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古代城市排洪防灾解析与借鉴
世界文明大都是缘水而起的,如起源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起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两河文明,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相应地,古代建城也自然沿河选址,以水为邻、依水而建自然佳处颇多,然而也不免有一定的隐患。古人有很多与城市水患斗争的例子,甚至也有为躲避水患而迁都的。如商代第十二位君王河亶甲立,是时嚣有河决......
-
〓 中国人的“国民性”及观念的现代化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Chinese Peopl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nception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天下观、伦理观、义利观等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达到前人没有达到的理性高度——在我们国家,不断有人讨论一个问题,即中国人的“国民性”。也......
-
〓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后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区域史与社会经济史研究已经做出众多卓越的贡献,华南研究一直是中外学界关注的热点。笔者对相关研究也保持长时间的热情和兴趣,沿着前贤的足迹,在对史学前沿与文献资料的勉力把持基础上,从区域史、经济史、海洋史、制度史、中外关系史等多学科相结合角度,以世界眼光与整体视野,探讨濒海地区社会历史发展轨迹,......
-
〓 锡伯族饮食文化别具风格——走进锡伯族之四
新疆锡伯族的饮食与其民族传统、居住环境等息息相关,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习惯,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精华,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锡伯族历史与文化》等书都专辟章节介绍锡伯族的饮食锡伯族在日常生活中喜食面食。发面饼在锡伯语中为“发拉哈额分”,又称“锡伯大饼”,锡伯族人几乎每天都......
-
〓 气候变化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早期稻作农业
一、黄河中下游地区早期稻作的认识过程关于黄河流域的稻作问题,由于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的滞后,尤其是人们对气候变化认识的淡漠,着实经历了一个绵长的衍变过程。早在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进行考古发掘,出土有大量的石器和陶器,当他将这些文物带往瑞典进行整理研究时,发现一块陶片上附有植物遗骸,经植物学家......
-
〓 启蒙光耀下的法国传统技艺
【核心提示】对于社会革命与工业革命前夜的法国,这是一次对截至18世纪中叶法国传统技术的全面科学整理,法国实业技艺由此转化为公共知识,为即将进入现代技术世界的劳动者拓宽思路。1754年秋,一位制刀匠对儿子说:“我儿,我们两人都在这世界上喧闹了一番,所不同的是:你用你的工具发出的声响使你自己不得安宁,而我用我的工具发出的......
-
〓 中国人的“国民性”及观念的现代化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Chinese Peopl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nception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天下观、伦理观、义利观等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达到前人没有达到的理性高度——在我们国家,不断有人讨论一个问题,即中国人的“国民性”。也......
-
〓 隋唐宋元筑圩和圩区水利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第三编水网圩田和挡潮工程技术的发展第一章水网圩田第二节筑圩和圩区水利技术成就圩田工程是人们开辟沿江滨湖低洼之地修筑的水利工程。唐后期至宋元时期,堤围工程在长江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大量修筑,促使筑圩和圩区水利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其基本的一些技术经验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一、筑圩技术要素......
-
〓 对北魏均田令的一些分析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五章
一均田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大的田制之一,也是全世界田土制度史的一个重要范例。但是,产生这样一种制度的根由是什么呢?要谈清楚这一点,怕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先从传统上看。井田制度是不能恢复的了;几次企图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井田的举措,也都失败了。曹魏的屯田制太峻急,可救一时之急,不可以持久;西晋占田制,遭遇到民族纷乱的严重干扰......
-
〓 翻车起源献疑——水车起源和发展丛谈(三)
翻车的起源,一般追溯到东汉末年的毕岚和三国的马钧。史载马钧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1]从“其巧百倍于常”(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后同)看,马钧只是改进了翻车,翻车原已存在,而且似乎也不是太过希罕,起码在洛阳是这样吧。改进了什么?“百倍”似涉夸大,但起......
-
〓 《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目录
《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王建革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6目录绪论…………………………………………………………………………………………………………………(1)第一章总体概况……………………………………………………………………………………………………(15)一、游牧中的人地关系………………………………………......
