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说到“人文精神”(5)
石勇:姑且不论“经”是否能让人导致蒙昧,这种要求读经的方式和背后不允许质疑的预设的确是一种蒙昧。这种手法和宗教颇为类似,对圣经不允许质疑,对圣人更不允许理性审视。然而,少儿读经并不类似于成年人信仰宗教。“文化”(“经”所承载的中国文化)除了安身立命这一稍微“形而上”的功能以外,还体现为老百姓的日常伦理、思维方式、价值偏......
-
〓 中国文化经典核心范畴的意义流变研究——以“心”为中心的考察
一般而言,所谓文化经典的核心范畴,是指能够代表本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具备哲学本体性或思想原发性,同时具有意义生成和阐释的无穷性的文化核心要素。在汗牛充栋的中国文化典籍大厦里,像道、气、心、理、天、仁等这样的本体性范畴,既是贯穿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的一根根红线,又是构成叹为观止的文化典籍的一颗颗明珠。可以说,文化核心范畴既......
-
〓 没有看到“精英联盟”的危险(3)
石勇:把某些教条从理论、主义赖以产生并赖以有意义的语境中抽象和剥离开来,它们就已经与经验隔绝而独自演绎。我们看到,一旦这么干,它就存在双重逻辑上的断裂:一是意识形态化的理论与原先的经验断裂;二是这种意识形态化的理论在试图运用来解释和规范新的现实时,只能根据意识形态本身来确立其解释的有效性和规范的合法性。这就必然导致一种......
-
〓 儒学的变迁
这是1978年9月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发言稿。 孔子所奠立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留下了深深的步痕。像一切源远流长的古老学说一样,儒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接受着检验,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任何一种学说的历史,都是承袭与演变的统一。不承袭,它就没有延续传统的历史依据;不演变,它就没有......
-
〓 《魏书》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魏书》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魏书》创设《序纪》,通过叙述拓跋氏的族属源流,从血统上把拓跋氏融入中华民族,有利于其从文化上认祖归宗。 《魏书》没有纠缠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能否列入正统这个难以说清的问题,而是转换一个角 度,提出了正统不是根据族称,而是以德相承的理论。 《魏书》为三国两晋和十六国的历史画出一个历史发展统序......
-
〓 文化保守主义抬头
石勇:按蒋庆的说法,有些知识分子拿“儿童不懂”来反驳读经,是“启蒙精神”所造成的另一种愚昧,即“知性的愚昧”。他说,小孩子没有独立自主的理性和自由选择的能力,是“童蒙”,而只有对小孩子进行“发蒙”,才能使他们明理而“致亨”。而要使小孩子“发蒙”,正需要用圣贤经典教化他们。也就是说,小孩子不懂,倒恰恰成为要把圣贤之言灌给......
-
〓 朱熹心灵哲学初探
心灵哲学,顾名思义,是关于人的心灵的哲学。人的心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一个概念和其相对应,那就是心。在朱熹那里,心有两种形式,一个是人心,另一个是道心。这两种形式来源于《尚书》的一段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1](《大禹谟》)那么,这里所讲的道心和人心的内涵是什么呢?在朱熹的心灵哲学中分别处于什......
-
〓 天行有常与生态伦理——荀卿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
荀卿,生卒年不详,是战国末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大约生活在齐宣王末期(前301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前221年)。司马迁《史记 .孟轲荀卿列传》有其生平事迹简介。他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又称《孙卿新书》)一书中。这里就根据此书,对荀卿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探讨。一、“天行有常”的生态伦理意识学界公认《荀子》一书有丰......
-
〓 荀子“后王”本义新探
摘要:结合“后王”所处的时间和“王”与“君”双重身份两个主要线索,笔者提出荀子所言“后王”本义特指周公这一新论,并在分析荀子“法后王”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法周公与法孔子在推崇儒家思想上的统一。 关键词:荀子;后王;周公;儒家 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他的“法后王”与“性伪论”一样,是一个颇具原创色彩的主张。学界对他这一思......
-
〓 儒学?新儒学?价值形而上学——黄克剑先生访谈录
问:克剑先生,我受《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的委托对您作学术访谈。我想从这样一个话题谈起:从您的《自选集》的目录看,您把您的有代表性的著述分作"中学"、"西学"、"马学"、"困思"等篇,依我看,这样分篇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治学风格。您是否可以先就您的这一治学格局说说您的治学动机? 答:简括地说,我选择治学这条路,首先是为着自己......
