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口变迁及其影响——《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第七章第二节
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是引起自然环境变迁的重要因素。人文因素中尤以人口和农牧业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衣、食、住、行等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为人的生存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数量、生产和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类在自然环境中也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人们认识和利......
-
〓 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
——“冶金术与古代东亚文明”丛谈之五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者的话:长期以来,科学技术史揭示的文明观突出了西方的地位。金属的认识、开发和利用,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一定高度的产物。它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历史的进步,改写社会的面貌,也代表人们征服自然的非凡能力。古代中国以青铜冶铸为代表的冶金术起步较晚,但它在三代以降数千年的历史中日臻完善,后来居上。透过冶金术,人们......
-
〓 蒙古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几个基本问题任何民族和国家的一定生产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因每个民族和国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而产生了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息在蒙古高原为中心的蒙古族,在继承了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游牧经济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人与牲畜、牲畜与草场、人与野生动物协调发展的关系,保护了生态环境和......
-
〓 纪念梁思成诞辰110周年——走在现代规划与传统文明之间
1901年,梁思成在日本东京出生。当时的中国,外患与内忧纷扰、屈辱与自强并存。作为生长于那一特殊时代的知识分子,梁思成勇于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走上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图存”的道路,用其一生的行动向世界阐释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他走在时代前列,心怀人类遗产,激励过无数人的思想。筚路蓝缕 创建中国建筑学学科体系梁思成是一位......
-
〓 屠牛之禁
牛,作为家畜,实在不可轻视。牛耕与铁制农具的导入,使生产力获得飞跃性的发展,带来的农业革命,甚至改变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阡陌开而井田坏,于是出现了“初税亩”。这主要是牛的力量。当时牛耕的普及,从孔子弟子名字上,便可见一斑。比如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迄至两千年后的今天,人类甚至可以登上月球,走向宇宙,却依然还未能完......
-
〓 中国人的“国民性”及观念的现代化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Chinese Peopl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nception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天下观、伦理观、义利观等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达到前人没有达到的理性高度——在我们国家,不断有人讨论一个问题,即中国人的“国民性”。也......
-
〓 吴江的昨天、今天、明天
今年是公历1996年,如果用旧俗干支纪年来说正是我出生后第二个丙子年。今春清明,我返乡时又去江村访问老乡。他们扳着手指向我说:“这是你二十次来访,刚好是一个花甲。”我一听猛然惊觉,我的初访江村已是六十年前的事了。初访江村是我这一生学术道路上值得纪念的里程界标。从这里开始,我一直在这一方家乡的土地上吸收我生命的滋养,受用......
-
〓 《陈旉农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
近年来,环境史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可持续发展问题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这也给农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野。我在《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践》一文[1]中肯定了中国传统农业包含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并把它概括为六种观点:“三才”观、农时观、地力观、物性观、循环观、节用观。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是:这六种观点是平列的吗......
-
〓 《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第六章农业渗透与半农半牧
关于游牧民族在各种外在力量的影响下发生变化的研究是历史研究中的主题之一,其中农业对游牧业的影响问题是目前国际人类学界的一个研究重点。这方面研究成果有许多,国际上较为典型的研究有维克多·阿扎亚(Victor Azarya)等人主编的对非洲斐济游牧社会的研究。[1]关于蒙古草原游牧业在农业和商业的压力下变迁的著作也有许多,......
-
〓 纯朴的生态观——《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第二章
西双版纳有30余个大小不等的自然勐(勐即平川,俗你坝子),每勐均有“垄社勐”即勐神林;600多个傣族村寨,每寨均有“垄社曼”即寨神林(以下简称“垄林”)。顾名思义,“垄林”即是寨神(氏族祖先)、勐神(部落祖先)居住的地方。“垄林”的一切动植物、土地、水源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严禁砍伐、采集、狩猎、开垦,即使是风吹下来的枯......
-
〓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灌溉渠系工程的发展情况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
第二编大型灌渠及陂塘技术的发展(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第一章引水渠系春秋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井田制迅速瓦解,与之相适应的以排涝为主的沟洫工程也堙废了,代之而起的是兴修长距离引水灌溉工程。到战国、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开发更多的土地和增产更多的粮食,加上水利知识的积累和水工技术的提高,促使水利......
