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健康之道: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人生指南
“有病不吃药,无聊就读书”的余敦康今年75岁,依然著书立说,并活跃在各种讲坛上,不少EMBA课程的学生,都对余老的谆谆教诲和大家风范所折服。余敦康一生经历坎坷,多有起落,曾在边陲默默度过多年,远离自己钟爱的学问。但他始终保持豁达积极的心态,和健康中和的身心。他认为,这是自己研究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哲学的结果。75年的时间......
-
〓 当代大陆传统文化复兴现象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传统文化日趋衰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特征。尽管文化保守主义势力的反抗从未间断,但无法改变这一“历史趋势”。1976年之后,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终结,官方有组织地反传统文化活动停止了。但是,传统文化的厄运并未结束。伴随着新一轮对外开放,民间自发的反传统思潮开始泛滥。这一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达......
-
〓 孔子茶道
第一道:“志于学”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茶道”从志于学开始,是我们学习孔子思想的第一道。孔子从15岁便立志学业,他主张“先难而后获,先苦而后甘”,这是第一道吃苦的茶,没有开始的“苦茶”,就没有以后的“甘茗”,年轻志于学时不吃苦努力,老大只能徒伤悲。 第二道:“而立茶”孔子曰:“三十而立。”他并且告诫儿子“......
-
〓 近20年我国大陆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回顾 1980年代前期,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文化讨论的展开,以阐扬民族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为一贯宗旨、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较大影响并于1949年以后在海外递续发展的现代新儒家,逐渐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对现代新儒家群体或个案的研究论著开始出现。[1] 应合着这一势头,方克立率先发出了“要重视对......
-
〓 经学的沉沦与儒家精神的复归
面对同一认识客体,由于主体方面的原因,人们往往可能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同样道理,东汉早期在对儒家精神传统的重新诠释的过程中,由于诠释者的立场、立意和目的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儒家精神的认识便不可避免地存在若干不同。然而,此时的儒学毕竟已不同于先秦时期在野的诸子之一时的地位,对其思想传统诠释的歧异性理解并不仅仅关涉儒家学说......
-
〓 儒学的人文精神
(张立文)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位,“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并由此而开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
-
〓 剖析儒学传统的问题性
(杜维明) 冷德熙以“历史神话和现代神话”为题针对我的《人性与自我修养》在《读书》(一九九○年七月,第48—55页)所发表的评介,是根据同情了解而作出的建设性的批判。仔细审阅数遍,很有启发。我本想扣紧冷先生论文的重点,一一详加解说,但因目前从哈佛休假担任夏威夷东西中心“文化与传播研究所”的工作,事务相当繁重,这篇回应......
-
〓 儒学所面临的挑战与回应
孔子之后,儒学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但实在说来,在战国初期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儒学的这种分化并不十分明显,孔门诸弟子虽然出于利害之争而难以集聚在一起,但他们相互之间尚未发生太大的冲突,只不过分立门户,各自聚徒讲学而已。 在这些分立门户聚徒讲学的孔门弟子中,毫无疑问,子夏是最大的一系。他不仅弟子众多,而且影响大。尤其是他与......
-
〓 克隆羊·地球村·孔夫子
——从文化建设的方针与环境保护的理由谈起(张丰乾)-----“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
-
〓 现象学视野中的儒学
编者按:此文节选自李广良先生的论文《现象学视野中的中国哲学》[1],这里节选的只是其中涉及"儒学与现象学"部分,我们题为《现象学视野中的儒学》。中国哲学的"综合创新"之说并不是一种"学说"。在众多学说的密林中再增加一种学说并不是智慧的表现,而"综合创新"说则在朴实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充满智慧的心。这颗心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
-
〓 ●小学略说
●小学略说作者:章太炎 小学二字,说解歧异。汉儒指文字之学为小学。《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九数。六书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也。”而宋人往往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小学。段玉裁深通音训,幼时读硃子《小学》,其文集中尝言:“小学宜兴全体,文字仅其一端。洒扫、应......
