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真实的故乡想象的家园:一株尽人皆知的大槐树
一、移民史上的洪洞大槐树现象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树了。“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一首广泛流传在华北民间、妇孺皆知的歌谣。与此相关的还有《胡大海复仇》、《燕王扫碑》、《三洗怀庆府》等传说故事,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政府下令从洪洞迁民......
-
〓 历史上的开封犹太社团:中犹文化交流的绮丽
开封犹太社团的消失是由自身孤立无援的处境、与主体民族通婚、开封水灾以及城市的衰败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近代以来,在中国的上海、哈尔滨、天津出现了规模不同的犹太社团,特别是二战时期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形成,为中犹关系史谱写了新的篇章。犹太人与中国人的交往源远流长。据早期的拉比文献、《塔木德》文献及罗马文献记载,犹太人既是中国丝......
-
〓 四川:僰文化属于大夜郎文化圈
——访中国史学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80 期3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夜郎在何方?”一些学者提出“大夜郎文化圈”概念,认为夜郎文化覆盖西南地区多地,范围广阔。中国史学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等学者还指出,四川的僰文化与夜郎文化颇有关联。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谭继和先生。《中国社会科学报》:“夜郎自大”的典故广为流传。......
-
〓 接受历史教训,必须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2011年6月25日)
今天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是深切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及其丰功伟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按照历史实际,也可以说没有毛主席也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参考有关文献,试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相联系,加深思考,很有必要。......
-
〓 关于农业与文化的关系
【作者简介】唐珂(1969—),男,中国农业博物馆馆长。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的灿烂辉煌历史。作为泱泱农业大国,有着上万年的农业文明史。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物品,也为中华文化......
-
〓 气候的历史与历史的气候
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科学话题,更是历史纬度下的综合议题。新近出版的《中国历朝气候变化》一书,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全胜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采百家之言,究内在机理”,历时八载而成。我们邀请相关研究者介绍书中部分主要观点,管窥气候变化的历史中,历史“气候”的风云诡谲。古籍与石笋剖面图20世纪变暖与隋唐暖期高度相似......
-
〓 中国稻作的分化和传播——《中国稻作史》第一章(五)
第一章中国稻作的起源、传播与分化五、中国稻作的分化和传播(一)稻的文字和稻的分化传播关系“稻”字最初见于金文,作,等形[1],前者从禾旁,同后世稻字已完全相同。甲骨文中未找到稻字。甲骨文中有一个字作,,等形,胡厚宣、唐兰释为“稻”[2],于省吾释为“菽”[3],陈梦家释为“秬”[4],郭沫若释为“酋”,杨树达释为“燋”......
-
〓 翻车起源献疑——水车起源和发展丛谈(三)
翻车的起源,一般追溯到东汉末年的毕岚和三国的马钧。史载马钧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1]从“其巧百倍于常”(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后同)看,马钧只是改进了翻车,翻车原已存在,而且似乎也不是太过希罕,起码在洛阳是这样吧。改进了什么?“百倍”似涉夸大,但起......
-
〓 《中国土地制度史》新版导言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一章
一土地,在阶级社会,是私有财产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之一。但假如从远古看起,事情却不是这样。土地原本是一桩自然物,从抽象的道理讲,它可以跟人类是无涉的。但后来之所以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这中间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我们试想:当最早的猿人从树木上下来,最初践履到地球的表面时,土地已是他们的承受者。这些原始群是非常蒙昧的,......
-
〓 草原文化的思维特征及其现代变迁
——以对蒙古族思维方式的分析为视角
把草原文化作为整体对象研究,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草原文化在理论建设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学理上研究草原文化的成果还不多见,特别是关于草原文化思维方式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上看,关于草原文化思维方式研究的专门成果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对草原文化思维方式的概括还处于抽象阶段,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
-
〓 毛泽东时代:“灌溉革命”与“保水农业”
——《制度性干旱》第三章
一、“中耕保墒”——中国古典农业的核心和特征在中国北方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农业区,作物年需水量为1000mm左右,年降水量却只有200-600mm,而且降水的季节分布极不平衡。在社会尚不具备能力组织大规模灌溉的古代中国,为解决这种十分尖锐的供、需水矛盾,劳动人民发明了以“保墒”为核心的耕作体制。“墒”,指的是土壤水分。保......
