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元时期]坊郭户:城镇居民和工商家庭——《中国家庭史》第三卷第二章第四节
第二章“户”与家庭经济阶层第四节坊郭户:城镇居民和工商家庭城镇工商业家庭称作坊郭户,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其他市民。[1]宋代官府对坊郭户也划分户等,目的与划分乡村农家的户等一样,也是为了更方便地征派税役,与乡村农家的户等划分出现在汉代的情况不同,坊郭工商家庭的户等划分出现比较晚,《魏书》卷一一○《食货志》记载北魏孝明帝......
-
〓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序
我国有两大高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这就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这两大高原都是当今世界上地学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但两大高原成为热点地区的时间有很大不同。青藏高原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成为我国和世界地学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而黄土高原在此之前的很长时期里,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在黄土高原的研究中,出现了几个成为......
-
〓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下)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第三章(下)
二、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中诸要素分析众所周知,在人地关系系统中,“人”是最为活跃的、主动性很强的、居于能动主导性地位的一方,但“地”(自然资源与环境)也并不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是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乃至“决定”着人类活动的方式及其结果。在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中,人口一直是人地关系系统中最为......
-
〓 文明与文明的延续性
在中国史和中国考古学领域经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作为一名世界古代史研究者,笔者对此感到错愕。毋庸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主要载体的汉字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然而这个命题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包含着另一个判断,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
-
〓 黄河利害刍议
此文未公开发表,请勿转载云南大学中国历史文献学650500摘要:黄河产生了中华文化,不在黄河本身,而在与黄河交叉的各条水系所形成的桠杈地带;在春秋以前,黄河在繁衍我们先民、哺育我们文化方面是起着积极作用的,其泛滥为害是进入战国秦汉以后的事,而且其大规模的泛滥为害则起于唐天宝以后。黄河本身是中性的,不存在利害之分,关键在......
-
〓 从小城邦崛起的罗马帝国
罗马在起初只是意大利中部台伯河沿岸的一个小城邦。但到了公元1世纪,它已统治了一个帝国,其疆域北起不列颠,南抵利比亚和埃及,西至西班牙,东达叙利亚地区。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它的幅员辽阔,还有其生命力的长久:从公元前3世纪征服意大利起,直到公元5世纪蛮族入侵时为止,罗马帝国维持了约700年之久。这种非凡的扩张历程是通过同......
-
〓 探访东巴:纳西族的民间“智者”(“走进东巴文”之二)
东巴,意译为“智者”。历史上,东巴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多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于一身,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东巴们写东巴文、诵东巴经、做祭祀活动,跳东巴舞、画东巴画、唱东巴歌曲。东巴文化指的就是这样一个文化体系。正如学者兼大东巴和力民所说,没有东巴,东巴文书写的经典会变成“机械的文字”;没有东巴,东巴文化......
-
〓 理解中国的小农——《四千年农夫》中文版序
2011年,是为辛亥百年纪念,也是《四千年农夫》英文版出版一百周年。在与中国这百年来诸多不谙洋务却食洋不化之辈相互印证的、近乎无慨而慷的作缅怀态中,愿意认真反思百年激进现代化历程中制度变迁成本的中国人之鲜见,竟使我的两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地做“在地化”生态农业试验研究的博士生抽空翻译出版的这本书《四千年的农夫》,......
-
〓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上)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第三章(上)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 及其演变有其显明的区域特点。[1]近十余年来,以一批中青年为主体的研究者对此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总的说来,现有研究分别在两个领域进行:在历史学领域,一般侧重于经济开发史研究,也涉及经济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但因多为分阶段研究,对长时段......
-
〓 南汉对外关系与海外贸易
在隋唐五代史研究中,南汉就像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样荒僻,乏人问津,成果寥寥,主要是因为历史记纂荒缺,史料散见于《新唐书》、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及宋人笔记之中,甚为零碎,研究难度很大。清代朴学兴起,一些学者对南汉史事进行考辨清理,廓清南汉基本线索,例如吴兰修的《南汉纪》、《南汉地理志》、《南汉金石略》、刘应麟的《南......