-
〓 儒家伦理与郑家栋“缺德”、中国式腐败的关系
著名儒学学人,郑家栋竟因连贩“6妻”而被捕。拍案惊奇之余,人们纷纷著文,探讨郑家栋何以犯案,郑案与儒学的关系,郑家栋究竟缺什么?一时间,刑案变成文案,私案变成公案,学界煞是热闹。笔者被《价值学》砖著所压,无暇专文评析,便将旧文摘出一段,算是也来凑一热闹。 我的观点,说来很简单。郑家栋缺什么?“缺德”!但这“德”是现代社......
-
〓 该《宣言》的核心观点(4)
陈壁生:从理论上来说,现在的确到了一个反思现代化的时代。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卷入现代化的过程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奏效,一百五十来年的历史,是在不断突围的历史。最终是社会进化论的传入,让国人有了彻底抛弃传统的勇气,而今天却到了必须反思这种“彻底的勇气”的时候。因为,惟其抛弃传统的彻底性,才会有接下去那么多暴力运......
-
〓 后现代语境下的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郑莉在《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撰文认为,社会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其命运就与现代性和现代化紧紧地拴在一起了。如果说现代性的社会建设是以一种关于未来的完善设计赋予现存的社会秩序以合法的建设,那么后现代性的社会建设则是在现代性所承诺的秩序、确定性和安全感无法完成意义上的建设。作者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争中的后现代性视角出......
-
〓 荀韩礼法关系论
内容提要:关于荀子与韩非的学术思想关系,一般认为韩非曾师承荀子,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史上从礼到法的过渡。文章从礼法德刑关系角度分析荀韩学术思想源流、思想特质及其关系,认为荀子是站在儒家立场上对先秦诸子的集大成,韩非是站在法家立场上对先秦诸子的集大成;在礼法及德刑关系上,荀子坚持“两点论”,韩非主张“一点论”。荀子......
-
〓 不可公度性、真理和儒家及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关于德性的对话
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儒家思想提出了在很大程度上对立不容的德性理论。发现一种可能建基于某种人性解释基础之上的中立标准,以此在两种竞争的主张间作出裁断的企图将无法克服这样一种困难:即亚氏主义和儒学各有一种与其德性理论相匹配的人性概念,也不存在任何充分而适当的中立概念。这两种道德理论是不可公度的。本文的主要问题是:不可公度的理论......
-
〓 非文化渗透?何必讳言孔子学院是软实力
6月22日,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保加利亚议会保中友好小组主席斯托伊洛夫和中国驻保大使于振起为索非亚孔子学院揭牌。当天,索非亚孔子学院在索非亚大学东方语言中心举行了开院典礼。截至目前,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课堂)156所,它们分布在54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各国人士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此外,世界各地还有2......
-
〓 儒的起源
就儒,以及儒家、儒学的原初本意来说,至少在20世纪之前并不存在分歧,既无概念性的差异,也无多少不同的理解。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特别是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及其研究方法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这一原本还算清楚的概念却产生了疑问,并由此而引发了相当大的分歧。根据比较可信的资料,"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似乎见于《论语·雍也》。孔子在这......
-
〓 儒家思想与中国人的关系行为
——翟学伟教授在南京市民大讲堂的演讲思想者小传翟学伟史学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心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研究。代表作有《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时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变》、《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等。在《中国社会......
-
〓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改变"时代性"的单一维度
面向21世纪,要深入地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必须对究竟应当怎样看待儒学的问题加以认真的反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时代性”曾经是学界评价儒学的基本标准。如果历史上的某个儒者被视为处于其所属阶级的“上升期”,则其思想在总体上就具有积极意义;而如果处于其所属阶级的“没落期”,则其思想的积极意义就值得质疑了。正是立足......
-
〓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七)
儒家箴言三百句(十七)19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译文]做人不讲礼仪,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仪,就不会成功;国家不讲礼仪,就不得安宁。197·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荀子·不苟》) [译文]公正产生光明,偏私产生黑暗;端庄产生通......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