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世纪黑暗说”的形成及动摇
西方史学界不仅放弃了“中世纪黑暗说”,而且日益认识到12世纪对于今天社会的价值,“对于12世纪的研究愈深入,该世纪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就愈明显”,以至于有学者认为,“12世纪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在西方学术史上,从15世纪开始,一些人文主义者用极端蔑视的态度看待中世纪欧洲的发展。他们推崇古代希腊罗......
-
〓 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农林牧分布编》之三
关于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曾经有过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说,黄土地区根本不宜于森林的存在[1]。有的人说,黄土地区并不是没有森林,像中条、太岳、贺兰诸山和洮、湟、大夏诸河的下游也是曾经有过森林的,不过都是公元500年前后的事[2]。有的人则说,只有干旱地带才不能有森林。这些说法都未必与实际相符合。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黄河......
-
〓 大唐帝国的中兴与运河——《唐宋帝国与运河》第五章
第五章大唐帝国的中兴与运河上述安史乱后大唐帝国日渐衰微的势运,到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又有了转机。宪宗自即位以后,于元和“元年,平夏州(在今陕西横山县西)。二年,平蜀斩(刘辟)。三年,平江东斩(李)锜……五年,擒史宪诚,得泽(今山西晋城县)、潞(今山西长治县)、邢(今河北邢台县)。七年,田弘正以魏博六州来受常贡......
-
〓 生态观与乡土史重建——以新店溪流域为例
一、前言1962年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唤醒人们,农药与化学药剂的滥用,已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春天变得寂然无声,不再有虫鸣鸟叫。(李昭文,1997)自然生态的维护,渐渐成为世人关心的课题。有的从神学上探讨基督教的生态观,有的从历史找寻生态危机的根源,有的进一步提「出能趋疲(entropy)新世界观」,以期拯救地球之危......
-
〓 文艺复兴时期缘何盛行物文化
2月2日,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家玛丽·拉文(Mary Laven)在其最新研究“虔诚的物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虔诚的物文化.l400–1600”(Objects of Devotion:The Material Culture of Italian Renaissance Piety,1400—1600)中,......
-
〓 只有农民自己能够代表自己——《毛泽东视野中的农民问题》结束语
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在研究法国农民阶级后得出结论:农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而且“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1]。又过了将近一个世纪,毛泽东在研究中国农民问题后指出,农民战争在中国历史上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但却只能是历代统治阶级“改朝换......
-
〓 战争与文化——历史上南诏与唐帝国之间的战争
阅读和品评历史能够使人明智。在深邃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曾经有那么多足以让我们震惊的故事和英雄,是他们为我们绘制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是他们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和追思。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帝国时期,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曾经有一个逝去的国家——南诏,它的名字如今深深的印刻在大理的石碑之上,也印刻在云南人......
-
〓 [隋唐五代]农家经济生活——《中国家庭史》第二卷第五章第二节
第五章家庭生计第二节农家经济生活唐代的农村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生产单位和经济单位。农村经济生活受到地域条件的影响,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与周遍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差异足很大的。同样是南方,东南地区与四川盆地也很不一样。张泽咸《汉晋唐时期农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对于各个区域的农业生产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里不准......
-
〓 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
在现代德国哲学中,胡塞尔是主体性哲学的有力支持者。他继承了笛卡尔和康德的主体性思想,而且比他们走得更远。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的哲学观念》等著作中,他进一步提出了本质直观的方法以及本质直观和个体直观的关系。普遍必然性来自范畴直观。范畴直观以个体直观为基础,但是在质性上又不同于个体直观,它以观念作为自己的意向对象。在对......
-
〓 近代以来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就相伴而生,而且每隔若干年就要爆发一次的经济危机给整个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沉重打击了原有的生产力体系,甚至造成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瓦解和崩溃。尤其从15世纪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原有封闭的区域经济体被逐渐打破,各国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加速了世界经济体的形成,经济......
-
〓 环境、人口和教育——《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第二章
第二章环境、人口和教育第一节环境一、生态环境清苑位于冀中平原东部,地处北纬33°33′30″~38°35′36″,东经115°13′3″~115°45′30″之间。南北最大纵距44.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46.1公里,总面积954平方公里。总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缓缓倾斜。西南最高地面与东北最低地面的海拔高度仅相差24......
