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比较史的角度应该如何看待东亚农业
一、既有的关于发展阶段论和地区类型论的看法笔者在1996年之后的6年中,和中国、韩国的农业史研究人员一起进行了关于东亚农业史的共同研究。在项目实施期间,各位课题组成员都强烈认识到东亚农业以水稻耕作为中心这一地区性的同质性,虽然在时间上有先有后。但是我们在一同访问东亚各地的农村后,又认识到各地区间的异质性。至于应该如何去......
-
〓 作为中国国家经济职能的治水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第四章
中国水利工程的起源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同大禹的历史虚构故事以及同古代中国井田制的非完全虚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当笼罩这两件事的阴云可能从传奇与神秘主义的二十世纪的晦涩状态中出现之前,就必须把它扫除,以便得到一个对问题的细节多少清楚一点的看法,这样,在核对了少数现存的确凿证据之后,就会给我们建立起一个关于中国公共水利工程起源......
-
〓 在理论与现实之间——重读《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一书
导读:本学期,在张老师的课上,我本来是报告了黄宗旨《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1]一文的行文思路及其旨要。讲述毕,还引起了大家关于古代中国国家与社会之间领域界定问题的争论,最后张老师予以了分析,他指出具有中西相关背景的黄宗智最后把这个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理论分析,也是值得借鉴的。后本欲......
-
〓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目录、内容简介、后记、组织者的话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张芳著,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内容提要本书是系统阐述和总结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的发展进程和历史成就的专史。依据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征,全书分为五编,即新石器时代至夏商西周水利工程技术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春秋战国至南北朝大型灌渠及陂塘技术的......
-
〓 整地技术——《中国稻作史》第四章(二)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二、整地技术(一)原始农业的稻田现在研究中国农业早期形态的学者多趋向于把早期的农业区分为刀耕和锄耕(或耜耕)两个阶段[1]。是根据使用的农具和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作出的划分。刀耕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使用刀斧、木棒进行所谓“刀耕火种一,不翻土。锄耕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使用翻土工具锄(耜、铲),由林木砍伐......
-
〓 《华北的农村》第一章总论
民食有许多人说,中国人是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面者乃指的是小麦面粉。按南方人吃米,这句话是不错的,而北方人吃面,就绝对靠不住了。这件事情,不但值得谈一谈,且是极应该谈一谈,因为这于治国安邦,有绝大的关系。在未谈军国大事之前,先谈谈吾国人的食品。南方人吃米,是不错的,可以说是绝对的吃米,虽然偶尔也有些面食,然不过是点缀......
-
〓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发展的复杂形势——《中国家庭史》第一卷第六章第一节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公元2世纪末叶,中国社会种种矛盾全面爆发,阉竖乱政、外戚专权、胡狄侵扰和声势浩大的黄巾战争,通过内部腐蚀、骚乱和外部冲击,最终摧毁了东汉王朝。从此,中国家庭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并且非常独特的演变阶段,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其主线而言,魏晋南北朝家庭的历史发展,也许仍可认为是遵循着战国秦汉以来的一......
-
〓 日月山下丹噶尔:“唐蕃古道”上的高原古城
“这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当年茶马互市的场所,是反映青海省多元文化共存的一个明清古城。”一到青海,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民俗学研究专家赵宗福就建议记者去日月山北麓的丹噶尔古城考察,“丹噶尔是多民族共居的商业小城,这里的许多民俗都很有意思。”著名的“唐蕃古道”起自长安(今西安),至西宁后由青海湖东南过丹噶尔,翻越......
-
〓 论十七世纪法国社会消费及特征——兼论它对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
【内容摘要】17世纪是法国社会消费的黄金时期,虽然消费依旧是基本的衣食住行等商品,但社会消费 更主要的体现为城市社会上层对奢侈品消费的特征。这种消费特征对近代法国资本主义经济 发 展而言,给正在发展中的早期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市场,这对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不裨益 ,也对传统的手工工场向资本主义生产组织转化起到促进作用。【......
-
〓 隋唐宋元筑圩和圩区水利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第三编水网圩田和挡潮工程技术的发展第一章水网圩田第二节筑圩和圩区水利技术成就圩田工程是人们开辟沿江滨湖低洼之地修筑的水利工程。唐后期至宋元时期,堤围工程在长江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大量修筑,促使筑圩和圩区水利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其基本的一些技术经验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一、筑圩技术要素......
