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
——“冶金术与古代东亚文明”丛谈之五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者的话:长期以来,科学技术史揭示的文明观突出了西方的地位。金属的认识、开发和利用,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一定高度的产物。它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历史的进步,改写社会的面貌,也代表人们征服自然的非凡能力。古代中国以青铜冶铸为代表的冶金术起步较晚,但它在三代以降数千年的历史中日臻完善,后来居上。透过冶金术,人们......
-
〓 《家产继承史论》修订本前言、目录、结语
《家产继承史论》修订本 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总 序 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外学者对经济史的具体界定还存有分歧和争议,但无论如何界定,经济史在本质上总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一门科学。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经济史研究的主要内容。这样的研究内容决定了经......
-
〓 农牧业变迁及其影响——《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第七章第三节
历史时期泾洛流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除自然原因外,人口的多寡影响土地承载力的变化,而人类要作用于自然环境,必须通过农牧业生产活动,毁林除草,引水灌溉,增肥耕耘,栽培作物,或在草原和水草肥美之地进行牧业活动。正是由于人们进行农牧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土壤、小的微观地形、植被、水文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下从历史时......
-
〓 寨市:始建于三国的千年古镇
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城向南18公里,便是老县城寨市镇所在地。寨市建城史长达1800余年,留下了安平观铁钟、仰高亭碑、虎谿书院章程碑等一批珍贵文物。近代以来,这里又成为革命战争的重要场所,至今仍留有邓小平征战绥宁指挥所等旧址。天地崇拜盛行 比起新县城长铺镇的喧闹与现代,这座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千年古镇更显古朴祥和。老人们坐在......
-
〓 充满魅力的西王母研究
昆仑山以其巨大的空间体量和文化容量横亘在中华文明的土地上,这是一座绕不开的大山。西王母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神祇之一。在时间上,西王母自上古迄今,一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其形象也随历史进程发生着复杂演变。在汉代,西王母曾是全国性信仰对象,并随着华人的足迹传播海外。中国人最熟知的西王母形象是“王母娘娘”,她状告孙悟空......
-
〓 《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序
《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乌日陶克套胡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序一蒙古族是人类中一个伟大分支,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其所建立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是东西方融合、文明进步的契合。我数次去过内蒙古的一些地方,蒙古族同胞的豪放、热情至今难忘,他们悠扬的歌声使我这个不懂音乐的人也为之倾倒。在北方辽阔的土地上,......
-
〓 [宋元时期]家庭生活中的精神文化活动——《中国家庭史》第三卷第三章第五节
第三章家庭生计和日常生活第五节家庭生活中的精神文化活动我国古时候的多数家庭终日为温饱而忙碌奔波,有暇顾及娱乐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是上层富贵家庭。不过,普通人家尽管生活压力大,生活单调,同样也需要休息、放松和调整,所以也有自己的休闲和娱乐方式,他们的家庭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呆板。总的说来,上层富贵家庭以琴棋书画之类的......
-
〓 [明清时期]治家观念——《中国家庭史》第四卷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章家庭生计家庭生计是指家庭生活的计划、安排与生活的状况,本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概念,大体属于经济的范畴。在以往的经济史研究中,虽然也多会涉及家庭经济,但关注点大都集中在土地赋税制度、工商业和租佃关系等虽与家庭经济有关但并非家庭内部的经济活动之类的内容上,对家庭生计的探讨较为缺乏。近来,一些研究者在关注农民经济史时,也开......
-
〓 革命者马宾
他曾官至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如今年近百岁,仍然坚持每天读书、看材料、见客人,保持着对社会事物的高度关注。围绕着他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99岁的马宾老人静静地坐在迎门的一张椅子中,身旁倚着拐杖,微笑着向前张望。这是一个衣着朴素、看似普通的老者。但谁能想到,这位外表沉稳的老者竟然有着一个复杂而传奇的人生:抗日战争期间,他是英......