-
〓 货币供给量、货币结构与中国经济趋势:1650—1936
【内容摘要】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直存在很大争论。本文通过对1650—1936年近三百年间中国的货币供给、货币制度和货币结构的变化,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了经济近代化过程中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研究表明:18世纪货币量的充足供给推动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为现代经济的成长准备......
-
〓 在广东发现“郑和”——以地方文献与民间信仰为中心
“郑和”是百年以来备受中外学者关注的重大课题,相关成果汗牛充栋,似乎已经题无剩义。然而,如果把视角做一些调整或扩大,例如原来没有注意的领域,原来缺乏注意的地区,原来缺少关注的海外,进行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研究,仍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其中广东(含海南),就是长期被忽略而实际上与郑和远航颇有关系的区域,笔者认为有必要作进一......
-
〓 唐宋以来“富民”阶层之规模探考
【内容提要】唐宋以来,由于土地自由买卖的发展和土地市场的扩大,促使富民作为一个拥有雄厚经济实力且广泛分布、但其内部又有差别的新的社会阶层而得以逐渐形成。到宋代,占真实上三等富户九成二以上、为总户数13.3%—33.9%左右的富民阶层,占有约60%—70%的社会土地财富。【关键词】富民阶层;上户;土地;唐宋“富民”是唐宋......
-
〓 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下)
少数民族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贡献少数民族在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中不仅创造了宗教信仰、伦理制度、生死价值观等精神体系,也留下了承载这些精神价值观的物质载体,这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坐落在西藏拉萨玛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是藏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布达拉宫集藏式传统碉房石木结构和中原汉式殿堂及尼泊尔高原之都的印式风格为一体......
-
〓 技术演化与中西“大分流”
——重工业角度的重新审视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430079内容提要:彭慕兰等“加州学派”学者认为煤铁等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并强调中西方的“大分流”发生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但是,作为工业革命标志的蒸汽机的出现,是以西欧16世纪机床工业技术积累和传承为基础的,相反,明代中国尚不具备类似的机床技术。晚明以后,西欧......
-
〓 古代亚洲的驯马、乘马与游战族群
【内容摘要】驯马史滥觞于新石器晚期的亚洲草原,当时的草原住民为了取得肉乳,遂由猎马逐步发展为畜养马匹。至青铜时代,随着草原人口的不断扩展而形成新的族群,他们出于战争和迁徙的需要,开始将马匹当作交通和战争的工具,马的使用从而有了新的方向。公元前2000-前1600年间,只有少数特殊的“游战族群”(nomads)才掌握驭使......
-
〓 日本一瞥——《四千年农夫》第一章
我们由美国的西雅图出发去中国的上海,经由北线航行,于2月19日到达日本横滨,3月1日到达上海。此次航行的目的就是了解沿途国家土地耕作以及作物种植的一些情况,并且亲自或者通过翻译与当 Jc,9的农民、园丁和果农进行交流。我们煞费苦心,在一季的不同休耕时间里对同一块地或同一个地区进行多次考察,以便知晓文化或者是耕作方式相同......
-
〓 关于中国古代华夷关系演变规律的理性思考
—华夷关系的历史定位、演变轨迹与文化选择
【摘要】“中华(中国)多元一体”观念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学术概念,符合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实际。“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之内的华夷两大势力经过碰撞、冲突,以至此消彼长、互为主导,加深了各方的了解和民族认同,淡化了“华夷之辨”、“尊夏贱夷”等观念,促使各民族逐步凝聚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华夏汉族王朝和夷狄族王......
-
〓 上堡古国:昔日起义地今日安乐居
在远离都市的偏僻地区,有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村落。在那里,一些古老习俗、建筑造像、宗教信仰、历史遗迹,避开都市喧嚣,躲过灾害战火,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他们不是定格过去的博物馆,也并非观光游览的圣地,而是老百姓世世代代生息繁衍、耕织劳作的场所,是活的聚落。这些古村落被称为“记录历史的活化石”。一个古村落即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对......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