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华夏边缘的漂移:谁是羌人——《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第八章
「羌」这个字作为一种人群称号,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此后,中国先秦文献里关于「羌」或「氐羌」的记载很少,而且含意不明确。到了汉代,河湟地区土著(当时中国人称他们为羌)曾与中国发生长期血腥的冲突。此时中国文献中才对「羌」这个人群有深入而丰富的记载。五世纪史家范瞱所著的《后汉书·西羌传》,主要记载后汉两次荒乱时期的汉羌战......
-
〓 中国稻作起源和历史神话传说——《中国稻作史》第一章(一)
第一章中国稻作的起源、传播与分化中国稻作起源的问题,是一个有待于不断探索的问题。迄今为止,明确了不少以前不清楚的或被忽略的方面,澄清了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开拓,更产生了以前没有预见到的问题。扼要的加以回顾,可以看出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最早是根据古书上有关神农氏教民种植五谷的传说,五谷之中包括有稻,神......
-
〓 燃料问题以及建筑、纺织材料——《四千年农夫》第七章
随着对食物、服装、家具、绳索等物品生产的原材料需求与日俱增,以及人口的大量增加,改善土壤管理变得更重要。 旷物燃料有限的储备将导致使用成本的增加,木料及纸张需求的不断增加可能最终导致木材消失,由于树木自然生产过程的缓慢以及林地区域在世界上分布有限。 在这些有限储备的物质短期循环后,人们喜欢上农家材料的时刻肯定会到来......
-
〓 环境变迁与大清河治理的“清浊分流”
——《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第一章第一节
...
-
〓 人水关系:古代江南水生植被的历史变迁
人水关系:古代江南水生植被的历史变迁2012年11月07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7日第376期 作者:王建革 浏览: 11 次 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 【核心提示】江南人应该学习古代利用水面的经验,利用现有水面大量繁殖水生植物,及时打捞以保护水质,同时用以积肥以大兴有机生态农业,这样既可以提高水......
-
〓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阶梯。”【1】在古代社会,等级制的存在发展是由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本文试就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做一点探讨。一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在西罗马帝国废墟的基础上,罗马文明与日耳曼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产......
-
〓 英国工业化以前农民的“饮食革命”
长期以来流行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工业化的实现总要以排挤甚至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生产的发展以大众消费特别是农民的低消费为代价。这是历史的误读。近几十年国际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表明,英国的工业化和社会转型并非牺牲农民利益,恰是源于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民个人原始积累,并伴随着农民及大众消费水平的攀升,仅从饮食方面即可窥视中世纪晚期......
-
〓 寻找古昆仑山——困扰中国学者两千三百多年的一个伪命题
引言众所周知,昆仑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圣地,海内外华人共祖的轩辕黄帝乃昆仑山之神。可是,这块圣地究竟在哪里?从2300多年前的屈原开始,就已经发生了疑问。此后,雄才大略、驱匈奴于万里之外的汉武帝;开创“康乾盛世”、奠定中国现有版图基础的康熙大帝,都曾动用国家的力量予以追寻,却并未取得令人信服的定论。此外,上至开创中国史书......
-
〓 维吾尔族的族源及其发祥地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文章利用历史资料、考古成果、民族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的指示,尤其是维吾尔族古代的历史记载,论述维吾尔族的族源为十姓回纥(袁纥)和九姓乌古斯(护骨)。早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这两大部族即游牧于蒙古高原的北部和中部。维吾尔族的发祥地也应当是蒙古高原,不是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一、先秦至汉唐,塔里木盆地各处土著的种族成分......
-
〓 “古苗疆走廊”研究拓展边疆理论
“古苗疆走廊”是什么,与其他“民族走廊”相比存在哪些异同,在研究方法论上又有什么新的启发?4月21日,由贵州大学主办的“古苗疆走廊”与贵州文化建设论坛在贵州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大学等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就“古苗疆走廊”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古苗疆走......
-
〓 山西传统耕犁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内容摘要】山西地区农耕文明悠久,地理位置独特。在历史、地理、人文、民间习俗的共同作用下,山西传统耕犁形制多样,适合山西不同地域特点,在中国传统农具大家庭里,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内容。【关键词】山西;耕犁;特点;成因【作者简介】胡泽学(1964—),男,湖北红安人,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研......
