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祖宗崇拜与上帝崇拜
即使是古代的犹太教,基督教也曾经传入中国,但并没有发生有组织的宗教战争,甚至连大规模的宗教之间的冲突也未曾发生过。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的是相互理解与宽容。然而,在十八世纪初期的传统中国与西方的基督教社会里,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传统儒家文化的“祖宗崇拜”经过现代社会的转化可以变成一种民族文化的“寻根”意识,成为社会人际团结的......
-
〓 孔子政治文明审视
刘兴邦 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明又不同的特定内容和理论特征。孔子政治文明是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是当时社会各种政治理论的最高形态,其“以仁释礼”的政治思想把“礼治”从“神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实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从“礼治”到“人治”的转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政治文化特色,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
-
〓 陈明·〖“原道”与大陆新儒学建构〗
按:去年怀柔孔子学院会议,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王达三设问访谈并整理成文,惜乎天性疏懒未之措意。近日翻检旧档,觉得提问设计颇有章法,值得据以申说,乃修改补充以供读者讨论批评并向王君致谢云。乙酉秋陈明谨识。达三: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新儒家”已历时近百年,人更三、四代;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新儒家”指涉复杂,意义丛集......
-
〓 《正蒙·太和篇》一语之解
张载《正蒙·太和篇》云:“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张子之语极为经典,一语道破世上之万事。世间万事人生皆为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留下的只是后者的回忆成思。凡万事万物皆形象于世人,皆有其相对之处和因有对立成性。“有象斯有对”应用于生活之理,人于生活皆有痛苦之处,凡人于社会必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人与人相......
-
〓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就是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绝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如果眼高于顶,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
-
〓 儒道文化的性质与界定
一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主流,这是目前学术界所公认的。然而具体到儒家与道家的关系,一般又都把视角更多地倾注在儒家一面,对于道家的阐述往往要走到人生智慧甚或道教的方向,使人感到道家是对儒家的一个补充,而不是像太极中的阴阳概念那样是共存共亡、互为消长的互补。 儒、道文化渊远流长,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各......
-
〓 朱子的認識方式及其現代詮釋
關鍵字:認識觀,認識方式,朱子,做人處事,聖人,心物交融,天人一理,明德,格物,致知,窮理,天理,現代詮釋。摘要:現代學者對於朱子的認識方式之看法甚為矛盾分歧,其最大原因可能是忽略或遺忘了朱子認識觀的一個最基本的特質:朱子求知讀書的基本動機是學習所以為人處事之道。他從青少年期,為滿足此基本動機而設定的求知與為學的終極目......
-
〓 新释儒学的“知止”观
北师大李景林教授开讲市民文化大讲堂新释儒学的“知止”观“今天我们研读孔子有什么用?深圳是一个新兴的现代化的大都市,市民的结构从总体上看年龄也比较年轻。那我们讲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讲《论语》,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北师大李景林教授日前在市民大讲堂上首先向在场关心儒学的听众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要理解这个关......
-
〓 儒家制度化重建的尝试:(1890-1919)
内容提要:18世纪末,19世纪初,制度化儒家处于消解过程,康有为面对不可逆转的走向世界进程,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认同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意义,试图运用西方的宗教资源,使儒家在脱离权力和政治领域之后,依然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持。本文通过对孔教会建立过程中,康有为所受到的儒家内部的保守势力和社会的激进思潮的双重打击,从而为我们如......
-
〓 最后的贵族———孔子的时代和他的理想
———葛兆光教授在东南大学的演讲 今天我要讲的是,一个历史学家怎样理解孔子的理想和他的那个时代。 最近这些年有人提出来,在中国开始逐渐富强的时候,应该在世界上重新恢复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声音”,所以,好像是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和孔子越来越走红,甚至有人还提出要“尊孔读经”。从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来看,这现象好像有一点点诡......
-
〓 陈明·〖国学之争的实质是传统文化的理解问题〗
摘要:刘泽华关于中国文化的王权主义叙事作为一种基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二分现代意识形态却采取了知识论的话语形式。但是,这一论述从思想史角度讲对儒家、法家的价值理念不加区分、从社会史角度讲对周秦的制度丕变不加考索、从政治学角度讲对国家社会的利益目标、力量对比及其博弈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统治形式”与“统治程度”不做具体分......