-
〓 对“大水荒”以往成因的否定和“社会制度成因”的提出
——《制度性干旱》第二章
为什么中国北方会在短短20年内水源全面枯竭?各种学说虽莫衷一是,但主流的观点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降水减少,气温增高;2、工业与城市用水增多;3、森林植被减少。“雨下少了,水用多了,自然就缺水了”,答案多么“简明”啊!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表层,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就难免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本文认为这些因素不仅不......
-
〓 大唐帝国的极盛与运河——《唐宋帝国与运河》第三章
第三章大唐帝国的极盛与运河高宗以后政府因长安物资供给困难而常常迁往洛阳办公的情形,自开元二十四年玄宗由洛阳西返后即告终止;此后他便长期住在长安,不再东幸。开元二十四年后政府所以能够长期驻在长安,主要由于关中的经济状况发生激剧的变化,即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窘困贫乏的状态一变而为丰富宽裕,足以供应中枢因经费开支激增而起的对......
-
〓 隋唐五代家庭规模的总体分析——《中国家庭史》第二卷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家庭规模与结构第一节家庭规模的总体分析隋文帝时期的家庭人口政策有一个矛盾的现象,即一方面限制三代同居的家庭必须析籍,比如隋初针对北朝末年北方地区户籍申报不实的情况,大力推行“大索貌阅”的人口普查活动,就曾经出台“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的措施。[1]在另一方面,在开皇末年,隋文帝又对于“家门雍穆,......
-
〓 黄河利害刍议
此文未公开发表,请勿转载云南大学中国历史文献学650500摘要:黄河产生了中华文化,不在黄河本身,而在与黄河交叉的各条水系所形成的桠杈地带;在春秋以前,黄河在繁衍我们先民、哺育我们文化方面是起着积极作用的,其泛滥为害是进入战国秦汉以后的事,而且其大规模的泛滥为害则起于唐天宝以后。黄河本身是中性的,不存在利害之分,关键在......
-
〓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后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区域史与社会经济史研究已经做出众多卓越的贡献,华南研究一直是中外学界关注的热点。笔者对相关研究也保持长时间的热情和兴趣,沿着前贤的足迹,在对史学前沿与文献资料的勉力把持基础上,从区域史、经济史、海洋史、制度史、中外关系史等多学科相结合角度,以世界眼光与整体视野,探讨濒海地区社会历史发展轨迹,......
-
〓 春秋战国个体家庭生计模式的形成——《中国家庭史》第一卷第三章第四节
第三章春秋战国:传统家庭模式的奠基第四节个体家庭生计模式的形成春秋战国社会大变迁,不仅导致了家庭形态、结构和亲属关系的变化,家庭生活状态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周代封建制下,社会结构是固定的,每个家庭的生计来源也是固定的,其情形正如春秋时人概括的那样,是“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 传统生态治虫技术的再思考——以养鸭治蝗技术为例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民国时期的蝗害与政府应对机制研究——以南京国民政府为中心》(批准号:10YJC770122)的阶段性成果。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苏北农业发展与农业灾害史研究”(编号:苏教社政[201012号)阶段性成果。南京农业大学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明清时......
-
〓 世界视野中的龙文化
在欧洲历史上,中国龙曾被视为神圣地位的标志。图为1687年欧洲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一书中所载的孔子画像,此画上方配了一幅中国传统的“双龙戏珠”图案。西方龙(Dragon)与中国龙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完全不同,西方龙是毒龙,是丑与恶的化身。图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根据欧洲的一个著名传说——“圣乔治屠龙”而......
-
〓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
演讲人:刘云德地点:中央党校·理论大讲堂殷墟甲骨文汤因[英](1889—1975)刘云德刘云德 1954年出生,山西人。1982年获吉林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3年获联合国开罗人口中心哲学(人口学)硕士学位,1987-1988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现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学术委员会......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