心化的趋势(注:参见罗志田:《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 向中心》,《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页30......
-
〓 儒学——站在科学的肩膀上 (中国思想与现代理性)
摘要:儒学是对历史、社会、自然、人的阐释,在这种阐释中,它也成为了儒学自己,这种学术的元学的性质就是中国文化的理性与西方文化理性的区别,如果说西方的文明表现为一种理性化的存在,那么儒学就是一种存在的理性。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和现代科学哲学的内容和方法正是反映了西方理性向阐释学的转变,现代科学的前沿理论已成为了对科学自身......
-
〓 再论孔孟儒学与腐败问题
摘 要: 本文试图通过与郭齐勇先生的对话,进一步讨论如何理解《孟子》文本记述的舜的两个案例和孔孟儒学在滋生某些腐败行为方面所具有的负面效应问题,并由此阐述在当前背景下提倡“后儒家”观念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孔孟儒学; 血亲情理; 腐败; 后儒家 郭齐勇先生在《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兼与刘清平先生商榷》(载《......
-
〓 爱的观念:儒学的奠基性观念
我今天要讲的是这么一个话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我希望通过对这个观念的解释,能给大家提供一个20世纪思想所达到的最前沿的观念平台。一所以,我的题目是“爱的观念”。而我的副标题叫做“儒学的奠基性观念”,因此,我先把“奠基性”这个概念解释一下。什么叫“奠基性”呢?从字面上来看,这是一个比喻。比如今天,到处都在破......
-
〓 先秦礼文化凸显的道德生活
礼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是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礼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先秦礼文化的建立与完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培养了炎黄子孙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礼义之邦”的基础。可以说,礼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古代中国,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
-
〓 孔子作《左传》“蓝本”的史实否定不了
孔子作《春秋》的问题,是两千年来学界研究最多、分歧也最多,并且对我国封建时期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争论的核心是:孔子有没有作《春秋》?作的是一部怎样的《春秋》?其《春秋》大义究竟在哪里?与之相关的还有:《左传》与《春秋》是什么关系?《左传》的作者究竟是谁?等等。这些都是关系到史学、......
-
〓 没有看到“精英联盟”的危险(4)
陈壁生:孔子的第一种形象是“教主”。第一个对孔子进行现代改造的是康有为与“孔教会”。在传统中国,孔子之教,制度化为三纲,而辛亥革命之后,三纲失坠,即便作为日用伦常的五常,也趋于式微。康有为主张成立的孔教会,可以视为他参照西方的宗教形式,为孔教提供一个新的制度化落脚点。就像基督教,经过了中世纪的政教合一,最后在政治领域中......
-
〓 文化保守主义抬头
石勇:按蒋庆的说法,有些知识分子拿“儿童不懂”来反驳读经,是“启蒙精神”所造成的另一种愚昧,即“知性的愚昧”。他说,小孩子没有独立自主的理性和自由选择的能力,是“童蒙”,而只有对小孩子进行“发蒙”,才能使他们明理而“致亨”。而要使小孩子“发蒙”,正需要用圣贤经典教化他们。也就是说,小孩子不懂,倒恰恰成为要把圣贤之言灌给......
-
〓 儒家伦理与郑家栋“缺德”、中国式腐败的关系
著名儒学学人,郑家栋竟因连贩“6妻”而被捕。拍案惊奇之余,人们纷纷著文,探讨郑家栋何以犯案,郑案与儒学的关系,郑家栋究竟缺什么?一时间,刑案变成文案,私案变成公案,学界煞是热闹。笔者被《价值学》砖著所压,无暇专文评析,便将旧文摘出一段,算是也来凑一热闹。 我的观点,说来很简单。郑家栋缺什么?“缺德”!但这“德”是现代社......
-
〓 知性的哲学家——荀子
荀子,发展了先秦的儒家学说,使之从不切实践的形态走了出来。荀子,是儒家的发展,法家的开拓,开创秦朝以法治国的先声。汉以后的“独尊”的儒学,实质是荀学。如此说荀子既是法家的鼻祖,又在儒家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的政治历史实践中影响深远,如何从根本精神上理解荀学的意旨,确定其思想类型及价值?这是本文关注的中心问题。一、荀子继承《......
-
〓 儒教的二次突变与新儒教的使命
儒教是中国的国教。传统中国是一个儒教国家,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儒教社会,中国文化就是儒教文化,中华文明就是儒教文明。儒教是中华民族的信仰体系,是民族生命的安立之所。是儒教而不是别的任何文化形态规定了中华民族及中国人的自性特质。中国人生来就注定是儒教信众,这是中国人的文化宿命。儒教是中国人的文化母体,生为中国人是没有权力选......
-
〓 儒家箴言三百句(三)
儒家箴言三百句(三) 20·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足,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21.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思不知人也。” (《论语,......
-
〓 儒家思想的转变:荀子和韩非(上)
一、天论:天人相参和天人之分荀子是在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梁启雄《荀子简释》比较孟荀的特点说:"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理想和原则尊立时期前后相随的两位大师,荀子则是将儒家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做出比较,从而使儒家思......
-
〓 儒家箴言三百句(九)
儒家箴言三百句(九) 91·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译文]当政者应该喜欢民众所喜欢的,应该憎恶民众所憎恶的,这就叫做百姓的父母 (官)。92·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9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 [译......
-
〓 哲学学科体系误读中国思想? 何谓"格物致知"
不可否认,近百年来中国哲学的学科建构过程,就是一个以西方哲学为范本,从中国古代思想家那里寻求能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资料、并不断按此范本作出新的理解、解释、发挥的过程。以这种方式建构起来的中国哲学史,固然为建立合乎现代知识规范的中国哲学学科体系以及中西文化沟通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但是也因此出现种种“误读”而失去对中国思想历......
-
〓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二)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二) 122·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123·孟子曰:“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译文]孟子说:“一个人的声望超过他的实际,君子以此为耻。” (《孟子·离娄下》)124·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
〓 禅宗的意义世界——从文化学角度对中国化佛教的解释
文化的目的是在特定时代与地域界限内尽可能好地解答问题。产生于人类一定发展阶段之上的佛教,无疑可视为古代印度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一种人生哲学。因此,探讨它的中国化至少需要把握这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它所蕴含的印度文化的思维内核是怎样为中途思想家所改铸纳入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的;二是,作为一种关于人生价值及其实践的理论,它是怎......
-
〓 儒家箴言三百句(二十五)
儒家箴言三百句(二十五) 287·先验身过,次验心过,悔其前非,断其后续,亦期至于无一念之不纯,无一息之稍懈而后已。 (李 《二曲集》卷一) [译文]首先检查自己犯了什么过错,再从思想上检查自己错的原因。后悔以前的错误,截断再犯错误的根源。力求达到没有一个念头不纯,没有一点时间稍微松懈的程度才算罢休。288·吾人迁善改......
-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辨朱翔非[摘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见于《资治通鉴》,其语意当由《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中化出。近代往往望文生义,以先入为主的态度据此推论汉武帝时候的历史,得到的结论不符史实,因之对儒家的评价也是不公正的。事实上, “罢黜百家”,有当时特殊的指谓和政治动机,“独......
-
〓 国学视野中“审美人格”的建构
在当前多元文化互生的氛围中倡导国学的胜景,赋予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时代性,处于精神层面的审美性人格的建构,在当下更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人格修养的构建。儒家学说中有著名的“孔门十哲”之论,指孔子以颜回为首的十位弟子分别擅长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门四科”完善了他们的人格修养。三国魏刘劭的《人物志》......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