-
〓 洱海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微调与城市形态的规范化
——《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第五章第三节
第五章大一统政权下洱海区域的地方城市三、洱海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微调与城市形态的规范化(一)城址变动与城市形态的规范化这一时期,在洱海区域内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次中心区、边缘区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过城池兴筑或加固城池的活动。有的地方还伴随着城址的变迁(有的一次,有的则为若干次)。无论城池怎样变化,无论其最初的目的是什么......
-
〓 农具——《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五)
使用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进步。工具无论怎样简单,一般来说,可以使劳动者避免受到直接的损伤,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果。劳动所用的工具,变化多端,归纳起来,可以总结成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利用器械,突破体力(特别是手足长度)及感觉器官所受距离的限制;一个是利用一些基本物理原理,提高人类体力劳动的效果,或利用这些原理来驾驭......
-
〓 禁欲与放纵:魔鬼信仰与近代早期西欧的资本主义
一魔鬼信仰和近代早期西欧的巫术迫害按照一般的定义,巫术(Witchcraft)是指用玄秘的方法导致他人不幸。中世纪末期和近代早期的西欧扩展了巫术的涵义,指“与魔鬼或精灵的交往”,并发展出了“魔鬼信仰”(Demonology)。当时的魔鬼学专家们认为巫师是“与魔鬼交谈,向魔鬼讨教,或施演魔法的人”;“背弃上帝,沉迷于草药......
-
〓 亚洲海峡的地理、功能和类型
【作者简介】普塔克,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研究所教授。译者罗皴英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一、港口、商人、货物以往有关亚洲海洋史的研究常常集中于以下主题,如港口与网络、商人类型、商品流动、海盗、制度变化、区域贸易体系中的政府参与及移民等。在许多案例中,比较的方法屡屡被采用,其目的或是定义类......
-
〓 无解——市场环境中的水源危机
——《制度性干旱》第五章
面对恶性水源危机带来的深重灾难,国家也试图采取措施缓解;除了已于2002年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外,还有“限额灌溉”、“节水灌溉”、“提高水价”等方案。但仍然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一、“南水北调”杯水车薪、成本昂贵“南水北调”是说从长江等外流域近期调200多亿、远期调400多亿m3的水到中国北方。然而,调水只能解决用......
-
〓 洱海区域城镇经济的发展
——《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第五章第四节
第五章大一统政权下洱海区域的地方城市四、洱海区域城镇经济的发展如果说南诏大理国时期城市经济中工商业发展还不够成熟的话,那么1274年以后的数百年里,云南城市工商业大多开始有较明显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以大理为中心的城市市场体系。(一)手工业生产及其市场的发展1.中心区城市——大理城的手工业元朝以后,一些新兴的手工业生产出......
-
〓 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之考察
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晚明出现一大变局,即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传人独尊上帝一神的基督宗教以图征服中国传统宗教,于是佛道二教与民间信仰都遭到了严重打击,统统被扣上“迷信”贬词而受全面批判。“迷信”一词本在魏晋以来的汉译佛经和中国佛典中已偶尔出现,但那都属于佛经格义而作宗派哲理的阐释,它未见于中国古代传统文献之中,如东汉的......
-
〓 《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第九章人、物流与蒙古社会
近代东部内蒙古地区的耪青制度是从华北随移民传人东蒙的,由于宽松的人地关系、地权变化等因素,这种制度得到很大的扩展。在这种制度下,精耕细作的汉农业文化在蒙地获得了推广。在耪青传播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社会流动,各种类型的移民都在流动,同时也有蒙古游牧民和流民的固定。社会流动的第一波浪潮是在东蒙的南部地区,发生在清代,耪青......
-
〓 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八)
八、南海贸易与岭南社会经济变迁20世纪初叶,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中唐以后出现的前所未见的经济社会变迁,这种变动与宋代相衔接,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向近世转变的观点。1910年,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提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的命题;其后,宫崎市定对内藤氏的观点加以阐述与完善,形成系统的宋代“......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