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目录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满志敏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作者简介满志敏:男,教授,博导。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工作,在所工作期间,在职先后获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地理系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作访问学者。1992......
-
〓 “天人合一”的生成性解读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和谐观的一个基本命题,而“和谐”则是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的精髓。理解和谐问题,一般都会论及“天人合一”,而对“天人合一”的解读,一般又是从“天”与“人”的关系开始。“天”之涵义在中国哲学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然界”,而应在中国文化历史演变过程中来考察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人”之涵义也不能简单地......
-
〓 《流动与变迁》第二章百年巨变与农村劳力的流动
...
-
〓 关中古都与自然环境
关中是指西起宝鸡、东到渭河中下游地区,这里南有秦岭,北有北山山脉,渭河流域低而平坦,河床甚宽,河水长期冲积泛滥,形成肥沃的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和建都朝代最多的地区。作为都城的时间已超过1000年,建都的王朝政权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余个。正因如此......
-
〓 《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前言
世纪之交,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全球性最重大最急迫的问题,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内外有识之士警呼: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将是21世纪最具爆炸性、灾难性的问题。”自20世纪后期,生态、环境恶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深切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和行动。中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无论是水土流失、植被毁坏、土地......
-
〓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之中国古代史家的通识与智慧
【原刊编者按】中国古代史学蕴含着丰富厚重的历史理论遗产。近年来,史学工作者尤其是中国史学史研究者,在发掘、梳理、阐释中国古代历史理论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本刊作为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的专门刊物,始终关注上述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为了推进这方面的研究,促进历史学在理论建设方面进一......
-
〓 评李玉贞《一部颠覆性著作:“二十世纪俄国史”》文
《炎黄春秋》2010年第10期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李玉贞研究员的《一部颠覆性的著作:“二十世纪的俄国史”》一文。文章是介绍俄罗斯由安德烈·鲍里索维奇·祖波夫主编的《二十世纪俄国史》一书的。据作者说,“2010年6月17-27日俄国史学家潘佐夫到北京做学术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著名专家陈铁健、北京市委党校研......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4期目录
目录·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和史念海先生的历史观/萧正洪(5)记忆中的筱苏(史念海)先生/葛剑雄(8)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忆先师筱苏先生/王社教(10)史门问学记/李令福(12)《后汉书》对研究西汉以前政区地理的史料价值及相关文献学问题/辛德勇(18)乌氏考/郑炳林 吴炯炯(37)秦汉九原......
-
〓 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南北中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历史上就一直存在所谓东西南北中的问题;并且具体表现为文化区域的造就,经济重心的形成,政治中心的变迁。自从中华大地上有了人类,就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活跃发展的。各地先民创造出绚丽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经过凝结升华后,又从中原散发......
-
〓 关于传统经济的通信(中)
(八)大作从封建制度特别是赋役制度和租佃制度的演变上,解述农民逐步获得经营的独立性,论证完整清晰。在“自由迁徙”一节,尚有历代移民实边、徙富豪等强迫迁徙,其数甚大。此虽非由于“制度”,但是由于“政策”,同样妨碍人民的居住自由。在“自由占有土地”一节,对于定额租、押租、永佃权之作用,论述綦详,而于三者的史实,介绍简单。此......
-
〓 《中国家庭史》第一卷《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目录
《中国家庭史·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王利华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主编简介:张国刚,1956年生,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开......
-
〓 古代突厥民族历史意识兴起原因探析
【内容摘要】突厥民族的历史意识兴起于第二汗国建国时期。由于唐朝将突厥降附部众与其它不同民族安置于河曲地区,彼此之间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差异,促使突厥民族族群意识的形成与民族认同感的提升。阿史那骨咄禄起兵反唐时的重要谋臣阿史德元珍曾入侍于唐,深受汉文化影响,了解“历史”对于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骨咄......
-
〓 关于传统经济的通信(上)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者按】著名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先生不幸于2011年7月8日与世长辞。吴先生学贯中西,淹通今古,给经济史学界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对本刊的成长发展,吴先生始终给予热情的关怀和指导。在吴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本刊特发表方行先生整理的吴先生《关于传统经济的通信》,并约请与吴承明先生有较多交往的学者撰写回忆纪念......
-
〓 唐宋以来“富民”阶层之规模探考
【内容提要】唐宋以来,由于土地自由买卖的发展和土地市场的扩大,促使富民作为一个拥有雄厚经济实力且广泛分布、但其内部又有差别的新的社会阶层而得以逐渐形成。到宋代,占真实上三等富户九成二以上、为总户数13.3%—33.9%左右的富民阶层,占有约60%—70%的社会土地财富。【关键词】富民阶层;上户;土地;唐宋“富民”是唐宋......
-
〓 传统煤炭工业的生产及其局限
《经济与政治之间──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第七篇
中国人懂得利用煤炭,已有悠久的历史。[1]在宋、明两代,产量和生产技术,曾有显著成就。[2][2] 可是,煤炭的生产因面对技术和市场销售各方面的限制,在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上,远未能适应其历史任务。本世纪 20 年代末,俄人杜格斯夫(Boris P. Tograsheff)对远东矿业作出以下的评论:(除少部份外,远东的......
-
〓 从临时领导到最高酋长:社会-政治组织的演化
郭子林译[1]内容提要:酋长是拥有一种特殊社会-政治地位的个人。酋邦则是政治制度中的一种,它拥有双层级的管理结构。而早期国家是三层级的,它是跨区域的一种社会-政治组织,拥有权力集中的政府,用以规范复杂分层社会的社会关系。从游团、村落、酋邦到早期国家,社会-政治组织的演化是进化性质的结构变化。在最早的人类社会中,为应对各......
-
〓 中国农业发明创造对世界的影响
——在2011年“农业考古与农业现代化”论坛上的演讲
中国的传统农业历史悠久,成就突出。精耕细作的优良技术传统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全球农业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粟、黍、水稻和大豆等都是首先在我国驯化栽培的作物;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这些作物资源和生产技术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遍世界。中国传统农学对世界农业革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 古埃及文明生成过程中的“天·地·人”
【核心提示】一个文明如何生成?这不仅需要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取决于相关人群能否抓住孕育文明的时空条件,这些条件来之不易却又稍纵即逝。文明的形成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三个基本因素。古代埃及文明的成长过程,清晰地反映了三种动因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终结出丰硕果实。人类历史可归纳为多种文明在不同地区先后诞生、成长和衰亡的复杂过程。......
-
〓 土客冲突、商镇发展与民俗创造——江西上犹营前圩的个案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大量流民进入赣南上犹县的营前圩,营前的土客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虽然清初至清中叶营前的土著仍然维持强势的经济实力和文化优势,但至晚清,客籍人逐渐掌握了商镇的控制权和地方文化话语权。此时,营前的土客矛盾已经不明显,而各宗族之间的争斗却激烈起来。宗族在争斗中逐渐“创造”出了独特的地方民俗:门榜与九狮拜象。可以......
-
〓 作为基本经济区的黄土地区与黄河中游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第五章
正当中国在公元前三世纪结束古典封建时期,秦始皇征服各国并使整个中国置于单一的统治之下的时候,中国也就第一次形成了统一的局面。【1】秦国是在泾水和渭水流域(即现今中国北部,黄土地区的中心一一陕西省一带)逐渐强盛起来的。司马迁曾意味深长地把秦国这种成功的秘诀归因于在泾河流域发展了灌溉事业,特别是因为在公元前246年【2】(......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