-
〓 土地利用——《中国农学遗产要略》(六)
到现在为止,人类利用的有机物质都以植物的综合活动为最终来源。而所有植物,直接间接地都必须用土壤所供给的无机养分——水和“矿物质”,作为生活的物质基础。我国的古老说法是“土能生万物”。(一)垦辟开辟土地,作成农田,是农业生产上的基本建设。不是所有陆地都能供给植物以生活条件。作为农业对象的植物,只有长在田地里,才会生产出合......
-
〓 生态观与乡土史重建——以新店溪流域为例
一、前言1962年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唤醒人们,农药与化学药剂的滥用,已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春天变得寂然无声,不再有虫鸣鸟叫。(李昭文,1997)自然生态的维护,渐渐成为世人关心的课题。有的从神学上探讨基督教的生态观,有的从历史找寻生态危机的根源,有的进一步提「出能趋疲(entropy)新世界观」,以期拯救地球之危......
-
〓 高宗以后的东都与运河——《唐宋帝国与运河》第二章
杜佑在《通典》卷一○叙述大业元年炀帝开运河后,便紧跟着说:“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可见这条运河除开凿给炀帝由洛阳乘龙舟往江都游乐以外。在隋代也曾被用来转运物资。不过隋享国时日甚短,开河不久以后便告灭亡,故运河在隋代对于南北交通的贡献究竟有限。隋亡以后,便是唐代。唐代国都所在的关中,一方面因为人口的增加,他方面因为土地生产......
-
〓 洱海区域城镇经济的发展
——《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第五章第四节
第五章大一统政权下洱海区域的地方城市四、洱海区域城镇经济的发展如果说南诏大理国时期城市经济中工商业发展还不够成熟的话,那么1274年以后的数百年里,云南城市工商业大多开始有较明显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以大理为中心的城市市场体系。(一)手工业生产及其市场的发展1.中心区城市——大理城的手工业元朝以后,一些新兴的手工业生产出......
-
〓 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南北中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历史上就一直存在所谓东西南北中的问题;并且具体表现为文化区域的造就,经济重心的形成,政治中心的变迁。自从中华大地上有了人类,就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活跃发展的。各地先民创造出绚丽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经过凝结升华后,又从中原散发......
-
〓 中国稻作起源和历史神话传说——《中国稻作史》第一章(一)
第一章中国稻作的起源、传播与分化中国稻作起源的问题,是一个有待于不断探索的问题。迄今为止,明确了不少以前不清楚的或被忽略的方面,澄清了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开拓,更产生了以前没有预见到的问题。扼要的加以回顾,可以看出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最早是根据古书上有关神农氏教民种植五谷的传说,五谷之中包括有稻,神......
-
〓 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周官有小宰“掌建邦之宫刑,以理王官之政令,凡宫之纠禁又其任也”【1】,宰夫“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2】。伴随西周君主权力和等级制度的确立,维护这一权力和制度、对臣属施行监察成为必要。御史也始设于周,但职非监察,“盖掌赞书而授法令”【3】,至战国时......
-
〓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几个问题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十四一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亦不例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之被提起,并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是经过一番斗争的。五四运动以后,帝国主义代言人、资产阶级学者胡适之流根据实用主义哲学,大肆宣扬历史没有规律可循;散布东方文明长期静止,外国资本的入侵帮助中国的开化等等谬论。......
-
〓 千面女神:西王母信仰的演变
在中国古典神话中,昆仑神话是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宏伟的一个体系。西王母神话及信仰是昆仑神话的重要内容,正如苏雪林先生所说:“西王母与昆仑山原有不可拆分之关系,言西王母即言昆仑也。”西王母又称“王母”、“金母”、“瑶池老母”、“瑶池金母”、“西池金母”、“仙母”、“阿母”、“龟山金母”、“龟台金母”、“金母元君”、“王母娘......
-
〓 奇特的汉字“风”
“风”是—古老的汉语常用字,却又隐藏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由这个“风”字辐射的语义场,曾经覆盖了炎黄子孙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所有层面,并且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的生态文化精神。“风”的语义场所显示的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为重整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建设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促进人性的健全发展,提供一个......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