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流变
作者:老田 这是一篇对中华文明的历史做简单回顾的文章,笔者试图超越左右两种“西方中心论”的影响,立足于中华文化自身的视野,着眼于人本身,对比西方背景,来看待中华文化的过去和未来。 中华文化的产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既与地理状况匹配,也与人们的主动选择相关。中华文化的核心源流来自人人平等的时代,具有天然的平民主义特......
-
〓 袁宏道与泰州王学(陈寒鸣)
[摘要]作为晚明公安派的重要领军人物,袁宏道力倡文学革新论,在诗文创作上成就斐然,声名卓著,影响甚大。并且,他与当时思想界人士有广泛交游,尤与泰州学派学者接触较多,受李贽影响最深。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他的文学革新论及力倡个性的文学主张是在泰州王学、尤其是李贽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而袁宏道的文学革新论与泰州学派的平民儒......
-
〓 儒家箴言三百句(六)
儒家箴言三百句(六) 5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最值得敬畏,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不如现在的人呢?”54.子曰:“璧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做学问好比积土成山一样,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
-
〓 经学的终结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辛亥之后第一代新传统主义者终于因政局的变动而以尴尬告终,但他们提出的那些问题并没有因其失败而结束。也就是说,当中国不得不面对世界而走向现代的时候,传统究竟有多大的作用,传统与现代是否就是对立的两极,传统难道就没有一点积极的意义吗?平心而论,无论新传统主义者的论证多么荒谬,多么漏洞百出,但他们所关注的这些问题本身无疑是对......
-
〓 孔子是怎样教语文的
现代的语文教材传达的价值观显然不应是古代的那种纲常伦理,当是平等、自由、自信、诚实、包容、仁爱这类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观。当语文老师不教语文说到语文教材改革,笔者不由得问一句:我们还记得刚上学时的语文课文么?我现在回想起中小学的语文教材真觉得充满着荒诞意味。我1977年上学,尚未行改革开放,课本中遗留浓厚的极左色彩。有一......
-
〓 从评点“曾点气象”看朱熹论涵养与工
[摘要] 朱熹对《论语·先进》“吾与点也”一节里所谓“曾点气象”评价有前后变化,重视讨论该问题的内在原因。正是经过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朱熹最终清晰地表达了他对向内的涵养“气象”的重视,但尤其重视向外的做踏实下学工夫的一贯为学与做人宗旨。[关键词]朱熹“曾点气象”涵养与工夫“曾点气象”是一个曾让朱熹极为关注的话题。《晦庵......
-
〓 仁政思想与孟子的主体意识
孟子不仅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而且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链条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统绪,下启宋明理学之端倪,直接从人之内在心性出发,发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体的价值和实现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张扬着自己的主体意识。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孟子继承了这一民本思想,并发展为仁政学说,而“......
-
〓 孔子的四个最失败的角色
借着国学热的东风,孔子近期的“出镜率”不亚于娱乐明星,除了专家解读频频,网友们也纷纷将目光锁定孔子。可网友的评论与专家的评论有极大的“差距”。在某些网友的笔下,不论是作为丈夫、父亲,还是政客、师长,孔子的四个角色通通被批不及格。但为何得到如此评价?这些评价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吗?研究孔子的专家可不这么看。孔子被“多方位......
-
〓 从宋明人性论的演变看理学的总体走向及其内在张力
对于宋代理学,王夫之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微有宋诸先生洗心藏密,即人事以推本于天,反求于性,以正大经,立大本……”(《读通鉴论》卷十九)又说:“有宋诸先生,推极于天而实之以性,核之以心得,严以躬修,非故取其显者而微之,卑者而高之也。”(同上)王夫之这两段概括,既揭明了贯穿理学始终的天人合一意识,又揭示出理学家的一个基本特......
