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语》“罕言利”辨析
孔子“罕言利”(《子罕》)。通观《论语》文本,孔子言利与言仁、言礼相比,确属“罕言”。但“罕言”并非不言。孔子既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就说明孔子承认并肯定了利作为人之一种需要的客观性和 正当性。孔子视“贫贱”为“耻辱”,其云“邦有道,贫且贱也,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泰伯》)此将贫贱富贵问题与国家兴......
-
〓 “孔子”为什么要走向世界
今年4月9日,备受国内外关注的孔子学院总部在北京正式成立。目前,全球已开办孔子学院140多所,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和汉语国际推广的载体,在短短的两三年间便得到了如此迅猛的发展,在令人欣慰的同时,也的确令人深思。自19世纪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主......
-
〓 黄玉顺 ·〖 梁漱溟的“生活”观念〗
在当今世界的思想学术中,“生活”的观念已经日渐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时代观念的背景下,儒学在当前的理论重建,也在发生着“生活论转向”。这不禁使我们把目光投向梁漱溟先生,并且为之惊叹:在现代新儒学的诸家之中,似乎唯有梁先生能够以其特具的颖悟,早已率先独步于时代观念的这个崭新的思想视域——他的“新孔学”就是以“生活”为基本观念......
-
〓 刘知几《史通》与明代史学
唐刘知几的《史通》是一部不朽的史学理论名著,其中论述史学源流、史书体裁、史 官建置、史书编纂、史家修养等问题,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第一部史学批评和史学理 论专著。《史通》完成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命人抄 录《史通》进呈,“上读而善之”。《史通》成书后,刘知几的好友徐坚对此书深为推 ......
-
〓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1):杜维明论儒学的跨文化发展
【作者按】由于国家教委的一个项目,我有幸于去年9月份来哈佛大学进修,为期一年。利用进修时间我傍听了不少课程。在这边听课有很多好处,不仅可以提高外语,而且可以借听课之机了解西方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听课之外,也对个别学者进行了私人访谈,围绕有关观点展开了较深入的探讨。值此访问行将结束之时,我忙里偷闲写了一点东西,把我在美期......
-
〓 黄玉顺 ·〖大汉帝国的正义观念及其现代启示〗
——《白虎通义》之“义”的诠释【摘 要】 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白虎通义》所列举的制度规范的那些具体条款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所传达的大汉帝国所赖以制定那些制度规范的一般正义原则,那其实乃是“古今之通义”,因而具有特别重要的现代启示意义。【关键词】 白虎通义 大汉帝国 正义原则 制度规范 现代启示 自“五四”全盘反传统......
-
〓 孔子的人格魅力
毫无疑问,文献资料(传世的/出土的[1])是我们进入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和通道。后人之于孔子,其情形亦复如是。司马迁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史记·孔子世家》)研究孔子的文献资料,除了《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外,直接的材料则是《论语》、《孔子家语》[2],以及《礼记》等;而《论语》一书,更是天......
-
〓 李玉洁 ·〖儒学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是封建专制国家赖以统治的理论基础。孔子被中国封建帝王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代帝王师”。儒家学说与中国社会政治有密切的关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空前的。研究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扬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今学术界的重要任务。一、儒家......
-
〓 解放日报:奥运会开幕式,该不该“抬孔子”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越来越近的时候,一位文化名人日前建议:在明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让更多外国人领会中国和谐文化的精髓。此言一出,立即引发热议。有人说,奥运会是一次难得的展示中华文化的机会,可以借此将孔子这一丰满的文化符号展现在世人面前,更加吸引世人关注中国文化。也有人认为,宣传孔子与奥运会“更高、更快、......
-
〓 先秦儒家天人观辨正——从郭店竹简谈起
【摘要】从郭店竹简的材料看,天人之分是早期儒家的一个基本主张。竹简的天人之分影响到孟子,而与荀子有所不同。荀子的天人之分内涵较复杂,以往学术界的理解有简单化的嫌疑。孟子、荀子其实都讲天人之分,也讲天人合一,只是在具体层面上有所不同而已。 【关键词】《穷达以时》 天人之分 天人合一 孟子 荀子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这样一种......
