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导论
第一节土地制度史的对象土地是跟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自然物。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是提供劳动工具和劳动材料的仓库,是社会的住处和基础。”【1】这些话,主要是就土地的自然性格而说的。但,也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更多次地阐述过的,自从最早的人类把地球表面的一个部分看做是他们共有的或者集体所有的财产以来,土地这......
-
〓 气候变化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早期稻作农业
一、黄河中下游地区早期稻作的认识过程关于黄河流域的稻作问题,由于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的滞后,尤其是人们对气候变化认识的淡漠,着实经历了一个绵长的衍变过程。早在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进行考古发掘,出土有大量的石器和陶器,当他将这些文物带往瑞典进行整理研究时,发现一块陶片上附有植物遗骸,经植物学家......
-
〓 中国稻作的分化和传播——《中国稻作史》第一章(五)
第一章中国稻作的起源、传播与分化五、中国稻作的分化和传播(一)稻的文字和稻的分化传播关系“稻”字最初见于金文,作,等形[1],前者从禾旁,同后世稻字已完全相同。甲骨文中未找到稻字。甲骨文中有一个字作,,等形,胡厚宣、唐兰释为“稻”[2],于省吾释为“菽”[3],陈梦家释为“秬”[4],郭沫若释为“酋”,杨树达释为“燋”......
-
〓 从亚细生产方式看中国古史上的井田制度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二章
一井田制是我国历史上极重要的土地制度,它应该是世界历史上土地所有形式中的重要的范例。那么,井田制是怎样的一种土地制度呢?大体古老的人类,从经营农业的一开始,就有个规划的问题。《诗·大雅·公刘》篇说,“既景乃冈,相其阴阳,……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周礼·大司徒》篇也说,“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然后“辨其山......
-
〓 黄河利害刍议
此文未公开发表,请勿转载云南大学中国历史文献学650500摘要:黄河产生了中华文化,不在黄河本身,而在与黄河交叉的各条水系所形成的桠杈地带;在春秋以前,黄河在繁衍我们先民、哺育我们文化方面是起着积极作用的,其泛滥为害是进入战国秦汉以后的事,而且其大规模的泛滥为害则起于唐天宝以后。黄河本身是中性的,不存在利害之分,关键在......
-
〓 《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第九章人、物流与蒙古社会
近代东部内蒙古地区的耪青制度是从华北随移民传人东蒙的,由于宽松的人地关系、地权变化等因素,这种制度得到很大的扩展。在这种制度下,精耕细作的汉农业文化在蒙地获得了推广。在耪青传播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社会流动,各种类型的移民都在流动,同时也有蒙古游牧民和流民的固定。社会流动的第一波浪潮是在东蒙的南部地区,发生在清代,耪青......
-
〓 工匠的世界:技术进步与古代文明
——“冶金术与古代东亚文明”丛谈之六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者的话:长期以来,科学技术史揭示的文明观突出了西方的地位。金属的认识、开发和利用,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一定高度的产物。它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历史的进步,改写社会的面貌,也代表人们征服自然的非凡能力。古代中国以青铜冶铸为代表的冶金术起步较晚,但它在三代以降数千年的历史中日臻完善,后来居上。透过冶金术,人们......
-
〓 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理论
——以“三次大冲击”理论为例
内容提要:前资本主义时代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的学说,是吴于廑先生“世界史发展纵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论不仅否定了长期以来影响巨大的“欧洲中心论”,而且以世界历史发展全局的观点,客观合理地说明了前资本主义时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弥补了马克思关于前资本主义时代人类历史横向联系的内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
-
〓 以畜牧业为生的怒族及其传统文化
迪麻洛村隶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捧当乡,位于贡山县的东北部,这一带被称为贡山的“藏区”。迪麻洛村是一个以怒族为主,藏族、傈僳族、独龙族杂居的村寨,其中怒族占总人口的70%,藏族占25%。该村是贡山的酥油产地,酥油是这一地区的生活必需品。该村耕地坡度大都在35度以上,当地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农业、......
-
〓 论两周时期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农牧地区分界编》之一
两周时期历年800余载。周室东迁,接着又是春秋和战国。周人初兴,以经营农业获得建立政权的基础,出自周人的诸侯封国皆据有宜农的土地,显示出农耕地区的广大。周人的西方和北方又环居着若干族类。这些族类大半皆从事畜牧生涯,所属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为畜牧业地区,和农耕地区迥然各异。农耕地区和畜牧业地区之间应该是有一条分界线的。这样分......
