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美印第安人与当代美、加社会
按:印第安人是美洲早期居民的一部分,他们曾创造了辉煌的美洲古代历史文化。美洲古代历史文化,被称为世界三大文明史之一。但15世纪末欧洲殖民者的到来,打断了印第安人原有的社会发展历程,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文化传统乃至种族生存,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如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印第安人的命运如何,本期《中国社会科......
-
〓 中外学者剖释苏联解体——苏联解体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选辑
苏联解体与世界格局李慎明苏共亡党、苏联解体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巨大逆流、灾难和反动,是人类历史发生的大曲折、大逆转。第一,苏联解体给俄罗斯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1.经济领域:国内生产总值急遽下降,现代工业大国变成原材料附庸。2.社会领域:分化混乱、人口锐减。3.社会治安领域:犯罪猖獗﹐罪犯逍遥法外。4.国家职能领域:严......
-
〓 纯朴的生态观——《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第二章
西双版纳有30余个大小不等的自然勐(勐即平川,俗你坝子),每勐均有“垄社勐”即勐神林;600多个傣族村寨,每寨均有“垄社曼”即寨神林(以下简称“垄林”)。顾名思义,“垄林”即是寨神(氏族祖先)、勐神(部落祖先)居住的地方。“垄林”的一切动植物、土地、水源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严禁砍伐、采集、狩猎、开垦,即使是风吹下来的枯......
-
〓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死而复生的文明
人首飞牛贝希斯敦浮雕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向世人展示了其无尽的辉煌,据考察,《圣经》中描述的天堂伊甸园就位于两河流域的城市乌尔。美国史学家克雷默尔在其专著《历史开始于苏美尔》一书中列举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在人类史上创造的39项第一。在这片土地上,两河流域人创造出历史上第一个农业村落、第一座城市、最早的文字、最早的教育、发明出......
-
〓 诺曼征服与英格兰文明的演进
1066年10月14日,来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在哈斯丁斯之战中,击败了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二世。两个多月以后,威廉加冕为英王,史称威廉一世。从此,英格兰走上了一条由外来君主进行统治的新路。与以前的盎格鲁—撒克逊各个王国相比,征服者威廉及其后继者创建的新王国有着天壤之别。那么,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历史文化,在1066年之后还......
-
〓 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第五章
在另一个黄土农业的边缘地区,就是内蒙古阴山以南,到陕西北部的鄂尔多斯附近,也经历了与河湼地区类似的人类生态变迁。由于这儿在地理位置上与晋陕龙山文化区更接近,使得在这儿发生的人类生态变迁,对南方龙山农业地区人群造成更直接的冲击。而南方人群对此的反应,也进一步影响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的人类生态变迁。鄂尔多斯地区,是指内蒙古......
-
〓 《中国家庭史》第五卷《民国时期》目录
《中国家庭史·民国时期》,郑全红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主编简介:张国刚,l956年生,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兼崽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开人学、中国人民......
-
〓 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第六章
继东汉之后,便进入了三国时代(公元220—265年);三国期间相互争斗的五十年,是半封建时代的第一个持续分裂时期。三国时代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各种内在力量而导致分裂的一种典型情况,它不同于后来其他的分裂时期,后来的分裂,因为同时有游牧者的入侵而复杂化了。导致这次分裂的物质的与根本的因素,是几个对立竞争的经挤区的兴起。这些经......
-
〓 人口变迁及其影响——《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第七章第二节
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是引起自然环境变迁的重要因素。人文因素中尤以人口和农牧业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衣、食、住、行等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为人的生存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数量、生产和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类在自然环境中也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人们认识和利......
-
〓 唐宋前后南北地域差异的博弈整合论纲
由于疆域广袤和地理风俗多样,五千年来中华文明内部若干地域子文明的共存、碰触和整合,成为一项重要的结构性演进机制。1934年,傅斯年先生曾撰《夷夏东西说》,首次阐发了夏商周三代“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东西二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的重要观点。此文堪称廓清上古东、西地域子文明共存整......