-
〓 “断裂”与“兼容”:儒学复兴面临的困境
【内容提要】 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外源性的现代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的全面转型造成了传统的“断裂”。当人们开始审思现代化的局限时,试图通过复兴传统文化例如儒学来弥补现代化的缺陷,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一种选择。然而,我们不仅需要弄清楚要复兴的是儒学的哪个方面(制度、思想或习俗),而且需要明确儒学之复兴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的确......
-
〓 遗编一读想风标——《孟子》臆说
一、仁义和私利 春秋以降,王纲解纽,礼崩乐坏,诸侯僭命,大夫擅权,凌夷至孟子时代,已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之战国乱世[1]。由于“德”与“位”的疏离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望之不似人君”的在位者比比皆是,子袭父爵的合法性并不能掩饰君主政治正当性的空缺。更何况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合纵连衡、并大兼小......
-
〓 儒学的当代复兴的思想视域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儒学明显地呈现着一种复兴的势头。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这仅仅是一种偶然的事情、还是某种必然的事情呢?要认清这一点,就必须对儒学的历史进行一番认真的分析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儒学分期的思想视域何在?关于儒学历史的分期,现代新儒学提出了一种“儒学三期”说。例如牟宗三说:“......
-
〓 《国学热十年人文热点对话录》
目录 ·这一次的国学热(1) ·这一次的国学热(2) ·中国知识分子谈论文化(1) ·中国知识分子谈论文化(2) ·说到“人文精神”(1) ·说到“人文精神”(2) ·说到“人文精神”(3) ·说到“人文精神”(4) ·说到“人文精神”(5) ·说到“人文精神”(6) ·文化保守主义抬头 ·该《宣言》的核心观点(1) ......
-
〓 中国知识分子谈论文化(1)
石勇:在“文化”这个东西上,人们的确很难有共识,首先在含义上就可以有很多种理解;其次在囊括的领域、事物、现象上,可以说涉及太多,难以一一描述。而且“文化”既能被看见,也无法看见,既在典章制度中,也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如何准确地界定?然而尽管如此,大致有一些东西人们还是能够捕捉到并把它界定为“文化”的,比如“中国文化”......
-
〓 《国学举要——儒卷》序
儒学是“国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构成“国学”核心内容的部分,这一点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何谓儒学?儒学之“学”与所谓儒道之“道”、儒教之“教”又有什么关系?这类问题历来有争论,近现代以来更有甚,而且至今没有结论。本书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在这里简单地作一交代。 在历史上,对于儒家学派及其学说,确有“儒学”......
-
〓 后现代语境下的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郑莉在《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撰文认为,社会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其命运就与现代性和现代化紧紧地拴在一起了。如果说现代性的社会建设是以一种关于未来的完善设计赋予现存的社会秩序以合法的建设,那么后现代性的社会建设则是在现代性所承诺的秩序、确定性和安全感无法完成意义上的建设。作者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争中的后现代性视角出......
-
〓 荀子思想的社会学阐释
在先秦社会思想史上,荀子是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孔子所创的儒家社会思想,在荀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与发挥,并形成了一套颇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如果以现代社会学来衡量的话,荀子的许多论述都有契合之处,荀学实可称之为儒家的社会学。[1]一、“化性起伪”与人的社会化与孟子一样,人性理论是荀子全部社会思想的基础。但对于孟子人性善......
-
〓 儒家思想与晋商经营伦理
明清时期的晋商,位居国内十大商帮之首。在晋商的长期经营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伦理,而在此经营伦理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诚信为本的商业伦理在儒家思想中,诚信是道德规范、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和安身立命之根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曾子也提出“为人谋而......
-
〓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在一些人看来,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与强调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是矛盾的,如冰炭同炉,不可两存。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它们并不对立而是相得益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导向正确,马克思主义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