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儒说法(五)∶荀子之真
荀子可以说是从儒家分化为法家的基础,他的思想核心 ,便是真。虽说法治的思想只是他思想中藏于礼治思想的一小部分,但他这种对“仁义”“诚”和“真”与社会现实的辨证考思考,无疑是以后法家思想的认识基础。在道德观上,荀子提出, “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
-
〓 《周易外传》中的政治哲学问题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周易外传》是他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在这本书里,融合了他多年政治斗争的实践,提出了政治活动中一系列值得深思的政治哲学问题。他认为《周易》所阐发的理论是“精义安身之至道”,人们通过把握周易的道理,就可以“立于易简以知险阻”。《周易外传》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政治关怀,它涉及到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
-
〓 中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依附性与“中国哲学”的特质
概括来说,“中国哲学”的政治依附性特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即:“中国哲学”作为思想的承担者——“士”的生存方式;“中国哲学”作为文化对制度的依附——“科举制”与“文庙”的意义;“士”人以“仕”为存在意义所创造出的文化只能是以政治文化为中心的依附性的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不是政治依附于文化,而是文化依附于政治。作为中......
-
〓 “儒学复兴论”的贫困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文化纲领是“儒学复兴论”,这较早可追溯到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此后三代新儒家的薪火相传,虽在论证方法上有所变易,却也都是围绕着这一纲领所做的阐发。就大陆思想界而言,“儒学复兴论”在建国后已成隔日黄花,消声匿迹了许久,但在打开国门后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讨论中,港台及海外的新儒家借机泊岸登陆,并以此......
-
〓 先秦礼文化凸显的道德生活
礼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是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礼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先秦礼文化的建立与完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培养了炎黄子孙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礼义之邦”的基础。可以说,礼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古代中国,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
-
〓 鲜为人知的另一个孔子
鲜为人知的另一个孔子“孔子何许人也”?这个看起来多余的问题却引发了当代国人的诸多回答。虽然翻阅《史记》《春秋》便可略知孔子生平事迹,然而,今人了解孔子其人,特别是他的思想论述,却主要通过《论语》这部旷世之书。由此,如何解读《论语》,自然就成为当今国人认识孔子的重要途径。 国内当下“国学热”中的“重读《论 语》”浪潮,表......
-
〓 文化哲学研究三题
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勃兴有很深刻复杂的原因。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获得普遍承认和尊重。但不容讳言,与此相比,中国的文化实力及其地位还明显偏弱,文化影响力与这个东方文化古国的地位还有不少很不相称的地方。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相互激荡,文化生产......
-
〓 孔子思想具有自足性 他让中国人不再需要鬼神
人的“自足性”是指人自身的价值完全依靠自己建立,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孔门仁学不奉鬼神,一切都是面对死亡——人生有限性——的自我设立,使人具有了最彻底的“自足性”。人具有“自足性”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国文化可以以哲学、美学代宗教的根本原因。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提高中国古代哲学的地位和开掘其对于未来的意义都十分重......
-
〓 说到“人文精神”(6)
壁生:读经背后是一个历史问题。近代以降,读经与反读经之间,已经有过许多次思想交锋,每一次思想交锋,两派的背后都有深刻的理论支持与广阔的历史背景。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绝不是光靠传统文化就能够解决的,除了传统文化,“五四”以来我们形成了另一种传统,即“反传统”的传统。作为现代人,没办法绕过这个反传统的传统。胡适、鲁迅、傅斯......
-
〓 《魏书》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魏书》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魏书》创设《序纪》,通过叙述拓跋氏的族属源流,从血统上把拓跋氏融入中华民族,有利于其从文化上认祖归宗。 《魏书》没有纠缠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能否列入正统这个难以说清的问题,而是转换一个角 度,提出了正统不是根据族称,而是以德相承的理论。 《魏书》为三国两晋和十六国的历史画出一个历史发展统序......