-
〓 “永恒的罗马”:观念的变化与调整
文明转型期:古希腊、罗马帝国演进规律及特点(专题讨论3)
主持人:杨共乐【主持人语】古代世界各文明转型时期的历史是史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希腊、罗马等若干转型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深化对历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王大庆分析了希腊城邦向帝国时代转型面临的困境与趋势,指出陷入危机的希腊城邦并不具备像共和末期的罗马那样建立帝国的条件和动力。杨共乐分析了......
-
〓 17世纪广东与荷兰关系述论
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尼德兰(Netherlands)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及法国北部一带。16世纪中叶,这个“低地”地区拥有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西欧和波罗的海地区的金融贸易中心,工商业发达。这个海国之民,擅长航海冒险之术,有“海上搬运马车夫”之称[1]。60年代,尼德兰展开摆脱西班牙人统治的独立战争。1609年(......
-
〓 赫西奥德《农作与时日》里的社会史问题两则
【英文标题】Two Questions of Social History in Hesiod’s Works and Days【作者简介】张巍,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上海200433)对研究希腊古风时期的历史而言,赫西奥德创作于公元前8世纪的史诗体诗篇《农作与时日》是一份重要的材料。【1】有别于以赞美英......
-
〓 《中国稻作史》序言
《中国稻作史》(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游修龄著,中国农业出版社,1959年序言《中国稻作史》写写停停终于问世了。写这本书的缘起说来也是很偶然的,那是在1976年我参加了有关河姆渡遗址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与会的都是考古专家,因为遗址出土了大量稻谷,所以约我这个学农的参加。我也很惊讶于这么多的炭化稻谷出土,而且其年代早在7......
-
〓 口岸城市与农村经济演变——以近代上海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
摘要:1843年上海开埠后,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城市,其内外贸易、近代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城市经济主干部分的较快发展,直接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经济的演进,促使后者的生产内容、技术手段和经营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革,上海与这一地区彼此间城乡经济的联系和互动,也因此日趋紧密。关键词:口岸城市,农村经济,近代上海,长江......
-
〓 论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平衡的失调及其影响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生态环境编》之一
黄土高原涉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等5个省区,其中山西全省都在黄土高原上。黄土实际覆盖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由于长期生态平衡失调,当前影响已相当严重,如果不早日设法扭转,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惩前毖后,略一探索其失调的来历及其影响,对于当前的四化建设,不是没有益处的。一、黄土高原的本来面貌黄土高原形成很久了。洪荒初......
-
〓 从汉字改革史看汉字规范和“简繁之争”
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实行的汉字简化问题,到80年代,由于文化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汉字使用问题上,发生了观点分歧。很多人对汉字简化产生了怀疑,认为这项措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普及文化的权宜之计”,甚至有人认为简化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最近,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过程中,是坚持简化字还是“恢复繁体字”的......
-
〓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灌溉渠系工程的发展情况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
第二编大型灌渠及陂塘技术的发展(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第一章引水渠系春秋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井田制迅速瓦解,与之相适应的以排涝为主的沟洫工程也堙废了,代之而起的是兴修长距离引水灌溉工程。到战国、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开发更多的土地和增产更多的粮食,加上水利知识的积累和水工技术的提高,促使水利......
-
〓 生态概念的内涵及思想源流——《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第一章
提要: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一切文明的共同基础是生态文明。这一基本观点是贯穿全书的中心思想。生态要素、生态系统、生态循环及生态平衡等都是人类社会赖以进化的根基,在社会生产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尽管在我国古代文献上没有出现“生态”这个词汇,但是浩瀚的考古史料证明,中华文明史是一部不断认知生态原理的历史。国外古代生态思想......
-
〓 孔子与牛顿各自建立了什么秩序
【核心提示】在北京,人们喜欢沉迷于官场种种,而在剑桥,知识才代表无上的权威。孔子专注于社会与伦理秩序的重建,众多的人口置于一种有效的、甚至是强迫症的合作机制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态。牛顿却是另一段历史的开端,那是个人与自然的新秩序。剑桥到处是典雅的陈词滥调。在剑河上撑船的少年们,像是斯文版的北京出租车司机,他们通晓当地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