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俊·〖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和谐社会建构〗
[内容提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构建和谐社会、儒家思想的共同灵魂。打天下阶段只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当代实践(短期的实事)相结合就能取得成功。解决温饱阶段只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当代实践(短期的实事)以及部分的长期传统相结合就能取得成功。长治久安阶段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五千年的实事及传......
-
〓 儒家家族主义伦理对明清商业发展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发表如果不能说是一种新的学术趋向的开始,至少可以说大大加强了这样一种学术旨趣:这就是对经济发展与文化背景的相关性的关注。在韦伯看来,基督教的新教伦理观念引发的某些心理状态是促成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韦伯还考察了其他一些文化传统和宗教;并在《中国宗......
-
〓 《从政》:"三誓""三制"或者"三慎"?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从政(甲)》第五简:“闻之曰:敦五德,固三折,除十怨。”[1]其中关于“折”字之隶定,张光裕先生谓:“‘折’,楚简中所见‘折’字多读为‘制’,亦可读为‘誓’,今取后者。”并取楚帛书与《尚书》以“誓”名篇者为证,谓“固三誓”“犹约法三章也”。[2]然而,“三誓”于文献未见旁证,且“德”与......
-
〓 陈卫平 ·〖当代中国普及儒学的五个问题〗
摘要:从历史经验、解读方法、思想内容、价值取向、主要渠道等方面来看,当代中国普及儒学需要注意以下五个问题:一、制度层面与义理层面;二、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三、通俗性与深刻性;四、学做圣贤与平民化人格;五、大众传媒与学校教育。文章由此对当前的儒学普及作了分析,批评了某些倾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儒学无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族精......
-
〓 简帛《五行》新探——兼论《五行》在思想史中的地位
【提要】《五行》篇中“形于内”的“德之行”与“不形于内”的“行”实际是一种双重道德律,它与郭店简其它篇目中的“仁内义外”说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这是理解《五行》思想的关键;《五行》突出“圣”、“智”之论,表现出道德实践中的二元论倾向;《五行》前半部分主要谈“形于内”的“德之行”,后半部分谈“不形于内”的“行”,前者影响了孟......
-
〓 靳凤林·〖臣民道德的生成机制、双重面相及现实境遇〗
[内容提要]本文对封建社会中国农民阶级所独有的“臣民道德”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臣民道德赖以形成的小农经济基础及其政治表现;二是臣民道德的核心内容和一体两面性;三是如何看待这一道德形式在当今时代的现实境遇和出场路径。[关键词]小农经济;宗法政治;臣民道德臣民道德是中国步入近代社会以前,农民阶级所具有......
-
〓 民主、市民社会与儒学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儒学的复兴今天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但对于此问题人们似乎还有不同的认识。比如余英时先生曾指出,儒学赖以生存的现实土壤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代宗族社会,正是在这一土壤中,儒学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才呈现出其现实意义。今天的情形完全变了:血缘关系让位于公民关系,等级制度让位于平等制度,“礼制”让位于法治,圣贤治国让位于民主治国。儒学......
-
〓 《唐虞之道》与早期儒家的社会理念
有专家认定山西襄汾的陶寺型龙山文化为陶唐氏的文化遗址。虽说“器以藏礼”,但考古学 报告提供给我们的只有该文化的物质生活状况,对其社会组织状况则只是十分抽象的宏观定 位。详参王文清《陶寺遗存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遗存》;高炜《试论陶寺遗址和陶寺 类型龙山文化》。均载《华夏文明》第一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湖北荆门 出土......
-
〓 王珪、魏徵:儒家诗教观的履践
王珪、魏徵都是北方人[1],皆经历隋末的大动乱而进入贞观宫廷,他们不同于“虞(世南)、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之俦以文章进”,而是象房玄龄、来济之辈一样“以材术显”[2],渐为太宗所器重,成为心膂。在唐初并存的关陇、江左、山东三大地域文化体系中,显然属于以经世致用、致身通显为特色的山东文化,因此二人倾注心力于......
-
〓 学儒,而不是儒学
采访对象:蔡礼旭,生于台湾,现任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训导长、中国地质大学外聘高级讲师、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高级讲师。毕业于师范教育和信息专业,曾任小学教师,课余从事儿童经典教学。在教学中,有感于圣贤教育为人生首要教育,遂辞去公职,赴澳大利亚在净空法师主持的传统文化学习班进修。其间,认识了台湾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传统文化推......
