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仁学”及其现代开展何以可能
传统仁学何以适应当代生活,或者说,仁学在现代社会开展何以可能,如何建构起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仁学新体系,这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孔子在历史上是第一位以仁释礼、以仁学补充礼学的思想家。通过孔子的努力,传统的那种重在形式的“礼”开始有了一种内在精神方向的开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克己复礼为仁”等等说法,既......
-
〓 孔子不是橡皮泥
随着对国学、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日益加强,孔子和孔子的思想也重新由故纸堆里的记问之学,变成人人争说的热门话题。有些人提出,孔孟之道束缚了中国几千年,中国近代的屈辱、落后,帐都该算到孔子头上,因此一错不能再错,在经济发展、现代化提速的今天,到了“彻底扬弃孔子”的时候了;另一些人则把孔子思想当作21世纪中国崛起的精神基础,认为......
-
〓 朱子的認識方式及其現代詮釋
關鍵字:認識觀,認識方式,朱子,做人處事,聖人,心物交融,天人一理,明德,格物,致知,窮理,天理,現代詮釋。摘要:現代學者對於朱子的認識方式之看法甚為矛盾分歧,其最大原因可能是忽略或遺忘了朱子認識觀的一個最基本的特質:朱子求知讀書的基本動機是學習所以為人處事之道。他從青少年期,為滿足此基本動機而設定的求知與為學的終極目......
-
〓 新释儒学的“知止”观
北师大李景林教授开讲市民文化大讲堂新释儒学的“知止”观“今天我们研读孔子有什么用?深圳是一个新兴的现代化的大都市,市民的结构从总体上看年龄也比较年轻。那我们讲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讲《论语》,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北师大李景林教授日前在市民大讲堂上首先向在场关心儒学的听众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要理解这个关......
-
〓 许嘉璐在尼山讲堂第一讲《小学与儒学》
[主持人]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许嘉璐在尼山讲堂第一讲《小学与儒学》 [徐显明]: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朋友:今天许先生这个讲座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成立之后的在校内的第一场讲座。我其实没有资格来主持这个讲座,因为先生今天讲座的内容对我来说,我只有学习的义务,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徐先生的自身的研究领域是训诂、语言、......
-
〓 儒家传统中的启蒙精神在当代——《原道》与九十年代以来的儒学
大约以1990年为标志,曾以“启蒙者”自矜自持的中国知识界几乎是突然间对其在80年代的作为似乎变得不那么自信了。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民间性、同人性刊物虽背景各异,但都无不以反思一词相标榜。《学人》、《社会科学季刊》、《原学》、《中国文化》等,或以学术史清理相期许,或以学术规范建立为使命。譬如《原学》就以收录纯学术论文为主,......
-
〓 早期儒学的“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
孔子创立的儒学形态如何,是当前儒学研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目前学术界一般用“子学”和“经学”对儒学作阶段性划分,认为先秦儒学属于“诸子学”,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则确立了儒学的经学形态。冯友兰先生三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即采用这种划分法。然而这一学术界通行的看法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
-
〓 方 铭 ·〖“腐儒”的坚守,保持向善力量的源泉〗
战国时期,相比于其他诸子,儒家是颇为寂寞的,而其寂寞的原因,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即主张脱离社会现实。这样的一个评价,最终演变成一个新词:“腐儒”。今天,我们对书生的称呼,亲热点,叫“书呆子”,文雅点,叫“书生气”,而心里窃窃私语,则会用“迂腐”这样的词。 汉刘向、刘歆父子撰《诸子略》,认为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助人......
-
〓 北宋「新學」名義考論
以王安石為核心的北宋新學學派,近年來正日益受到學界的重視。就其對整個中國思想文化傳統的影響而言,新學當然無法與同時代的理學相比,然而,在北宋中後期,借助政治權力的庇佑,新學一度成為官學,其地位之隆,非別家學派可及。當代宋學研究界對「理學」、「道學」這些名稱的來源、內涵和外延,已經有了相當多的討論。那麼,在使用「新學」這......
-
〓 论孔孟的仁义与天道
内容提要: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孟子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孔孟都意识到人性的体现会遇到矛盾冲突,但孟子更加注意到道德心理引发的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他对仁与义......