-
〓 没有看到“精英联盟”的危险(4)
陈壁生:孔子的第一种形象是“教主”。第一个对孔子进行现代改造的是康有为与“孔教会”。在传统中国,孔子之教,制度化为三纲,而辛亥革命之后,三纲失坠,即便作为日用伦常的五常,也趋于式微。康有为主张成立的孔教会,可以视为他参照西方的宗教形式,为孔教提供一个新的制度化落脚点。就像基督教,经过了中世纪的政教合一,最后在政治领域中......
-
〓 论儒教的形成
中国哲学史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发展的,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哲学史的面貌和性质,正像欧洲的社会历史决定欧洲哲学史的面貌和性质一样。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绝大部分是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主要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进行的。研究中国哲学史,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史研究清楚了,找到它的基本规律,中国哲学......
-
〓 礼不下庶人? 乡野百姓更懂得中国传统礼仪
许多年来,与作为“五常”的“仁义礼智信”一起流传的还有“礼不下庶人”之说。关于后者,历代文化人的解释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但被一般人认同的说法是:“庶人”没有资格享受什么礼遇或讲究什么礼节礼仪。因为那些自西周以后就被称作“庶人”的“农业生产者”们大多没有读过书,根本就不知道礼为何物。谬种流传,偏见成真。于是世世代......
-
〓 文化保守主义抬头
石勇:按蒋庆的说法,有些知识分子拿“儿童不懂”来反驳读经,是“启蒙精神”所造成的另一种愚昧,即“知性的愚昧”。他说,小孩子没有独立自主的理性和自由选择的能力,是“童蒙”,而只有对小孩子进行“发蒙”,才能使他们明理而“致亨”。而要使小孩子“发蒙”,正需要用圣贤经典教化他们。也就是说,小孩子不懂,倒恰恰成为要把圣贤之言灌给......
-
〓 朱熹心灵哲学初探
心灵哲学,顾名思义,是关于人的心灵的哲学。人的心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一个概念和其相对应,那就是心。在朱熹那里,心有两种形式,一个是人心,另一个是道心。这两种形式来源于《尚书》的一段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1](《大禹谟》)那么,这里所讲的道心和人心的内涵是什么呢?在朱熹的心灵哲学中分别处于什......
-
〓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体现科学发展战略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体现科学发展战略王能宪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号召,“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的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那么,文化建设与科学发展观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第一、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
-
〓 天行有常与生态伦理——荀卿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
荀卿,生卒年不详,是战国末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大约生活在齐宣王末期(前301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前221年)。司马迁《史记 .孟轲荀卿列传》有其生平事迹简介。他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又称《孙卿新书》)一书中。这里就根据此书,对荀卿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探讨。一、“天行有常”的生态伦理意识学界公认《荀子》一书有丰......
-
〓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儒家文化传统的内在结构
一 儒家的天命观 在〈现代性的不连续假说与建构实在论〉一文中[1],作者指出: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在其历史长河中所发展出来的“世界观”,可以帮助该文化中之成员回答他在生活世界中可能遭遇到的四类问题:(1)我是谁?(2)我的人生处境是什么?(3)我为什么会受苦?(4)我应当如何获得救赎?[2]。所谓“世界观”的问题,儒家学者......
-
〓 苏轼与程颐易学思想之比较
在北宋中后期,苏洵(1009-1066)、苏轼(1037-1101)、苏辙(1039-1112)父子三人在文学、政治、学术思想诸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他们也是宋代蜀学的开创者和领袖,苏氏蜀学在与王安石新学、二程洛学的对立斗争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尤其是苏轼、苏辙兄弟,以其卓越的文章和深邃的思想显耀一时,从游者甚众,形成了颇......
-
〓 荀况行年新考
摘要:荀况首次游齐是在“年五十”而不是“年十五”,时间是在齐湣王末年;荀子曾三次来到齐国;荀子来齐国前曾游于燕;荀子游秦当在公元前265年前,而不是传统上所说的前262年。关键词:荀况;行年;稷下荀况是战国末年儒学大师,对他的生平活动前人多有考订,但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荀况首次游齐是在“年五十”还是“年十五......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