-
〓 第九章 教育之道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塾,开中国历史私人办学之先河,打破了传统教育“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促进了学术的下移;他“有教无类”,接受弟子不分门第贵贱,打破了传统教育为贵族所垄断的格局,是中国历史上平民教育的开创者;他以成就“君子”为办学的宗旨,以“文、行、忠、信”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在教......
-
〓 第四章 仁学的构建
“孔子贵仁”(《吕氏春秋·不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已成为历来学者和思想家的共识。当然,笔者在第三章中说过,仁虽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范畴,并不是意味着就是他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命”。有学者认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礼(蔡尚思),大多数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实际上,这种争论主要是因为学者们所取的立场和角......
-
〓 新儒家对话:自由主义与新左派都有短板
干春松:1965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主要致力于制度儒学与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新统》、《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现代化与文化选择》等。陈明:1962年生,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儒学思想刊物《原道》主编,是当前比较活跃的新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士族:......
-
〓 王艮、何心隐世俗化的儒学政治思想
王艮及其所开创的泰州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特色,在于其以阳明心学为契机,将儒学由庙堂之学变而为民间之学、由经院之学变而为大众之学(1)。兹从政治思想史角度对王艮、何心隐的世俗化儒学思想予以论析。一王艮(1483—1541)年,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他出生于黄海之滨一个世代灶户之家,是由经商(贩盐)致......
-
〓 比較朱子與王阳明的「格物」義
1. 朱子由橫攝系統所開出的格物義儒家所言「內聖之學」的本義,是相應於道德的本質,自覺地作道德的實踐,以至充其極地建立道德人格,在有限的生命中,發展成為無限而圓滿的生命進程,此即由實踐踏上成聖成賢的階梯。道德的本質根源於「仁義內在」的本心自己,在自覺、自發、自律地自定道德律令,所以,「內聖」是內在於個人自己,能自覺地作......
-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的孟子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驺人也。①受业子思之门人。②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
〓 从《齐民要术》看古代农学与儒学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科技体系中,农业科技是最为发达的,中国科技史家们认为,“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之丰富,实为世界第一,约有5、6百种之多”①。然而,中国古代科技是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必然受到儒家文化的积极的影响。在古代农学发展史上,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
-
〓 简帛《五行》新探——兼论《五行》在思想史中的地位
【提要】《五行》篇中“形于内”的“德之行”与“不形于内”的“行”实际是一种双重道德律,它与郭店简其它篇目中的“仁内义外”说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这是理解《五行》思想的关键;《五行》突出“圣”、“智”之论,表现出道德实践中的二元论倾向;《五行》前半部分主要谈“形于内”的“德之行”,后半部分谈“不形于内”的“行”,前者影响了孟......
-
〓 “亲亲相隐”、“容隐制”及其对当今法治建设的启迪
“亲亲相隐”、“容隐制”及其对当今法治建设的启迪郭齐勇时间:2007年3月15日下午三点至五点地点:北京大学哲学系会议室主讲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郭齐勇先生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下午好!(掌声)我讲一个老题目:“亲亲相隐”和容隐制,目前它又引起了新的争论。大家可能知道,我于2004年主编了一本书《儒家伦理争鸣集—......
-
〓 《周易外传》中的政治哲学问题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周易外传》是他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在这本书里,融合了他多年政治斗争的实践,提出了政治活动中一系列值得深思的政治哲学问题。他认为《周易》所阐发的理论是“精义安身之至道”,人们通过把握周易的道理,就可以“立于易简以知险阻”。《周易外传》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政治关怀,它涉及到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
-
〓 孟子“爱物”思想发微——兼论孟子思想不能推导出环保主义
摘要:孟子曰:仁民而爱物。其“爱物”思想,继承和发挥了先儒“物我为一”和“物性善”的思路,强调“物”与“我”的并存和并立,表现出一种整体主义的宇宙观。但同时,孟子也把人伦的概念引入其“物我关系”的论述,突出了其以人类为中心的意识。而且,孟子提倡“爱物”,目的在于使“物”为“我”所用,以施“仁政”、行“王道”。从孟子思想......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