-
〓 西北民族走廊:五彩缤纷的学术田野
“要发展这个民族分散在各处的多民族地区,必须有一个以河西走廊为工商业的中心基地,才能把四围的腹地带动起来,以上是我从同惠的遗梦中扩大出来的那一个开发中国西部的大梦。”“西北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它是指由河西走廊和陇西走廊组成,内部自成一体的独特地理单元。裕固族、土族、撒拉族、保安......
-
〓 《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与结构变化》中文版序言、目录、后记
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与结构变化[日]田岛俊雄,朱荫贵,[日]加岛润编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 中文版序言 《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与结构变化》一书,为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基地组织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是集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十多位学者,采取分工合作......
-
〓 中国古代城市排洪防灾解析与借鉴
世界文明大都是缘水而起的,如起源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起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两河文明,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相应地,古代建城也自然沿河选址,以水为邻、依水而建自然佳处颇多,然而也不免有一定的隐患。古人有很多与城市水患斗争的例子,甚至也有为躲避水患而迁都的。如商代第十二位君王河亶甲立,是时嚣有河决......
-
〓 《中国家庭史》第五卷《民国时期》目录
《中国家庭史·民国时期》,郑全红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主编简介:张国刚,l956年生,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兼崽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开人学、中国人民......
-
〓 关中古都与自然环境
关中是指西起宝鸡、东到渭河中下游地区,这里南有秦岭,北有北山山脉,渭河流域低而平坦,河床甚宽,河水长期冲积泛滥,形成肥沃的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和建都朝代最多的地区。作为都城的时间已超过1000年,建都的王朝政权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余个。正因如此......
-
〓 雪域高原人文日新
——蒸蒸日上的西藏文化事业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88期4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2011年,西藏迎来和平解放60周年。本报“西部纵深行”特别报道小组奔赴雪域高原,深入西藏各地,拜访学术界、文化界及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亲身感受人民群众的观念变迁,体验西藏社会的巨大进步。在西藏的每一天,记者都被所见所闻深深打动,为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取得的巨......
-
〓 古希腊城邦:向帝国时代转型的困境与趋势
文明转型期:古希腊、罗马帝国演进规律及特点(专题讨论1)
主持人:杨共乐【主持人语】古代世界各文明转型时期的历史是史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希腊、罗马等若干转型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深化对历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王大庆分析了希腊城邦向帝国时代转型面临的困境与趋势,指出陷入危机的希腊城邦并不具备像共和末期的罗马那样建立帝国的条件和动力。杨共乐分析了......
-
〓 锡伯族饮食文化别具风格——走进锡伯族之四
新疆锡伯族的饮食与其民族传统、居住环境等息息相关,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习惯,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精华,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锡伯族历史与文化》等书都专辟章节介绍锡伯族的饮食锡伯族在日常生活中喜食面食。发面饼在锡伯语中为“发拉哈额分”,又称“锡伯大饼”,锡伯族人几乎每天都......
-
〓 隋唐宋元引浊放淤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第四章引浊放淤我国北方不少河流的含沙量很高,它们多发源或流经于黄土高原。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极易遭到水流的侵蚀和分割,暴雨时期,大量泥沙被冲人河流之中。如著名的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的泥沙流向下游,黄河陕县段河水终年平均含沙量达37.7公斤/立方米,平均每年有16亿吨泥沙被送往下游,海河也是一条多......
-
〓 文化博物馆:展示文化,传承血脉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96期5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在敖鲁古雅鄂温克驯鹿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用具,如滑雪的木质“滑板”,用来背东西的“捆板”。鄂温克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制造生产工具。好客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乡党委书记卜伶生俨然像一个导游,不厌其烦地向记者讲解着,吸引了不少......
-
〓 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
●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从经济发展中作出这种奇怪判断的,但在文化上我敢肯定:不会●要直率地告诉国内,国际间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少而又少,……国际间并没有多少人痴迷着中国的儒家、兵法、武打、变脸、权谋或唐装●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