-
〓 两宋之人对东南围湖利弊的认识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三编第一章第四节
第四节两宋之人对东南围湖利弊的认识东南地区圩田的建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围湖成田。杨万里《诚斋集·江东集》称:“圩田元是一平湖,凭伏儿郎筑作圩。”王祯《农书·田制门》称:“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盖江淮之间,地多薮泽,或濒小,不时濞没,妨于耕种,其有力之家,度视地形,筑土作堤。环而不断,内容顷亩千亩,皆为稼地。……复有‘......
-
〓 雪域高原人文日新
——蒸蒸日上的西藏文化事业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88期4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2011年,西藏迎来和平解放60周年。本报“西部纵深行”特别报道小组奔赴雪域高原,深入西藏各地,拜访学术界、文化界及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亲身感受人民群众的观念变迁,体验西藏社会的巨大进步。在西藏的每一天,记者都被所见所闻深深打动,为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取得的巨......
-
〓 国家视野下的传统史学
【内容摘要】现代国家视野下的传统史学,名义上是一种“国家史学”,实际上是一种“朝廷/政府史学”。中国史学的直接源头是国家记事。历史意识的强化是历史编纂产生的内在基础。现实社会的权力中心也是历史书写的中心,帝王将相中心观决定历史书写的面貌。王朝史编纂成为主流,官修处于垄断地位,政府控制着国史的编纂与传播。国家史学保证了史......
-
〓 中国古代环境卫生的治理及其特点
广州南越王宫遗址发掘的水井。左图是渗水井,右图是食水井。渗水井井底遗留有过滤的沙和煤渣,进行污水的净化处理;食水井外围专门铺设了圆形槽沟,防止泥沙流入。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认识到地理位置、环境、水质等与健康长寿有密切关系。如《左传》等书就有关于水土影响人体健康的论述。《左传·成公六年》云:“土薄水浅,其恶易觏,……于......
-
〓 [明清时期]治家观念——《中国家庭史》第四卷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章家庭生计家庭生计是指家庭生活的计划、安排与生活的状况,本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概念,大体属于经济的范畴。在以往的经济史研究中,虽然也多会涉及家庭经济,但关注点大都集中在土地赋税制度、工商业和租佃关系等虽与家庭经济有关但并非家庭内部的经济活动之类的内容上,对家庭生计的探讨较为缺乏。近来,一些研究者在关注农民经济史时,也开......
-
〓 人是什么:中、西、印思想的不同向路
“人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在印度、希腊出现得很早。在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里,就有“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在印度吠陀时代,就有“我为何有,我所不知;虽被系絷,我心遨游,深密难测”这样的询问。在中国先秦时期,孔子、庄子、屈原也对人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屈原“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的命运之问,与西人和印人一样的惊心动魄。西方、印度、中国对人的......
-
〓 宋元时期家庭类型的四个观察角度——《中国家庭史》第三卷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家庭的类型和传延方式第一节宋元时期家庭类型的四个观察角度古代的人们与今天的我们一样,一代一代地在自己的家庭中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家庭自发地形成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了。先秦以来的伦理说教只是对家庭的正面引导,官方律令是对家庭的规范和维护,都是以承认这种自发形成的家庭的合理存在为前提的。家庭在其自身......
-
〓 [隋唐五代]其他农家与城市居民家庭生活状况——《中国家庭史》第二卷第五章第四节
第五章家庭生计第四节其他农家与城市居民家庭生活状况“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同样,在任何时代,家庭之间的经济水平和生活状况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唐朝把城乡居民分成九等。九等广虽然不完伞是按照财产划分,户与现代的家庭也不一样,但基本上可以作为我们考察家庭经济情况的一个参考。关于唐......
-
〓 历史上华北地区的民族变迁
【内容摘要】华北地区历来是中国少数民族活动的重要地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接触、交往、融会之地。历史上匈奴、氐族、羯族、鲜卑、突厥、奚、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回、满等族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生动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华北地区还是中国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区,这里是很多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民族的重要归宿地。北京之所以能够成为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