-
〓 两宋的土地关系和赋役——《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第六章
第二十四节宋以前土地所有制的总结宋以前的土地制度,前文大体上已经涉及过了,现在再来总结一次,不是为了重复,而是企图在总结中有所拔高,也就是说,会有些新的什么在总结中出现。特别是结合导师马克思关于东方(亚细亚)形态的伟大学说,观察这一形态的特征在具体的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土地所有制衍变的历史中,有些怎样的情节,是很有意义......
-
〓 试论两汉的土地所有制和社会经济结构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三章
两汉的土地所有制,或者说,两汉的社会经济,是学术界长期以来的难题。从史料说,无论从数量或质量方面看,都比三代井田时期丰富多了,但可据以论证的关键性、要害性资料和数据,仍然很少。加以字句间的纠缠,这就是陈寅恪氏为什么说“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1】这个话的原由。开国以来,1957年曾有过一个两汉社会经济探讨的高潮,以张恒寿......
-
〓 天下概念成立的再探索
一、前言“天下”与“中国”概念是探究东亚王权的两个关键词。其中关于“天下”概念与制度,长期以来就是史学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更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① 天下研究的原因多端,而我个人作为研究者之一,目的在于探讨传统中国的政体为何。今人惯用“国家”、“帝国”一类的概念以定义或称呼传统中国的政体。但古人却自称为“天下”。故我才说“......
-
〓 中国野生稻的古今分布——《中国稻作史》第一章(二)
第一章中国稻作的起源、传播与分化二、中国野生稻的古今分布现在全世界稻属(Oryza)的“种”(Species)数经过定名并得到认可的约有20~25个。其中栽培稻只有两个种,即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和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其余都是野生稻种。亚洲栽培稻的祖先种,公认的是“普通野生稻......
-
〓 我对“科学史”的理解
一个满怀治病救人理想,只知处方用药、操刀割疣之技的医学院校学生,却在离开校门之后步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科学史。作为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并在二十余载光阴荏苒之后成为中国最高级别科学史研究机构的管理者,他对该学科持有怎样的认识与情感呢?科学史有何用:一个关于意义的追问我曾问过许多人:科学史有何用?或者......
-
〓 《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第八章土地关系与社会形成
进入蒙地的汉移民与土地的关系,和内地人与耕地关系不同,因为他们处在一个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在内地,除了少量官地外,大部分土地是私有权下的土地。蒙地却不同,因蒙古的土地原是供游牧民族放牧的,传统游牧业的移动特性决定了草原不能私有化。这样,尽管蒙地的领有权名义上归札萨克,但实际上的权力仍属公有,无私人占有土地的概念。汉农业是......
-
〓 《华北的农村》第五章谷类(下)
荞麦略黄豆略黑豆与黄豆同为一种,只是粒微扁小,皮稍厚,所以口味很差。大致用黄豆所制之品,用他也都可制。不过不及黄豆制者好吃,于是有许多种都只是用黄豆,就不肯用他了,最大的原因,就是含的油及蛋白质等,都较少耳。用他可做的食品,只有几种最重要者是做酱。酱吾乡数百里之内,做酱不用黄豆,都用黑豆,先炒熟再磨成面,加水成团,与黄......
-
〓 毛泽东时代:“灌溉革命”与“保水农业”
——《制度性干旱》第三章
一、“中耕保墒”——中国古典农业的核心和特征在中国北方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农业区,作物年需水量为1000mm左右,年降水量却只有200-600mm,而且降水的季节分布极不平衡。在社会尚不具备能力组织大规模灌溉的古代中国,为解决这种十分尖锐的供、需水矛盾,劳动人民发明了以“保墒”为核心的耕作体制。“墒”,指的是土壤水分。保......
-
〓 从亚细生产方式看中国古史上的井田制度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二章
一井田制是我国历史上极重要的土地制度,它应该是世界历史上土地所有形式中的重要的范例。那么,井田制是怎样的一种土地制度呢?大体古老的人类,从经营农业的一开始,就有个规划的问题。《诗·大雅·公刘》篇说,“既景乃冈,相其阴阳,……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周礼·大司徒》篇也说,“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然后“辨其山......
-
〓 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绪论第一节
绪论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这个民族自形成以来就是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并曾经凭借其游牧经济的优势建立了蒙古汗国,为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和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自清代之后,蒙古族游牧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转变为半牧半农经济以至部分地区基本变成了农业经济区。因此,有必要就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过程进行研......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