-
〓 成中英:当代儒学两个面相:信仰儒学与知识儒学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儒学面临最好的发展时机,所以我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构思、发展儒学的精神。这次世界汉学上,大家对西方汉学有所批评,一些德国、法国汉学家也自我检讨,提出汉学与国学应相互为用、相互促进。但是,国学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儒学,所以儒学如何帮助国学发展,国学如何帮助汉学发展,使西方人了解中国,......
-
〓 《论语》礼乐思想新探
由《论语》所载,可看出孔子及其原始儒学对前代礼乐传统的三大贡献:其一,孔子在继承先王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将礼乐的核心内容凸显为社会秩序之上的人伦和谐;其二,孔子又从礼乐的两个方面,创新原有的先王礼乐文化:一则从其社会政治功能出发,进一步将传统礼乐文化重塑为以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为终极目的,以礼教、乐教为主要内容,以政治伦理......
-
〓 刘梦溪:传统价值现代意义
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以文化复兴为前提、为标志。换言之,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为代价。我想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价值理念,今天仍然可以发挥作用?诸子百家,各有各的理念。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轴的价值理念,主要在“六经”。国学大师马一浮和熊十力都讲过,“六经”中蕴涵的理念,是中国人立国作人的基本依据。“......
-
〓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的冥想
陈强 两千五百年前,在孔子生活的时代,黄河流域的华夏族遭遇到第二次“洪水时代”。那人欲的洪流“浩浩怀山襄陵”,吞没了当时的文明世界。在各文明民族中,注重历史与经验的华夏族最先在心智上发育成熟。随着理性的成长,周人所信仰的“临下有赫”的上帝逐渐失去了仲裁万物作福作祸的威权。《诗》上说,“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丞民,其命......
-
〓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评介
说到近代研究中国经学史的著作,皮锡瑞的《经学历史》无疑是学界最为熟悉的一种。由于该书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学都有精到的描述,而且有一定的系统性,尤其是经过周予同先生的注释,现在已成为研究中国经学史的必备参考书。作为近代研究中国经学史的佳著,皮著显然不是唯一的,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有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所编撰的《经学教科书》。......
-
〓 中国孝文化:要有内在诚心和外在礼节
从孝道与感恩审视亲情人情提要如果说道家是天地自然的道,而儒家的道是人文的道,社会的道,道德的道。我们理解儒家的孝道一定要从人生之道、人伦之道上来思虑和考量。 爱人爱物都要首先从爱父母开始,只有具有这个亲子之爱之后逐步地外推,才能把这个爱是从同胞、兄弟、家人、族群,这个心慢慢来体会,来逐步向外推导。必须有内在的诚心,在外......
-
〓 文脉承续 家国一体——读《大孔府》
一部《大孔府》捧在手中,既厚实又厚重。说它厚实,全书35万字,洋洋数万言,纸张就有一斤多重;说它厚重,时间跨越一纪,人物描写近百,纵横捭阖,跃然纸上。这部作品有文学的粲然华章,亦有历史的忠实严谨,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方方面面,堪称百科全书式的文史巨著。笔者读之如饥似渴,大快朵颐,又怕不求甚解,不忍猝读。如此......
-
〓 专制政治·儒家精神·现代自由主义(下)
四基于对儒家文献的解读还原或创造性诠释,徐先生明确指出,儒家社会政治思想具有甚至富于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精神。1、自由。根据现代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区别于一般自由或主观感觉自由的社会政治范畴的自由,即指在良法限制下的主体不受强制的自愿选择的行动。[84]尽管儒家不可能作出这一理论概括(在西方近四百年的自由主义思想史......
-
〓 儒学史界
就儒,以及儒家、儒学的原初本意来说,至少在20世纪之前并不存在分歧,既无概念性的差异,也无多少不同的理解。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特别是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及其研究方法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这一原本还算清楚的概念却产生了疑问,并由此而引发了相当大的分歧。 根据比较可信的资料,”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似乎见于《论语·雍也》。孔子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