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确立及其方法
[摘要] 作为十八世纪著名的学术巨擘和思想家,戴震为中国思想文化宝库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本文从“志存闻道”的学术路向、戴震义理之学思想形成与确立的三个阶段、戴震义理之学思想形成原因之辨析及戴震义理之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四个层面对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确立及其方法做了恰如其分的叙述和剖析。戴震的义理之学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
-
〓 明代儒学的转向与中国画艺术平民化、商业化发展的关系分析
摘要:明代是中国近世史颇具特殊性的历史时期,朱元璋尽收元代内府所藏的文化艺术图籍,大兴程朱理学,并对文化士人采取笼络和严酷控制的手段,支持宫廷保守派文人的封建复古主义的风尚。由于封建商业经济的繁荣兴盛,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发达的商品集散地,这些地区逐渐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明代早期统治阶层在维护其统治的同时,积极提倡大兴......
-
〓 北宋儒者文士与党争
在中国历史上,北宋是很享有美誉的。元末赵汸《观舆图有感》五首之五自注云:“世谓汉、唐、宋为后三代。”(1)《宋史》卷三《太祖本纪》赞语本之而谓:“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北宋所以能赢得后世史家学者的高度赞誉,其间主要原因之一,如朱熹所云:“国初人便已崇礼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
-
〓 近百年的儒学与《论语》热
《论语》是本纪念册 《论语》在过去是《十三经》之一,被视为是记载圣人行迹的经典。其实就《论语》的原始意义而言,它应该是本纪念册,是孔子去世后弟子(包括再传弟子)为追念恩师所编纂的恩师言行录。 孔子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伟大教师,传说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许多弟子们长的追随他数十年,短的也有十几年。那时的教学方式是师生相对......
-
〓 义理学视阈:戴震对元气论思想的阐发
引 子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关注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但不容否认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从来没有放弃对外在自然现象的追求和探索。这种追求和探索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就是在探索世界物质本原的过程中,提出并发展了一门相对比较完整的学说 ── “元气”理论。元气理论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氤蕴和合而成,“......
-
〓 儒学本质与现代生活
一、绪论:从现代人的感情苦恼说起 若要问现代生活的本质是什么,须从现代人普遍的苦恼是什么问起。而答案显然,就是生命感情不得安顿、不得舒畅的困恼。 我们不妨试看看各辅导机构的统计,来投诉的个案的确以感情问题占绝大多数。这当然包括生命感情的内部问题,就是人生意义、身心安顿、情绪失调等困恼;以及生命情感的外部问题,就是人际关......
-
〓 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
内容提要:在历史和现实语境中,黄宗羲与卢梭常常相提并论。本文以卢梭的思想为背景,从整体和本质两个维度解读了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作者认为,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中尽管有与卢梭相似的话语,但它并不具有卢梭的人民主权诉求,它不是民主思想,它仍是传统的儒学民本思想;但它并不是民本思想简单的历史重复,而是对民本思想的深层次开发,它在很多......
-
〓 王安石诗文佛典注释辨正
王安石诗文多用佛典,然古今注家对于这些佛典的解释或未尽确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诗文本身的解读与体悟。近读王氏文集,发现注家对《与僧道升》诗第二首与《答蔡天启书》中所用佛典的解释都不够准确,遂略作辨正,以求教于方家。《与僧道升》诗二首见于《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据朝鲜活字本影印)卷三。其二云: ......
-
〓 魏晋郊祀及祭祖礼考
内容提要:魏晋时期的郊祀发生了不同于两汉的变化。在政治分裂,皇权衰微的背景下,郊祀天地、祭祖礼的规模比起两汉要小,但就内容看,受郑玄或王肃说影响的郊天、祭祖礼细节不断精致化。因此虽然整个魏晋时期经学偏枯,皇权不振造成郊天和祭祖礼的俭约,但从中国古代王朝祭礼的整体发展来看,魏晋的郊天、祭祖礼正是内容趋于精致,理性程度不断......