-
〓 李翔海 ·〖现代新儒学述评〗
一 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和本位来吸纳、融合西学,寻求中国社会出路的一种文化思潮。现代新儒学之所以新,是相对于孔子创立的原始儒学和宋明理学而言的。作为中国文化奠基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通过倡导“仁”即人之道德理性,充实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命,从而创立了......
-
〓 论王阳明心学与封建政治
元代以来,程朱之学风靡一时,占据统治思想的地位。其哲学、政论和道德观深入人心,几成学界定论。到明代中叶,这种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学术界出现批评程朱之学的思潮。心学崛起,一时间获得广泛认同,在意识形态领域有广泛影响。王阳明上承孔、孟,“范围朱、陆而进退之”(1),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着重发挥宋明理学中正人心的思想及传统儒......
-
〓 吴瑾菁 ·〖试论和谐社会的伦理诉求〗
[内容提要]和谐伦理是在和谐哲学思维方法论的指导下关于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协调理论及其规则体系。它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人际伦理准则,是为协调非对抗性的社会伦理关系,寻求伦理关系双方的共处和协作的伦理。和谐伦理具有与斗争伦理所不同的原则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肯定“和而不同”的差异性、提倡“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强调“抑高举低......
-
〓 周桂钿 ·〖儒家社会等级观〗
[内容提要]儒家认为社会等级是必须的,按等级分配是合理的,贫富贵贱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在贫富差别两极分化的时候,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整,抑制富强者,救助弱者。在这一仁爱与合理的原则下,在治理社会的各个环节中都要体现出来。政府不能与民争利,逐渐减少不平等性,最后达到消灭财富方面的差别,达到大同。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相通。从......
-
〓 《从政》重编校注
重编校注按:在试编的基础上,本重编进一步试图完善《从政》的编连。由于残简和缺简的关系,此编连仍待求证,个别简亦难以编连,惟望读者留意。根据重编,这里对《从政》亦进行了初步性的校注。注释参考了已有的初步研究成果,并注出。校读字以“{ }”号标出。由于个别字一时仍难考究其义,暂作阙疑。[第一简,42?5,35字]闻之曰:[......
-
〓 黄玉顺·〖儒家之仁爱、信仰、教化及宗教观念〗
一近些年来,儒教问题再度成为一个思想学术热点。这反映出了中国社会的一种精神需要、或者说是一种迫切的精神渴求。因此,儒教问题确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然而对于“儒教”一词的实际所指,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指“儒家的宗教”(Confucian Religion)[①];一是指“儒家的教化”(Confucian Enl......
-
〓 从管仲到慎子和孟子的民本主义
什么是“民本主义”?“本”的原义是草木之根,引申为根基、基础。“民本主义”就是把民众当作国家兴亡的根本,借用晋人的一句话说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里的“民”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与争取解放的奴隶或已从奴隶地位解放了的独立小农、独立手工业者和小商人。这种民本主义,一般地说是从春秋开始的新兴地主阶级革命(把奴隶制转变为封......
-
〓 侯才 张瑞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
[内容提要]民族精神是哲学的思想根基和客观内容,而哲学则是民族精神的整体形态的概念,是民族精神的容器。民族精神的发展、提升,会从根本上促进哲学的繁荣和发展;而哲学的繁荣和发展,也会引导和导致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和升华,甚至创造和铸就新的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精神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特殊的民族文......
-
〓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关系的新探索 ——评《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乐爱国撰写的《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近日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该书是第一部全面论述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关系的学术专著。作者从科技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角度,以翔实的史料论述了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相互关系,具体地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儒家文化对于科技发展的影响,揭示了儒家文化所包含的科技因素,以及作为中国......
-
〓 《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
【美】安乐哲 郝大维著 彭国翔译 内容提要:本文在一个中西比较的视域中,结合新出土的历史文献,对《中庸》中“诚”、“性”、“情”、“礼”和“教”等最为重要的观念及其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揭示了《中庸》所蕴涵的一个完整连贯的结构的哲学意义以及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宗教性。关键词:《中庸》 诚 性 情 礼 教一、前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