-
〓 翻车何以“得宠”:适应性与生命力
——水车起源与发展丛谈(十)
翻车为什么会被广泛使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因为它在广泛适应社会上不同条件的基础上,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上的各种需要。试将翻车和筒车作些比较。筒车效率高、省人力,这是翻车所不及的。但翻车也具有筒车没有的优点。筒车要有湍急水流作动力,翻车却不受这种限制,无论流水静水、河水塘水、大水小水,只要临水都可使用。筒车只能灌溉......
-
〓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结构、规模与亲属关系——《中国家庭史》第一卷第六章第二节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第二节家庭结构、规模与亲属关系种种迹象表明:魏晋南北朝的家庭发展出现了某些异动,这首先表现在家庭的结构与规模上,其次表现在家庭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上。具体来说,文献中不断出现的“千丁共籍”、“百室合户”以及“累世同居”之类记载,给我们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即当时的家庭结构比秦汉时代要复杂,家庭规模有......
-
〓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道路的早期探索:清季重商思想再评估
【摘要】清季重商思想阐释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重商论者将历史、社会、文化、制度、近代世界观等各种因素嵌入到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探讨了中国如何发展近代生产力、构建近代生产关系等重大问题。强烈的忧患意识、救亡精神和经世使命感使重商思想呈现出独立意志、奋起赶超的鲜明特质,其关注人的发展,尝试古今、中西结合以及动态、开......
-
〓 关于中国古代华夷关系演变规律的理性思考
—华夷关系的历史定位、演变轨迹与文化选择
【摘要】“中华(中国)多元一体”观念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学术概念,符合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实际。“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之内的华夷两大势力经过碰撞、冲突,以至此消彼长、互为主导,加深了各方的了解和民族认同,淡化了“华夷之辨”、“尊夏贱夷”等观念,促使各民族逐步凝聚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华夏汉族王朝和夷狄族王......
-
〓 涌动的东亚——明清易代时期东亚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
【内容摘要】19世纪后半期,看似由西方冲击导致的中国朝贡体制的瓦解其实有其內在动因。从身份认同【1】的角度而言,因为明清易代的冲击,东亚主要政治行为体无论是对自身还是相互的认识,均经历了一个迷失和重新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传统朝贡体制的稳固产生了消解作用,而且这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与欧洲(西方)无关。17世纪东亚国际关系......
-
〓 清代市场研究的成果与课题
【作者简介】山本进,日本九州大学教授;【译者简介】廖敏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前言本书是对于从清初到开港前后的中国国内市场构造和变迁,及与之相应的国家经济政策的研究。从鸦片战争开始,由于西欧列强进入中国,中国国内市场在19世纪末,从属性地被编到世界市场之中。但这并非意味着开港前的中国是停滞的、自给......
-
〓 文化博物馆:展示文化,传承血脉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96期5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在敖鲁古雅鄂温克驯鹿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用具,如滑雪的木质“滑板”,用来背东西的“捆板”。鄂温克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制造生产工具。好客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乡党委书记卜伶生俨然像一个导游,不厌其烦地向记者讲解着,吸引了不少......
-
〓 中国化激进主义生成谱系探寻
一、中国化的激进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是一对“孪生”姊妹。事实上,直到l790年保守主义思潮的奠基人柏克发表“法国革命感想”之前,尽管激进主义已经兴风作浪,但它还是没有为世人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激进主义真正得到学理阐释还应当从《法国革命感想录》开始,激进的法国大革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不断革命的谱系。不过,一个说不清、道不明......
-
〓 论古代河西走廊屯田对绿洲生态的影响
关键字:河西走廊;屯田;绿洲生态;影响摘要:古代河西走廊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始屯田到清道光五年(1840年)至,历数一千九百多年,大规模的屯田促进了河西走廊政治、经济的发展,但这一系列的屯田过程中由于忽视了生态效应及相关的生态建设,造成绿洲植被萎缩减少,河流下游尾闾湖泊萎缩甚至干涸;过度的屯田及不合理的耕作方......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