-
〓 司马迁:报任安书
(张京华据《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排录)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
-
〓 简帛《五行》“经文”比较
【提要】帛书、竹简《五行》虽各有优劣,但在次序、结构上却以帛书本为优;竹简《五行》并非最早的传本;《五行》前后部分在内容上存在差异,前半部分主要讨论“德之行”,后半部分则讨论“行”,目前学界流行的帛书本打乱圣、智之论的说法不能成立。【关键词】 五行 帛书 竹简 圣智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五行》分别在马王堆汉墓和郭店......
-
〓 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
顾炎武曾指出,周贞定王二年(公元前467年)至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凡一百三十三年间“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史文阙轶”的情况呢?孟子曾说“诸侯恶其害己,皆去其籍。”这是说一些对诸侯不利的文献典籍被人为地有意地毁掉了。当然,“史文阙轶”可能也还有别的原因。......
-
〓 我的中国现代文化观
我的中国现代文化观黄枏森中国改革成功了,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19世纪以前基本上是各自发展的,虽然汉唐以来有所交流和互相影响。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渐渐加大,大到开始改变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面貌,20世纪全盘西化思潮......
-
〓 "煮酒论史"儒家的道德观
儒家的道德 一百多年来,中国的传统文明以及其魂魄儒家精神。在时间、现实、历史的潮流中,历经沉浮跌荡,屡次跌入谷底深渊,被万般洗炼,在新世纪的今天终于洗尽一切污垢耻辱,而大浪淘沙的传承给自己民族的是金子般的荣耀和精华。 何以见得,中国的传统文明以及其魂魄儒家精神已经洗净污垢耻辱呢? 事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国耻--太监、......
-
〓 《仲弓》篇“攼析”試解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之《仲弓》篇[1],陳劍先生有《上博竹書〈仲弓〉篇新編釋文(稿)》[2]一文引[20]簡中一段話作: 仲弓曰:“今之君子,孚(愎)過攼析,難以入諫。” 此文[21] 注同時對簡文中“孚(愎)過”一詞作了詳細解釋: “孚”聲字與“复”聲字常通,“孚”讀為“愎”,“愎過”見《呂氏春秋·......
-
〓 郭店楚简《五行》的身心观与道德论
按郭沫若对《管子》四篇的研究,“心术”即“心之行”,“术”与“行”同指“道路”。[1]《性自命出》讲“心术”、“心之行”,《五行》讲“德之行”,二者的共性是显然的。按,从字源上看,“德”字从直从心,楚简上“德”字就写成“悳”。然而“直”是“循”之本字,那么,“德”即“心之循”,也即“心之行”。[2] “德之行”岂不成了......
-
〓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6):《论语》、希腊哲学与现代文明——David R. Schiller(续
【作者按】这里是第二部分。 儒学与人类科学的重建 David认为,现在西方文明内部有一种内在的分裂或紧张,即精神价值传统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分裂与张力,科学、技术的运作逻辑与人的精神成长的逻辑“风马牛不相及”,这造成了现代科技发展与人的精神生活无法同步增长的弊病。基督教是西方文明中最大的精神价值传统,但是从根本上说,基督教......
-
〓 论屈原与郭店楚墓竹书的关系
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的墓主是谁?出土竹书是什么时代、什么学派的文献?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此颇为关注。不少研究者已逐渐突破那种以提出假说为主的研究方法,取得很大进展。 笔者试用被王国维称为“二重证据法”的科学考据方法,以出土墓葬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发现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屈原完全符合郭店一号楚墓墓主的基本情况;而出土竹书则......
-
〓 郭店楚简与《中庸》
《中庸》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宋代列入四书以来,其影响更为深远。但对其成书与真伪,历史上一直有争议,成为学术思想史上的一大公案。争论集中在两点:(一)《中庸》是否为子思所作;(二)《中庸》是否为一个整体,是否有后人增饰的成分。围绕着这两个问题,人们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笔墨官司打了近一千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
〓 遗编一读想风标——《孟子》臆说
一、仁义和私利 春秋以降,王纲解纽,礼崩乐坏,诸侯僭命,大夫擅权,凌夷至孟子时代,已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之战国乱世[1]。由于“德”与“位”的疏离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望之不似人君”的在位者比比皆是,子袭父爵的合法性并不能掩饰君主政治正当性的空缺。更何况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合纵连衡、并大兼小......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