-
〓 “松土保墒”实验成果——《制度性干旱》附文
2007年04月,笔者进行了“松土保墒”实验。一、裸地实验实验用地南北长15米,东西宽12米;面积180平方米;属“壤土”型;实验采用烘干、称重法。1、实验前测得:土壤干容重=1.28田间持水量=26.60%2、4月26日,按50m3/亩的常规灌溉,对实验田施水75mm漫灌。(管接水表度量13.50m3)3、4月29日......
-
〓 “富民”阶层:解构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把钥匙
——《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读后
国家与社会关系整体视野下的唐代以前社会研究已经形成了若干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如许倬云对春秋战国和汉代社会、谷川道雄对中世共同体、毛汉光对中古社会结构的研究等都极具代表性。这些研究的共同之处是探讨社会运行形态和构成状况,揭示作为国家与民众间的媒介、在基层社会起稳定和领导作用的社会阶层[1]。而对宋代以后的社会还缺乏这样的......
-
〓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译者的话、目录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冀朝鼎著 朱诗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译者的话《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一书,是冀朝鼎同志的遗著,早在三十年代用英文写成。作者以高度的概括力,通过对我国古代水利事业发展过程的阐释,提出了我国历史上基本经济区这一重要的概念。作者广征博引中外群书,特......
-
〓 隋唐宋元引浊放淤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第四章引浊放淤我国北方不少河流的含沙量很高,它们多发源或流经于黄土高原。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极易遭到水流的侵蚀和分割,暴雨时期,大量泥沙被冲人河流之中。如著名的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的泥沙流向下游,黄河陕县段河水终年平均含沙量达37.7公斤/立方米,平均每年有16亿吨泥沙被送往下游,海河也是一条多......
-
〓 《四千年农夫》部分章节摘录
【提要】在我们乘船或是乘火车游历上海、嘉兴和杭州的过程中,经常看到人们将稻田里的土壤挖出,之后将其堆放在运河沿岸或是直接倾倒进运河里。迄今为止,中国农民实行的最伟大的农业措施之一就是利用人类的粪便,将其用于保持土壤肥料以及提高作物产量。保护自然的第一课在我们乘船或是乘火车游历上海、嘉兴和杭州的过程中,经常看到人们将稻田......
-
〓 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四)
四、岭南市阉珠玉使、押蕃舶使、结好使唐朝对外交聘会盟,涉外诸使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有一些是常设的,但不少属临时性的,因事而设,事毕则罢。岭南的涉外使职除了市舶使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使职,如岭南市阉珠玉使[1]、押蕃舶使、结好使等。由于资料缺乏,相关研究不多,在此略加辨析。(一)岭南市阉珠玉使岭南市阉珠玉使,唐代仅一见。严......
-
〓 汉字拼义理论提出汉字是独一无二的视觉文字
汉字在华夏文明的继承、传播和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长期以来,对汉字本质和发展方向的认识,成为世界性学术问题。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学新从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视角,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汉字独特性的论证,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张学新利用神经科学技术,发现了一个中文阅读独有的脑电波。他在2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汉字是独一......
-
〓 欧亚草原东部的考古发现与斯基泰的早期历史文化
【关键词】欧亚草原东部;斯基泰早期文化;三道海子文化遗存;游牧经济【作者简介】郭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原文出处】《考古》(京)2012.4,56~69斯基泰(Scythians,中文亦曾译作西徐亚人、斯奇提亚人)是公元前7世纪至前3世纪活跃一时的著名游牧民族。公元前3世纪,萨尔马泰人的兴起逼......
-
〓 华夏边缘的漂移:谁是羌人——《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第八章
「羌」这个字作为一种人群称号,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此后,中国先秦文献里关于「羌」或「氐羌」的记载很少,而且含意不明确。到了汉代,河湟地区土著(当时中国人称他们为羌)曾与中国发生长期血腥的冲突。此时中国文献中才对「羌」这个人群有深入而丰富的记载。五世纪史家范瞱所著的《后汉书·西羌传》,主要记载后汉两次荒乱时期的汉羌战......
-
〓 封建地主制经济的确立和运行
第一编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及其直接经营(1840年以前)讨论封建社会经济及其运行,首先得对封建社会的开端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学术界有各种说法,据笔者所知至少包括以下说法:西周封建说,战国封建说,魏晋封建说,南北朝封建说,隋唐封建说乃至宋代封建说等。从学术的角度看,上述数种看法均有一定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