-
〓 儒学——站在科学的肩膀上(中国思想与现代理性)
摘要:儒学是对历史、社会、自然、人的阐释,在这种阐释中,它也成为了儒学自己,这种学术的元学的性质就是中国文化的理性与西方文化理性的区别,如果说西方的文明表现为一种理性化的存在,那么儒学就是一种存在的理性。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和现代科学哲学的内容和方法正是反映了西方理性向阐释学的转变,现代科学的前沿理论已成为了对科学自身......
-
〓 黄玉顺·〖反应·对应·回应〗
——现代儒家对“西学东渐”之态度 【摘 要】现代儒家的思想,可以分为三期:近代儒学(晚清)、现代儒学(狭义)、当代儒学。他们对“西学东渐”之态度也分为三个递进的阶段:从形下的反应性的吸纳,到形上的对应性的比照,乃至于全面的回应性的融通。其间,他们不仅从未丧失过自己的中国文化主体性,而且最终进入了对于这种主体性的渊源性思......
-
〓 袁济喜·〖《文心雕龙》的人文精神与当代意义〗
【作者简介】袁济喜,1956年生,上海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一级学会)副会长。虽然时光流逝,但是《文心雕龙》作为国学的重要典籍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经典,即使在今天全球化的电子传播时代,其博大精深的人文蕴涵与思想光彩,依然历久弥鲜,生生不息。[1]同时她用骈文写成,......
-
〓 儒家文化有没有中断过
问:日前有学者称,犹太教是一个连续的没有间断的传统,而中国的传统则是间断了的传统。据我所知,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和内核的中华文明,是唯一连绵延续下来的文明。传统儒家文化中断过的说法,此前从未听说过。请问,实际情况到底怎样?———上海宝山泗塘二村 屠甦答: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相比,中国文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她的连绵不断,传承......
-
〓 唐仲友与其经制之学
唐仲友(1136—1188年),字与政,骛州金华(今属浙江)人,世称说斋先生。绍兴进士为陕州西安簿;后又中宏辞科,通判建康府。孝宗时上万言书以议时政,遂擢秘书省著作郎、江西提刑,为朱熹劾罢,居家著作,益肆力于经制之学,以学者而终。《宋元学案·说斋学案》称其学“不专主一说苛同一人,隐之于心,稽之于圣经,合者取之,疑者阙之......
-
〓 池田知久·〖孔子的宗教批判〗
作为儒教创始人的孔子,对当时存在的宗教采取的是什么态度?探明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把握儒教的基本性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宗教观是怎样的呢?――众所周知,有关这一问题,迄今为止人们从多种角度、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提出了问题,又作出了多种解答。但是在我看来,过去提出的诸问题,作出的诸解答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没有得出令人十......
-
〓 《颜钧集》与明代中后叶的平民儒学
明代中后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阶层的兴起,加以王阳明心学思潮的激荡,儒学呈露出由庙堂返民间,由经院之学而向大众化、通俗化方向发展的迹象,以至产生了同官方儒学、经典儒宵迥然有别的平民儒学。其突出标志就是王艮(1483—1541)所开创的泰州学派崛起于民间,并在社会各阶层产生广泛影响。在绵绵数百年泰州学派的传承过程中......
-
〓 顾彬 ·〖莫我知也夫--孔子与天〗
我刚刚开始研究中国的时候,有三种人生道路上的遭遇,曾使我对孔子(551-479)的看法变得模糊不清。60年代末,在明斯特大学,我的第一位古代汉语老师告诉我们几个学生:在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那里,他找不到任何能使人兴奋的地方。随后,我读了第一篇鲁迅作品,它使我认识到:儒家的原则,例如仁义,只是一种吃人的观念。文化革命期间(......
-
〓 李申 · 〖谈任继愈先生的学术贡献 〗
任继愈先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哲学、宗教学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学者。他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清理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他对宗教的研究,开辟了中国宗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方向;他关于儒学性质的判断,开始了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阶段;他领导的古籍整理工程,为以后的学术研究积累了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