-
〓 浅谈汉唐法律儒家化
一、 封建法律史中的儒家思想之起源(汉律儒家化之封建思想史背景)(一) 浅谈汉律之儒家化1、汉律儒家化之开端(1)汉律儒家化之历史背景(2)汉律儒家化之思想背景2、汉律儒家化的具体表现(1)立法指导思想之表现(2)律法方面之表现 (3)司法方面之表现(浅谈春秋决狱)3、汉律儒家化之历史影响(二)浅谈唐律之儒家化1、唐初......
-
〓 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大视野看儒学复兴
伴随着近年来的“国学热”,儒家思想开始了新一轮的回归。所谓“回归”,是反思,是回味,是恢复记忆,是再到祖宗的怀里吸吮民族的营养丰富的乳汁;现在这种回归是历史的必然,虽然还是点点滴滴的星火,但是其势不可挡——“儒家思想与跨文化交流”这个题目正符合儒家的思想,也正符合当今时代对儒家思想的期待。由于喜欢“它”,甚至是信奉“它......
-
〓 从“西学东渐”到“中学西进”
——当代中国哲学学者的历史使命【提要】讨论当代中国哲学学者的历史使命,“西学东渐”是绕不开的问题。“西学东渐”的观念实质是由现代性的、文明的西方来改造前现代的、不文明的中国,这种观念应接受批判性的反思。现代中国学者对于“西学东渐”的态度分为三个递进的阶段:形下的反应性的吸纳;形上的对应性的比照;全面的回应性的融通,最终......
-
〓 黄玉顺 ·〖 梁漱溟的“生活”观念〗
在当今世界的思想学术中,“生活”的观念已经日渐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时代观念的背景下,儒学在当前的理论重建,也在发生着“生活论转向”。这不禁使我们把目光投向梁漱溟先生,并且为之惊叹:在现代新儒学的诸家之中,似乎唯有梁先生能够以其特具的颖悟,早已率先独步于时代观念的这个崭新的思想视域——他的“新孔学”就是以“生活”为基本观念......
-
〓 东汉诸帝与儒学传播
摘 要:东汉时期的皇帝,大多都有较好的儒学修养,他们推动了政府对儒学的提倡,也促进了社会上层阶级的儒学化。这一时期,儒学的传播过程,也正是东汉的政治社会过程,儒学价值从社会上层到社会底层的传播,形成东汉社会的浓厚的儒学氛围,儒学价值逐渐成为社会中的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关键词:东汉;儒学;儒学传播儒学在西汉有着曲折的发展过......
-
〓 哲学本体视野下的心、性、情、敬探究
内容摘要:郭店楚简许多以“心”为形符的汉字说明中国思想史上可能出现过一个特别重视“心”的自我反省时代。竹简把心与道相联结,为孟子对心的形上超越奠定了根基。好恶皆为人之本性的观点又与后世儒学相接,情在富有感性特征的同时,也具有超现象的本体品质,甚至情与心、性同一不二。竹简中“敬”的出现非常重要,它是心性情的最终落实处,它......
-
〓 任登第 牛淑卿·第二个30年应经济与文化建设同时并举
——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内容提要]30年为一世。改革开放的第一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第二世应以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为中心,就是这两个建设同时并举。第三世应以文化建设为中心。中国应坚持走自己的路,用儒商之道指导市场经济,用中国文化教育中国人,坚持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和文化,为下一步的改革开放服务。[关键词......
-
〓 大学之道:以“三纲八目”为核心
[内容提要] 《大学》统篇旨在阐释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大学》把“修身”视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词] 修身 三纲领 ......
-
〓 乐爱国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
-
〓 朱仁夫 ·〖美国的儒学之旅〗
中国儒家文化结缘美国,已有三个多世纪。1785年春,美国纽约口岸张贴了美国立国(1783年)后第一张推销中国货的广告: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即将从中国广州载货归来,除茶叶外还有“各种瓷器,各种不同质地的……缎制品、丝织品;……象牙雕刻和漆器”等中国工艺品。货到之后即销售一空。美利坚民族的先哲们除了从欧洲人的著作中了解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